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瞻列阵,以逸待劳,打没有战马的邓艾军,为何输了?

诸葛瞻列阵,以逸待劳,打没有战马的邓艾军,为何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粒圈主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4/2/13 6:21:41

景耀六年(263),魏国大举进攻蜀汉,三路大军中的邓艾军,兵力只有三万,邓艾独辟蹊径,选择偷渡阴平小路,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荒无人烟的悬崖峭壁,最终,抵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

随后,邓艾军进攻绵竹,刘禅得知情况,大惊失色,立即派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诸葛瞻,也就是诸葛亮的儿子,率军抵挡邓艾。

当时的诸葛瞻带领的是御林军,这些御林军,虽然没有经过太多的战场历练,但是,应该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肯定不是纸糊的灯笼,不是花架子。

然而,当诸葛瞻率军列阵对战攀爬悬崖峭壁而来的疲惫之师邓艾军时,第一战,诸葛瞻带领御林军,击败了邓艾的儿子邓忠和师纂,取得小胜,然而,第二次交战,没想到,诸葛瞻却输了,而且,输得一败涂地,诸葛瞻及张飞的孙子张遵等战死,全军覆没了。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邓艾和部下,穿越七百里无人区,靠攀爬悬崖峭壁才到达江由的,甚至,没有路的时候,邓艾还身上裹着毛毡滚下悬崖,以此前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战马无法行走,是没有战马的,也没有太多的辎重,无法运输粮食等物资,估计也只有随身干粮和轻兵器,没有战车等,邓艾当时因为缺粮,多次身处险境,都差点饿死,因此,战斗力肯定也受到了影响。

那么,邓艾无法携带辎重,也没战马,粮草也不足,他是如何击败诸葛瞻的呢?

邓艾到达江由时,估计和部下都成了野人,因为,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翻山越岭,条件达不到,不能太讲究,什么都要将就,洗漱估计都成问题,肯定是喝泉水,那么,就这么一些步兵,如何拿下江由城呢?

此时的江由守将马邈,选择了投降,因为,马邈在城外埋伏三校人马,伏击魏军,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邈的三校人马,被钟会派的部将田章击败,因此,马邈投降了。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马邈投降,江由落入魏军之手,邓艾得以进入江由,得到了后勤补给,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江由的战马和兵力也不多,邓艾也无法得到充分的装备,也许,只能是凑合凑合,得到大概的修整和补充。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邓艾的部队,还是击败了以逸待劳的诸葛瞻军,尽管诸葛瞻率军奋力拼杀,也未能力挽狂澜,最终父子两人都战死沙场,为蜀汉刘禅流尽最后一滴血,令人慨叹。

这里面,诸葛瞻之所以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还会输给邓艾,我想至少有三点原因。

其一,诸葛瞻没有占据有利地形坚守,选择硬碰硬,诸葛瞻的军队没有战场实战经验,战斗力比不上邓艾的野战军,诸葛瞻的御林军都是在皇宫和成都护卫皇帝的,哪见过战场上刀口舔血的情景啊?

其二,邓艾在江由得到了后勤补给和修整,他的军队是战场上九死一生锻炼出来的,战斗力强悍,富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邓艾的军队,都是经过生死筛选留下来的,是精英。

其三,邓艾和钟会的先锋部队互相配合,在声势上震慑了绵竹及成都,绵竹诸葛瞻的军队军心不稳,肯定是没有了信心。

后方皇帝昏庸,谁还有信心死战?就像姜维部接到刘禅的投降命令时,姜维及其部下,都纷纷拔刀砍石,发泄心中的不满,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因此,不管从部队的战斗力方面比较,还是整个大的形势,对诸葛瞻都是不利的,唯一有利的一点,就是采用黄权之子黄崇的建议,率先占据有利地形,选择坚守,耗死魏军,但是,诸葛瞻错失了良机,没有把握住机会。

诸葛瞻战死,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绵竹失守,在成都的刘禅也吓破了胆,立即投降了,蜀汉灭亡。

标签: 邓艾诸葛瞻姜维刘禅蜀汉战马

更多文章

  • 诸葛家的另一个儿子:临难死义的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诸葛瞻,诸葛亮,蜀汉,邓艾,姜维,刘禅,诸葛恪,诸葛瑾,诸葛家,三国

