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0岁流亡39岁才即位的秦献公,1项决策流芳百世,3场战争定乾坤

10岁流亡39岁才即位的秦献公,1项决策流芳百世,3场战争定乾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畅敏风云 访问量:4090 更新时间:2023/12/4 23:38:31

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在河西迎立赢师隰(xi)为君,后世人称秦献公,战国时期秦国第一任国君。谁曾想到赢师隰十岁流亡,生生熬死三代国君,直到39岁才回国即位,却成为大秦帝国能够崛起的关键人物。你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秦献公到底有多牛?靠三场战争奠定秦国霸主地位,废除一项制度,成为历朝历代君王之典范,却为何被历史遗忘?

秦献公是秦灵公赵肃的儿子,但是在赵肃死之后,秦国发生内讧,赢师隰的叔祖父赵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此时年仅十岁的赢师隰,为了逃避秦简公的追杀,逃亡到魏国,由此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流亡生活。

在时局混乱之际,赢师隰目睹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在这近30年的流亡生活中,他过着处处寄人篱下的卑微生活。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积极学习魏国的强国经验,密切关注秦国国内局势。

终于,在公元前387年,秦简公的继承者秦后惠公也去世了,此时年仅两岁的秦出公赵昌即位,秦国军政大权落入其母手中。赵昌之母昏聩无能,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公室成员产生激烈的矛盾,由此导致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国库空虚,由此引起地主阶级以及自耕农的强烈不满。

此时魏武侯看准时机,准备送赢师隰回国即位,但赢师隰清楚,若是依靠魏国归秦即位,那么此后的自己以及秦国必然受到魏国的掣肘,因此赢师隰果断谢绝魏武侯的好意。

一年之后,赢师隰终于和魏武侯辞别,并立下誓约,若归秦之后成功夺取君位,保证一生不与魏武侯为敌。这让魏武侯如鲠在喉,但却也无可奈何。

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在河西迎立赢师隰为君,秦出公母亲急忙下令部队去剿灭,但这支部队早就被赢师隰收买,剿灭成迎接,沿途闻讯而至的秦国百姓,有很多都愿意跟随赢师隰的脚步,前往秦国都城雍城,拥立赢师隰即位。到达雍城的赢师隰果断杀死秦出公和他的母亲,成功夺回君主之位。

赢师隰坐上君主之位不久,魏国趁机夺取秦国河西之地,连下八座城池。秦献公履行诺言,便没有对魏国发动进攻。

秦献公即位之后,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国内局势,平抚民心。他第一件要事,便是废除了秦国实行300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

也正是这项制度的废除,让他一跃成为后世君主争相效仿的典范,为日后秦国留住人才,一统天下奠定了制度基础。

针对对西戎狄部落的侵犯,他采取灵活的防御措施;在国内初步实行改革,改革户籍制度,编五户为一伍,同时相互帮忙,闲时军事训练,有人犯法则实行连坐制度;对工商业进行规范管理,收取营业税。

献公在即位的第二年,便将国都从雍城迁往栎阳,把蒲、蓝田、善、明氏等边境地区改建成县,自己亲自过问。

献公改革整整花费了将近19年,才使得国力恢复,民生安稳,军事力量有所增加的局面。所以献公决定要向东方六国展示一下秦国的肌肉。终于,在公元前366年,趁韩、魏两国攻打周显王之际,秦献公以此为借口发兵,秦王在洛阳城下大败韩、魏两军,得到周显王的赞许。

自此之后,秦国在诸侯间的地位显著提高。也正是这一战,秦国打破了260年不敢东出的魔咒,老秦人恢复了昔日的自信与激情。

“雪原迎涛,铁马冰河,关山四固,我心何缺。”献公成功通过这场战争,将内部阶层斗争的矛盾转移到了外战。自此之后,老秦人上下一心,一致对外,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当年魏国抢占河西之地的仇,老秦人时刻记着。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秦军剑指魏国,把秦国故地河西之地夺了回来,并且越过黄河,打向魏国境内石门,斩首六万人。秦国一举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周显王更是亲自表示祝贺,赐伯之称号,赏黼黻之服。

过了两年,秦军又向魏军发威,在少梁逮住了魏国将领公叔痤和魏国太子。

纵观秦献公为秦国做出的贡献,说他是大秦帝国的引路人一点也不为过。虽然他变法并不彻底,更是让国内奴隶主势力和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但他又巧妙通过战争成功转移国内的矛盾,让秦国在战国乱世的战场上,取得一次次的胜利,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更是在他以身作则的熏陶下,其后代自孝公开始维护变法,奋发图强,献、孝之后,直到始皇才统一了四方。

自献公之后,为何秦国未出一个昏君?秦献公带了个好头。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去世,享年63岁。献公去世前,将君主之位传给少子嬴渠梁,也就是后世的秦孝公。然而此时的嬴渠梁仅仅是一个21岁刚刚加冠的少年,不论是军功还是社会影响力,都比不上他大哥公子虔。

为何英明的秦献公没有把位置传给长公子虔,而是传给了嬴渠梁?

