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近乎完美的人物。不仅仅是因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还有忠贞高洁的个人品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千百年来无数人倾心于诸葛亮的魅力之下,有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成为一个人臣的终极榜样。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评价就不怎么样了。不要说“虎父无犬子”了,诸葛瞻的评价还要低于普通人。诸葛亮的光环似乎成为诸葛瞻身上的重担。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诸葛瞻的生平事迹,以及抱着惶恐的心态为诸葛瞻稍作辩解。
少年丧父
诸葛瞻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家学杂学、社会地位、未来的仕途是有保证的。但我们不能说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诸葛亮忙于治理蜀汉,还要外出打仗,陪伴诸葛瞻的时间想来不会太多。而且在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相持的时候,劳于军务,病逝于五丈原。这个时候的诸葛瞻只有八岁而已。
诸葛亮给诸葛瞻留下桑树八百棵,田地十五顷,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无法陪伴成长的父爱,还有一腔忠君报国的热血。
光环之下
诸葛亮对诸葛瞻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虽然少年聪慧,但未来不见得成为国之重器,但诸葛瞻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在诸葛亮巨大的光环之下,他的人生必定是一条坦途。
诸葛瞻在十七岁的时候,成为骑都尉;后来又频繁迁为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军师将军是当初刘备给诸葛亮的官职,刘禅任命诸葛瞻为军师将军,对他的希冀不言而喻。不仅是庙堂之上,在闾里之间诸葛瞻的声望也非常高。如果朝廷制定并下达一条善政,哪怕不是诸葛瞻提出的,蜀汉人民也会归功于他的头上。原因无外乎他有一个光耀蜀汉的父亲。所以说诸葛瞻从小到大,从学习到工作,一直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
阴欲夺权
蜀汉本来的立国之本是北伐曹魏,光复汉室;蜀汉前期也可以说是一个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权。但血是会变凉的,理想也是要回归现实的。到了蜀汉后期,只有姜维等寥寥几个人还真正抱有光复汉室的想法,还一次次带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主动对强大到绝望的曹魏发动进攻。朝堂上下弥漫着守土偏安的反战情绪。
在“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以及尚书令陈袛去世后,这种反战情绪已经压制不住,诸葛瞻作为诸葛亮的儿子,并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北伐精神,他也是反战派中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还有董厥、黄皓、阎宇,甚至姜维的老战友廖化、张翼都是反战派的人物,这些人并不是一个团体,反对北伐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代表着整个蜀汉上层的风气。可见姜维进行北伐时的阻力。
