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文侯封魏击为中山君,任痤为何有异议?你看他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魏文侯封魏击为中山君,任痤为何有异议?你看他背后的支持者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254 更新时间:2024/1/19 23:10:06

在攻下中山的庆功酒宴上,任痤给魏文侯吃了一记扫兴丸,魏文侯大怒,差点就杀了任痤。

任痤就如此耿直、如此没眼力劲,故意往人兴头上泼冷水吗?

作为一个智谋之士,绝不会如此鲁莽、如此没有算计,他之所以敢于出言不逊,其实背后有人支持、本人也有另番盘算。

魏灭中山

中山是位于魏国东北部狄人所建的一个小国,与魏国中间隔着赵国。

中山乃游猎民族,生活方式及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常常四处侵掠。

由于赵国当时的武力较弱,面对屡来进犯的中山束手无策。

魏文侯出于安抚赵国、牵制赵国,同时也想扩大本国实力,决定借道出兵攻击中山。

当时的魏国已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完毕,已任用吴起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国力猛增,对付地盘小而且政治经济落后的中山国应该不成问题。

所以魏文侯才任命乐羊为大将,儿子魏击为副将,全力进剿中山。

当然,中山也不是一颗生鸡蛋,一打就烂,中山人身为游牧民族本身就尚武好勇,魏国是倾其全部东部兵力、甚至调用了部分吴起的河西武卒、花了3年时间才打下来的。

公元前406年,魏国终于攻灭了中山国。

分封魏击

拿下中山之后,如何镇守中山、治理中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魏文侯选择了封儿子魏击为中山君的做法。

委实说,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就当时春秋落幕战国开的大形势来说,分封制已然落后于时代。魏国内部早已开始实行了郡县制。魏文侯曾任李悝为上郡守。夺取了秦国河西地之后,又任命吴起为西河守。

实践证明,郡县制远远优越于分封制。

然而此时的魏文侯竟然开起了历史的倒车,重启分封制,分封魏击为中山君。这不能不说是他决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任痤骂座

分封魏击,其实魏击本人也是不情愿的。朝中大臣也是有持反对意见的。

这一回,魏文侯一反常态,没有保持他一贯的虚心纳谏、群策群力的作风,而是武断地自己拍了板。

在庆功宴会上,魏文侯试探地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大部分臣下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

这时任痤站出来说:您不是仁德的君主!您夺取了中山的土地,不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儿子,算什么仁德君主?

魏文侯一听便愤怒了,因为他知道对此事有人不服。

是谁不服

其实最不服气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受封的人:儿子魏击。

魏击从小就有大志,人又生得英武,有多次带兵出征的履历和经验,就是攻灭中山一役,魏击也是以副将身份随征,可谓功不可没。

魏击早把自己当做魏国将来的继承人,早晚是要做魏国君主的,怎么甘心做一个小小的中山君?

因为一旦魏击受封,远镇中山,那无异于一个藩臣了,从此将远离魏国的权力中枢,一旦父亲有个三长两短(此时魏文侯已年近古稀),魏击长途跋涉回都即位恐怕夜长梦多。

因此魏击是极不情愿当这个中山君的。但是此种事情不能由他亲自来提出,任痤很有可能就是他的枪手。

任痤之所以敢于当面和魏文侯叫板,就是因为受了魏击的委托、背后有魏击给他挺腰子。

任痤提出应封魏文侯的弟弟,这是最佳的替魏击解套的办法,他压根儿不敢提应封乐羊,论功行赏,乐羊是攻灭中山的主将,封乐羊才更能显出魏文侯的仁德。

其实作为谋臣,任痤何尝不清楚:最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任命乐羊为中山郡守。河西郡守吴起就是最好的榜样。

但他觉察出魏文侯与魏击此时微妙的关系,又受魏击嘱托,所以只能既顺着魏文侯又照顾魏击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但还是被魏文侯断然地否决了。魏文侯勃然大怒,并不是单纯针对任痤本人,而是他的提法以及他背后的支持者。

魏文侯之所以这样做,恐怕还是要归结到个人的私心,那就是:最高权力绝不允许别人染指,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这是所有帝王都有的通病,特别是到了他们晚年时期。

翟璜圆场,魏击就封

魏文侯大怒之后,任座见风向不对,便连忙躲了出去。

翟璜起身为魏文侯圆场,说您的确是仁德的君主。

魏文侯问:为什么?

翟璜说:我听说,如果君主仁德,那他的臣子就敢直言不讳;从刚才任座说话很耿直来看,您确实是仁德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很高兴,让翟璜去把任座叫回来,再未深究此事。任痤也再无异议。

这件事情就这样被魏文侯强力压下去了。

由此魏击也认清了形势,明白父亲决心已定,不能试探更不敢胡闹了,乖乖服从,领命就封。

后果堪忧,中山难保

魏击内心不情愿,不得已而出镇中山,可想而知他怎么能够好好地治理中山。

魏击虽然人在中山,但心无日不系着朝廷,真是心不在焉。

乐羊由于太过急功近利做出食子行为,魏文侯对他有所忌惮,被封在中山辖下的一县:灵寿,有爵无职,等于说是被养起来了。

对乐羊来说,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功名戛然而止了。对魏国来说,却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从此开疆拓土受挫。

所以表面看来,两位人才全被安置在中山,看似加强了对中山的控制,实则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发挥出二人的积极主动性,反倒会使他们因失望而生出惰性。

魏击不甘心于就此终结自己的政治生命,他在父亲执拗的时期安时处顺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积极活动,当然并不是为了治理中山,而是想方设法为了将自己调回中央。

