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妾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谁都没想到,这位儿子的诞生,竟然在近三百年后改变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国运。
小儿子一出生,陈宣公立马就要改立太子,为此他还不惜杀了前太子妫御寇!
与太子御寇来往密切的陈宣公堂兄弟妫完深感不妙,果断地逃到了齐国。此时,齐桓公正试图称霸东周,四处搜罗人才。妫完一到齐国,齐桓公就面试了一番。结果齐桓公相当满意,当场就想命妫完为卿!
齐国卿士,分为上卿和下卿。上卿是天子任命,在齐国是由高、国二氏世袭。下卿由齐国国君任命,相当于宰相。此时,齐桓公的宰相正是“仲父”管仲。齐桓公想命妫完为卿,也就意味着他将与管仲并肩!
旁人都求之不得的富贵,妫完却惶恐不已,坚决推辞了:“下臣是客居异乡之人,侥幸得到您的宽恕,让我免除罪过,已是莫大恩惠。怎么敢玷污高位,招来官员的指责呢?谨以死告!”如此再三,齐桓公只能改命妫完为工正,位在大司田之下。
大司田主农工,是齐国的经济主管部门。管仲时代,齐国正处于大改革时期,经济领域的改革尤为突出,分别实行了“相地而衰(cuī)征”和“官山海”改革,这对后世齐国影响深远。“相地而衰征”改革,是将土地私有化,解散了旧有的藉田“公社”;“官山海”,是将山海资源国有垄断经营,借此获得垄断利润。这两项改革,在短期内促进了齐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齐桓公称霸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妫完被任命为工正,自然也深入地参与到齐国这场大变革之中。对妫完后人来说,这对整个家族在齐国的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虽然妫完地位不高,可仍然得到了齐桓公的宠爱。
一次妫完请齐桓公饮酒,结果到了傍晚齐桓公还不尽兴,要求点上蜡烛继续喝。可妫完却十分清醒,主动辞谢道:“下臣只占卜了白天陪君王饮酒,没有占卜晚上,恕臣不敢奉命!”
先拒绝了高位,得到国君宠幸时又不恃宠为乱,妫完为人之谨慎,由此可见。从此,妫完就在齐国定居下来,号称陈氏。
此后一百多年,陈氏都显得默默无闻。
在这段时期内,齐桓公五个儿子争位,让齐国处于长期动荡之中,实力大大下降。直到齐惠公执政后,齐国政局才稍微稳定下来。到齐顷公时,齐国国力有所恢复。不过,齐顷公在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之战的大败,让齐国再次被晋国压制。
齐顷公去世后,儿子齐灵公继位。
之后不久,齐国就再次发生了大动荡。齐顷公夫人声孟子频繁与大臣私通,被高、国二卿发觉,两人就出面将声孟子情夫训诫了一番。声孟子恼羞成怒,转而向儿子齐灵公诬告高、国二氏谋反。听信母亲诬告的齐灵公不分青红皂白,对高、国二氏大肆杀戮,让两大上卿家族地位陡降。此后,齐灵公重用两位公族大夫崔杼与庆封,齐国政坛新势力因此而崛起。
公元前554年5月,齐灵公去世,生前改立公子牙为太子。可掌控大权的崔杼却暗中将前太子光接入临淄,齐灵公一死,就立刻拥立他为国君,是为齐庄公。这之后,崔杼的权势就更加如日中天。可万万没想道,齐庄公居然背地里与崔杼夫人棠姜勾搭成奸。愤恨不已的崔杼于公元前548年5月在家中设下陷阱,诱杀了齐庄公!之后,崔杼又将齐庄公亲信诛杀干净,改立齐景公为国君,独揽齐国国政。
可惜,崔杼并没能得意多久。
公元前546年9月,崔杼原配儿子不满棠姜之子被立为嗣,在庆封怂恿下作乱,杀死了棠姜之兄东郭偃以及棠姜与前夫的儿子棠无咎。在崔杼还没反应过来时,庆父就趁乱攻入崔家,将崔氏族人杀了个干干净净!回家后的崔杼见此凄惨场景,绝望地上吊自尽了。
就这样,庆封又窃取了崔氏之政。
可庆封独揽大权后,却整日只顾与亲信花天酒地,全然不理政事。这让齐国诸多大夫都痛恨不已,慢慢地形成了一股反对庆氏的力量。
就在推翻庆氏的过程中,陈氏家族的机会来了。
庆封乱政,激怒了众人。在齐惠公之孙子雅、子尾二人主导下,鲍氏、陈氏以及齐庄公亲信卢蒲癸、王何等人结成了倒庆氏同盟。
自妫完定居齐国后,陈氏已传到他的四世孙陈须无手中。眼见时局将大变,陈须无问儿子陈无宇:“大祸将起,我们家族能得到什么?”陈无宇答道:“在庄街上得到庆氏的木材一百车!”陈须无听了,满意地说:“一定要谨慎地保住它啊!”
