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文侯尊贤好士?不过是“叶公好龙”!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他

魏文侯尊贤好士?不过是“叶公好龙”!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3082 更新时间:2024/1/16 11:45:09

在历史上,魏文侯是以尊贤好士、任人唯贤闻名于世。

贤人段干木声名远扬,魏文侯为此亲自上门拜访。可段干木却无心仕途,听说魏文侯来了,竟然从家中后墙爬了出去,来个避而不见。见此情形,万般无奈的魏文侯只能闷闷不乐地回去了。不过,此后每当魏文侯驾车经过段干木家门口时,都会忽然站起来,凭轼向他致敬。

手下人问为什么要这样慎重,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位贤人啊,他不趋炎附势,心怀君子之道,隐居在穷巷之中,名声却传到千里之外,我怎敢不凭轼致敬!干木德行在上,我却是威权在上;干木富于义理,我却富于钱财。威权不如德行尊贵,钱财却不如义理高洁啊!”

此后,魏文侯又屡次请段干木出山做国相,可还是被拒绝了。魏文侯不死心,又卑辞请求了好几次,段干木这才答应与他面谈。在两人交谈之时,魏文侯紧张得连站累了都不敢坐下来休息!

如此毕恭毕敬,魏文侯求贤若渴的姿态已跃然纸上。

除了段干木外,魏文侯还师从于卜子夏、田子方,经常向他们学习治国之术。

一次,魏文侯邀田子方共饮美酒,同时欣赏音乐。突然间,魏文侯听出了异常:“钟声有些不协调吧?左边音调有些高。”可这时,田子方却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

魏文侯问:“为什么笑?”

田子方回应说:“下臣听说,明理的国君喜欢治官之道,不明理的国君才会深研音乐。如今国君善于辨识音乐,下臣恐怕您治官就有些‘聋’了!”田子方之意,管理者的首要之务在于管人,而不是去干涉具体的事。

听了田子方这番话,魏文侯恍然大悟,马上就认错了:“对,谨听您的教诲!”

正因魏文侯尊师重教,礼贤下士,列国人才纷纷涌向魏国,推动魏国走向了兴盛。魏文侯执政时期,秦国曾想攻打魏国,却被人劝阻了:“魏国国君礼遇贤人,世人盛赞其仁义,国内又上下齐心合力,这可不是入侵的时候。”

魏文侯尊贤好士,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足见魏国文教之盛!

不仅仅是重贤、好贤,魏文侯用人也有独到之处。

魏文侯即位后,计划吞并中山国,任命乐羊来作领军主将。可中山虽然是小国,抵抗却异常顽强。乐羊领军攻打了许久,都没能攻破中山城池。战事长期僵持不下,魏国朝中顿时谣言四起,不断有人上书诋毁乐羊。但魏文侯接到这些谤书后,却一概置之不理。

三年后,乐羊终于攻破中山国,得胜而归。在向魏文侯报告时,乐羊脸上不禁露出了骄色。魏文侯仍然不动声色,命人将大臣三年来的谤书都呈了上来,展示给乐羊看。看过这些谤书后,乐羊不由得冷汗直冒,心悦诚服地下跪致谢:“攻破中山国,并非下臣功劳,而是国君之力啊!”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袁绍本是家世最好、实力也最为强大的军阀,为人又以好贤而闻名于天下。可袁绍好贤却不能用贤,结果在官渡被曹操击败后,就再也无力争雄天下。对比袁绍,魏文侯不但好贤,还能切实用贤——除乐羊外,魏文侯还重用吴起经营河西之地,西门豹来治理邺,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魏文侯执政时,师事卜子夏、田子方,以段干木为友,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为将,西门豹为令,不断开疆拓土,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

可惜,虽然魏文侯尊贤好士、求贤若渴,他的后裔却差了一些火候。

魏文侯太子击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偶遇田子方,他急忙下车避让并当众行礼。可是,田子方却倨傲地不予答礼。太子击十分气愤,马上追上去质问:“是富贵者能傲慢待人还是贫贱者能傲慢待人?”田子方听了,答道:“当然是贫贱者能傲慢待人了!诸侯们骄傲就会失国,大夫们骄傲就会丧家。贫贱之人如果与诸侯行为不合,意见不被采纳,就立刻会转投楚、越,像脱鞋一样轻松,二者怎么能放在一起比较呢?”

