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姜维的三个政敌——诸葛瞻、董厥、樊建,他们的历史形象如何?

姜维的三个政敌——诸葛瞻、董厥、樊建,他们的历史形象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631 更新时间:2024/1/4 3:42:01

姜维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身上带有非常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明知道事不可为还要去做,哪怕蜀汉灭亡后也要找机会复国,最后死于复国的计划中。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初期也是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的,但是随着北伐事业的长期停滞,蜀汉国力的日渐衰退,蜀汉又逐渐回归现实。在蜀汉后期,主战派和反战派的对抗非常激烈。姜维肯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他面临非常巨大的阻力,有三个比较有分量的政敌——诸葛瞻董厥、樊建。他们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呢?

蜀汉对北伐事业的态度

蜀汉的北伐事业的热情,是呈现出一种衰减的趋势的。从蜀汉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这段时间是诸葛亮执政。诸葛亮是一个主战派,所以蜀汉在这个阶段进行了六次北伐,诸葛亮亲自带兵就有五次。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长史蒋琬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成为蜀汉第二任执政者。蒋琬也是一个主战派,甚至比诸葛亮更加激烈,打算沿汉水从上庸进攻襄阳。但是蒋琬的北伐事业却没有能够实现。第一是因为太过冒险受到朝中的巨大阻力;第二就是蒋琬个人身体原因。

在蒋琬去世后,费祎和姜维成为执政者。姜维是名义上的执政者,实际上在蜀汉的政治上的影响力极其有限。而且费祎的地位是要高于姜维的,姜维要受到费祎的限制。姜维是想进行北伐的,但是费祎是一个反战派,所以一直压制姜维的北伐的欲望,仅给姜维一万人进行北伐。

在蜀汉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费祎被姜维北伐时带回来的曹魏降人郭循刺杀。上文也说到了,姜维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不大,这个时候尚书令陈祗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要高于姜维,但是他是一个主战派,和姜维立场相同。所以姜维进行了多次高频率、大规模的北伐。姜维胜利的时候,蜀汉的反战派的声音无法撼动姜维;但是在''段谷之战''的巨大失败后,反战派的声音也高涨起来。

比如说谯周就极力反对陈祗和姜维的北伐事业;甚至姜维的战友廖化张翼等人也不支持姜维北伐,廖化和张翼都是对曹操集团或者曹魏进行战争的蜀汉名将,对姜维颇有微词,可见姜维北伐确实不再符合蜀汉的人心倾向;这些人物对姜维的影响有限,而诸葛瞻、董厥、樊建这三个人,拥有平尚书事的权力,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远远高于姜维这个名义上的大将军录尚书事。诸葛瞻等人试图夺取姜维的兵权,让右大将军、永安都督阎宇取而代之,导致姜维不敢回成都,在沓中屯田避祸,可见姜维对这三个政敌的忌惮。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三个人。

诸葛瞻、董厥、樊建

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也被蜀汉人包括刘禅给予了厚望。刘备集团或者蜀汉只有两个军师将军,一个是诸葛亮,另外一个就是诸葛瞻。军师将军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官职,但是它的这种特殊性,体现出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

从诸葛瞻的个人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与陈寿的关系非常恶劣,陈寿在修史的时候加入了很明显的主观色彩。所以诸葛瞻的历史形象也不算特别好。整个传记中只有''工书画,强识念''寥寥几句的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基本上信手拈来,小编就不在这里赘述。由于陈寿这种主观的记载,历史上的诸葛瞻的形象或许是比较单薄且片面的。不过诸葛瞻至少是为蜀汉捐躯的忠良,在''魏灭蜀之战''中与儿子诸葛尚在绵竹抵抗邓艾直到战死。诸葛亮积劳成疾,诸葛瞻、诸葛尚战死沙场,对蜀汉也算是满门忠烈了。