庄街,是齐都临淄的一条大街,也是齐国的政治活动中心。陈无宇说在此得“庆氏木材一百车”,就是暗喻要夺得庆氏的人和权力。有这么大的好处,陈须无哪能不满足?
公元前545年11月,趁着庆封在外田猎,子雅、子尾、鲍国、陈无宇四人突然发难,在秋祭之时杀死了庆封之子庆舍。随后,四大家族又联手抵御住了庆封的强势反击,迫使庆封独自逃亡到了国外。
在赶走庆封后,齐国政坛格局又一次大变。参与倒庆氏的栾氏(子雅之族)、高氏(子尾之族)、鲍氏(鲍国之族)、陈氏迅速崛起,成为齐国新的“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中,栾、高二氏原本就是齐国公族,鲍氏则是齐桓公之傅鲍叔牙之后,唯有陈氏是外来氏族。
作为外来氏族,陈氏能在复杂而尖锐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无疑令人瞩目。可这并不见得是好事:齐国是西周初就已分封的东方大国,数百年来不知诞生了多少公族氏族。如今外来陈氏居然坐到了他们头顶上,怎么能不招人嫉恨?
在参与倒庆氏前,陈须无就说过,“一定要谨慎地”保住来自不易的权力与地位;可根基天然就不深厚的陈氏,又怎么能在异国他乡屹立不倒呢?
可最大的意外却不期而至。
公元前539年,齐国贤人晏婴访问晋国,在与晋平公太傅叔向聊天时,竟然说出了这番话:“齐国现在已是末世,我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其它结果。齐国恐怕要归陈氏了吧!”
跻身四大家族仅六、七年的陈氏,怎么会有这么大能量?!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就在于陈氏善于收买人心。
齐国底层赋税负担沉重,百姓三分之二的产出要贡献给公室,自己只能留下三分之一。可陈氏却别出心裁。齐国的官制量具,是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陈氏却私制了一套量具:五升为一豆,五豆为一区,五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如此一来,陈氏一钟要远大于官制一钟。每年春天,陈氏用私家量具给农民发放粮食;到秋天时,却改用官制量具收农民交的租。放贷比别人多,收租却与别人一样——这样的好地主谁不喜欢?
自管仲时起,齐国就推行了“官山海”改革,山海资源都由国家垄断经营,以垄断利润。因此,齐国很多山海资源都卖得特别贵。但在陈氏封邑中,山海资源都不另行加价,市场价格与产地价格基本相同。这样一来,陈氏封邑中的商品价格都十分便宜,吸引很多百姓前来陈氏封邑中定居。
此外,自管仲改革后,齐国就放弃了公社性质的藉田制,反对不劳而获。这以后,齐国百姓福利就每况愈下,往往公室积聚的财物都腐烂生虫了,可那些劳动能力低下的老人们却只能挨饿受冻。管仲提倡执法必严,齐人犯法动辄砍脚,导致齐国大街上假腿比鞋卖得还贵。陈氏深知百姓疾苦,对他们百般抚慰;一旦百姓有了病痛,陈氏都会有所馈赠,待他们如同父母一样。
所以,晏婴见到此种情形,也不得不感叹“齐国将归陈氏了”!
