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小武哥 访问量:1360 更新时间:2024/4/13 14:53:54

谁说公子虔是秦献公的长子?很显然,提问者受到文学作品影响,拿“民间故事”当历史了。其实在正史中,这位公子虔的出身根本就没有交代,甚至他是不是秦献公的儿子都存疑。

如果没有《大秦帝国》的播出,几乎没人注意到公子虔的存在。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可容易误导人们对基本史实的认知。比如这位公子虔,他在正史中远没有《大秦帝国》里的“嬴虔”那么精彩。

那么,正史中的公子虔到底是什么出身?如果是秦献公的长子,他为何没有继承君位?公子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公子虔是谁的儿子?

史书里我们经常看见“公子”这个称谓,它是“公之子”的简称,对应的还有“王子”、“公孙”等。王,当然是指周天子,公,是指各诸侯国的国君。也就是说,“公子”是对各国国君的儿子们的泛称。

从称谓上来看,公子虔一定是秦献公的儿子吗?不一定,也有可能是秦灵公的儿子,即秦献公的弟弟,或者是秦简公的儿子,即秦献公的从叔。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公”一定是指“秦献公”。那么,秦简公、秦灵公和秦献公,谁才是公子虔的爹呢?

我个人认为秦简公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秦简公一系与秦献公有夺位之仇,假如公子虔是秦简公的儿子,不大可能在秦献公一朝当太子太傅。所以,公子虔大概率是秦灵公或者秦献公的儿子,即秦孝公的叔叔,或者兄弟。

公子虔为何没有继承君位?

古代爵位的传承是有规矩的,它按优先顺序有三条铁律:父子相传,嫡系相传,长子优先,即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规矩很死板,死板到候选人是唯一的,哪怕他是个呆傻之人。之所以如此死板,原因就是防止太多的候选人之间兄弟相残。比如在秦献公之前,秦国就因为秦怀公破坏继承制度,造成国内几十年动乱。

秦怀公在位时太子昭英年早逝,按照继承制度,秦怀公死后就应该选择别的儿子接班,可秦怀公却跨过儿子,将君位传给了孙子秦灵公。后来秦怀公的儿子秦简公不服,在秦灵公死后夺位成功,导致秦灵公的儿子秦献公流亡他国。

因此,一般情况下国君们不敢突破继承制度的藩篱。

假如公子虔是秦献公的弟弟,按照“传子不传弟”的规矩,自然公子虔没资格继承君位。可假如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呢?又是长子呢?

史书没有交代,但按照法理不难推测,公子虔之所以在继承权上排在了嬴渠梁(秦孝公)之后,无非是以下几个情况:

其一公子虔不是嫡子,而嬴渠梁是嫡子;其二公子虔和嬴渠梁都是嫡子,但年龄比嬴渠梁小;其三秦献公没有嫡子,嬴渠梁年龄最长,或者嬴渠梁被过继为嫡子。

会不会出现《大秦帝国》所描述的那样,秦献公“废长立幼”呢?

理论上讲,秦献公非要那么做别人未必拦得住,但可能性几乎为零,理由很简单,秦国刚刚因为传承失序而经历了几十年内乱,秦献公本人也因此流浪30年,怎么可能不吸取教训?

公子虔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有限的史料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概括一下公子虔的形象:

其一,地位尊崇

作为秦献公的弟弟或者儿子,公子虔是位列秦国贵族的魁首,因此他在秦国政治圈的地位不容置疑,太子太傅的官职就表明了这一点。

但秦孝公一心打压老秦贵族对君权的掣肘,这才有了商鞅变法,所以,包括公子虔在内的贵族子弟虽然有地位,但基本上没有实权,这也是他们拼命反对变法的原因。

其二,善于隐忍

面对来势汹汹的商鞅变法,公子虔受到的冲击最大。本来按照分封制下的权力结构,公子虔应该位居上卿,与秦孝公共同执掌国政。可事实上,他这个太子太傅就是个空架子,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架构了一套脱离贵族统治的官僚体系。

不光如此,公子虔还因为太子嬴驷犯法,代太子接受刑罚,又因为自己犯罪遭到了屈辱的“劓刑”(割掉鼻子)。

公子虔很清楚,商鞅背后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其实是一只被用来“骇猴”的鸡,因此他只能选择隐忍,否则就会与秦孝公发生直接冲突。

整整八年,公子虔一直杜门不出,将自己封闭在庄园里以避祸,直到秦孝公薨世。

其三,报复心强

当秦惠文王坐上龙椅后,公子虔的机会来了,他立刻纠集旧贵族状告商鞅谋反,这既是为自己遭受的屈辱复仇,同时也在为夺回执掌大权做一次投石问路。

可秦惠文王不简单,他在诛杀了商鞅的同时,却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成果。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其一,通过诛杀商鞅收买人心,以获得老秦贵族的支持;其二,保留秦法就是告诉老秦贵族,我可以保留你们的尊贵,但千万别企图恢复以往的权力结构。

