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值得扼腕一叹的“虎父犬子”——诸葛瞻

值得扼腕一叹的“虎父犬子”——诸葛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3912 更新时间:2024/2/13 6:21:29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近乎完美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有忠贞高洁的个人品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千百年来无数人倾心于诸葛亮的魅力之下,有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人臣的终极榜样。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不要说“虎父无犬子”了,诸葛瞻的评价还要低于普通人。诸葛亮的光环似乎成为诸葛瞻身上的重担。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瞻的生平事迹,以及抱着惶恐的心态为诸葛瞻稍作辩解。

少年丧父

诸葛瞻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家学杂学、社会地位、未来的仕途是有保证的。但我们不能说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诸葛亮忙于治理蜀汉,还要外出打仗,陪伴诸葛瞻的时间想来不会太多。而且在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相持的时候,劳于军务,病逝于五丈原。这个时候的诸葛瞻只有八岁而已。

诸葛亮给诸葛瞻留下桑树八百棵,田地十五顷,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无法陪伴成长的父爱,还有一腔忠君报国的热血。

光环之下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虽然少年聪慧,但未来不见得成为国之重器,但诸葛瞻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诸葛亮巨大的光环之下,他的人生必定是一条坦途。

诸葛瞻在十七岁的时候,成为骑都尉;后来又频繁迁为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军师将军是当初刘备给诸葛亮的官职,刘禅任命诸葛瞻为军师将军,对他的希冀不言而喻。不仅是庙堂之上,在闾里之间诸葛瞻的声望也非常高。如果朝廷制定并下达一条善政,哪怕不是诸葛瞻提出的,蜀汉人民也会归功于他的头上。原因无外乎他有一个光耀蜀汉的父亲。所以说诸葛瞻从小到大,从学习到工作,一直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

阴欲夺权

蜀汉本来的立国之本是北伐曹魏,光复汉室;蜀汉前期也可以说是一个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权。但血是会变凉的,理想也是要回归现实的。到了蜀汉后期,只有姜维等寥寥几个人还真正抱有光复汉室的想法,还一次次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主动对强大到绝望的曹魏发动进攻。朝堂上下弥漫着守土偏安的反战情绪。

在“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以及尚书令陈袛去世后,这种反战情绪已经压制不住,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并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北伐精神,他也是反战派中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还有董厥黄皓、阎宇,甚至姜维的老战友廖化、张翼都是反战派的人物,这些人并不是一个团体,反对北伐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代表着整个蜀汉上层的风气。可见姜维进行北伐时的阻力。

在景耀四年(即公元260年),诸葛诞拜中都护、卫将军;董厥拜辅国大将军,二人共同平尚书事。姜维名义上是大将军录尚书事,但由于常常领兵在外,在尚书台中的权重并不高。姜维感受到真切的威胁,在景耀五年(公元261年)又一次对曹魏进行北伐,企图以武功打开局面,但是失败了。于是诸葛瞻、董厥、黄皓等人趁机上表剥夺姜维的军权,以阎宇代替大将军一职。姜维留在沓中不回成都,诸葛瞻等人的夺权计划失败,姜维也羁留在沓中屯田避祸。

“魏灭蜀之战”

这个时候司马氏早就绑架了曹魏的政权,实际上的实权人物是司马昭。司马氏历经两代人的经营,拔掉许多反抗的刺头,形势已经非常稳定,就等着消灭蜀汉和东吴,让天下重归一统。此时姜维羁留在沓中,正是伐蜀的好机会。于是司马昭下令发动三路大军,两路牵制、消灭姜维,一路直攻汉中,不求一举消灭蜀汉,也要侵吞掉汉中。

结果姜维成功脱围,赶到剑阁阻挡住钟会的十万大军。钟会虽然已经得到汉中,但始终无法前进一步,粮草也慢慢成为问题,动了撤军的打算。这是蜀汉苟延残喘的一个机会,但是被邓艾毁掉。邓艾趁姜维主力与钟会在剑阁相持的时候,选择从西边的阴平景谷道偷渡到四川平原,拉扯姜维的兵力,或者直接插进蜀汉的心脏——成都。

面对邓艾这支奇兵,蜀汉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邓艾进入平原。这就是蜀汉的“生死存亡之际”,长期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的诸葛瞻,也承担了诸葛亮当初挑起的重担,成为阻截邓艾的主帅。此时能够挽救蜀汉的只有诸葛瞻这个没打过仗的“官二代”,一支少经战事的中央军,还有守卫四川平原的江油。

结果江油守将马邈轻易投降,江油身后是德阳亭,德阳亭一过,基本上就进入了平原地带,邓艾这支军队就可以继续向南深入,完成当时刘备消灭刘璋时的壮举。也就是说,诸葛瞻身上的重担又重了几分。那么诸葛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诸葛瞻行军到涪县,开始徘徊不前。另一个“官二代”黄崇(黄权的儿子)反复催促诸葛瞻迅速行军,赶紧占据险要地势,防止邓艾进入平原,以至于流泪。但是诸葛瞻不敢,他不敢确定邓艾是否已经拿下江油;不敢带着这支弱军深入到山岭之中,去面对可能已经列阵以待的曹魏精锐;不敢拿蜀汉最后的力量去赌。在这样的重担之下,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再疯狂的人也会变得小心谨慎。于是诸葛瞻选择相对稳妥的方式,大军驻扎在涪城,派出前锋支援江油。结果邓艾成功进入平原地区,并且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后撤到绵竹。

