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帝国》秦孝公为什么要狠心把赢驷扔到山野?

《大秦帝国》秦孝公为什么要狠心把赢驷扔到山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六月的自留地 访问量:3517 更新时间:2024/2/13 4:12:41

白里一族缴给太子赢驷的粮食中掺有沙石尘土,这本是一个阴谋,赢驷却不问青红皂白,怒杀白里一族三十多人,造成了秦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交农”事件,秦国差点动乱,变法也差点功亏一篑。

卫鞅霹雳手段,惩治了太子赢驷,割了太子左傅赢虔的鼻子,罢了太子右傅公孙贾的官爵,脸上刺字,流放陇西,以此平息了孟西白三族的怒气,解决了此次“交农”事件,也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乱隐患。

01

几个月后,秦孝公西巡回到栎阳,”交农“事件早已平息,太子也得到了的惩罚,可是秦孝公却再次惩治赢驷,不仅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而且把年仅13岁的赢驷赶去山野,让他以游学士子的身份游历谋生,等于不再管他,让他自生自灭。

赢驷作为秦孝公唯一的儿子,下一任秦国的继承人,稍有差池,可能就会引起秦国动荡。可是秦孝公却在卫鞅已经合理惩治过后,再次狠狠地惩罚赢驷,而且是放逐似地惩罚,丝毫没有把他当成宝贝,而是扔垃圾似地扔了出去,难道秦孝公真的不在乎赢驷这个儿子,真的要狠心舍弃他了吗?

你如果要这么想,真是大错特错,秦孝公此举才真是明君风度,智慧之举。

02

秦国变法,不仅撼动了室、贵族的利益,连自由民的利益也大大受损,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在阴暗处时刻准备反击,要让新法夭折,例如在废除世袭封地时,各方暗中阻挠,白氏一族利用自己的土地是太子赢驷的封地做章,打着太子的旗号,只认太子手令,不遵官府新法,差点使变法失败。

当时虽然王室、贵族皆反对新法,但是秦孝公的庶兄赢虔支持变法,因此秦孝公、赢虔和卫鞅形成稳定的铁三角。卫鞅是坚定的变法者,一心无二用地变法;秦孝公居中调度,为新法提供人员、物资支持,时刻留意朝堂和民间的情绪,适时引导,稳定人心;赢虔作为国君兄长,在王室中极有威望,作为秦国五万铁骑将领,铁血沙场,极有威摄力,有他坐镇支持变法,各方不安分者再心不有愤,再心有不甘,也要小心翼翼地静观其变,不敢轻易有所行动。

现在,由于”交农“事件,卫鞅为了迅速稳定人心,牺牲了赢虔,割了他的鼻子,等于支持变法的稳定铁三角已经失去一角,只剩秦孝公和卫鞅两个人支撑局面。

没有了赢虔的支持,秦孝公和卫鞅两人支撑起来非常艰难,再有一点风吹草动,极有可能变法失败。如果到那时,王室、贵族群潮汹涌,群起而攻之,要杀了卫鞅,再有赢虔这个铁血人物的支持,秦孝公将不得不丢车保帅,那么秦国将失去这唯一的强大机会,重新回到原点,继续贫穷落后,再遭一次魏国、楚国这些国家的攻打,秦国被灭国都有可能,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秦孝公坚决不能让变法失败,也绝对不能让这些阴暗中的人再生事端,最彻底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而赢驷就是那把”薪“,为什么这么说呢?

03

赢驷作为太子,未来的国君,虽然不涉政,但是地位非常特殊,而且又年幼,少年心性,极容易被人利用,阻碍变法,最有力的证明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新法废除井田,取消公室、贵族的封地,这自然触动了很多人的蛋糕,于是在很多人或明或暗的支持推动下,白氏族长白龙来到太子府,先是太子赢驷诉说新法取消了太子封地,以后不能给太子进贡粮食、小动物、小玩意了,把这个少年的火拱起来,然后话锋一转,痛心疾首地攻击新法,把矛盾焦点指向卫鞅,要求太子给老秦人做主,再有公孙贾在一旁煽风点火,少年赢驷一下子愤怒无比,成为正义的担当,要给他们做主。

白龙得到了太子的这把尚方保剑,立即拒绝拆迁房屋,抗命不遵新法,不但孟西白三族抗命,其他有根基的家族闻风也都停了下来,一时新法根本推行不下去。这也直接导致渭水刑场的又一次大刑杀,卫鞅为了让变法顺利推行,不仅杀了很多族长、自由民,还杀了名士赵亢。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这次邢杀引来了墨家的暗杀,卫鞅差点被暗杀,秦孝公也差点成了墨家的阶下囚,变法差一点失败,两人性命也差点不保,秦国差点动荡。

第二件事,孟西白一族在对抗新法分田时,赵亢作为县令,不仅不向主管领导卫鞅报告,却绕过卫鞅,向少年赢驷报告,愣是把赢驷搅进来。可是赢驷不仅没有查觉到自己成了利用的对象,还与赵亢一起去找国君秦孝公,公然反对新法。