在景耀四年(即公元260年),诸葛诞拜中都护、卫将军;董厥拜辅国大将军,二人共同平尚书事。姜维名义上是大将军录尚书事,但由于常常领兵在外,在尚书台中的权重并不高。姜维感受到真切的威胁,在景耀五年(公元261年)又一次对曹魏进行北伐,企图以武功打开局面,但是失败了。于是诸葛瞻、董厥、黄皓等人趁机上表剥夺姜维的军权,以阎宇代替大将军一职。姜维留在沓中不回成都,诸葛瞻等人的夺权计划失败,姜维也羁留在沓中屯田避祸。
“魏灭蜀之战”
这个时候司马氏早就绑架了曹魏的政权,实际上的实权人物是司马昭。司马氏历经两代人的经营,拔掉许多反抗的刺头,形势已经非常稳定,就等着消灭蜀汉和东吴,让天下重归一统。此时姜维羁留在沓中,正是伐蜀的好机会。于是司马昭下令发动三路大军,两路牵制、消灭姜维,一路直攻汉中,不求一举消灭蜀汉,也要侵吞掉汉中。
结果姜维成功脱围,赶到剑阁阻挡住钟会的十万大军。钟会虽然已经得到汉中,但始终无法前进一步,粮草也慢慢成为问题,动了撤军的打算。这是蜀汉苟延残喘的一个机会,但是被邓艾毁掉。邓艾趁姜维主力与钟会在剑阁相持的时候,选择从西边的阴平景谷道偷渡到四川平原,拉扯姜维的兵力,或者直接插进蜀汉的心脏——成都。
面对邓艾这支奇兵,蜀汉必须要采取措施,防止邓艾进入平原。这就是蜀汉的“生死存亡之际”,长期生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的诸葛瞻,也承担了诸葛亮当初挑起的重担,成为阻截邓艾的主帅。此时能够挽救蜀汉的只有诸葛瞻这个没打过仗的“官二代”,一支少经战事的中央军,还有守卫四川平原的江油。
结果江油守将马邈轻易投降,江油身后是德阳亭,德阳亭一过,基本上就进入了平原地带,邓艾这支军队就可以继续向南深入,完成当时刘备消灭刘璋时的壮举。也就是说,诸葛瞻身上的重担又重了几分。那么诸葛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诸葛瞻行军到涪县,开始徘徊不前。另一个“官二代”黄崇(黄权的儿子)反复催促诸葛瞻迅速行军,赶紧占据险要地势,防止邓艾进入平原,以至于流泪。但是诸葛瞻不敢,他不敢确定邓艾是否已经拿下江油;不敢带着这支弱军深入到山岭之中,去面对可能已经列阵以待的曹魏精锐;不敢拿蜀汉最后的力量去赌。在这样的重担之下,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再疯狂的人也会变得小心谨慎。于是诸葛瞻选择相对稳妥的方式,大军驻扎在涪城,派出前锋支援江油。结果邓艾成功进入平原地区,并且击败了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后撤到绵竹。
邓艾写信劝降诸葛瞻,许给他优厚的待遇。想想看,诸葛亮的儿子如果投降了曹魏,那是一面多么有利的旗帜啊。但反战派和投降派有天壤之别。诸葛瞻的态度很坚决,斩杀邓艾使者。或许是担心邓艾返身断绝姜维的后路;或许是希望趁邓艾立足未稳时彻底击溃邓艾;又或许是政治上、人心上的压力,诸葛瞻没有选择死守绵竹,事实上江油失守,邓艾已经可以尽情驰骋,诸葛瞻无险可守,他的选择只有一个:与邓艾决一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结果双方第一次刀兵相接的时候,竟然是诸葛瞻获得胜利。邓忠、师纂分两路钳击蜀汉军队,都被诸葛瞻打退。邓忠、师纂希望暂缓进攻,被邓艾以军法威胁,又一次进攻诸葛瞻。在性命的压力下,邓忠、师纂成功击溃诸葛瞻。诸葛瞻、诸葛尚(诸葛瞻的儿子)、张遵(张飞的孙子)、黄崇、李球(李恢的侄子)战死,这些蜀汉“官二代”把鲜血浇在这片生长的土地上,刘禅得知邓艾进逼成都,奉玺请降。
余论
陈寿在给诸葛瞻作传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可以说非常低。按《晋书》记载,陈寿父子与诸葛亮父子之间有矛盾,尤其陈寿与诸葛瞻不合,所以在《三国志》中贬低诸葛瞻。这件事我们暂且不说,从“武侯之子”的角度上来说,诸葛瞻一生确实是失败的。他作为朝臣没有除掉黄皓;作为反战派没能压制姜维;在邓艾入侵的时候也没有挽救蜀汉灭亡的命运。我们看《三国志》时会觉得诸葛瞻犯了好多错误,没有抢占江油、没有固守绵竹,但当时蜀汉的环境已经相当恶劣,抢占江油可能被邓艾提前击溃,无法顺利后撤而被歼灭;固守绵竹又给邓艾破坏姜维后方的机会。历史没有如果,谁也不能保证另一种做法就是能够保存蜀汉的正确选择。即便诸葛瞻有诸多失误,但身为诸葛亮之子,为国家斗战而死,不丢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