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都对杨修的才华记忆很渴,也对解读了曹操“鸡肋”的口令而做好退兵准备从而得罪了曹操而被杀记忆深刻。
而真实的历史中,杨修是因为才华太出众得到曹操嫉妒而被杀的吗?我们今天就读一下《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杨修之死,来探讨一下大才子杨修为什么会被杀。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作为太尉杨彪的儿子,东汉时享誉海内外的弘农杨氏的代表,杨修无疑是才华横溢的。当然再加上其家族在东汉时期的影响力,所以杨修就成为曹操笼络的对象,所以曹操将杨修任命为自己的主簿。要知道在汉代,主簿掌管领导的文书,印鉴等等,也是领导有事情咨询的第一人,所以都是领导非常信任和认可的人担任,相当于现在领导身边的第一秘书,要知道当年吕布曾经是丁原的主簿,陈琳是何进的主簿,司马懿后来也成为曹操的主簿,可见当时曹操对于杨修的重视和信任。
而在历史上,关于曹操和杨修的传说是很多的,在《世说新语捷悟》中,就记载了下面这些故事:
杨德祖担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修建相国府的大门,刚刚架好椽子,曹操就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我看魏王是嫌门大了。”
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等到杨脩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教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
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脩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脩:“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脩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先让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脩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脩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智赶不上你啊,竟然相差了三十里。”
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绍,修造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只有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但是曹操就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
而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载杨修之死的: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历史上杨修之死是因为猜中了曹操“鸡肋”口令的含义从而以乱军心的名义而被处死的么?其实历史没有这么简单。
历史上杨修的死因,其实主要还是介入了太子之争中。
在之前的文章:一文中,我们介绍过曹操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而后曹冲又不幸夭折,而曹彰又只崇尚武力,只有曹丕和曹植进入了曹操继承人的队列,曹操为此犹豫不决。
而当曹操因为立谁为太子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曹丕和曹植之间为了争夺继承人的名额也爆发了明争暗斗。而这种继承人之争,很快也让曹操身边的大臣们也纷纷站队,在两个太子候选人身上押上自己的未来。
由于曹丕为嫡长子,所以当时的大臣中,包括崔琰,程昱等人都是支持按古代规矩立嫡长子的,而曹丕更笼络了司马懿、吴质、陈群、朱铄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而曹植也笼络了丁仪,丁廙和杨修等人到自己的阵营。
作为曹操秘书的杨修为什么会站到曹植一边呢?
我们之前讲过,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之中,以曹植的文学水平修养最高,而曹植又恃才傲物,颇有历代读书人的风骨,所以这就让杨修对曹植惺惺相惜起来。而如果从曹操本人来看,曹操就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所以对才华横溢的曹植当然很赞赏。本来曹丕立太子更符合传统,但曹操在这方面犹豫,就证明曹操起初其实更倾向于曹植,而作为曹操的秘书的杨修当然对曹操的心思了如指掌,所以杨修也才会选择曹植。
当然曹植也是觊觎太子之位很久了,所以曹植也拼命的拉拢杨修,曹植每每新写了一篇赋,便会让杨修指点一番,同时对杨修大加赞赏,对比而言,曹丕对杨修的热情远不如曹植,感觉对了脾气的杨修当然最终一头扎到了曹植这一边。
但也正是因为作为曹操秘书的杨修在太子之争中站队,才为他惹上了杀身之祸。要知道曹操虽然在立谁为太子之间犹豫不决,但他绝不会容忍自己的骨肉相残,所以对于朝臣在太子之争中站队是不能容忍的。杨修在这方面惹怒曹操实际上有两个重要事件:
其一就是与吴质斗法的事件。吴质当时是朝歌长,也是重要的朝臣,但吴质是站在曹丕一边的,是曹丕重要的谋臣。前面我们读过曹操出征,曹植为父王作诗,让曹操很开心,而吴质建议曹丕保住曹操痛哭,反而让曹操和群臣都感觉曹丕更注重亲情和孝道,从而压住了曹植。
但吴质毕竟是朝臣,曹丕如果和朝臣走得太近,就会有结党的嫌疑,这时曹操最敏感的。所以当时曹丕为了避人耳目,就让吴质躲在竹箱里用车运进自己的府里。而这个事情被杨修发现了,于是他就向曹操告密。因为杨修知道曹操对自己的儿子结党非常敏感,自认为可以通过这个事情彻底撂倒曹丕。但没想到曹丕和吴质也了解到了杨修的告密,于是吴质出主意用竹箱运丝绸进曹丕府。而曹操派人核查时,发现只是普通丝绸。因为这个事件,不仅没有抓到曹丕的把柄,反而杨修站队曹植,构陷曹丕的罪名被坐实了。杨修毕竟是外人,挑动曹操儿子之间的矛盾,让曹操残害自己骨肉的行为是曹操绝对不能忍的。
而另外的事情就是杨修为了帮助曹植,因为他熟悉曹操的性格,所以就事先为曹植准备了很多如何应对曹操询问的方法和点子,以至于曹操每次询问曹植,曹植都能很快答复,而且很合曹操心意。但知子莫若父,一次两次曹操还会觉得惊喜,但次数多了曹操就觉得可疑,一查原来是杨修搞的鬼。而这个事情更坐实了杨修站队太子之争,和曹植结党的事情。曹操是熟读史书的,结党导致兄弟相残,国家灭亡的案例太多了。所以曹操才不能再容忍杨修了,最终杀掉了杨修。
其实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领导都会鼓励竞争,通过内部竞争让组织充满活力。但任何一个组织,领导都不能容忍结党,因为结党的后果就是一个组织的分裂,一部分人不管做什么,另一部分人都会反对,暗中下绊子,导致组织的效率反而低下,甚至导致一个组织的毁灭,不管是在历史上国家的管理还是在企业管理上,这方面的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杜绝组织内部的拉帮结派,山头主义是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拉帮结派,山头主义就向恶性肿瘤,如果不在起始的时候快速切粗,就会感染全身,造成组织的毁灭。所以一个员工,即使再优秀,如果介入了这样的组织内部的争斗,也会跟杨修一样,最终被忍痛清除掉。所以一个管理者,要防微杜渐,在关键时候要下得去手,防止不良风气的蔓延。而对于一个员工而言,也要清楚在一个组织内部,可以做什么,什么是高压线,坚决不能触碰,这都是血的教训,也是我们读历史要重点体会的。
所以说杨修之死,根本的原因不是杨修有才而遭到曹操的嫉妒。要知道在东汉 末期,曹操本身就是因为爱才,礼贤下士,所以才笼络了一大批知名的人才,最终帮助曹操夺取了政权,这是曹操成功的根本原因。深蕴此道的曹操怎么会因为一个人有才就嫉妒而处死呢?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杨修错误的站队,介入了太子之争。而当曹丕和曹植的竞争水落石出之际,曹操不会杀掉曹植,但站队曹植的人下场都不会太好。这也是杨修在站队曹植时应该想到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