能针对齐国之弊相应地作出变革,无疑与陈氏长期担任工正密切相关。长久以来,陈氏族人熟知管仲改革的种种弊病,所以才能对症下药,借此收买人心、稳固自身地位。
虽然陈氏地位已经稳固,但在四大家族中的地位还是最低。更可怕的是,此时齐国公室对四大家族的防范也愈发明显了。
公元前539年和前534年,栾、高二氏家主子雅、子尾先后去世,子雅儿子子旗和子尾儿子子良得以走上前台。因为子良年幼,子旗就自作主张,替高氏管理家务:先杀死了高氏家宰梁婴,还把其家臣子成、子工、子车等人驱逐到鲁国去了。
子旗如此强硬插手高氏事务,引发了高氏家臣的高度不满。在众人怂恿下,年幼的子良向家臣们分发武器,准备前往攻打栾氏。
陈无宇与子旗交情甚好,收到消息后马上向家臣分发武器,准备助子旗一臂之力。这时,子旗也感到大事不妙,在去高氏的半路上临时改道,来到陈氏家中。陈无宇见到了子旗,马上警告他赶紧武装家丁,一起去攻打高氏。可子旗却不急不躁地解释道,自己之所以插手高氏事务,是害怕年幼的子良不成器,并非对高氏有觊觎之心。说完,他又拜托陈无宇前往调解两家人矛盾。陈无宇被子旗的善心感动了,便主动出面调解,消除了一场迫在眉睫的血腥杀戮。
这次危机虽然结束,但在这过程中不断有人替陈无宇、子旗和子良通风报信,恨不得三大家族早点展开厮杀——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
还没等四大家族反应过来,奇怪事情又发生了。
公元前532年夏,突然有人上门警告陈、鲍二氏:子旗与子良将要来攻打!陈氏、鲍氏闻讯而动,立刻武装起来,准备携手去攻打栾、高二氏。可在半路上,陈无宇碰上了正喝得醉醺醺的子良在大街驾车狂奔;随后又去查看子旗,发现他也正在家里饮酒作乐。很明显,这是有人在刻意制造混乱,以挑起四大家族内斗。
虽然已知上当,但陈无宇和鲍国二人已经没有退路了:事后栾氏、高氏得知他们想去攻打,必定会驱逐陈氏与鲍氏;与其被人驱逐,还不如先发制人!所以,陈氏、鲍氏抢先发起了进攻。最终,因为栾、高二氏想劫持齐景公,成为齐国公敌,被齐人联手击败,被迫逃到了鲁国。
这之后,陈无宇和鲍国也趁机抢占了高、栾二氏的家产,将其平分了。
将高、栾二氏财产占为己有,陈氏、鲍氏实力大大膨胀,已处在齐国政坛的巅峰之上。
可陈无宇还没高兴几天,一位神秘人物就突然上门来了。这位神秘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齐国上大夫晏婴。见到陈无宇后,晏婴开门见山地说:“一定要上交国君!利益不可强行抢夺,心有道义才能克服争夺之心,一味积累财富只会滋生祸害,万万不要让祸害累积了。只有这样,您的家族才会长盛不衰!”
晏婴虽然地位不高,却是齐国有名的贤人,又是齐景公最为信任的大臣。上门来说这番话,背后受谁指使不言而喻。联想到这场四大家族内斗不明不白的源起,陈无宇立刻清醒了过来。他一刻也不敢耽误,把抢来的栾、高二氏家产都献给了齐景公。随后,陈无宇还把栾、高二氏驱逐的齐国公子统统召回,将封邑返还给他们,增加了他们的俸禄;齐国公族中没有俸禄之人,陈无宇也私分城邑给他们。
陈无宇这一系列动作,终于赢得了公室高度信任,让陈氏安然度过了这次政治危机。齐景公母亲穆孟姬对陈无宇赞赏不已,竟然主动为他申请高唐作为封邑(今山东禹城西南四十里)。
经历了这次内乱之后,陈氏地位愈发稳固了。
四大家族只剩下了两大家族,这让齐国公室心安了许多。之后,齐景公一生都没有再刁难过陈氏与鲍氏,陈、鲍二氏也不敢胡作非为。
可惜,齐景公去世后,这样的局面就再也无法维持了。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此时,陈无宇也已逝去,长子陈开也不幸早亡,陈氏家主之位落入了陈开之弟陈乞手中。
齐景公生前,命孺子荼作太子。可陈乞却突发奇想,要另立国君。为此,他不惜造谣生事,煽动齐人驱逐了齐景公的托孤大臣高、国二氏,然后从鲁国接回了公子阳生,准备立他为国君。
就在陈乞改立国君时,陈氏最后一位竞争对手也倒了大霉。
公元前489年10月,陈乞盛情邀请齐国大夫来家中赴宴。然后,陈乞将公子阳生装入一布袋,放置在客厅中央。当客人到齐后,陈乞让人当众打开布袋,阳生顿时突然现身!
