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公子虔是秦献公的长子?很显然,提问者受到文学作品影响,拿“民间故事”当历史了。其实在正史中,这位公子虔的出身根本就没有交代,甚至他是不是秦献公的儿子都存疑。
如果没有《大秦帝国》的播出,几乎没人注意到公子虔的存在。一部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可容易误导人们对基本史实的认知。比如这位公子虔,他在正史中远没有《大秦帝国》里的“嬴虔”那么精彩。
那么,正史中的公子虔到底是什么出身?如果是秦献公的长子,他为何没有继承君位?公子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公子虔是谁的儿子?
史书里我们经常看见“公子”这个称谓,它是“公之子”的简称,对应的还有“王子”、“公孙”等。王,当然是指周天子,公,是指各诸侯国的国君。也就是说,“公子”是对各国国君的儿子们的泛称。
从称谓上来看,公子虔一定是秦献公的儿子吗?不一定,也有可能是秦灵公的儿子,即秦献公的弟弟,或者是秦简公的儿子,即秦献公的从叔。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公”一定是指“秦献公”。那么,秦简公、秦灵公和秦献公,谁才是公子虔的爹呢?
我个人认为秦简公的可能性不大,理由是秦简公一系与秦献公有夺位之仇,假如公子虔是秦简公的儿子,不大可能在秦献公一朝当太子太傅。所以,公子虔大概率是秦灵公或者秦献公的儿子,即秦孝公的叔叔,或者兄弟。
公子虔为何没有继承君位?
古代爵位的传承是有规矩的,它按优先顺序有三条铁律:父子相传,嫡系相传,长子优先,即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
这个规矩很死板,死板到候选人是唯一的,哪怕他是个呆傻之人。之所以如此死板,原因就是防止太多的候选人之间兄弟相残。比如在秦献公之前,秦国就因为秦怀公破坏继承制度,造成国内几十年动乱。
秦怀公在位时太子昭英年早逝,按照继承制度,秦怀公死后就应该选择别的儿子接班,可秦怀公却跨过儿子,将君位传给了孙子秦灵公。后来秦怀公的儿子秦简公不服,在秦灵公死后夺位成功,导致秦灵公的儿子秦献公流亡他国。
因此,一般情况下国君们不敢突破继承制度的藩篱。
假如公子虔是秦献公的弟弟,按照“传子不传弟”的规矩,自然公子虔没资格继承君位。可假如他是秦献公的儿子呢?又是长子呢?
史书没有交代,但按照法理不难推测,公子虔之所以在继承权上排在了嬴渠梁(秦孝公)之后,无非是以下几个情况:
其一公子虔不是嫡子,而嬴渠梁是嫡子;其二公子虔和嬴渠梁都是嫡子,但年龄比嬴渠梁小;其三秦献公没有嫡子,嬴渠梁年龄最长,或者嬴渠梁被过继为嫡子。
会不会出现《大秦帝国》所描述的那样,秦献公“废长立幼”呢?
理论上讲,秦献公非要那么做别人未必拦得住,但可能性几乎为零,理由很简单,秦国刚刚因为传承失序而经历了几十年内乱,秦献公本人也因此流浪30年,怎么可能不吸取教训?
公子虔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有限的史料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概括一下公子虔的形象:
其一,地位尊崇
作为秦献公的弟弟或者儿子,公子虔是位列秦国贵族的魁首,因此他在秦国政治圈的地位不容置疑,太子太傅的官职就表明了这一点。
但秦孝公一心打压老秦贵族对君权的掣肘,这才有了商鞅变法,所以,包括公子虔在内的贵族子弟虽然有地位,但基本上没有实权,这也是他们拼命反对变法的原因。
其二,善于隐忍
面对来势汹汹的商鞅变法,公子虔受到的冲击最大。本来按照分封制下的权力结构,公子虔应该位居上卿,与秦孝公共同执掌国政。可事实上,他这个太子太傅就是个空架子,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架构了一套脱离贵族统治的官僚体系。
不光如此,公子虔还因为太子嬴驷犯法,代太子接受刑罚,又因为自己犯罪遭到了屈辱的“劓刑”(割掉鼻子)。
公子虔很清楚,商鞅背后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其实是一只被用来“骇猴”的鸡,因此他只能选择隐忍,否则就会与秦孝公发生直接冲突。
整整八年,公子虔一直杜门不出,将自己封闭在庄园里以避祸,直到秦孝公薨世。
其三,报复心强
当秦惠文王坐上龙椅后,公子虔的机会来了,他立刻纠集旧贵族状告商鞅谋反,这既是为自己遭受的屈辱复仇,同时也在为夺回执掌大权做一次投石问路。
可秦惠文王不简单,他在诛杀了商鞅的同时,却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成果。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其一,通过诛杀商鞅收买人心,以获得老秦贵族的支持;其二,保留秦法就是告诉老秦贵族,我可以保留你们的尊贵,但千万别企图恢复以往的权力结构。
很显然,公子虔听懂了。他明白,商鞅变法其实只为一个人服务——国君,本质上,商鞅是秦惠文王的同伙,所以,包括他在内的所有老秦贵族,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因此公子虔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这一点来说,公子虔是个识大体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