很显然,公子虔听懂了。他明白,商鞅变法其实只为一个人服务——国君,本质上,商鞅是秦惠文王的同伙,所以,包括他在内的所有老秦贵族,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因此公子虔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这一点来说,公子虔是个识大体的聪明人。

更多文章

  • 10岁流亡39岁才即位的秦献公,1项决策流芳百世,3场战争定乾坤

    历史解密编辑:畅敏风云标签:秦献公,秦国,魏国,魏武侯,齐国,商鞅变法

    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在河西迎立赢师隰(xi)为君,后世人称秦献公,战国时期秦国第一任国君。谁曾想到赢师隰十岁流亡,生生熬死三代国君,直到39岁才回国即位,却成为大秦帝国能够崛起的关键人物。你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秦献公到底有多牛?靠三场战争奠定秦国霸主地位,废除一项制度,成为历朝历代君王之典范,却为何

  • 秦献公嬴师隰:奠定大秦六世的基业,开辟大秦帝国的引路人

    历史解密编辑:评古论今0411标签:秦献公,秦国,魏国,公叔痤,商鞅变法

    秦献公,本名嬴师隰,秦孝公之父(对,就是在位时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在早年期间因国内王位斗争而被迫流亡魏国三十余年,而后返回大秦继位君主,并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后世的变法奠底了基础。早年流亡魏国,漂泊三十余年夺得大位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三年),公子连父亲秦灵公去世,秦灵公的叔父悼子也就

  • 大秦帝国之崛起,竟源于秦献公的一个决定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秦国,商鞅变法,秦穆公,殉葬,诸侯,春秋五霸

    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吊打了六国上百年,结果最终横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但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特别是战国以前的春秋时代,秦国却一直是被东方列强吊打的存在,究其原因,其根本就在于秦国一项极其丑恶的制度,将秦国的人才一次次的毁灭殆尽,也让东方的人才一直不肯为秦效力,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8代国君,为什么秦国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秦国,战国,昏君,周朝,先秦,秦献公,诸侯国,商鞅变法,秦始皇嬴政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鞅变法的约束,二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三是国民的“推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其一,商鞅变法的约束。秦国算是诸侯国里的后起之国,春秋初年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后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再次走向动乱,直到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之

  • 秦国的崛起,除了商鞅变法,秦献公的变革也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商鞅,秦献公,商鞅变法,秦国,魏国,先秦,春秋战国,科学家

    战国时期,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从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在很多人看来,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和强盛的关键。诚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断强盛,最终由秦始

  • 秦献公的临终遗嘱,带你读懂什么才是君王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献公,秦国,魏国,秦孝公,国君,君王,先秦,周朝

    秦献公嬴师隰[xí],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就是那个力行变法,奠定秦国崛起的秦孝公的父亲,真的是虎父无犬子。今天我们不说秦孝公嬴渠梁,主要说一下“虎父”秦献公嬴师隰[xí]。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公元前385年回国继位,在他执政秦国的二十多年中,为秦国做出过很多贡献,在国内进行了很多项改革,其中包括废止

  • 长公子嬴虔战功赫赫,为什么秦献公却选择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秦国,赫赫,魏国,秦王,商鞅,嬴虔,周朝,先秦,秦献公,嬴渠梁,公子虔,秦孝公

    长公子嬴虔战功赫赫,为什么秦献公却选择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公元前362年,御驾亲征的秦献公被敌对国魏国一支毒箭射中,身受重伤,命不久矣。在秦献公生命的最后时刻,新一任的继承人的选择成为了秦国最大的问题。这个时候秦国大概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骁勇善战并在军方拥有极大声望的长公子嬴虔,还有就是宅心仁厚、目光

  • 被遗忘的秦献公:废除人殉,鏖战河西,助秦孝公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秦国,魏国,吴起,先秦,周朝,秦献公,秦孝公,魏武侯,商鞅变法,历史故事

    关于秦国一统天下,我们常常会说是“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时代算起,依次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最后才落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头上。然而事实上这份名单其实还是有点小瑕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其中秦孝文王继位只有三天,仅仅继位三天就挂了,甚至什么都没做却被列入六世之列,这里面或多

  • 秦献公为何没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秦献公,仲公子,秦国,魏国,渠梁,商鞅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这段话里的”奋六世之余烈“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间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

  • 1976年,陕西发现“秦景公”的墓葬,用“黄肠题凑”来封禁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汪丹说资讯标签:秦景公,墓葬,棺椁,秦国,陪葬,古墓

    1974年,大批的秦兵马俑在陕西被人发现,全国各路专家纷纷加入当中的挖掘行列。庞大数量的兵马俑很快便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陕西文物局迅速对其进行了保护工作,自此,秦兵马俑成为了世界上的又一大奇迹。那个阶段,陕西兴起了一股文物考究的热潮,对象则是先秦时期的秦国墓葬。两年之后,当地凤翔村果真发现了“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