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曰: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子击乃谢之 ~《资治通鉴.周纪一》事件概述
子击,即魏击,是魏文侯的儿子,姬姓,魏氏,名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田子方,是当时的大儒,曾拜子贡为师。魏文侯招贤纳士,选贤任能,田子方与魏文侯亦师亦友。
一天,魏击在路上遇到田子方,下车伏谒(这是一种很尊敬对方的行礼方式),但田子方没有回礼。于是魏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
“到底是富贵者可以傲慢于人,还是贫贱者可以傲慢于人?”
田子方说:“贫贱者可以傲慢于人,富贵者怎么敢傲慢于人?国君傲于人,就会失去他的国家;大夫傲于人,就会失去他的家。国君没有国了,人们就不把他当国君对待;大夫没有家了,人们就不把他当大夫对待。而贫贱者言行不当,穿上鞋离开就是,到哪里去不行啊!”
魏击于是拜谢田子方。
魏武侯:图片来自于网络
解析
按理说魏击身为魏国继承人,田子方作为道德学问皆有口碑的大儒,怎么会这样对待魏击呢?
当时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已然成为战国首霸。这离不开魏文侯招揽人才的方略,即以贤能为选拔标准,而不看出身。这样很多有才之士都到了魏国效力,比如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成为了魏文侯的老师,任座、翟璜、李悝(kuī,又名李克)为治国理政的好手,乐羊、吴起攻城拔地颇有成效。
但魏击虽然也有大才,也能礼贤下士,但他的理念是只从贵族里面选拔人才。这样人才梯队就窄了,不利于魏国人才库的建设。田子方看出了魏击的理念,因此趁这个机会,想告诫一下魏击。
但魏击没有真正的听进去。他这样的用人理念,导致了与孙武并称的吴起的离开。而且这种理念从魏武侯开始,一直贯彻了下去,导致后来很多非魏国贵族出身的大才的流失。比如商鞅、公孙衍、范睢、张仪、尉缭。魏国也因此逐渐衰落下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这些人去了秦国,为秦国效力,使得秦国逐渐强盛起来。
田子方作为外人,都看出了魏击的用人理念路线,那么身为魏击父亲的魏文侯,难道看不出来?或许魏文侯太忙了而顾不上对子女的教育,别人顾不上可以,但魏文侯你要选接班人、让后人继续掌控魏国、带领魏国继续强大,那么对接班人的培养你就得多用心。
火车头走歪了,整个航向也就走歪了
《六韬.文韬.明传》一节,记录了周文王对接班人姬发的传位教育: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周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姜太公,太子姬发也在旁边。周文王说:“我这病怕是不能好了,上天要抛弃我了。周国的社稷,我要托付给你了。现在,我想请教一些治国的至道之言,以便把如何做一个明君的道理,传给子孙们。”
姜太公说:“大王想问些什么呢?”
周文王:“先圣之道,它为什么会亡,为什么又会兴起,背后的道理,你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姜太公曰:
“遇见了该做的正确事情,却懈怠了(不作为);时机到了,却迟疑不决;做了不该做的错误事情,却仍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而不知道改正)。这三点,就能让先圣的治国之道衰亡没落,应该停止这些。
如果能够克制和改掉个人的妄动妄为,就能到至柔的状态,柔则静,静则不离道。要时刻奉行大道,这是恭行,能做到行大道,就不会违反大道,这样就能做到崇敬大道。能奉道而行,国家就会强大,不过虽然强大,但是要处事冷静,不过度依赖武力手段征服天下,而是要以德服天下。最后,还要做到不盲目,不冒进,做任何事情,都得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应对。
这四点,是道得以兴起的原因。所以说,合乎道的行为,能战胜违背道的私欲,道就能昌盛。反之,如果违背道的欲求和行为,战胜了合乎道的行为,道就会衰亡。崇敬大道,胜过了怠慢大道,国家就会吉利。怠慢大道,胜过了崇敬大道,国家就会灭亡。”
这就是作为君主要修行的“三止四起”。
如果我们生活中都能严格地做到这三止四起,那么想要获得成功,是不难的。仔细对照一下,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时候,事情没做好,应该是三止四起没做好。
做好了三止四起,就能有道,有道就能成功。做不好三止四起,就会无道,无道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