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重要的一战,街亭失守,陇西三郡门户大开。
诸葛亮被绊住脚跟,无法继续他谋划好了的北伐之征,被迫撤军。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对于街亭之战的失败,后人多将矛头指向实战经验不足的马谡,或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仔细想想。若是当时的街亭由我们来守,能守住吗?
首先,我们从地理位置考虑:街亭,众所周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的称号。
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是一个需要重点驻守的关卡。除去南边的斜谷,箕谷等重要位置,街亭是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军事要塞。
当时时局紧张,需要快速拦截张郃的大军。若是派马谡前去守街亭也不是不可以,马谡并不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
但当时时间紧迫,马谡违背诸葛亮原令,又忽略了水源的重要性,率军转而上山。
马谡空有满腹韬略却没有在实战中发挥出来。其实抛开战争现实情况,占领高地这个选择对观察敌军有很大作用。
但是何为守街亭?重要的其实是一个守字,进而为诸葛亮率主力大军攻夺长安争取时间。
马谡没有做到。我认为选择领军人物时必须明确告诉他,守街亭的第一任务应当是拦住张郃大军,以争取主力大军攻取长安的时间。
(心思缜密的诸葛亮一定告诉马谡这个任务了,更何况不放心又派了王平前去辅佐,只是马谡没有完成任务罢了)
任务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具体措施。当时诸葛亮划给马谡的军队总人数约为一两万,张郃大军人数不确定,可能会比马谡的人多一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并不是随便说说的,按理说街亭应是易守难攻。需要做的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防守建设。时间紧迫,各方面需要同时进行。
扎营:选在水源附近,吃可以少吃,水不能不喝。(原来马谡不就是忽略了水源的重要性嘛,我们吃一堑长一智)营地要地势平坦,便于休息,避免阴冷,潮湿的地方。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吃饱才能打胜仗。诸葛亮之所以避免长途远征估计就是怕粮草跟不上。
街亭附近有山有谷,除去军队随身带的一点粮食,或许可以采些能吃的野菜或者蘑菇?当然,军队主要任务是打仗,做饭的事就交给火头军就行了。
进攻措施:接下来就是无后顾之忧的准备进攻了。鉴于张郃是带快速的骑兵前来攻街亭的,可以弄一些绊马索、沙坑等,再让一千人上山驻扎,用一些大石头先把敌军砸下来,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远程射箭。
接下来,可以派一部分兵守在山口,三千左右的人直接与他们硬碰硬,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是不是口气太大了)
在距离山口五百米处再驻扎四千人,由王平带领,以防敌军突破山口。
防御措施:之前在山上驻扎的军队也有防御作用,除此以外,需要事先考虑敌军可能采取的进攻手段。比如,伪装成蜀军混入营内,来一个里应外合,对策自然是全军上下不得松懈。
其实这几乎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假设下哈。军队将领要考虑周全,充满理智,士兵要认真负责,听从指挥,粮食要充足,最起码要每个人要有一口吃的。众多因素都完美,仗自然输不了。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十全十美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成功,天时地利人和就算不能全部满足,至少也不能都缺乏。
历史不可能重来,这次街亭之战的假设只是表达我们对诸葛亮辛辛苦苦北伐,却失败的叹息。
顺便幻想一下一统大军,策马扬鞭,为国挥洒热血的豪气。若是真的让我来守,我还真守不住(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