第三件事,白氏缴粮中掺有沙石尘土,这明显是有人暗中设局,就是利用少年赢驷易怒心性,让他大开杀戒,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差点酿成了一场内乱,卫鞅虽然霹雳手段平息了这些祸端,但是却把支持变法的铁三角拆开了,不仅把赢虔剥离了出去,还给卫鞅树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太子和赢虔。

这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是围绕着利用赢驷展开的,全是针对变法,都差点让变法失败,而赢驷却毫无所觉,懵然不知。

赢虔在时,支持新法的铁三角异常稳定,无论出现任事端均能平息,现在没有了赢虔,秦孝公不敢再冒一点点的风险,不能再出一点点的差错,必须把赢驷这个特殊的人物剥离出去,让他们无法再利用他,这不仅是防患于未然,也是对赢驷的一种保护。

04

”交农“事件虽然在卫鞅的霹雳手段下得以平息,但是却留下了隐患。

赢驷犯了错,可是他作为太子,卫鞅并不敢真正惩罚他,以他是未成年人为由,只是象征性地惩罚了他,让太子为白里死者送葬、承担所有白里死者的费用和遗属的抚恤、夺太子封地等,都是一些不关痛痒的惩罚。

这件事最终的处置结果是,始作俑者赢驷全身而退,真正受伤害的是公孙贾和赢虔,其中赢虔最冤枉,他只是挂个太子傅的名头,可是卫鞅为了大局,为了变法顺利推行,牺牲了他,你让他如何不恨,他恨死了卫鞅。

赢虔恨卫鞅是一定的,可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赢驷,他真的对他一点怨言都没有吗?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赢虔,真的不恨全身而退的赢驷吗?未必。

随着时间的流逝,始作佣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依然锦衣玉食,依然是尊贵的太子,光芒万丈,而自己却闭门不出,与世隔绝,这种对比越强烈,心中的恨就会越深。

等到秦孝公死了,赢驷即位。

一个曾经犯过大错,擅杀民众,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却一直活跃在民众面前的国君,他的过错会一直被人记住,这样的国君是不得民心的。

下不得民心,上面又有一个威望极高的仇敌公伯赢虔,更有无数反对新法的王室、贵族,这些人一起扑向他,他不死也得脱层皮,如何能坐稳国君之位?

可是现在赢驷被秦孝公废了太子之位,扔到了山野自生自灭,他得到了这么大的惩罚,赢虔与他的对立面一下子成了同病相怜,他们都是受害者,他们在心理上统一了战线,有了共同的敌人卫鞅,赢虔和赢驷反而成了同盟。

重要的是,赢驷从此离开朝堂,进入山野,离开了民众的视线,渐渐被民众忘记,当然也会忘记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当他再次站在朝堂时,就是以新的姿态出现。

明白了吧,秦孝公的这一手,一下子就把这两个隐患消除了。

05

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唯一途径,这是秦孝公坚定不移的事情。

可是魏国变法、楚国变法的惨痛经验告诉他,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下一任国君不能坚持上一任国君的变法政策,中途夭折。坚定变法决心的秦孝公当然不希望秦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曾经计划着,当赢驷再长大一点,就把赢驷交给卫鞅,让卫鞅教导他,有卫鞅这个老师的教导,赢驷即位就会坚持变法,秦国中途不会变法失败。

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卫鞅成了赢驷的敌人,赢驷恨他恨得要死,怎么可能会认同卫鞅变法?怎么可能继续实施卫鞅的变法政策?

重要的是,赢驷作为太子,他不认同卫鞅的法家之道,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为政理念,无论何种为政理念,都不是秦孝公想要的,而且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影响。典型的一次就是封地改革时,白氏一族以太子为挡箭牌抵抗拆房,其他大家世族也跟风抵抗,在这个敏感时期,太子右傅公孙贾请甘龙为太子讲学,甘龙讲的竟然是《洪范》篇,是典型的王道治国,儒家思想,而赢驷听得津津有味,非常认同,这对秦孝公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在甘龙特意的引导下,赢驷主观认为卫鞅把秦国弄成了一个危邦,人人自危,然后慷慨激昂,愤怒得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赢驷如果继续当他的太子,那么到他即位时,一定会废除变法,秦孝公的努力将会毁于一旦,这是秦孝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赢驷认同新法,并且即位后,坚持新法?

