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对诸葛瞻的评价。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晋朝尚书仆射山涛曰:“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东晋大臣干宝也有”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忠孝存焉。“的评价。
司马炎
一、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句话,”好同志,可惜能力差了点。“其实也好理解,一个人如果太优秀,福泽也会影响到方方面面,难免会使大家对其直系爱屋及乌。更何况是从小就被发现”聪慧可爱、博闻强识,才思敏捷“的诸葛瞻呢。
小时候就很聪明还很可爱
上下对诸葛瞻的期望有多高?举2个例子。其一,蜀汉立国后只封过2个”军师将军“,一个是诸葛亮,”唯二“就是诸葛瞻,这就有点像米兰的3号重新解封了。其二,每当政府有”善政佳事“ ,即使不是诸葛瞻“所倡”,老百姓也会奔走相告。
他能重现父辈的辉煌吗?
”葛侯之所为也。”想象一下这场面,不代表了蜀汉群众对”道不拾遗,强不侵弱“时期的迫切向往吗?作为诸葛亮正宗嫡子诸葛瞻,从踏入仕途的那一天,就很难不被大家拿来和光荣的父辈比较。其实过得很辛苦,一言一行会被拿到放大镜下甄别。
仁政故事——道不拾遗
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乎所以而谨言慎行,也算是少年老成了。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任尚书事,终于成为了国家的执事人之一。之后便做了2件事。其一,制约姜维。正当要上表时。黄皓的事情却来插了一脚。
刘禅和黄皓
”大将军(姜)维恶(黄)皓之恣擅“向后主提议杀之。“但黄皓立马在后主面前认了怂,姜维遂”诱皓求(后主)沓中种麦“,顺势避祸去了。从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诸葛瞻再也没有了执掌兵权的机会。其二,除掉黄皓。做了哪些事情呢?
道个歉还不容易
《三国志》没有记载。绵竹之战却看得出来。《华阳国志》:诸葛尚:“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致败国殄民,用生何为。”遂匹马驰向魏军而死。《元和郡县志》:诸葛瞻:“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
诸葛尚只有17岁
这就是诸葛瞻”唯二“的工作打算。但执事时间太短(263年蜀亡),都没能达成目标。从他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当邓艾大军偷袭阴平的消息传来,此时所谓的瞻将军竟然是没有一点”实战经验“。
最主要还是没兵权
二、”不救江油“,终究还是错付了?
邓艾过阴平意味着什么?奇兵天降,蜀汉上下乱成一锅粥。”伤害不大,震撼性极强。“当此危局,若要激励民心士气,不至造成精神崩溃的局面,恐怕只有祭出”诸葛“大旗了。可惜”精神力加持“也需要实际带兵能力为核心。
偷渡阴平
为人诟病的第1个错误。”艾由阴平、景谷傍入……瞻盘桓未近,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祟至于流涕。”《三国志.蜀书》。意思是说,邓艾要打来了,黄崇多次建议,“前出救江油以利于据险而守。”
邓艾进军图
可诸葛瞻是放着天险不守,却在涪县磨蹭,简直就是马谡“舍水据山”的翻版啊?然而,看看地图就很清楚了。邓艾偷袭阴平之后要攻克的第一个关隘是江油。由图可知,邓艾只要占据了江油,再走出江油南面的山地,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
地形地貌
而涪县离江油还有多少里?200里。离南边的山区多远?100里。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没有网络,诸葛瞻怎么知道此时救江油来不来得及?大军稀里哗啦地拉过去,若邓艾已攻取江油,不是疲师远征反被截击吗?
距离问题
兵法云:“百里而争利……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古代行军,100里的机动,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的“劲者”能到并投入战斗。这是非常危险的。诸葛瞻在涪城未动,更可能是他认为江油已经没救了,只能勒马整军,以逸待劳和邓艾决战。
孙子兵法
事实证明,“先登至江右,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魏书》。邓艾军到江油时守将迅速献城了。这就说明黄祟的建议未必是个好计策,诸葛瞻去救会死得很惨。《三国志.魏书》也记录得很清楚,邓艾的部下田章“出江油”未到百里。
马邈
就“先破”“蜀伏兵三校”。我认为直到此时,诸葛瞻才获得了魏军的准确定位。如真的采纳黄崇的计策,估计史书也会这样记载吧。“瞻至涪县,崇欲急行据险。(马)遵恐无险可守,屡劝瞻回守绵竹。瞻不纳,遵至于流涕。”
卫星定位弱
三、“不应出城”,安心等得到姜维的回援吗?
邓艾偷渡阴平尚可救,丢了江油意味着天险已失,大势已去。蜀军只能退守绵竹。到了这个时候,如果诸葛瞻死守城池,能等到姜维回援吗?理论上是可以的。但要清楚的是,邓艾刚刚度过阴平的时候,却是后无援军,前无补给。
邓艾
甚至连攻城时的弓箭还有几袋都说不一定。哪怕再看地图,绵竹已是平原除了孤城一座无险可守也罢,只要诸葛瞻不去野战,也能耗死他。这个道理,估计没有诸葛亮后人BUFF加成,就一个普通人也明白。
绵竹之战
可为什么诸葛瞻不求自保、死守城池,反而要出战送死呢?还是看地图,此时手握江油、涪城一线的邓艾已没有了后勤之忧,说不定还能动员一波蜀地军民支前。什么攻城器具、粮食供应自然是奇兵天降的结果,诸葛瞻来不及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
最重要的是从战略层面看,只能是绵竹当地的豪强和大户受的惊吓太大人心不附,投降论占据主导了。诸葛瞻没有信心这些人不在攻城的时候开城门。估计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手中的士兵也没什么斗志。
代表人物
与其在睡觉的时候被人绑了,倒不如趁还没反应过来,通过野战速胜邓艾,以重振分崩离析得民心士气。蜀地长久以来的厌战情绪及天下一统的大势,决定了邓艾虽远至但不缺时间,诸葛瞻主场作战却只能求速胜的无奈。
那就出来吧
结果就是历史呈现出来的样子了。一个实战经验为0的诸葛瞻,带着一群富家子弟:黄崇(黄权之子),张遵(张飞之孙)李球(禁卫军统领),率领一群内卫部队,在常胜将军邓艾率领的被姜维北伐锻炼出来的精锐正规军面前,全军覆没。
一门三代忠烈
自诸葛瞻以下伏尸遍地、血流成河。从天资看,诸葛瞻聪明伶俐;从仕途看,他也有水准以上的才能;从军事看,从首战能击败邓艾,想必也会是个将才。可历史给他熟悉大局、把控全盘的时间不够多,仅仅2年而已。
也还是打赢了一场
诸葛亮被司马懿评价为“天下奇才”,尚不能收拾这团烂摊子,活活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更何况是才能尚未兑现的诸葛瞻呢?历史好像给了他机会,其实压根什么都没有给。光荣地与大厦同倾或许是唯一的归宿吧。值得敬佩的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