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为何要把兵法传授姜维?而不是诸葛瞻?29年后,发现真高明

诸葛亮为何要把兵法传授姜维?而不是诸葛瞻?29年后,发现真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172 更新时间:2024/2/20 19:27:24

常言道:“子承父业”,然而,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卧龙先生他却偏偏不把自己一生的本事,包括兵法、阵法等东西交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诸葛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除了年龄问题,还有很多原因。

到底年龄,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好满8岁,如果身在现代也就是刚好在上小学二年级左右。试问,诸葛亮又怎么会把自己的事业交给他的儿子来打理呢?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其实在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的家书之中已经言明,当时诸葛瞻的确实只有8岁。而且,也隐约交待,害怕诸葛瞻早成,因此没有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更没有把自己的兵法交给他来研读。

说了一半天,诸葛亮当时留下什么宝贝呢?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兵法二十四篇,以御西蜀。从记载来看,可以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全面型的人才,不但会治国,同样会治军,然而,诸葛亮把他的兵法,全部都交给了姜维。留给自己儿子的仅仅只是一封家书,也就是现在流传的《诫子书》,在书中孔明要求儿子认真学习,以淡泊明智,最终修成正果。

从诸葛亮的安排来看,给姜维的才是他生平的精华所在,而给儿子诸葛瞻的却只是一个心灵鸡汤。诸葛亮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呢?除了当时,诸葛瞻年龄小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今天,笔者就来简单分析一下,看完这几个原因,你会发现诸葛亮当时的决定真的是高明!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在五丈原遗憾而终。此时,姜维刚好是32岁,这个阶段的姜维无论是智力,还是武力,甚至是行军打仗的谋略都是比较成熟的。唯一差的就是阅历与威望,因此呢,诸葛亮并未打算在他一死,立马就要让姜维立即出兵北伐!

于蜀汉,需要时间来缓和。于姜维,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磨合,增加自己在蜀汉的地位与威望。这是姜维所需要的,同时诸葛亮早在北伐时,便发现姜维有大将之风。而且还当众称赞姜维,“深解兵意”,这四个字,就足见姜维并非马谡魏延之辈,定能担当大任。

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其实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首先,诸葛亮一死便由蒋琬辅政、加之费袆辅佐。此二人,先后掌管朝政长达19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姜维其实只是做了一些小战事,因为他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去完成诸葛亮当年的遗志。

其实在公元238-250这12年的时间,姜维就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控制陇西,如此便可方便日后北伐。但是呢,两位掌门人不同意姜维的战略。导致,这个目标没能实现。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这个人做事非常小心,往往也想得比较多。因此,他不让姜维冒险。然而,此时的姜维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将,已经成为年近50的小老头了。这个时候,姜维其实已经把诸葛亮所留的连弩之法,兵法,阵法,都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来,姜维便担任起了蜀汉的军事大权。对于姜维来说,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完成诸葛亮当年未竞之事了。出石营、围南安、围襄武,斩首徐质。此乃是姜维小试牛刀之举,足见呢,这将近20年的研习,没有白费时间。

敏于军事:诸葛亮当年下决心把兵法,留给姜维的主要原因便是姜维善于军事。在经过10多年的研习之后,姜维也提出了著名的“敛兵聚谷”战略。此战略非常大胆,大概思想就是,先把敌人放进城来。然后,在城中把敌人给悉数歼灭。

此战法,倘若孔明在世,他是根本不敢想象的。这对于诸葛亮来说,太危险了。然而,对于姜维来说呢?此正是以险诛敌之绝妙好战略。从根源来讲呢,其实,姜维的这个做法有点类似于当年马谡守街亭的战略。不过,又要比马谡的战略高明得多。

敛兵聚谷,首先放敌人入城。而后,再派城中兵士坚守城池。意思就是只让敌军入占一座城池,然后关闭通道。有些类似于是关门打狗之计,等到敌人粮食吃得差不多时,便派兵士对其出击,如此便能把敌人消耗殆尽。

从分析来看,姜维确实是用了心的。他把,关门打狗、围歼、游击等多个战略融为一体。

天时、地利、人和,皆有。姜维终于可以大干一番事业了,自掌控军事大权之后,姜维一共9伐中原。虽然知道,兵力,军械,皆不如曹魏,但是姜维仍然坚持北伐。希望可以完成诸葛亮当时的遗憾,自己呢,也可以名垂青史之中。