董厥:董厥曾经是丞相府的令史、主簿。诸葛亮去世后,丞相府解散了,董厥进入尚书台成为尚书仆射。当时姜维名义上录尚书事,实际上不管事。陈祗作为尚书令执政,尚书仆射就是尚书台的二把手。等到陈祗去世之后,董厥就成为尚书令。这对姜维的北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樊建:樊建与董厥一样,都是荆州义阳人。在蜀汉延熙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樊建以校尉的身份出使东吴,孙权这个时候病得很严重,没有见樊建。孙权问诸葛恪:樊建与宗预二人的优劣。宗预曾经也出使东吴,和孙权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关系。诸葛恪的回答是樊建才能不如宗预,但是性情优于宗预。蜀汉灭亡之后,樊建还与晋武帝司马炎谈论诸葛亮的治国之道,以及帮助邓艾平反。

诸葛瞻一派对姜维的影响

在《三国志》中记载,姜维因为得罪了宦官黄皓,被逼得不敢回成都,去沓中屯田。其实并非如此。黄皓确实比较有权势,与姜维的关系也不太好。但是真正想要扳倒姜维是诸葛瞻、董厥、樊建一派,与黄皓是两支力量。之所以《三国志》记载成黄皓,也是源于陈寿与诸葛瞻的恩怨,把诸葛瞻的行为安在黄皓头上,指责诸葛瞻不能匡矫宦官佞臣。所以原本是主战派和反战派的斗争就变成了黄皓与姜维的门户私计。

蜀汉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诸葛瞻迁为中都护、卫将军;董厥迁为辅国大将军,与诸葛瞻平尚书事;樊建接替董厥的尚书令的位置。这是诸葛瞻一派实力暴涨的时期,将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段谷之战''的失败之后,姜维已经非常收敛自己北伐的欲望(仅在曹魏发生''淮南三叛''时与邓艾、司马望在关中对峙),而在景耀五年(即公元262年),姜维又发动了''侯和之战'',主动对曹魏进行北伐。二者时间非常相近,所以小编认为姜维感受到诸葛瞻等人的威胁,所以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积累资本。

可惜''侯和之战''也以失败告终,诸葛瞻等人上表刘禅,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的理由请求征召姜维为益州刺史,夺取姜维的兵权,以阎宇代之。虽然姜维碍于压力不敢再北伐,也不敢回成都,但是刘禅似乎也没有采用诸葛瞻一派的建议,并没有对姜维采取什么压制的措施。其实两派的斗争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因为在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曹魏就发动三路大军消灭蜀汉,姜维和诸葛瞻两个意见不同的政敌,都为了保卫、恢复蜀汉而死,还是很令人唏嘘的一件事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

标签: 姜维董厥樊建诸葛瞻蜀汉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刘禅后期为何要重用诸葛瞻,是看重他的才华,还是诸葛亮的缘故?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刘禅,诸葛亮,诸葛瞻,蜀汉,姜维,曹操

    刘禅后期为何要重用诸葛瞻,是看重他的才华,还是诸葛亮的缘故?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蜀汉政权,刘备去世之后这个最高的权利就是把控在诸葛亮的手中,可以说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就是蜀汉实际的一把手,也就是行政和军队一把抓,当然诸葛亮没有政治野心,否则的话可能就是第二个曹操了,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这个蜀汉政权先后经历

  • 诸葛瞻三句话,每句都影响着蜀国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粥又可温标签:姜维,蜀国,黄皓,蜀汉,邓艾,魏国,古蜀,诸葛瞻,诸葛亮,史说三国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不如其父。也有人认为他在羸弱的蜀国中,已经尽到自己的职责。今天,我们就从诸葛瞻说的名言中,来细细看看他的为人。一、由于诸葛亮在蜀汉拥有极高的声望,因此人们对诸葛瞻也是爱屋及乌,说这诸葛武侯的儿子肯定差不了,此谓“以美声溢誉,有过

  • 诸葛亮是神一样的人物,为什么他的儿子诸葛瞻却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不痒不趣标签:诸葛亮,诸葛瞻,姜维,邓艾,刘禅

