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之君,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奠基者。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善于识人任人。
这不,现在有一道难题摆在魏文侯面前,“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魏国刚从朽腐的老晋国涅槃分娩出来,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亟需要一位良相来帮他打开局面。
翟璜,虽然出身狄族、家世微贱,却聪明绝顶、巧言善辩、能力超群,而且为朝廷推荐了一大批如狼似虎的人才:吃自己儿子肉的乐羊;好色贪财、杀妻求将的吴起;不信鬼神的西门豹;执法严明的李悝;按说用翟璜为相再合适不过了,可是……
魏文侯不得不站在全局以及长远的高度考虑问题,用人自然是德才兼备的人最好了,可是自古德才兼备的完人又有几个?
魏文侯为了给全国人民树立起道德的标杆,接受弟弟魏成的举荐,隆重而高调地大力推崇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士,不仅亲自拜子夏为师,还让太子拜田子方为师。
孔子当年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学问,没人鸟他,没想他的徒子徒孙们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运气,七国当中绝无仅有地就出了魏文侯这么一个大尊儒学的贤君。
确实,魏文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尊奉儒家的君主,300年后汉武帝独尊儒术算是继承了他的衣钵。
在魏文侯的亲身带动下,一大批官员也开始纷纷尊崇儒术,但仍然有一些自诩为务实行动派的官员对此大不以为然。
那么,选延揽尊崇儒家人士的魏成为相呢,还是提拔不拘一格举荐人才的翟璜为相呢?魏文侯陷入了两难之中。
其实在魏文侯的心中是有所倾向的,但他不得不从大局出发,平衡一下各派势力,于是他拿选相的问题咨询一下李悝。
他叫来李悝对他说,我现在想为国家选择一位良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他们二人你看谁合适?
表面上看魏文侯是在征求李悝的意见,实际上魏文侯既已圈定了候选人,而且排名有先后,其实是想让李悝坚定一下他的决断,帮他出一个这么做的理由。
李悝是什么人,当然一听就明白了,所以他起先礼节性地进行了推辞,说选相乃是君上的权利,我有什么资格置喙。
魏文侯不准,非要他拿个意见。
李悝深知不能明说呀,不能越俎代庖替君主做决定呀,于是他就提出了有名的用人五法: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只须按照这五个方面去考察人才,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了。
魏文侯微笑着点头:行,有你这五条,我就知道选谁了。
李悝辞别了魏文侯,直奔翟璜府上。
魏文侯找李悝选相的事件,消息灵通的翟璜早就打听到了,他是当事人,不便参与,正在家中耐心地等候结果。他料到李悝必定会向他来报告的。
李悝一来,翟璜便迫不及待地问定了谁?
李悝说:定了魏成。
翟璜一听,失落气愤羡慕嫉妒一起发作,他十分不服气地质问李悝:我哪点儿比魏成差?功夺秦国的西河缺乏大将,我举荐了吴起;攻伐中山国,无人能胜任统帅,我推荐了乐羊;落后混乱的邺城无人治理,我推举了西门豹;年轻气盛的太子亟需高人调教,我引荐了屈侯鲋;国家因循守旧百废待兴亟待变法改革,我举荐了先生您。可是为什么……
翟璜气噎胸堵,没有说下去,但他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你李悝也是我推举的,你为什么不投桃报李,在选相上顶我一把呢?
李悝当然十分清楚他此时的处境,君主选择相国并不是他一个臣子所能够左右的,况且君主心中其实早已确定了合适的人选,要他李悝夹在中间,就是要利用他与翟璜的关系发挥他独特的作用,让他来想办法给出不选翟璜的理由,让他来想办法平服翟璜内心的不平衡。但如果把这些实话向翟璜和盘托出,一来翟璜一时半会儿听不进去,二来当真显得自己对不起翟璜。因此,还得用大道理来压服翟璜才是上策。于是李悝反将翟璜一军:难道你推荐我的目的就是朋党比周谋取高官吗?
一句话驳得翟璜手足无措,当然不是了,当然不是!我的一切行为全都是为了国家考虑!
那好,李悝说,魏成向君主举荐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人君主都把他们当老师来对待;而您推荐的五人,君主都任命为臣;您说,你怎么能比得过魏成呢?
翟璜默不作声。翟璜那是绝顶的聪明人啊,他的脑袋飞快地旋转,终于弄明白了魏文侯的心思。君主这是要高高地树立起道德的标杆呀,对我们这些实干派是有所防备啊。既如此,何不……
翟璜转身便对李悝下拜,说:先生真是大公至正道德高尚的人。我翟璜刚才心存私念显然鄙陋了。先生的一番高论令翟某人茅塞顿开。如今我对君上的决定心服口服。从现在起,我就拜先生为师,好好学习,加强修养,提高觉悟,努力追仁求善、尊德崇道。
李悝赶紧回礼不跌,心想,哪里,我还不是跟你一样,主公选任魏成为相,却让我给你传话,还不是想敲打敲打咱俩啊。幸亏你是明白人,今后好自为之吧。
果然,此后的翟璜和李悝都分外地谦虚下人,并都拜西河大儒为师,积极修仁行善,终于在魏成之后,二人也先后都做了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