第一点,公子虔虽然年长,但可惜不是嫡出,虽然在历史上关于公子虔的记载非常少,但还是可以看出公子虔是庶出。

第二点公子虔的性格冲动,领兵打仗是一把能手,但治国却不行。

虽然秦献公号称大秦帝国引路人,但他在任期间的确是属于穷兵黩武,此时的秦国家底早已被献公掏空,再加上他实行的改革,让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而外面又有强位虎视眈眈,所以他不能再选一个跟他一样好战的继承人。

同德易同心难,大德大节求同就更难。历来公室内乱,哪个不是骨肉相残?而就在献公临终前,也还在教导嬴渠梁要做好休养生息的准备,并且让公子虔立下毒誓,此生若有负君弟,天诛地灭。

为秦国鞠躬尽瘁的秦献公,为何会被逐出六代明君之列?

研究史料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弱国,更不是濒临亡国灭种的小国,最起码在当时,他要比韩国强上几分,就连中原第一霸主的魏国,他也可以在局部地区与其掰掰手腕。

况且秦献公执政了25年中,治理国内改革,诚如林剑鸣先生总结的那样,一些改革虽然很不彻底,但他却是以后大规模封建改革的先导,这些改革对秦国的富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很快的就在军事斗争中反映出来。

纵观秦献公的一生,利用将近20年的安定期,在秦国国内实行变法,废除殉葬制,奖励耕织,反对歧视,编制户籍,鼓励优生优育。就单单拿废除殉葬制度来说,秦献公便已经是千秋表率,已然达到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

废除这项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避免青壮年劳动力的损失。在此之前,经过了奴隶主贵族以殉葬人的数量和质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秦国每年都要杀死大量的青壮年奴隶,废除以人殉葬,为秦国存活大量的劳动力,对秦国的农业和工商业生产非常有利。

在这20多年中,秦献公一直在努力缩短与东方诸国的差距,而他的确也做到了,几次战争都将魏国打得抬不起头,甚至在献公21年的时候,将魏国打得搬迁国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这明显是为了躲避秦国的危险,而并非进一步向东扩张的欲望。

由此看来,秦国在魏国西线给到的压力,远远要大于魏国北方或者南方。所以魏国迁都就是要避免陷入两线作战。

因此来说,此时的秦国至少在秦孝公公元的时候,这是一个颇具实力的强国。

秦献公之所以被逐出六代明君之列,或许是因为后世弱秦观点的加持,总认为此时的秦国实力十分孱弱,以此来凸显商鞅变法的伟大。

诚然,商鞅变法是历史前所未有之变局,是影响整个历史进程的事件,但商鞅变法不是独创的,他离不开秦献公为秦国打下的良好的基础,离不开李悝等先贤变法的理论支撑。所以说,秦献公被逐出六代明君之列,是历史的遗憾与损失。自献公之后秦国未出一个昏君,但为何还是需要163年,历经六代君主才能完成大一统?

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辩证分析。首先来看国内,从献公到孝公长达50年间,秦国都在变法图存,此外,秦国对外消灭战的纲领,直到始皇帝、李斯时代才被确立,而在此之前,秦国一直处于防守或者称霸的状态。

此外,对新土地的融合需要漫长的过程,就比如古蜀地区,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才让他彻底变成自己的领土,再比如灭楚之战,前方楚国刚刚被灭,后方便又发生楚国贵族叛乱的事件。

此时的华夏大地上,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不同,信仰不同,理念自然不同,所以在秦国东出天下、蚕食他国之际,需要慢慢渗透,慢慢改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才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

此外,当时的山东六国可不是什么软柿子,北方赵国胡服骑射,没有他中原地区早就成了匈奴人的牧场,东方齐国人才济济,富甲天下,一座稷下学宫让天下9/10的人才都在齐国。南方的楚国横卧长江淮河流域800年,无人可撼动其根本,就连当年吴王灭楚,也仅仅是赶走了楚王,占领了国都,并没有伤到楚国丝毫之根本。

而中部地区的魏国常年与秦国打拉锯战,纵然国君昏聩,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想要灭国也非一日之功。

在献公、孝公时代,秦国内部主要是以裂变为主,内部改革积蓄实力;在惠文王和武王时代,则开始慢慢崛起,亮出老秦人的肌肉,所以有了秦惠文王灭楚八万,打压韩魏,洛阳举鼎之壮举;从昭襄王开始才慢慢纵横捭阖,剑指天下。

尽管昭襄王在位时间最长,甚至有称帝之野心,但也只能龟缩在函谷关以内,自称西帝,自娱自乐而已。

直到始皇帝继位之后,先灭韩,再灭赵,接下来魏、楚、燕齐逐一被灭,奠定大秦帝国。正是由于秦献公25年的奋斗改革,才使得大秦有东出天下的一天。

“老哥哥们,这碗酒是老秦子孙流不尽的英雄血。”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每每想起,心中就会升起“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有了这样的精气神,便纵有千难万险也在所不怕,所以,老秦终会成功,令人敬佩。

