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典略》中记载:粲才既高,辩论应机。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王粲,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由于文学成就突出,因此被大家誉为建安七子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当朝太尉便是他的爷爷,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之中,他自小便要学习为官之道,因此他在他年少时期就颇有盛名,被当时的学者所赏识。在成年之后,朝中也有官员想要邀请他担任黄门侍郎,他却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前往就职,选择向南出发,依附于荆州刘表手下,但并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
后来曹操率领军队大举进攻荆州,刘表的儿子选择了投降,王粲也就这样归于曹操麾下,凭借着满腹才华他得到了曹操父子的信任,多次采纳他的建议不说,还让他在朝中担任要职。除了在政治上颇有作为之外,他还极其擅长写文章,更是被评为建安七子之首,和曹植并称为曹王。
出生名门,名扬天下
根据历史记载,王粲出生在汉朝末年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他的曾祖父在汉顺帝统治时期更是担任太尉一职,祖父则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凭借着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二人都曾位列三公,因此在的朝堂中拥有极高的地位,他的父亲则跟随在大将军何进的手下为他效劳。
公元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所控制,并且向西迁往长安,王粲当时也跟随在其中一同前往。当时著名的学者蔡邕见到王粲后,便觉得他才华出众,必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要知道蔡邕当时也是凭借着才华闻名于天下,朝中的官员更是对他颇为敬重,蔡邕的府中更是经常高朋满座。曾经有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外出迎接他,就连鞋子穿错了也顾不上。
王粲进门之后,因为蔡邕之前的态度因此大家都对他感到好奇,等到他一进门之后,众人都感到惊讶,因为他年纪小不说身材,也较为矮小。但蔡邕却说这位是王畅的孙子,他可谓是满腹才华,连我也自愧不如。
辅佐刘表,发挥作用
初平四年,年仅十七岁的王粲接受了司徒的征召,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但是他却考虑到长安现在局势过于混乱,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他便推辞没有前往赴任。不久之后他就决定前往荆州投靠自己的同乡,也就是荆州太守刘表。因为他的外貌粗鄙,再加上身体弱小,为人又太过豪放,因此刘表并不是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长沙太守率领军队背叛刘表,刘表便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为了能够更好地宣传这一次出征,他还让王粲写了一篇文章,表明自己用兵是为了除暴天良,是正确的做法。
公元202年,在官渡之战发生两年后,袁绍的两个儿子为了争夺权力便发生了内乱,刘表为了让他们的关系重修旧好,就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在这本书中,他极力劝解袁氏兄弟应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虽然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但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追随曹操,颇得重用
建安十三年,在刘表病死之后,曹操便率领军队趁着这个机会大举进攻荆州。在王粲的劝说下,刘表的儿子最终决定归附于曹操,他本人自然也依附于曹操手下。荆州平定之后,曹操就任命他为丞相掾。
曾经有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来招待百官,王粲给曹操进酒说:“袁绍从河北崛起,想要凭借着众多的军队夺取天下,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虽然爱惜人才,但却不重用他们,因此那些人才迟早会离他而去。而刘表盘踞在荆州,就是想要坐关时事的变化,想要效仿周文王,然而刘表对那些从五湖四海而来的贤士也并不重用,结果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身边无人辅佐。您与他们二人都不同,每占领一地都会及时的颁布政策使当地重新恢复生机,并对于人才颇为看重,相信在您的领导下定能成就一番大业。”通过他的这一番话,也使曹操更加的欣赏他,时刻都将他带在身边。
刘勰曾言: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这王粲真的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当他依附于刘表的时候,他就尽心尽职的为刘表服务。而当他追随曹操的时候,他也从曹操的角度出发,为他成就大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