    诸葛亮是神一样的人物,没有想到,他的儿子诸葛瞻,志大才疏,名不副实,最终葬送了蜀国。诸葛亮46岁时才生儿子诸葛瞻。等到诸葛瞻8岁时,十分聪明可爱。但诸葛亮担心儿子过于早熟,成不了大器。临死之前,还为他写了《戒子书》。诸葛亮死后,诸葛瞻承袭武乡侯。凭着父亲的威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诸葛瞻一步步爬到了蜀国

  • 蜀汉的最后一战,邓艾击败诸葛瞻,成功消灭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姜维,钟会,诸葛亮

    公元260年,司马昭弑杀了皇帝曹髦。诚然,这导致曹魏皇室的虚弱暴露无遗。不过,不管怎么样,弑杀皇帝的行为,还是让司马昭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甚至连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都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因此,在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希望建功立业,以此打消人们的非议。于是,在蜀汉和东吴之间,司马昭决定先对蜀汉用兵,这一方面

  • 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竭尽全力,诸葛瞻却犯了大错!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姜维,诸葛瞻,蜀汉,邓艾,钟会,诸葛亮,大军,曹魏,魏灭蜀之战,三国

    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汉都城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

  • 平民出身的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消灭诸葛瞻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关羽,张飞,刘禅

    公元263年,平民出身的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消灭诸葛瞻父子,兵临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在投降派谯周的力举之下举城投降,结束了维持43年的蜀汉政权。刘备,关羽和张飞辛苦大半辈子创下的基业就这样拱手让于人,令无数后世之人叹息不已。那么作为当初一起同甘共苦,打天下的张飞后代和关羽后代在这场风云际会中结局如何呢

  • 诸葛亮为何要把兵法传授姜维?而不是诸葛瞻?29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诸葛亮,姜维,诸葛瞻,钟会,邓艾

    常言道:“子承父业”,然而,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卧龙先生他却偏偏不把自己一生的本事,包括兵法、阵法等东西交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诸葛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除了年龄问题,还有很多原因。到底年龄,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他的儿子诸葛瞻刚好满8岁,如果身在现代也就是刚好在上小学二年级左右。试问,

  • 诸葛亮死后,诸葛瞻的儿子并不姓诸葛,而是姓“护”

    历史解密编辑:让风替我保密标签:诸葛亮,诸葛瞻,蜀汉,司马昭,司马师,丞相

    秦昭王元年(公元前255年)始发兵讨伐蜀汉。司马昭乘机夺取雍齿的军事政权,进而控制曹魏宗族、文臣武将与百姓。秦昭王四年(公元前255年)三月,蜀将张出兵讨伐秦国。蜀汉势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南陈、西晋和东晋的相继夹击下,早已溃不成军。为了防范前来讨伐的秦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采用了诸葛亮的统一方针,设置监

  • 诸葛瞻与邓艾进行野战是愚蠢的表现吗?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邓艾,诸葛瞻,姜维,钟会,蜀汉,刘禅

    诸葛瞻可以说是“魏灭蜀之战”中的背锅侠。邓艾偷渡江油,进入四川平原,退守绵竹的诸葛瞻就是成都之前的最后一条防线。结果诸葛瞻在与邓艾的战斗中失败战死,邓艾进逼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谏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没有阻拦住邓艾,诸葛瞻肯定是具有一定责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诸葛

  •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 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历史解密编辑:郭福来标签:邓艾,诸葛瞻,蜀汉,刘禅,司马昭,诸葛亮

    邓艾胜就胜在“哀兵必胜”,而诸葛瞻败则败于固执且蠢。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架空了曹魏,而随着司马懿病逝,以及司马师暴病而亡,司马家族大权落到了司马昭手中。之后,魏灭蜀之战,便在司马昭的运作下展开。当时魏军的兵力,一共分为三路,人数最多的一路,是钟会带领的十万人,这十万人,分别从子午谷、斜谷以及骆谷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