听完这番话,太子击满脸不高兴地走开了。

虽然太子击不敢再冒犯田子方,但由此可看出他的心胸已远不如魏文侯开阔了。

也就是在魏武侯时期,为魏国抵御强秦立下汗马功劳的吴起,就遭到公室猜忌,被迫出走楚国。后来,吴起在楚悼王支持下进行变法,让楚国兴盛一时。魏武侯死后,儿子魏惠王继位为君。魏惠王执政期间,魏国又有多位人才流失:卫鞅出走秦国,在秦孝公力挺下,助力秦国变法图强;孙膑受庞涓迫害,克服重重困难出走齐国,成为齐军征战天下的重要军事参谋。人才严重流失的魏国,在魏惠王时滑向了下坡路:在东部,先后遭遇马陵与桂陵之败,被齐国全面压制;在西部,受尽秦国欺压,丧失了河西大片土地。

秦、齐二国先后崛起,宣告魏国称霸正式终结。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秦、齐二国之所以能压制魏国,都是依靠往日在魏国出仕的人才。

为什么魏文侯时期海纳百川的魏国,在魏文侯去世后却成了人才流失最快的国家?仅仅是因为魏武侯、魏惠王不能再求贤若渴、尊贤好士吗?

其实,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源,不在于魏武侯与魏惠王,恰恰是在于求贤若渴的魏文侯。

《吕氏春秋·慎大览》记下了魏文侯鲜为人知的另一个故事。魏文侯与段干木交谈之时,站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与段干木谈完后回到朝中,魏文侯马上接见了上卿翟璜。因为与段干木谈话站得太久腿有些酸胀,见翟璜时魏文侯直接蹲坐下来,然后再开口说话。见此情形,翟璜很不高兴,觉得自己被轻视了。

魏文侯看了出来,说:“段干木这个人,给他官做不肯,给他爵禄不受。现在你想当官,就给了相位;想要爵禄就给了上卿。你既然已接受了爵禄却还要让我礼敬你,这恐怕很难吧?”

贤士不受魏文侯笼络,魏文侯对他恭恭敬敬;一旦贤士接受了爵禄,进入魏国朝廷,魏文侯的态度就大为改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招揽人才,不过是项交易:人才接受爵禄以后,无论他贡献再大,在管理者眼中都是投资应有的回报。正因如此,管理者对人才的尊重程度也就大大下降。人才,无论是谁、地位多高、贡献多大,接受了爵禄就相当于卖身给魏国,听从国君使唤都是理所应当之事。魏文侯怠慢翟璜,魏武侯怀疑吴起,魏惠王无视商鞅和孙膑,根源上都秉持这样的观念。

但实际上,如此对待人才的态度就是“叶公好龙”:对不受笼络的贤人毕恭毕敬,却倨傲对待手下卿相,怎么可能让大臣心服口服?

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的最顶端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高端人才,往往低层次需要都已得到满足,渴望达成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人的高层次需要,光是高薪厚禄已不足以满足,还需管理者对人才有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信任。只有这样,人才才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没有管理层的尊重和信任,人才就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在帮魏国攻破中山后,乐羊就被长期赋闲,默默无闻一直到老。如果魏文侯能继续启用乐羊,难道他不能为魏国做出更大贡献?闲置名将,简直就是巨大的人才浪费!可魏文侯却丝毫不以为过。这一方面是他认为乐羊吃儿子肉太过残忍,不宜重用;另一方面是他认为乐羊既然接受了俸禄,自然魏国就拥有对他的处置权。赋闲虽然浪费了乐羊才干,但浪费也是魏国之事,关他人何事?

可对乐羊本人来说,赋闲在家是他心甘情愿吗?乐羊本人难道不想创出更大事业吗?

吴起出走后,在楚悼王支持下变法,力助楚国二度崛起;卫鞅出走后,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扎实基础;孙膑出走后,被田忌收留,成为魏国两败于齐的关键军师;……。吴起、商鞅、孙膑在他国大放异彩的经历,充分证明魏国已无法令人才都人尽其才了。

吴起等人为什么要出走?

除了孙膑外,或许吴起和卫鞅更担心步乐羊后尘、浪费了自身才干吧?为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吴起、商鞅等人才不得不逃离了魏国!

所以,局限于满足人才低层次需求,漠视人才高层次需求的达成,对人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功利性态度,才是魏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功利性的用人风格,恰恰是源自于魏文侯执政时,后世魏武侯、魏惠王不过是在照猫画虎。

魏国功利性的用人风格,直到今天依然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在对外宣传时,都夸耀自己是如何如何重视人才;可人才进入企业后,却往往是“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人才长年累月工作积劳成疾、体力与精力都大不如前时,企业又毫不犹豫地将其裁员——美其名曰“不养闲人”。

用人比魏国还功利的众多现代企业,还能长期吸引人才吗?