然而,姜维最终却还是失败了,一共与曹魏交手10多次,胜负参半。最终呢,姜维败在了钟会邓艾之手。为什么呢?不是智力的问题,而是兵力,蜀后主的自甘堕落。当时,姜维听闻钟会、邓艾攻蜀的消息之时,便迅速做出反应。并且上表刘禅,让他派遣军士做准备。

在这个时候,姜维又迅速做出反应与廖化等联军一处,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然而,这个时候的邓艾却穿过了阴平,也就是当时姜维要求派遣廖化去守的阴平桥头。刘禅此时明白过来,迅速让自己的女婿,也就是诸葛瞻去迎战邓艾。结果呢,诸葛瞻战死,阴平一丢。刘禅便直接在成都准备迎接邓艾,打算投降了。

接到刘禅的敕令,姜维及众军士在剑阁怒砍大石,但无奈还是向钟会投了降。

此时,姜维深知此生要完成恩师诸葛亮的愿望已经是机会甚微了。毕竟两国实力实在是相差太大,而且呢,核心领导人物,包括皇帝,他们的能力也都相差甚远。怎么办呢,姜维了并未放弃。

原来,姜维在投降钟会之后,发现钟会有异志,有称霸天下之心。于是呢,姜维便与钟会结交,打算利用钟会的实力,来除掉邓艾,而最终又找机会把钟会给除掉,如此汉室王朝便可匡扶。王业,便可成功。

依照姜维的妙计,成功把邓艾装进了囚车。会既构邓艾,艾槛车徵,因将维等诣成都,自称益州牧以叛。后来,邓艾亦被斩首。然而,就在即将执行下一步计划时,秘密被泄露,姜维、钟会,皆被知军所杀。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作为臣子,姜维其实大可以投降曹魏,倘若真的如此,他还可以被曹魏封官。然而,在刘禅决定投降之后,姜维的做法更让人敬佩。

原来,姜维决定先除邓艾,再赚钟会。最终呢,复国。只不过,自己身处钟会之处,行动自有不便。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写一封信给刘禅。姜维这封信在姜维死后大概82年时,被东晋的史官孙盛发现,孙盛最后把这封信交给了桓温(东晋权臣。晋明帝的驸马),桓温打开书信之后,便发现此信乃是姜维写给安乐公刘禅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这话是什么意思,估计傻子都明白。

姜维当时,身处钟会之地。还不忘复国,比起软弱无能的刘禅来说,姜维要强上十倍,百倍。此时,诸葛亮已经死去29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呢,却一直在姜维身上承载。可以说,姜维真的是做到了至死方休。当年,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兵法,交给姜维,其实就非常明白了,第一,姜维擅长军事,第二,便是姜维的军事素质、信仰,完全跟自己一样。

虽然蜀国,兵败,国亡。但是入侵者,邓艾、钟会,一个都没有得到好下场。

标签: 诸葛亮姜维诸葛瞻钟会邓艾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的儿子并不姓诸葛,而是姓“护”

    历史解密编辑:让风替我保密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司马昭,司马师,丞相

    秦昭王元年(公元前255年)始发兵讨伐蜀汉。司马昭乘机夺取雍齿的军事政权,进而控制曹魏宗族、文臣武将与百姓。秦昭王四年(公元前255年)三月,蜀将张出兵讨伐秦国。蜀汉势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南陈、西晋和东晋的相继夹击下,早已溃不成军。为了防范前来讨伐的秦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采用了诸葛亮的统一方针,设置监

  • 诸葛瞻与邓艾进行野战是愚蠢的表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钟会,蜀汉,刘禅

    诸葛瞻可以说是“魏灭蜀之战”中的背锅侠。邓艾偷渡江油,进入四川平原,退守绵竹的诸葛瞻就是成都之前的最后一条防线。结果诸葛瞻在与邓艾的战斗中失败战死,邓艾进逼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谏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没有阻拦住邓艾,诸葛瞻肯定是具有一定责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诸葛

  •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 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郭福来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刘禅,司马昭,诸葛亮