魏击整整花了三年时间,韬光养晦、承顺朝廷、贿买宫人、多方沟通、八面使力,总算弥合了与父亲之间的隔阂,通过辅臣赵仓唐的极力斡旋,终于得到了父亲召回的命令。

魏文侯改封魏击的弟弟去往中山。

魏击的努力没有付之东流,最终如愿以偿即位大统,是为魏武侯

但他在中山度过了人生当中最为提心吊胆的三年日子,对中山怎么也爱不起来。

中山在他手上丢失,或许也是命中注定。

更多文章

  • 战国: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金中心在海边标签:魏文侯,魏国,战国,李悝,齐国,三家分晋

    战国:魏国开国君主魏文侯,一手“烂牌”却打出了“王炸”的效果9527的七2022-07-0410:15安徽关注大家好,这里是9527的七。一个喜欢历史的理科生。今天的主角是魏国开国君主、战国最初“霸主”——魏文侯魏文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

  • 魏文侯想任命弟弟为相,担心能臣翟璜不服,让此人传话,几句搞定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翟璜,李悝,魏国,吴起,秦国,先秦,周朝,魏文侯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之君,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奠基者。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善于识人任人。这不,现在有一道难题摆在魏文侯面前,“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魏国刚从朽腐的老晋国涅槃分娩出来,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亟需要一位良相来帮他打开局面。翟璜,虽然出身狄族、家世微贱,却聪明绝顶、巧言善辩、能力超群

  • 资治通鉴故事5:善用人讲信用能纳谏的战国第一位雄主魏文侯

    历史解密编辑:学霸修炼宝典标签:魏国,战国,吴起,李悝,乐羊,魏文侯,资治通鉴故事

    《资治通鉴》记载的战国第一位雄主是魏文侯。自从三家分晋以后,赵、魏、韩三个诸侯国逐渐做大。特别是魏国,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首先崛起成为战国时期第一强国。善用人讲信用能纳谏的一代雄主魏文侯魏文侯作为一个君主,主要有这么几个优点——善用人,讲信用,能纳谏。魏文侯善用人。他的麾下人才济济。主要有卜子夏、田子

  • 魏文侯后世国君缺少远见卓识的眼光,导致魏国人才的流失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魏国,秦国,吴起,战国,商鞅,先秦,周朝,魏文侯,魏武侯,汉高祖刘邦

    全文共1750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战国时期的魏国涌现了很多的人才。战国初年,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魏国,建立了西河学派,使得魏国有了稳固的人才培训基地。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魏文侯任用吴起实行军事改革,创立了武卒制,成功地建立了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所以当时魏国对外征战几乎是无往不利。魏

  • 真实的魏文侯:平定晋乱是报复晋幽公?外战多败却为太史公误记?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魏文侯,魏国,秦国,史公误,魏武侯,吴起

    魏文侯,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贤君。他执政期间,启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等众多贤臣良将,背倚韩、赵,西御强秦,南抗蛮楚,令魏国一度坐上了东周霸主之位。在世人看来,魏文侯为人礼贤下士、尊信守义,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也是水到渠成之事。曾有一次天降大雨,魏文侯与大臣喝酒正在兴头上,却突然命人备好马车,将要外出。左右

  • 魏文侯尊贤好士?不过是“叶公好龙”!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他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魏文侯,魏国,秦国,魏惠王,吴起,魏武侯

    在历史上,魏文侯是以尊贤好士、任人唯贤闻名于世。贤人段干木声名远扬,魏文侯为此亲自上门拜访。可段干木却无心仕途,听说魏文侯来了,竟然从家中后墙爬了出去,来个避而不见。见此情形,万般无奈的魏文侯只能闷闷不乐地回去了。不过,此后每当魏文侯驾车经过段干木家门口时,都会忽然站起来,凭轼向他致敬。手下人问为什

  • 魏文侯有多厉害?五万魏武卒秦国不怕,请了个书生秦国却怕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文侯,魏国,魏武卒,秦国,吴起,魏武侯

    一代明君,国之昌盛。战国七雄,魏国称霸。说起称霸的魏国,秦国连连喊怕。魏国与秦国又是发生了何等故事?魏国又有多强大让秦束手无策?有前途的国家离不开先锋,强大的背后必定有英雄支撑,魏国如此,领导到位是其原因,于此不免想到魏国君主,魏文侯。提起魏文侯,他确实是一位牛人,有才的诸侯。在位期间,文武齐下,任

  • 资治通鉴:魏文侯的怒火,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谋略那些事标签:魏国,乐羊,先秦,周朝,魏文侯,资治通鉴,历史故事

    《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原文】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

  • 匪议东周(五十七)李牧为啥被赵王迁猜忌夺权?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牧,秦国,匈奴,白起,王翦,先秦,周朝,赵王迁,信平君,匪议东周,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在战国末期的秦赵之争的事情上,很多人都为赵国惋惜不已。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兵强马壮,有着能与秦国抗衡的骑兵集团,同时也有着赵奢、李牧、廉颇、乐乘、庞煖这样的良将。因此从军事上的各方面比较,赵国与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然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邯郸保卫战的惨胜后,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入下风

  • 赵王迁冤杀李牧自断长城?史学家:李牧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李牧,赵王,匈奴,秦国,大将

    简介李牧作为后战国时代赵国的门面人物,曾经在对抗匈奴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投入到赵国的保卫战争当中,也曾数次击退秦国来势汹汹的灭国战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于赵国如此重要的将领,没有死在抗击匈奴的战场,没有死在抵抗秦军的战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赵王迁的手上,令后人扼腕痛惜。所谓“刺客不行,良将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