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许给他优厚的待遇。想想看,诸葛亮的儿子如果投降了曹魏,那是一面多么有利的旗帜啊。但反战派和投降派有天壤之别。诸葛瞻的态度很坚决,斩杀邓艾使者。或许是担心邓艾返身断绝姜维的后路;或许是希望趁邓艾立足未稳时彻底击溃邓艾;又或许是政治上、人心上的压力,诸葛瞻没有选择死守绵竹,事实上江油失守,邓艾已经可以尽情驰骋,诸葛瞻无险可守,他的选择只有一个:与邓艾决一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结果双方第一次刀兵相接的时候,竟然是诸葛瞻获得胜利。邓忠、师纂分两路钳击蜀汉军队,都被诸葛瞻打退。邓忠、师纂希望暂缓进攻,被邓艾以军法威胁,又一次进攻诸葛瞻。在性命的压力下,邓忠、师纂成功击溃诸葛瞻。诸葛瞻、诸葛尚(诸葛瞻的儿子)、张遵(张飞的孙子)、黄崇、李球(李恢的侄子)战死,这些蜀汉“官二代”把鲜血浇在这片生长的土地上,刘禅得知邓艾进逼成都,奉玺请降。

余论

陈寿在给诸葛瞻作传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可以说非常低。按《晋书》记载,陈寿父子与诸葛亮父子之间有矛盾,尤其陈寿与诸葛瞻不合,所以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瞻。这件事我们暂且不说,从“武侯之子”的角度上来说,诸葛瞻一生确实是失败的。他作为朝臣没有除掉黄皓;作为反战派没能压制姜维;在邓艾入侵的时候也没有挽救蜀汉灭亡的命运。我们看《三国志》时会觉得诸葛瞻犯了好多错误,没有抢占江油、没有固守绵竹,但当时蜀汉的环境已经相当恶劣,抢占江油可能被邓艾提前击溃,无法顺利后撤而被歼灭;固守绵竹又给邓艾破坏姜维后方的机会。历史没有如果,谁也不能保证另一种做法就是能够保存蜀汉的正确选择。即便诸葛瞻有诸多失误,但身为诸葛亮之子,为国家斗战而死,不丢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

标签: 诸葛瞻蜀汉姜维诸葛亮邓艾曹魏

更多文章

  • 诸葛瞻列阵,以逸待劳,打没有战马的邓艾军,为何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刘禅,蜀汉,战马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举进攻蜀汉,三路大军中的邓艾军,兵力只有三万,邓艾独辟蹊径,选择偷渡阴平小路,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最终,抵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随后,邓艾军进攻绵竹,刘禅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立即派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抵挡邓艾。当时的诸

  • 诸葛家的另一个儿子:临难死义的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诸葛瞻,诸葛亮,蜀汉,邓艾,姜维,刘禅,诸葛恪,诸葛瑾,诸葛家,三国

    原创前面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今天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面说过,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两家两代人在三国政坛上的经历很有趣,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

  •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换谁更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邓艾,刘禅,诸葛瞻,廖化,姜维,钟会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

  • 蜀国的四次劝:黄权劝刘备、王平劝马谡、廖化劝姜维、黄崇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黄权,刘备,王平,马谡,姜维,廖化

    蜀国的四次重要提醒没有被接纳导致最终蜀国没能做大并最终导致灭亡。我们来看看是哪四次,最开始一次是黄权劝刘备不要罚吴,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

  • 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御林军,为何败给邓艾的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曹魏,大军,刘禅,御林军,三国

    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次大战,便是邓艾和诸葛瞻在绵竹的一场攻防战。当时曹魏对蜀汉发起了最后的灭国之战,邓艾带领数千奇兵偷渡阴平,直接进入了蜀汉的腹地绵竹(今绵阳)附近,在绵竹和蜀汉的最后有生力量爆发了一场大战,我们可以称其为“绵阳攻防战”。在《三国志》里对这场大战是这样描述的: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蜀汉三叛该当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蜀汉,刘备,关羽,糜芳,吕蒙,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诸葛亮祖孙三代满门忠烈、忠贞无二,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也于绵竹之战为国捐躯,后世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祖孙三代,在四川省绵竹市建了诸葛双忠祠,这里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诸葛一门,三代忠贞”已然成为了千古佳话,“诸葛”这一姓氏也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代名词,而在“绵竹双忠祠”里,人

  • 绵竹之战时,诸葛瞻手中真有七万兵力?这是《三国演义》的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德义搞笑标签:蜀汉,邓艾,大军,刘备,刘禅,曹魏,诸葛瞻,古装片,历史片,绵竹之战,三国演义(电视剧)

    公元263年,征讨蜀汉的曹魏大军在剑阁停滞不前,毕竟当时剑阁有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坐镇,而且剑阁前方道路狭长,曹魏兵力的优势没办法体现,加上魏军是远道而来的攻城战,因此战事进行到这里时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当时十八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得从关中运送到蜀川,损耗非常大,因此仗打到这个份上,钟会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好在

  • 刘禅与诸葛瞻的悲喜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刘禅,诸葛瞻,诸葛亮,蜀汉,诸葛恪,司马衷

    刘禅,人称后主,与稍后的司马衷齐名,甚至有所超越。当然,这可不是好名声。他们两人可以为后人所熟知,刘禅靠的是乐不思蜀,司马衷靠的是何不食肉糜,几乎是白痴和昏庸的代名词。以前,曾经跟朋友说起过司马衷,从史料上看,这是一位德才平平的皇帝,智商做乱世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差得远,但做个太平年间的守成之君或中规中

  •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蜀汉,大军,魏灭蜀之战,三国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

  • 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娱乐团标签:刘备,蜀汉,糜芳,孙权,关羽,吕蒙,三国,诸葛瞻,社稷之臣,曹操手下

    三国降将在太平盛世,人们常讲“德才兼备”,甚至有时候对品德好的人的赞誉更胜过有才能的人。可是在乱世则不一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依旧能予以重用。比曹操更早的发布求贤令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制霸天下,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