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文王意外身亡,暴露出楚国一项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制度变革

楚文王意外身亡,暴露出楚国一项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制度变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有料吧 访问量:3025 更新时间:2023/12/10 7:44:30

公元前676年,新近崛起的地区性霸国楚国,令人意外地遭受到昔日盟友巴国的突然袭击。巴国,原本是楚国的忠实盟友,照理不应该与楚国作对。这次巴国突然变脸,都是楚国新晋国君楚文王惹的祸——他实在是个不太称职的国君。

楚文王强抢息妫为妻

继位之初,楚文王整天都沉溺于声色犬马,长期不理朝政。后来,在忠臣的苦谏之下,楚文王才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开始励精图治,把心思转到了政务上。可是,因为从小就沉溺于温柔乡、富贵地,逐渐养成了楚文王纨绔子弟性格,使得他缺乏像父亲楚武王那样海纳百川式的大度和岿然不动的沉稳。楚文王在性格上存在的诸多缺陷,让他在待人接物时就像幼稚园小孩,全凭个人喜好,任性无比。

正是因为楚文王的种种荒诞行为,让楚国被中原诸侯长期视为异类,被其他诸侯国纷纷排斥在“朋友圈”之外。这对于楚国称霸天下,当然是无比恶劣的负面影响。

因为他的率性,楚文王让巴国从曾经的盟友一下子变成了敌人。

公元前688年,刚继位的楚文王带领楚军讨伐申国,巴国作为同盟军,一同前往。在两国共同出征的过程中,楚文王唯我独尊的性格再度发威,不幸而得罪了巴国人。从此,盟友就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死敌。

到了公元前676年,巴国人因为楚文王之前的不敬前来报复,攻占了楚国权县。

权县,原本是权国,是商王武丁时期就已存在的一个古国,历史悠久。(《唐书·宰相世系表》)

《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由此可知,早在楚武王时期,楚国就把权国给灭了,还把权国改成了权县。因为原来的县尹斗缗造反,楚武王杀死斗缗,并改任阎敖。从这时起,一直到楚文王继位,阎敖都一直呆在权县。

楚武王

当一方官,就得保一方平安。阎敖当了权县的地方官,自然有守护权县之责。但他却在巴国人攻打权县之际擅离职守,逃回了老家,把权县丢给了巴国人。

战败了,还敢擅自逃回家?!楚文王对阎敖极度不满,一看他到逃回,二话不说,就把阎敖给杀了。

国君杀死臣子,如果发生在其他诸侯国,臣子往往都只能自认倒霉。可在楚国,偏偏就是不行!楚国大夫,与楚王都是曲里八弯的亲戚,宗族力量极其强大。阎氏家族,又是楚国氏族中的佼佼者之一。听说阎敖被杀,阎氏族人都激愤不已。他们立刻与巴国人合作,一起造反,向楚文王宣战。

楚文王听说阎敖族人集体造反,大为震惊,立刻亲自带兵前往镇压。可是,在巴国人和阎敖族人两面夹击之下,楚文王也招架不了,最终落得个落荒而逃。这一战,让楚文王丢尽了颜面!因为劳累过度,楚文王在征途中就染上了重病,不治身亡。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楚文王就是最好的案例。他的好色、任性以及暴躁,最终将他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楚文王的夭亡,某种程度上就是咎由自取。

然而,楚文王的故事中,让后人深思的地方还不仅仅是这些。这个故事中不为人注意的一个小小细节,对后世中国的影响,远超乎寻常人想象。

在楚武王灭权国后,“使斗缗‘尹’之”。“尹”,为楚国政府地方官员的称呼。楚武王在灭权国后,把权国改为楚国的“权县”,派斗缗为“权尹”,即权县的地方长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县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改“封国”为“县”,这就是雄才伟略的楚武王专门针对分封制(封建制)弊端而创造出的一项全新治理制度。设计出这一全新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加强国君的中央集权。

楚国初封地

这就是后世所谓“郡县制”的雏型。

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封建制),究竟有何优势?楚武王为何要设计出这种制度?