方法只有一个,让赢驷亲眼看到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清楚新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让他明白新法对于一个国君意味着什么,他才能坚持新法。

走进山野,能够亲眼看到秦国民众的真实境况,能够亲眼目睹新法给秦国民众带来的益处,能够理解新法对秦国的真正好处。

事实证明,秦孝公这一手是正确的,赢驷走遍秦国山野,亲眼目睹新法使得秦国变得强盛起来,亲眼目睹秦国老百姓日新月异的生活,他自己对新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亲手削了很多竹简,写了很多心得,大部分都是关于新法的,而这正是秦孝公想要看到的。

基于以上的种种理由,秦孝公把赢驷扔向山野,是不得不为,是三思而后为的一种智慧之举。

标签: 赢驷秦孝公秦国魏国商鞅

更多文章

  • 战国著名的改革家,向秦孝公提出“伯者之术”,组织领导伟大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齐国,战国

    卫鞅也称为商鞅,他是战国时政治家,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卫鞅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战国初见卫国微弱,不足展其才能,乃魏国,为相国公叔的门客,公叔痤很赏他,推荐他为中庶子(掌管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管理)每有军国大事必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又把他推荐给君王魏,让其接替相位,魏未能任用。卫鞅听说秦孝公下

  • 秦孝公:秦四雄主之一、若没有他的努力,不会有秦始皇的千秋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秦孝公,嬴政,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的努力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大军包围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国,齐国首都临淄;秦王政派使者劝降齐王建,只要投降就可以免死,并给他以五百里封地,齐王建因此投降;至此秦国完全灭掉六国,秦王政一统天下,自称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秦国灭六国后把中国

  • 从以土地换和平麻痹对手的角度,分析秦孝公为何将国土让给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秦孝公,魏国,秦国,商鞅变法,魏文侯,商鞅

    导语:秦献公拼死收复的部分河西之地,秦孝公为何却拱手割让给魏国,从以土地换和平麻痹对手的角度,分析秦孝公为何割让土地?换取发展空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魏国的实力在它整个历史发展当中的处于巅峰状态,后来的魏国无论哪个历史阶段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战国初期

  • 春秋战国秦孝公以退为进,改革创新,为秦国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秦国,魏国,周朝,先秦,秦孝公,商鞅变法,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秦孝公少年聪颖,跟随父亲秦献公东征西战,亲眼目睹秦国积弱积贫,继位秦国国君后,他忍辱负重,以退为进,通过割让土地换来和平,为秦国可持续发展高瞻远瞩,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一位明君。秦孝公在位23年,主要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化解六国攻秦危局,成功击破西戎强敌。在秦魏少梁一战后,秦献公身中毒

  • 在秦孝公变法过程中,商鞅真的不可或缺吗?

    历史解密编辑:顾道惊城标签:商鞅,秦孝公,变法,秦国,魏国,吴起,先秦,春秋战国,科学家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嬴师隰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年仅二十一岁。嬴师隰之前所做的铺垫工作,秦孝公全看懂了,所以他上位之后,立刻张榜求贤。在这种背景下,商鞅离开魏国来到秦国,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最终成为秦孝公的左膀右臂,着手准备变法事宜。但秦国的变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秦国国内,有着大量的

  • 商鞅是怎么得到秦孝公的青睐,并委以重任的?

    历史解密编辑:浅意时光标签:商鞅,秦孝公,秦国,魏国,秦王,公叔痤

    秦国的强盛源于先进于六国的制度,商鞅是第一位成功将“以法制国”理念现实化的人。虽然商法以现代眼光看,有愚民、弱民之嫌,为不少人所诟病。但“法无定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战国那种局面复杂的大争之世,商法为秦之富国强兵,立下首功,这是不可否认的。商鞅在入仕秦国前,相当不得志商鞅原叫卫鞅,故国是个贫弱小

  • 为什么秦法暴虐,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时期却从不爆发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秦孝公,庄襄王,秦国,商鞅,农民起义,刘邦

    公元前208年间,秦朝沛县有一“流氓者”,“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爱好玩乐,但为人性格洒脱,有官员认为其能成大事,便推举他为沛县的泗水亭长。公元前209年,小官吏自沛县运送一伙刑徒前往骊山服徭役,途中遇险,导致一名刑犯逃逸。随后一伙囚徒蠢蠢欲动,事态愈演愈烈,小官吏难抗刑法惩处,于是将囚犯全部放还,逃

  •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为什么要处死商鞅?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惠文,秦国,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众所周知,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开阡陌,不断增

  •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秦孝公,秦国,商鞅,魏国,公叔痤,嬴政

    从秦孝公的“求贤令”入手,浅析秦国的崛起之路为何无人才之忧历史上最有诚意的人才招聘广告,应该也不会是之一,当属秦孝公的“求贤令”。其中有一句特别实际的话:“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用当今社会的时髦话来解释,就是只要你能帮我实现目标,想要什么都可以给。“求贤令”一出,一个奇人空

  • 秦统一六国前,哪位秦君该居首功?秦孝公、惠文王还是昭襄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紫陌阁标签:秦孝公,惠文王,秦国,魏国,商鞅,商鞅变法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才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秦国统一六国之前,诸位君主中哪位该居首功,是秦孝公,还是秦惠文王,又或是秦昭襄王呢?三位秦君对秦国都有很大功劳,如果非要论首功,应当是秦孝公。虽然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成就要大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