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竭尽全力,诸葛瞻却犯了大错!

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竭尽全力,诸葛瞻却犯了大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4811 更新时间:2024/1/4 7:52:06

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汉都城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曹魏能够消灭蜀汉,邓艾无疑立下了非常关键的战功。与此相对应的,就蜀汉灭亡的过错划分来说,其实姜维的过错是非常小的,在这场战役中,姜维已经成功拦住了诸葛绪和钟会两路大军,也即姜维分身乏术,不能再去堵截邓艾了。在此背景下,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反而犯下了大错。

一方面,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可谓竭尽全力。公元263年8月份,18万曹魏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直接进攻在沓中的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目的是切断姜维回到蜀汉腹地的道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直接攻打蜀汉的汉中之地。就钟会来说,很快攻破了汉中,并留下两万兵力围住汉乐二城,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在此背景下,姜维先是和邓艾大军交手,然后且战且退。不过,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中路诸葛绪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对于姜维来说,如果无法突破诸葛绪的防守,那么,钟会完全有机会趁机攻入到蜀汉腹地,从而消灭蜀汉。

于是,或许是急中生智,或许是艺高人胆大,姜维为引开曹魏,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攻击。诸葛绪怕自己的后路被切断,慌忙后退三十里,也即完全被姜维给吓到了。趁着这一机会,姜维从桥头至阴平,一路向南撤在,终于赶在钟会之前来到了剑阁。

众所周知,剑阁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因此,在姜维数万大军镇守剑阁后,尽管钟会手里有10多万大军,却只能和姜维僵持在剑阁一带。在这个时候,邓艾决定偷渡阴平,突袭蜀汉都城成都。值得注意的是,邓艾的计划,也是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只要蜀汉全力防守,邓艾很可能会进退失据,乃至于兵败被俘。至于防守邓艾的重任,自然落在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身上了。

在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蜀汉江油失守后,后主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就邓艾来说,千里奔袭,手下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而就诸葛瞻来说,则率领了蜀汉精锐的御林军。在来到绵竹地区,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也即诸葛瞻应当迅速据险而守,等到邓艾大军粮食耗尽后(《三国志》记载邓艾大军“粮运将匮,频於危殆”),才进行交战,将无往不利。结果,诸葛瞻犹豫不决,反而让邓艾迅速抢占了有利地形。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瞻没有选择防守,而是直接率军和邓艾交战,结果,诸葛瞻战死沙场,绵竹失守,蜀汉都城成都一下子就门户大开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在魏灭蜀之战中,诸葛瞻可谓辱没了诸葛亮的名声。

最后,因为当时蜀汉的主力,正在剑阁抵挡钟会的10多万大军。所以,诸葛瞻手中的御林军,已经是蜀汉的最后希望了。基于此,诸葛瞻理应谨慎行事,但是,过于莽撞的和邓艾这位经验丰富的将领交手,导致诸葛瞻走向了败亡。等到诸葛瞻失守绵竹的消息传到蜀汉都城后,文武百官全都大惊失色,因为城中实在没有抵抗的兵力了。至于姜维等人,已经在剑阁和钟会僵持住了,即便姜维撤军回援,只会将钟会的10万大军带到蜀汉都城。所以,诸葛瞻的战败,成为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也即诸葛瞻的过错,显然是在姜维之上的。

当然,这里面不是说姜维没有过错,比如改变汉中之地的防御策略,就是姜维的一个过错,这导致钟会大军可以轻松突破汉中防线。但是,蜀汉的防线,远不止汉中一地,并且,姜维已经成功将钟会挡在剑阁了。与此相对应的是,诸葛瞻却没能挡住邓艾的脚步,这不禁让笔者联系到赵奢、赵括父子,虽然赵奢曾经重创了秦国大军,但是,赵括指挥的长平之战,却成为赵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这和诸葛亮、诸葛瞻父子的情况,何其相似,正所谓“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只是经常已另一种形式呈现罢了”。

更多文章

  • 平民出身的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消灭诸葛瞻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关羽,张飞,刘禅

    公元263年,平民出身的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消灭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在投降派谯周的力举之下举城投降,结束了维持43年的蜀汉政权。刘备,关羽和张飞辛苦大半辈子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于人,令无数后世之人叹息不已。那么作为当初一起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张飞后代和关羽后代在这场风云际会中结局如何呢