郡县制的最大优势在于,郡县制的官长是由国君任命,其职位不可无限期继承。所以,在楚武王设立权县后,斗缗不服管辖,楚武王直接杀死斗缗,改派阎敖;阎敖失职,丢失权县,楚文王又能把他杀死。郡县制的官长由国君指派任命,甚至生杀大权都由国君掌控,只要不尽忠职守,随时都有失业甚至丢命的危险。从基层来说,郡县制在制度上的压力,迫使各郡县的官长必须得作出业绩以自保;从上层而言,因为拥有对各郡县官长的任命权和裁撤权,也就直接增强了国君的中央集权。

与之相反,分封制(封建制)下的诸侯是世世代代继承。如果诸侯有异心,就可以拥兵自重,足以形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同时,分封制下的诸侯由于不存在失业危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让所辖诸侯国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不管诸侯国太强或是太弱,都是中央政权的负担:诸侯国过强,“中央”就得担心反叛;诸侯国过弱,“中央”就得额外承担保护之责。可不管诸侯国发展得太好还是太差,“中央”都无法剥夺其族人的继承权。在分封制(封建制)下,周夷王杀死齐哀公,齐国还是得姜子牙的后代来管;周宣王杀死了叛逆的伯御,鲁国国君之位还是得找周公旦的后代来接任。

这就是分封制下,中央集权的无奈。

分封制和郡县制如此一对比,就可发现郡县制极大地增强了中央集权的控制力,而削弱了地方分权的实力。

正是深入研究了西周王室衰落的历史教训之后,楚武王才会创立出郡县制来替代分封制(封建制)。

这是诸侯国为维护中央集权,所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变革,政治意义无比重大。楚国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壮大,除了地缘政治环境上的固有优势外,更关键的就是制度上把分封制(封建制)变革成了郡县制,让楚国彻底摆脱了分封制(封建制)的桎梏。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与楚国比邻的众多诸侯国都拥有;制度上的创新,才是楚国得以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变革了分封制(封建制)之后,楚王才能发挥自身威力,最大程度地集合楚国资源,集中楚国力量来办大事,让楚国在短时间内迅速鹤立鸡群,在众多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

楚国八百年

从春秋到战国的数百年内,楚国始终都是东周诸侯国中的佼佼者。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楚国能以一己之力,来对抗整个中原诸侯!中原霸主都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楚国却是始终存在的、与之争霸的另一极。这种豪气,就像是当年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以一己之力与好几代中国乒乓球国手强势抗衡,不相上下!

这就是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威力!

郡县制出现之后,经过历史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中国持续长达数千年的基本制度,至今仍然没有产生本质的变化。

标签: 楚文王楚国诸侯国巴国楚武王

更多文章

  • 楚文王的临终授命:明君爱谏臣,明君也爱佞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楚文王,齐国,郑国,齐桓公,陈国

    楚文王身边有很多如葆申这样的名臣,这些臣子伴随楚文王称霸南方,为楚国的开疆拓土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但是,这些臣子常常在君王面前进谏,自然也就会说出很多不好听的话。为国家而言,楚文王喜欢的肯定是葆申。但为个人而言,楚文王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当然也喜欢那些顺从自己的臣子。那些常年伴随在君王身边的臣子,如

  • 楚文王与楚成王过渡期间的巨大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海叔说春秋标签:楚文王,楚成王,文王,公族,熊恽

    楚文王在位期间四方征伐,虽为楚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声望,可是对于楚国的耗损也是绝对的。这种耗损在楚文王在位期间还不明显,但在其后,这种耗损就已经变成了危机。楚文王选择的继承者是熊艰,也就是楚文王与当年那位息夫人生下的儿子。但这位熊艰似乎对于楚国国政的掌控能力,似乎有所不够。至少,国内对于熊艰的认同感并

  • 楚长城之父楚文王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楚文王,楚长城,齐国,周宣王,楚武王

    楚长城之父·楚文王楚长城简介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汉书·地理志》上说: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记载更为详细。《沅水》条上记载:叶县东面有故城一道,

