一
公元前676年,新近崛起的地区性霸国楚国,令人意外地遭受到昔日盟友巴国的突然袭击。巴国,原本是楚国的忠实盟友,照理不应该与楚国作对。这次巴国突然变脸,都是楚国新晋国君楚文王惹的祸——他实在是个不太称职的国君。
楚文王强抢息妫为妻
继位之初,楚文王整天都沉溺于声色犬马,长期不理朝政。后来,在忠臣的苦谏之下,楚文王才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开始励精图治,把心思转到了政务上。可是,因为从小就沉溺于温柔乡、富贵地,逐渐养成了楚文王纨绔子弟性格,使得他缺乏像父亲楚武王那样海纳百川式的大度和岿然不动的沉稳。楚文王在性格上存在的诸多缺陷,让他在待人接物时就像幼稚园小孩,全凭个人喜好,任性无比。
正是因为楚文王的种种荒诞行为,让楚国被中原诸侯长期视为异类,被其他诸侯国纷纷排斥在“朋友圈”之外。这对于楚国称霸天下,当然是无比恶劣的负面影响。
因为他的率性,楚文王让巴国从曾经的盟友一下子变成了敌人。
公元前688年,刚继位的楚文王带领楚军讨伐申国,巴国作为同盟军,一同前往。在两国共同出征的过程中,楚文王唯我独尊的性格再度发威,不幸而得罪了巴国人。从此,盟友就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死敌。
到了公元前676年,巴国人因为楚文王之前的不敬前来报复,攻占了楚国权县。
二
权县,原本是权国,是商王武丁时期就已存在的一个古国,历史悠久。(《唐书·宰相世系表》)
《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由此可知,早在楚武王时期,楚国就把权国给灭了,还把权国改成了权县。因为原来的县尹斗缗造反,楚武王杀死斗缗,并改任阎敖。从这时起,一直到楚文王继位,阎敖都一直呆在权县。
楚武王
当一方官,就得保一方平安。阎敖当了权县的地方官,自然有守护权县之责。但他却在巴国人攻打权县之际擅离职守,逃回了老家,把权县丢给了巴国人。
战败了,还敢擅自逃回家?!楚文王对阎敖极度不满,一看他到逃回,二话不说,就把阎敖给杀了。
国君杀死臣子,如果发生在其他诸侯国,臣子往往都只能自认倒霉。可在楚国,偏偏就是不行!楚国大夫,与楚王都是曲里八弯的亲戚,宗族力量极其强大。阎氏家族,又是楚国氏族中的佼佼者之一。听说阎敖被杀,阎氏族人都激愤不已。他们立刻与巴国人合作,一起造反,向楚文王宣战。
楚文王听说阎敖族人集体造反,大为震惊,立刻亲自带兵前往镇压。可是,在巴国人和阎敖族人两面夹击之下,楚文王也招架不了,最终落得个落荒而逃。这一战,让楚文王丢尽了颜面!因为劳累过度,楚文王在征途中就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楚文王就是最好的案例。他的好色、任性以及暴躁,最终将他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楚文王的夭亡,某种程度上就是咎由自取。
三
然而,楚文王的故事中,让后人深思的地方还不仅仅是这些。这个故事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小小细节,对后世中国的影响,远超乎寻常人想象。
在楚武王灭权国后,“使斗缗‘尹’之”。“尹”,为楚国政府地方官员的称呼。楚武王在灭权国后,把权国改为楚国的“权县”,派斗缗为“权尹”,即权县的地方长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县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改“封国”为“县”,这就是雄才伟略的楚武王专门针对分封制(封建制)弊端而创造出的一项全新治理制度。设计出这一全新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国君的中央集权。
楚国初封地
这就是后世所谓“郡县制”的雏型。
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封建制),究竟有何优势?楚武王为何要设计出这种制度?
郡县制的最大优势在于,郡县制的官长是由国君任命,其职位不可无限期继承。所以,在楚武王设立权县后,斗缗不服管辖,楚武王直接杀死斗缗,改派阎敖;阎敖失职,丢失权县,楚文王又能把他杀死。郡县制的官长由国君指派任命,甚至生杀大权都由国君掌控,只要不尽忠职守,随时都有失业甚至丢命的危险。从基层来说,郡县制在制度上的压力,迫使各郡县的官长必须得作出业绩以自保;从上层而言,因为拥有对各郡县官长的任命权和裁撤权,也就直接增强了国君的中央集权。
与之相反,分封制(封建制)下的诸侯是世世代代继承。如果诸侯有异心,就可以拥兵自重,足以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同时,分封制下的诸侯由于不存在失业危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让所辖诸侯国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不管诸侯国太强或是太弱,都是中央政权的负担:诸侯国过强,“中央”就得担心反叛;诸侯国过弱,“中央”就得额外承担保护之责。可不管诸侯国发展得太好还是太差,“中央”都无法剥夺其族人的继承权。在分封制(封建制)下,周夷王杀死齐哀公,齐国还是得姜子牙的后代来管;周宣王杀死了叛逆的伯御,鲁国国君之位还是得找周公旦的后代来接任。
这就是分封制下,中央集权的无奈。
四
分封制和郡县制如此一对比,就可发现郡县制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力,而削弱了地方分权的实力。
正是深入研究了西周王室衰落的历史教训之后,楚武王才会创立出郡县制来替代分封制(封建制)。
这是诸侯国为维护中央集权,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变革,政治意义无比重大。楚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壮大,除了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固有优势外,更关键的就是制度上把分封制(封建制)变革成了郡县制,让楚国彻底摆脱了分封制(封建制)的桎梏。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与楚国比邻的众多诸侯国都拥有;制度上的创新,才是楚国得以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变革了分封制(封建制)之后,楚王才能发挥自身威力,最大程度地集合楚国资源,集中楚国力量来办大事,让楚国在短时间内迅速鹤立鸡群,在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
楚国八百年
从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内,楚国始终都是东周诸侯国中的佼佼者。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楚国能以一己之力,来对抗整个中原诸侯!中原霸主都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楚国却是始终存在的、与之争霸的另一极。这种豪气,就像是当年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以一己之力与好几代中国乒乓球国手强势抗衡,不相上下!
这就是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威力!
郡县制出现之后,经过历史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中国持续长达数千年的基本制度,至今仍然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