更多文章

  • 秦献公嬴师隰:奠定大秦六世的基业,开辟大秦帝国的引路人

    历史解密编辑:评古论今0411标签:秦献公,秦国,魏国,公叔痤,商鞅变法

    秦献公,本名嬴师隰,秦孝公之父(对,就是在位时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在早年期间因国内王位斗争而被迫流亡魏国三十余年,而后返回大秦继位君主,并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后世的变法奠底了基础。早年流亡魏国,漂泊三十余年夺得大位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三年),公子连父亲秦灵公去世,秦灵公的叔父悼子也就

  • 大秦帝国之崛起,竟源于秦献公的一个决定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秦国,商鞅变法,秦穆公,殉葬,诸侯,春秋五霸

    我们都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吊打了六国上百年,结果最终横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大秦帝国。但其实,在商鞅变法之前,特别是战国以前的春秋时代,秦国却一直是被东方列强吊打的存在,究其原因,其根本就在于秦国一项极其丑恶的制度,将秦国的人才一次次的毁灭殆尽,也让东方的人才一直不肯为秦效力,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8代国君,为什么秦国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秦国,战国,昏君,周朝,先秦,秦献公,诸侯国,商鞅变法,秦始皇嬴政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鞅变法的约束,二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三是国民的“推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其一,商鞅变法的约束。秦国算是诸侯国里的后起之国,春秋初年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后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再次走向动乱,直到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之

  • 秦国的崛起,除了商鞅变法,秦献公的变革也很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商鞅,秦献公,商鞅变法,秦国,魏国,先秦,春秋战国,科学家

    战国时期,商鞅自魏国来到秦国,提出了变法图强的主张,从而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于是,秦孝公便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在很多人看来,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和强盛的关键。诚然,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断强盛,最终由秦始

  • 秦献公的临终遗嘱,带你读懂什么才是君王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秦献公,秦国,魏国,秦孝公,国君,君王,先秦,周朝

    秦献公嬴师隰[xí],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就是那个力行变法,奠定秦国崛起的秦孝公的父亲,真的是虎父无犬子。今天我们不说秦孝公嬴渠梁,主要说一下“虎父”秦献公嬴师隰[xí]。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公元前385年回国继位,在他执政秦国的二十多年中,为秦国做出过很多贡献,在国内进行了很多项改革,其中包括废止

  • 长公子嬴虔战功赫赫,为什么秦献公却选择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秦国,赫赫,魏国,秦王,商鞅,嬴虔,周朝,先秦,秦献公,嬴渠梁,公子虔,秦孝公

    长公子嬴虔战功赫赫,为什么秦献公却选择让二公子嬴渠梁继位?公元前362年,御驾亲征的秦献公被敌对国魏国一支毒箭射中,身受重伤,命不久矣。在秦献公生命的最后时刻,新一任的继承人的选择成为了秦国最大的问题。这个时候秦国大概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骁勇善战并在军方拥有极大声望的长公子嬴虔,还有就是宅心仁厚、目光

  • 被遗忘的秦献公:废除人殉,鏖战河西,助秦孝公变法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乐观探历史标签:秦国,魏国,吴起,先秦,周朝,秦献公,秦孝公,魏武侯,商鞅变法,历史故事

    关于秦国一统天下,我们常常会说是“奋六世之余烈”,从秦孝公时代算起,依次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最后才落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头上。然而事实上这份名单其实还是有点小瑕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其中秦孝文王继位只有三天,仅仅继位三天就挂了,甚至什么都没做却被列入六世之列,这里面或多

  • 秦献公为何没传位长公子嬴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嬴渠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秦献公,仲公子,秦国,魏国,渠梁,商鞅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这段话里的”奋六世之余烈“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间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

  • 1976年,陕西发现“秦景公”的墓葬,用“黄肠题凑”来封禁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汪丹说资讯标签:秦景公,墓葬,棺椁,秦国,陪葬,古墓

    1974年,大批的秦兵马俑在陕西被人发现,全国各路专家纷纷加入当中的挖掘行列。庞大数量的兵马俑很快便逐渐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陕西文物局迅速对其进行了保护工作,自此,秦兵马俑成为了世界上的又一大奇迹。那个阶段,陕西兴起了一股文物考究的热潮,对象则是先秦时期的秦国墓葬。两年之后,当地凤翔村果真发现了“秦景

  • 士会智而多谋,任晋正卿却无作为,二十二年前骗秦康公回国值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秦康公,士会,正卿,齐国,秦国,赵盾

    公元前614年,晋国正卿赵盾召集六卿召开紧急秘密会议。为了确保会议内容不会泄露,赵盾并没有将会议地点选择在绛邑城内,而是定在了绛邑郊外的诸浮。赵盾如此慎重其事,就在于晋国当前国际形势极不乐观:秦国因为令狐之役为晋人所卖,三番五次地前来伐晋;狄人在西北频繁入侵,对晋国形成了巨大威胁;楚国则趁晋国忙于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