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换谁更合适?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换谁更合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990 更新时间:2024/2/13 6:21:09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

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

众所周知,此时的蜀汉,名将凋零,几乎无将可用,姜维是将才,当时抵挡钟会十余万大军,分身乏术,蜀汉可用的将才,少之又少。

蜀汉的另一个优秀将领王平,此时早已经去世,王平去世的时间,是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距离此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

刘禅仓促之下,只能派诸葛瞻前去迎战邓艾,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是温室长大的花木,他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可以说,诸葛瞻根本就不会打仗,因为没有听从黄权的儿子黄崇的建议,迅速占据险要而错失良机,导致兵败身死。

《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卻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

那么,此时,只有一个人可以抵挡邓艾,也就是说,只有他比诸葛瞻更适合迎战邓艾。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廖化。为什么说廖化能挡住邓艾呢?

廖化相比诸葛瞻,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廖化从跟关羽镇守荆州开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再到后来跟随姜维多次北伐,在战场上历练了大半辈子,可以说,久经战阵。

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智勇双全,如果没本事,早就挂了,活不到现在,所以说,当时如果是廖化迎战邓艾,绝对比诸葛瞻强多了。

那么,此时的廖化在做什么呢?

此时的廖化正在剑阁,和姜维一起抵挡钟会。也就是说,廖化也分身乏术。

《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一听说钟会治兵关中,有伐蜀图谋的时候,便上表刘禅,派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此等大事,刘禅却视为儿戏,刘禅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谎言,说敌军不会来,等到魏军几路兵马齐出,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这才慌忙派廖化支援沓中,派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

后来,姜维被邓艾军牵制,退守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傅佥力战而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了,当了可耻的叛徒。

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率军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守剑阁。

所以,刘禅无将可用,只能派诸葛瞻带兵前去抵挡邓艾,结果,诸葛瞻放弃险要地形,放弃坚守,选择和邓艾军野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焉能不败?最终诸葛瞻战死沙场。刘禅本来就是软骨头,扶不起来的阿斗,他见最后一根稻草也没了,随即开城投降了邓艾,蜀汉就此灭亡。

标签: 邓艾刘禅诸葛瞻廖化姜维钟会

更多文章

  • 蜀国的四次劝:黄权劝刘备、王平劝马谡、廖化劝姜维、黄崇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黄权,刘备,王平,马谡,姜维,廖化

    蜀国的四次重要提醒没有被接纳导致最终蜀国没能做大并最终导致灭亡。我们来看看是哪四次,最开始一次是黄权劝刘备不要罚吴,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

  • 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御林军,为何败给邓艾的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曹魏,大军,刘禅,御林军,三国

    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次大战,便是邓艾和诸葛瞻在绵竹的一场攻防战。当时曹魏对蜀汉发起了最后的灭国之战,邓艾带领数千奇兵偷渡阴平,直接进入了蜀汉的腹地绵竹(今绵阳)附近,在绵竹和蜀汉的最后有生力量爆发了一场大战,我们可以称其为“绵阳攻防战”。在《三国志》里对这场大战是这样描述的: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蜀汉三叛该当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蜀汉,刘备,关羽,糜芳,吕蒙,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诸葛亮祖孙三代满门忠烈、忠贞无二,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也于绵竹之战为国捐躯,后世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祖孙三代,在四川省绵竹市建了诸葛双忠祠,这里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诸葛一门,三代忠贞”已然成为了千古佳话,“诸葛”这一姓氏也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代名词,而在“绵竹双忠祠”里,人

  • 绵竹之战时,诸葛瞻手中真有七万兵力?这是《三国演义》的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德义搞笑标签:蜀汉,邓艾,大军,刘备,刘禅,曹魏,诸葛瞻,古装片,历史片,绵竹之战,三国演义(电视剧)

    公元263年,征讨蜀汉的曹魏大军在剑阁停滞不前,毕竟当时剑阁有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坐镇,而且剑阁前方道路狭长,曹魏兵力的优势没办法体现,加上魏军是远道而来的攻城战,因此战事进行到这里时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当时十八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得从关中运送到蜀川,损耗非常大,因此仗打到这个份上,钟会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好在

  • 刘禅与诸葛瞻的悲喜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刘禅,诸葛瞻,诸葛亮,蜀汉,诸葛恪,司马衷

    刘禅,人称后主,与稍后的司马衷齐名,甚至有所超越。当然,这可不是好名声。他们两人可以为后人所熟知,刘禅靠的是乐不思蜀,司马衷靠的是何不食肉糜,几乎是白痴和昏庸的代名词。以前,曾经跟朋友说起过司马衷,从史料上看,这是一位德才平平的皇帝,智商做乱世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差得远,但做个太平年间的守成之君或中规中

  •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蜀汉,大军,魏灭蜀之战,三国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

  • 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娱乐团标签:刘备,蜀汉,糜芳,孙权,关羽,吕蒙,三国,诸葛瞻,社稷之臣,曹操手下

    三国降将在太平盛世,人们常讲“德才兼备”,甚至有时候对品德好的人的赞誉更胜过有才能的人。可是在乱世则不一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依旧能予以重用。比曹操更早的发布求贤令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制霸天下,首次

  • 诸葛亮用兵如神,其子诸葛瞻却不懂军事,以致全军覆没,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邓艾,钟会,姜维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爱子诸葛瞻从不宠溺,而是言传身教,非常严格,一刻也不放松诸葛亮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史载,蜀汉建业五年(公元227),诸葛亮的妾室给他生了个儿子,当时他已经47岁 ,年近半百了。虽说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纵容。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写给亲兄诸葛瑾(

  • 绵竹之战,诸葛瞻所率的数万精锐御林军为何被邓艾数千孤军团灭?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瞻,邓艾,蜀汉,刘禅,诸葛亮,绵竹

    景耀六年(263年),蜀后主刘禅在国家实力并未严重受损,蜀军主力尚存, 大有翻盘希望之时,主动放弃西蜀山川之险,轻而易举地与孤军深入的魏将邓艾签订城下之盟,从此,刘禅和史上所有昏聩庸碌的亡国之君一样,成为后世讥笑的对象。其实,刘禅在本钱尚在的情况下选择放弃抵抗,抬棺出降,实属无奈。这里面既有魏军如神

  • 蜀汉二代中的卧龙之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备,邓艾,诸葛瑾

    在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三大势力中老一辈的武将谋士也都逐渐凋零,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开始接手这个乱世,将这段史诗继续演绎下去。在这其中的新老交替对充满理想主义者的蜀汉影响尤其重大,在诸葛亮和赵云等一众元老们抱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后,蜀汉经过了一系列的动荡终于逐渐安定了下来,这个时期的蜀汉国内新兴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