陈乞趁势喊道:“这就是齐国国君啊!”
齐国大夫虽然惊愕,但谁也不敢有异议,纷纷下拜。
可这时醉醺醺的鲍牧却突然提道:“你忘了当年景公为孺子荼做牛做马,甚至还折断了牙齿之事吗?现在却要背叛他?”孺子荼是齐景公指定的接班人,另立国君,就是背叛他!
一时间,场面尴尬了起来。
这时,公子阳生站出来,对着鲍牧行起了稽首大礼:“您是道义君子!如果我作国君,必定不会杀害任何一位大夫;如果我不能做国君,也请不要杀害任何一位先君的儿子。符合道义就进,不符道义就退,怎敢不唯您是从?无论兴废,我都不希望发生流血冲突!”
公子阳生如此冷静,反倒让鲍牧不敢再坚持,口气软了下来:“立谁还不是景公之子?”最终,众人立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
齐悼公坐稳君位后,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他先杀死孺子荼,两年后又杀死了鲍牧,灭了鲍氏之族,替陈氏消除了最后一位竞争对手。
此后,陈氏成为硕果仅存的大家族,垄断了齐国国政。
公元前485年,趁着吴王夫差伐齐,陈氏家族又杀死了齐悼公,改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齐简公。就在杀死齐悼公这年,陈乞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陈恒继位——也就是后人熟悉的“田常”。
公元前481年,陈恒再次发动政变,杀死了齐简公及其亲信,改立其弟齐平公为君。之后,陈恒将齐国公族彻底清除,并把齐国自安平(今山东淄博东北)以东直到琅邪(今山东临沂西)的土地都划归己有。此时,陈氏封邑的土地甚至大过了齐国公室!
到了这种地步,陈氏代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公元前386年,陈恒曾孙陈和被列为诸侯;公元前379年,姜齐最后一位国君齐康公去世,吕氏绝祀。自此,陈氏代齐的大业彻底完成。
回顾陈氏代齐的过程中,陈无宇无疑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但让陈氏跻身四大家族行列,还充分针对管仲改革所引发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以争取百姓人心、稳固自身地位。常人都说,是齐国苛政给了陈氏收买人心的机会。
可更为关键的因素,也许还不在于此。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改革,核心是将劳役租改为实物租,放弃了藉田制。不管改革后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否改变,但从此公室土地被私有化,土地上生活的民众也归入私人门下。这意味着,与晋国等推行了土地私有化改革的诸侯国一样,因为对分封制改革不彻底,国家经济、政治、与军事命脉都落入了私门。齐灵公之后,崔氏、庆氏、高氏、栾氏、陈氏、鲍氏等等氏族此起彼伏,成尾大不掉之势,核心就在于这些大家族不但能左右齐国经济,还拥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可这些氏族崛起的根源,就是源于管仲改革。
在晏婴辅佐下,齐景公暗暗挑唆四大家族自相残杀,这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公室、遏制了私人家族的恶性膨胀。可齐国公室并没能从根本上改革分封制,只是收回陈氏抢占的部分土地,当然无法根除陈氏再次强大的根基。后来齐国公室又将高唐等地分封给陈氏,就是明证。
正因齐国没有彻底变革分封制,陈无宇及其后人才能公然在自家封邑中发起针对性的改革,推出各种惠民政策来收买齐国百姓人心。
对姜齐政权而言,陈氏这是在处心积虑地挖社稷墙脚。可对齐国百姓而言,只要生活能过得更好,齐国究竟是姜氏还是陈氏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