    邓艾胜就胜在“哀兵必胜”,而诸葛瞻败则败于固执且蠢。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架空了曹魏,而随着司马懿病逝,以及司马师暴病而亡,司马家族大权落到了司马昭手中。之后,魏灭蜀之战,便在司马昭的运作下展开。当时魏军的兵力,一共分为三路,人数最多的一路,是钟会带领的十万人,这十万人,分别从子午谷、斜谷以及骆谷三个

  • 邓艾伐蜀,蜀汉为何派没带过兵的诸葛瞻迎敌?这不是送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姜维,刘禅,诸葛亮,曹魏,三国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曹魏大军兵分三路,朝着蜀汉进攻。当钟会大军被姜维拦在剑阁,迟迟无法取得转机的时候,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对此,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

  • 三国蠢人排行榜,排名前十名的都有哪些人?颜良吕布诸葛瞻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颜良,吕布,刘备,关羽,诸葛瞻,古装剧,曹操麾下,三国蠢人排行榜,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出现了许多的有才之士,不过任何时代,有聪明人,也就注定有蠢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国中出现的十大蠢人,看看你都认识几个?第十、糜芳在演义中,糜芳是刘禅的亲舅舅,刘备的小舅子,从徐州开始就跟随刘备,一直是忠心耿耿。而糜芳有这种关系在身,日后的好日子是肯定少不了的,不过在襄樊之战中,糜

  • 诸葛瞻从小就聪明机智,被人称为神童,为何诸葛亮却说:难成大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诸葛亮,诸葛瞻,姜维,刘禅,后主,丞相,曹操,天文学家,三国

    我于内不能除去奸臣黄皓,于外也不能制衡姜维,领军出征也不能守护国家,我有这三罪,还有何面目回去啊——诸葛瞻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在三国时期尤为明显。纵观整个三国动荡年代,有关羽关平两位父子猛将征战沙场,也有孙策孙权二人守卫江东基业。更有曹操曹丕二人运筹帷幄南征北战,他们各个都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

  • 诸葛瞻对于姜维的评价是否客观?为何说他对蜀国战败责任不小?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姜维,诸葛瞻,蜀国,刘禅,邓艾,诸葛亮

    今天我们继续来和各位尊敬的读者共同探讨三国的风云,本文要说的是诸葛瞻以及姜维之间的恩怨情仇!诸葛瞻虽然在历史上名气并不大,但是其父亲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军师孔明老来得子。在46岁的高龄才得下了这个宝贵的儿子,可是由于长年北伐,战事十分的繁忙,诸葛亮作为父亲真的乃是分身乏术,对于亲儿子诸葛瞻并没有

  • 邓艾过阴平意味着什么,你以为能据险守江油?太看得起诸葛瞻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江油,诸葛亮,蜀汉,邓艾过,三国

    那些年对诸葛瞻的评价。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晋朝尚书仆射山涛曰:“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东晋大臣干宝也有”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忠孝存焉。“的评价。司马炎一、英雄无用武之地一句话,”好同志,可惜能力差了点。“其实也好理解,一个人如果太优秀,

  • 邓艾偷度阴平险径,蜀主令诸葛瞻迎敌,诸葛瞻父子为国捐躯

    历史解密编辑:还文楼主标签:邓艾,钟会,魏军,蜀军,三国,诸葛瞻

    邓艾对钟会私将诸葛绪押解入京师而不满,为了伐蜀大局,暂时不与钟会计较。邓艾来见钟会,建议钟会既然已取汉中,早日取剑阁。钟会问他,你有什么好的军事计划?邓艾言,可以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直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趁机取剑阁,可获全功。钟会大喜道:"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专侯

  • 诸葛瞻拥有七万雄兵是否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败于邓艾手两千残兵?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诸葛亮,刘禅,姜维

    魏明帝曹叡死后,曹芳继位,而经历了“高平陵之变”,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久之后,司马昭一番运作,开始挥师伐蜀。当时魏军的兵力部署和分配,主要分为三路。兵力最多的一路,由钟会带领,为十万余人,而这十万余人,被钟会再分为三路,分别由子午谷、斜谷、骆谷三个方向进军汉中。另外一路兵力为三万余人,由诸葛绪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