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靠着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蜀汉政权,这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文臣。诸葛亮常常被认为是圣人,尤其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诸葛亮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始终是无法成功北伐。尤其是他在后期,遇到了司马懿。在同司马懿的交手中,诸葛亮没有能更进一步推进他的理想,最终他本人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蜀汉失去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不过诸葛亮的能力是要比司马懿更强一些。可惜的是,他自己在子女的教育上,明显是不如司马懿那么出色的。
司马懿死后,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着非常好的能力,这就最终缔造了大一统的晋朝。诸葛亮力保的蜀汉,在自己死后不久,就被司马懿的儿子给灭掉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忠心耿耿守护着蜀汉。诸葛瞻还是刘禅的驸马,他自然要做蜀汉的忠臣。可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瞻在面对偷袭阴平的邓艾时,自己没有能打赢。
诸葛瞻在死前,自己也是表示就这么死了真的是非常不甘心。他表示“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结果他就带兵去决战,最终自己也死在了战场。
虽然诸葛瞻没有父亲诸葛亮那么出色,但诸葛瞻也没有辜负父亲,自己是选择了做忠臣。那么诸葛瞻为何在死前会表示自己应该要去处理姜维呢?姜维明明是诸葛亮的弟子,诸葛亮在死前,也是将后事托付给了姜维他们。那诸葛瞻为何要违背自己父亲的意志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诸葛瞻他当时要维护刘禅的利益。他本身就属于皇室中人,自己的利益自然是与皇族维系在一起的。
当时蜀汉内部的形势也有些微妙。姜维为主的军事集团,他们想要继续保持着军队的势力。可黄皓等人,就想要剥夺他们的权力,双方就展开了争斗。这件事对国家的影响非常大,刘禅要想维持自己的统治稳定,姜维是他集权中最大的阻碍。况且姜维的多次北伐,严重消耗了国力。
姜维通过北伐,集中了全国的各种资源,等于姜维是要渐渐来掌握军政大权。这种事情对刘禅和国家来说都没有好的影响。诸葛瞻当然是要帮助刘禅,维护君主的权力。那他就必须要想办法制衡姜维。
姜维掌握外部的军权,幸好还没有办法掌握成都地区的军权。那么诸葛瞻就需要靠着自己的能力,打出一些好的成绩,只要在外面有更大的威望,他就有机会来和姜维争权。本身他父亲诸葛亮在国内就有着非常高的威望,自己差得就是成绩。
因此对诸葛瞻来说,与邓艾的一战非常关键。要是他没有办法打好,自己就根本没有可能帮助皇帝制衡姜维。
不过诸葛瞻他也不是傻子,他心里清楚,黄皓也不是善类。自己作为诸葛亮的后人,必须要把这内外的两个人都给除掉。
总得来说,诸葛瞻真正忠于的只有皇帝。能维护皇权就可以了,他会去对付任何的敌人。诸葛瞻与他父亲比起来,确实是要差了些。他在有优势的情况下,还是输给了邓艾。靠他的能力,想要守卫国家是真的太困难了,说到底他也只能做个忠臣,战死沙场的结局对他来说是非常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