    原创前面聊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今天聊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前面说过, 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两家两代人在三国政坛上的经历很有趣,诸葛亮为权臣,独断专行;诸葛瑾为重臣,却能力平平。到了第二代翻转过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权臣,独揽朝纲;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重臣,也能力平平。两代人都能够在各自所在的国家里呼

  •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如果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换谁更合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邓艾,刘禅,诸葛瞻,廖化,姜维,钟会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

  • 蜀国的四次劝:黄权劝刘备、王平劝马谡、廖化劝姜维、黄崇诸葛瞻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黄权,刘备,王平,马谡,姜维,廖化

    蜀国的四次重要提醒没有被接纳导致最终蜀国没能做大并最终导致灭亡。我们来看看是哪四次,最开始一次是黄权劝刘备不要罚吴,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

  • 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御林军,为何败给邓艾的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曹魏,大军,刘禅,御林军,三国

    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次大战,便是邓艾和诸葛瞻在绵竹的一场攻防战。当时曹魏对蜀汉发起了最后的灭国之战,邓艾带领数千奇兵偷渡阴平,直接进入了蜀汉的腹地绵竹(今绵阳)附近,在绵竹和蜀汉的最后有生力量爆发了一场大战,我们可以称其为“绵阳攻防战”。在《三国志》里对这场大战是这样描述的: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

  •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庙前,跪着三座石像,蜀汉三叛该当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道远文史标签:蜀汉,刘备,关羽,糜芳,吕蒙,孙权,三国,诸葛亮,诸葛瞻,天文学家,五虎上将

    诸葛亮祖孙三代满门忠烈、忠贞无二,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也于绵竹之战为国捐躯,后世人为了纪念诸葛亮祖孙三代,在四川省绵竹市建了诸葛双忠祠,这里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诸葛一门,三代忠贞”已然成为了千古佳话,“诸葛”这一姓氏也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代名词,而在“绵竹双忠祠”里,人

  • 绵竹之战时,诸葛瞻手中真有七万兵力?这是《三国演义》的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德义搞笑标签:蜀汉,邓艾,大军,刘备,刘禅,曹魏,诸葛瞻,古装片,历史片,绵竹之战,三国演义(电视剧)

    公元263年,征讨蜀汉的曹魏大军在剑阁停滞不前,毕竟当时剑阁有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坐镇,而且剑阁前方道路狭长,曹魏兵力的优势没办法体现,加上魏军是远道而来的攻城战,因此战事进行到这里时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当时十八万大军的粮草辎重得从关中运送到蜀川,损耗非常大,因此仗打到这个份上,钟会已经是进退两难了。好在

  • 刘禅与诸葛瞻的悲喜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刘禅,诸葛瞻,诸葛亮,蜀汉,诸葛恪,司马衷

    刘禅,人称后主,与稍后的司马衷齐名,甚至有所超越。当然,这可不是好名声。他们两人可以为后人所熟知,刘禅靠的是乐不思蜀,司马衷靠的是何不食肉糜,几乎是白痴和昏庸的代名词。以前,曾经跟朋友说起过司马衷,从史料上看,这是一位德才平平的皇帝,智商做乱世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差得远,但做个太平年间的守成之君或中规中

  • 魏灭蜀之战的经过及诸葛瞻败亡的缘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诸葛瞻,邓艾,姜维,钟会,蜀汉,大军,魏灭蜀之战,三国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

  • 蜀汉四大奔臣,三人至今跪在诸葛瞻墓前,最后一人被赞为社稷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琪琪娱乐团标签:刘备,蜀汉,糜芳,孙权,关羽,吕蒙,三国,诸葛瞻,社稷之臣,曹操手下

    三国降将在太平盛世,人们常讲“德才兼备”,甚至有时候对品德好的人的赞誉更胜过有才能的人。可是在乱世则不一样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依旧能予以重用。比曹操更早的发布求贤令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公,为了制霸天下,首次

  • 诸葛亮用兵如神,其子诸葛瞻却不懂军事,以致全军覆没,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邓艾,钟会,姜维

    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爱子诸葛瞻从不宠溺,而是言传身教,非常严格,一刻也不放松诸葛亮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史载,蜀汉建业五年(公元227),诸葛亮的妾室给他生了个儿子,当时他已经47岁 ,年近半百了。虽说老来得子,但诸葛亮却从不溺爱、纵容。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写给亲兄诸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