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2789 更新时间:2024/2/13 6:21:37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靠着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蜀汉政权,这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文臣。诸葛亮常常被认为是圣人,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诸葛亮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始终是无法成功北伐。尤其是他在后期,遇到了司马懿。在同司马懿的交手中,诸葛亮没有能更进一步推进他的理想,最终他本人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蜀汉失去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不过诸葛亮的能力是要比司马懿更强一些。可惜的是,他自己在子女的教育上,明显是不如司马懿那么出色的。

司马懿死后,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着非常好的能力,这就最终缔造了大一统的晋朝。诸葛亮力保的蜀汉,在自己死后不久,就被司马懿的儿子给灭掉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忠心耿耿守护着蜀汉。诸葛瞻还是刘禅的驸马,他自然要做蜀汉的忠臣。可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瞻在面对偷袭阴平的邓艾时,自己没有能打赢。

诸葛瞻在死前,自己也是表示就这么死了真的是非常不甘心。他表示“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结果他就带兵去决战,最终自己也死在了战场。

虽然诸葛瞻没有父亲诸葛亮那么出色,但诸葛瞻也没有辜负父亲,自己是选择了做忠臣。那么诸葛瞻为何在死前会表示自己应该要去处理姜维呢?姜维明明是诸葛亮的弟子,诸葛亮在死前,也是将后事托付给了姜维他们。那诸葛瞻为何要违背自己父亲的意志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诸葛瞻他当时要维护刘禅的利益。他本身就属于皇室中人,自己的利益自然是与皇族维系在一起的。

当时蜀汉内部的形势也有些微妙。姜维为主的军事集团,他们想要继续保持着军队的势力。可黄皓等人,就想要剥夺他们的权力,双方就展开了争斗。这件事对国家的影响非常大,刘禅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稳定,姜维是他集权中最大的阻碍。况且姜维的多次北伐,严重消耗了国力。

姜维通过北伐,集中了全国的各种资源,等于姜维是要渐渐来掌握军政大权。这种事情对刘禅和国家来说都没有好的影响。诸葛瞻当然是要帮助刘禅,维护君主的权力。那他就必须要想办法制衡姜维。

姜维掌握外部的军权,幸好还没有办法掌握成都地区的军权。那么诸葛瞻就需要靠着自己的能力,打出一些好的成绩,只要在外面有更大的威望,他就有机会来和姜维争权。本身他父亲诸葛亮在国内就有着非常高的威望,自己差得就是成绩。

因此对诸葛瞻来说,与邓艾的一战非常关键。要是他没有办法打好,自己就根本没有可能帮助皇帝制衡姜维。

不过诸葛瞻他也不是傻子,他心里清楚,黄皓也不是善类。自己作为诸葛亮的后人,必须要把这内外的两个人都给除掉。

总得来说,诸葛瞻真正忠于的只有皇帝。能维护皇权就可以了,他会去对付任何的敌人。诸葛瞻与他父亲比起来,确实是要差了些。他在有优势的情况下,还是输给了邓艾。靠他的能力,想要守卫国家是真的太困难了,说到底他也只能做个忠臣,战死沙场的结局对他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标签: 诸葛亮姜维诸葛瞻蜀汉司马懿刘禅

更多文章

  • 值得扼腕一叹的“虎父犬子”——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诸葛瞻,蜀汉,姜维,诸葛亮,邓艾,曹魏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近乎完美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有忠贞高洁的个人品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千百年来无数人倾心于诸葛亮的魅力之下,有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人臣的终极榜样。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不要说“虎父

  • 诸葛瞻列阵,以逸待劳,打没有战马的邓艾军,为何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刘禅,蜀汉,战马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举进攻蜀汉,三路大军中的邓艾军,兵力只有三万,邓艾独辟蹊径,选择偷渡阴平小路,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最终,抵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随后,邓艾军进攻绵竹,刘禅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立即派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抵挡邓艾。当时的诸

  • 诸葛家的另一个儿子:临难死义的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诸葛瞻,诸葛亮,蜀汉,邓艾,姜维,刘禅,诸葛恪,诸葛瑾,诸葛家,三国

    原创前面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今天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面说过,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两家两代人在三国政坛上的经历很有趣,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

  •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换谁更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邓艾,刘禅,诸葛瞻,廖化,姜维,钟会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

  • 蜀国的四次劝:黄权劝刘备、王平劝马谡、廖化劝姜维、黄崇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黄权,刘备,王平,马谡,姜维,廖化

    蜀国的四次重要提醒没有被接纳导致最终蜀国没能做大并最终导致灭亡。我们来看看是哪四次,最开始一次是黄权劝刘备不要罚吴,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

  • 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御林军,为何败给邓艾的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曹魏,大军,刘禅,御林军,三国

    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次大战,便是邓艾和诸葛瞻在绵竹的一场攻防战。当时曹魏对蜀汉发起了最后的灭国之战,邓艾带领数千奇兵偷渡阴平,直接进入了蜀汉的腹地绵竹(今绵阳)附近,在绵竹和蜀汉的最后有生力量爆发了一场大战,我们可以称其为“绵阳攻防战”。在《三国志》里对这场大战是这样描述的: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蜀汉三叛该当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蜀汉,刘备,关羽,糜芳,吕蒙,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诸葛亮祖孙三代满门忠烈、忠贞无二,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也于绵竹之战为国捐躯,后世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祖孙三代,在四川省绵竹市建了诸葛双忠祠,这里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诸葛一门,三代忠贞”已然成为了千古佳话,“诸葛”这一姓氏也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代名词,而在“绵竹双忠祠”里,人

  • 绵竹之战时,诸葛瞻手中真有七万兵力?这是《三国演义》的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德义搞笑标签:蜀汉,邓艾,大军,刘备,刘禅,曹魏,诸葛瞻,古装片,历史片,绵竹之战,三国演义(电视剧)

    公元263年,征讨蜀汉的曹魏大军在剑阁停滞不前,毕竟当时剑阁有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坐镇,而且剑阁前方道路狭长,曹魏兵力的优势没办法体现,加上魏军是远道而来的攻城战,因此战事进行到这里时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当时十八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得从关中运送到蜀川,损耗非常大,因此仗打到这个份上,钟会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好在

  • 刘禅与诸葛瞻的悲喜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刘禅,诸葛瞻,诸葛亮,蜀汉,诸葛恪,司马衷

    刘禅,人称后主,与稍后的司马衷齐名,甚至有所超越。当然,这可不是好名声。他们两人可以为后人所熟知,刘禅靠的是乐不思蜀,司马衷靠的是何不食肉糜,几乎是白痴和昏庸的代名词。以前,曾经跟朋友说起过司马衷,从史料上看,这是一位德才平平的皇帝,智商做乱世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差得远,但做个太平年间的守成之君或中规中

  •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蜀汉,大军,魏灭蜀之战,三国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