  • 诸葛亮为何要把兵法传授姜维?而不是诸葛瞻?29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诸葛亮,姜维,诸葛瞻,钟会,邓艾

    常言道:“子承父业”,然而,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卧龙先生他却偏偏不把自己一生的本事,包括兵法、阵法等东西交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诸葛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除了年龄问题,还有很多原因。到底年龄,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好满8岁,如果身在现代也就是刚好在上小学二年级左右。试问,

  •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的儿子并不姓诸葛,而是姓“护”

    历史解密编辑:让风替我保密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司马昭,司马师,丞相

    秦昭王元年(公元前255年)始发兵讨伐蜀汉。司马昭乘机夺取雍齿的军事政权,进而控制曹魏宗族、文臣武将与百姓。秦昭王四年(公元前255年)三月,蜀将张出兵讨伐秦国。蜀汉势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南陈、西晋和东晋的相继夹击下,早已溃不成军。为了防范前来讨伐的秦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采用了诸葛亮的统一方针,设置监

  • 诸葛瞻与邓艾进行野战是愚蠢的表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钟会,蜀汉,刘禅

    诸葛瞻可以说是“魏灭蜀之战”中的背锅侠。邓艾偷渡江油,进入四川平原,退守绵竹的诸葛瞻就是成都之前的最后一条防线。结果诸葛瞻在与邓艾的战斗中失败战死,邓艾进逼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谏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没有阻拦住邓艾,诸葛瞻肯定是具有一定责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诸葛

  •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 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郭福来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刘禅,司马昭,诸葛亮

    邓艾胜就胜在“哀兵必胜”,而诸葛瞻败则败于固执且蠢。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架空了曹魏,而随着司马懿病逝,以及司马师暴病而亡,司马家族大权落到了司马昭手中。之后,魏灭蜀之战,便在司马昭的运作下展开。当时魏军的兵力,一共分为三路,人数最多的一路,是钟会带领的十万人,这十万人,分别从子午谷、斜谷以及骆谷三个

  • 邓艾伐蜀,蜀汉为何派没带过兵的诸葛瞻迎敌?这不是送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姜维,刘禅,诸葛亮,曹魏,三国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朝着蜀汉进攻。当钟会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迟迟无法取得转机的时候,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对此,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

  • 三国蠢人排行榜,排名前十名的都有哪些人?颜良吕布诸葛瞻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颜良,吕布,刘备,关羽,诸葛瞻,古装剧,曹操麾下,三国蠢人排行榜,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出现了许多的有才之士,不过任何时代,有聪明人,也就注定有蠢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国中出现的十大蠢人,看看你都认识几个?第十、糜芳在演义中,糜芳是刘禅的亲舅舅,刘备的小舅子,从徐州开始就跟随刘备,一直是忠心耿耿。而糜芳有这种关系在身,日后的好日子是肯定少不了的,不过在襄樊之战中,糜

  • 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诸葛亮,诸葛瞻,姜维,刘禅,后主,丞相,曹操,天文学家,三国

    我于内不能除去奸臣黄皓,于外也不能制衡姜维,领军出征也不能守护国家,我有这三罪,还有何面目回去啊——诸葛瞻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尤为明显。纵观整个三国动荡年代,有关羽关平两位父子猛将征战沙场,也有孙策孙权二人守卫江东基业。更有曹操曹丕二人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他们各个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

  • 诸葛瞻对于姜维的评价是否客观?为何说他对蜀国战败责任不小?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姜维,诸葛瞻,蜀国,刘禅,邓艾,诸葛亮

    今天我们继续来和各位尊敬的读者共同探讨三国的风云,本文要说的是诸葛瞻以及姜维之间的恩怨情仇!诸葛瞻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并不大,但是其父亲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军师孔明老来得子。在46岁的高龄才得下了这个宝贵的儿子,可是由于长年北伐,战事十分的繁忙,诸葛亮作为父亲真的乃是分身乏术,对于亲儿子诸葛瞻并没有

  • 邓艾过阴平意味着什么,你以为能据险守江油?太看得起诸葛瞻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江油,诸葛亮,蜀汉,邓艾过,三国

    那些年对诸葛瞻的评价。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晋朝尚书仆射山涛曰:“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东晋大臣干宝也有”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忠孝存焉。“的评价。司马炎一、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句话,”好同志,可惜能力差了点。“其实也好理解,一个人如果太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