历史上的魏国,正是前车之鉴!

标签: 魏文侯魏国秦国魏惠王吴起魏武侯

更多文章

  • 魏文侯有多厉害?五万魏武卒秦国不怕,请了个书生秦国却怕了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魏文侯,魏国,魏武卒,秦国,吴起,魏武侯

    一代明君,国之昌盛。战国七雄,魏国称霸。说起称霸的魏国,秦国连连喊怕。魏国与秦国又是发生了何等故事?魏国又有多强大让秦束手无策?有前途的国家离不开先锋,强大的背后必定有英雄支撑,魏国如此,领导到位是其原因,于此不免想到魏国君主,魏文侯。提起魏文侯,他确实是一位牛人,有才的诸侯。在位期间,文武齐下,任

  • 资治通鉴:魏文侯的怒火,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谋略那些事标签:魏国,乐羊,先秦,周朝,魏文侯,资治通鉴,历史故事

    《资治通鉴》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原文】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

  • 匪议东周(五十七)李牧为啥被赵王迁猜忌夺权?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牧,秦国,匈奴,白起,王翦,先秦,周朝,赵王迁,信平君,匪议东周,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在战国末期的秦赵之争的事情上,很多人都为赵国惋惜不已。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兵强马壮,有着能与秦国抗衡的骑兵集团,同时也有着赵奢、李牧、廉颇、乐乘、庞煖这样的良将。因此从军事上的各方面比较,赵国与秦国都是旗鼓相当的。然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惨败,邯郸保卫战的惨胜后,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逐渐落入下风

  • 赵王迁冤杀李牧自断长城?史学家:李牧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萌的很呐标签:李牧,赵王,匈奴,秦国,大将

    简介李牧作为后战国时代赵国的门面人物,曾经在对抗匈奴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投入到赵国的保卫战争当中,也曾数次击退秦国来势汹汹的灭国战争,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于赵国如此重要的将领,没有死在抗击匈奴的战场,没有死在抵抗秦军的战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赵王迁的手上,令后人扼腕痛惜。所谓“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赵国即将灭亡时,为何赵王迁还要杀了李牧?原因有三个!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赵国,秦国,王翦,秦军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激烈较量,为武将的登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按照介绍,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将领,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其中,就李牧来说,无疑是战国末期,赵国的最大依靠了。李牧(?~前229年)

  • 赵王迁为何执意杀死名将李牧?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李牧,秦国,白起,秦军,先秦,周朝,信平君,赵王迁,赵武灵王,赵幽缪王,春秋战国,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你争我斗,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霸主。比如说齐国就是其中之一,齐国最初的时候是姜子牙的封国,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走向了强大。赵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在赵武灵王这一代君王中,改善了骑射的方法。开启了赵国军事上的强盛之路,赵武灵王先后

  • 李牧之死,在李斯,不全在赵王迁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牧,李斯,赵王,秦国,秦军,秦王,秦朝,赵幽缪王,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李牧之死其实跟另外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这个人就是李斯。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

  • 李牧被冤杀,赵王迁并非极其愚蠢,这两点成为他对李牧下手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牧,赵王迁,秦军,秦国,王翦,赵军

    公元前229年,秦国趁赵国北方发生地震,已知灾荒,大举攻赵,次年,秦军攻破邯郸城,赵国灭亡,公子嘉带着宗族百人北逃,在代地称王,但是在抵抗秦国六年还是灭亡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到了战国后期,在军事上可以和秦国拌一拌手腕的,就只有赵国了,虽然长平之战直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但只要赵国不灭,秦军东出就必然

  • 蔺相如和赵母都反对赵括为将,为何赵孝成王还坚持要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秦国,秦军,白起,周朝,先秦,蔺相如,信平君,赵孝成王,四大名将,赵括(春秋)

    长平一战,白起将赵国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长平之战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廉颇,

  • 大战僵持三年,赵孝成王与昭襄王被迫和谈,为何顷刻之间又血战?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大观园标签:秦国,白起,血战,赵国,先秦,周朝,信平君,赵孝成王,秦昭襄王,四大名将

    在长平大战爆发之际,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这两位君主被迫站在了两国的高峰,他们将会进行一场生死大战,这场大战决定着秦赵两国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平心而论,赵孝成王这个人其实并不错,因为在他的手底下有着不少的能人名士,而且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位君主很有魄力。可惜的是,秦国的实力比赵国要强,而且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