  • 楚夫人息妫:楚文王凭啥立她为夫人?除了美貌,一段万舞高下立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萌萌哒标签:息妫,楚文王,文王,陆游,楚夫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春秋之世,“夫人”二字标志的只是一个女子在丈夫妻妾中的正室地位,与她能否赢得丈夫的爱情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虽为夫妇却未必有爱。其时男子多为女性的美貌竟相争逐,如: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美而艳”

  • 强谏之臣鬻拳:楚文王怕他,还把他的脚供奉太庙,却留下千古美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楚文王,鬻拳,文王,蔡哀侯,诸侯国,黄国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脸上中了一箭,收兵回城。但守门官就是不开门,问:“不知君上是胜是败啊?”楚文王说败了。守门官说:“自先王以来,咱楚军还从没吃过败仗,请君上打个胜仗再回来给您开门吧!”这守门官牛气吧,但这还没完,守门官紧接着给楚文王指了一条”明路“!说道:”隔壁的黄国与巴国同罪,对楚国都不尊重,

  • 楚武王称王后楚国迅速发展,春秋中期便超越他国但随后便遇到瓶颈

    历史解密编辑:且昕剧场标签:楚武王,楚国,秦国,吴国,楚庄王,齐国

    战国七雄,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任何一个国家的覆灭,都有其遗憾之处。当谈论到谁“最”可惜,这就带有主观色彩,并非每个人都能达成一致。可不管怎么样,曾经在春秋创造出极其辉煌历史的楚国,却在战国没能生存到最后,着实令人惋惜。春秋初时,楚国可谓是周王国内最早觉醒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觉醒与一个人密切

  • 铁腕君主楚武王,芈姓有乱,必季实立,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历史解密编辑:夏祭八曲标签:随国,熊通,芈姓,先秦,周朝,楚武王,周王室,周天子,铁腕君主,烽火戏诸侯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晋叔向对韩宣子说:“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这里的“季”有两种不同的身份,其一是幼弟,其二是小叔,这句话是说在楚国的历史中,幼弟、小叔弑兄杀侄的行为是很寻常的,今日文章的主角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741年,楚蚡冒卒,他的弟弟熊通杀其子而代立,是为楚武王,此时楚国依然是一

  • 楚国一场败战,足见楚武王罪己之功,却埋下了楚文王之死的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楚武王,楚文王,楚国,随国,巴国,屈瑕

    公元前700年,楚国进攻绞国,在征途中,楚军渡过彭水(湖北南河)。罗国(熊姓国,在今湖北宜城县西)特意派大夫前往彭水打探军情,把楚军人数来来回回数了三遍。公元前699年,楚国又去进攻罗国,因为之前多次出兵得胜,屈瑕显得趾高气扬。大夫斗伯比前去送行,看到这种情况,说:“莫敖此行必败,他走路时,脚趾都抬

  • “要脸”的春秋(66)——楚武王,霸气!

    历史解密编辑:重耳标签:随国,战国,熊通,周朝,先秦,楚武王,魏惠王,齐僖公,历史故事,春秋(书),中国古文献

    这个上天派来的楚国人很意外,却在情理中,因为他会根据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判断,他就是楚国第一谋士:斗伯比。‍在熊通准备灭随的时候,斗伯比出来阻止了熊通,斗伯比认为现在不是吞并随国的时机。为什么说斗伯比是上天派来的,因为他也是从上天的角度来劝说熊通。他认为楚国本来不想俘虏少师,却意外的俘虏了少师,间接帮

  • 西周为高效平叛而制定分封制,楚武王最早认识到其弊端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楚武王,分封制,周王室,分封

    要对比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需要追根溯源,弄明白二者究竟是为何而生。比较完善的分封制,最早出现在西周。周人第一次东征,虽然推翻了商纣王统治,但天下大局并未就此彻底稳定。按张荫麟先生所说,“殷都的陷落和商朝的覆亡,只是周人东向发展的初步成功,商朝旧诸侯的土地并不因此便为周人所有,而且许多旧诸侯并不因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