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操杀崔琰,表面是一封信惹的祸,实则因他犯了曹操的大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4423 更新时间:2023/12/12 12:31:29

史载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这么看来,他小时候就是个闷葫芦,而且崇尚武功。

他到了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

这个正卒是什么概念?就是服徭役。

汉制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每人按一定次序轮流到京师服役一年,称为正卒。

崔琰到了京师,眼界大开,才感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于是发奋研读《论语》、《韩诗》。

服役期满,在外面交友求学,离家四年后才归。但恰逢乱世,也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于是窝在家里以弹琴读书来自娱。

当时袁绍正在扩充实力,到处挖人才。他了解到崔琰的情况,就把他征招到自己麾下。

这几年的苦苦求学,还有在外面的交友,使得崔琰眼界大开,也性格大变。由过去的闷葫芦几乎变成一个话痨了。

当时袁绍扩军的速度很快,可是军费的筹措赶不上队伍扩充的速度,于是欠晌的情况经常发生。

没有了饷银,士兵们就没有了作战的动力,于是开始自己想办法。他们挖掘坟墓,求取钱财。这种挖坟盗墓的勾当向来为人所不齿。

于是崔琰就规劝袁绍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他们取得作战的胜利。’如今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的爱心,追随周文王的仁慈之举。”袁绍听了崔琰的建议,并让他作了骑都尉。

在袁绍和曹操进行官渡决战时,崔琰又向他进言,这次袁绍却没有听从,后来在官渡大败。

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夺领导权,他们都认为崔琰是个人才,抢着要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

崔琰一看涉身于这种权力争斗中,是一件非常凶险事情,于是推说自己有病,坚决推辞。

但有句俗话说得好,上了贼船还想安全撤退,那有那么多的好事。因此而获罪,被关进了监狱,依靠陈琳等人的大力营救,才免于一死。

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任别驾从事。

当时曹操下令,让人统计冀州的人口。

一听说冀州还有三十多万人,曹操十分高兴,认为这里的人口打完仗之后还剩这么多,将来征兵的话兵源就不成问题了。

听了曹操此话,崔琰马上进行了反驳。

他认为刚刚得到这里,一场战争打下来,死伤是非常严重的。丞相现在的做法应该是去拯救和安抚百姓,而不是去统计这里有多少人可以去当兵。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在杀鸡取卵,那样会失去民心的。

这句口无遮拦的话出口后,在场的的官员都非常的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丞相这个人性情多变,而且内心非常高傲,他虽然十分看重崔琰,但对于一个刚来的人,还没有取得完全的信任,就敢这么随便胡言乱语,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曹操肯定要大发雷霆。

但曹操的表现实在令人大出意外,他严肃的向崔琰表示歉意。当时的宾客都在心里嘀咕,今天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曹丞相居然没有发火问罪。

其实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目前正是用人之际,他还要暂时借助崔琰的才干和名望来夺取天下呢,所以就容忍了崔琰的指责。

可见曹操的心胸,有时也很大度的,并不是斤斤计较之人。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中描述崔琰的长相:“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标准的帅哥,简直是帅呆了,酷毙了。

有一次匈奴的使臣来觐见曹操,曹操自觉形秽,有点配不上大国的威仪;也可能是故意要“涮一下”这位来自异族的使者。

别管出于什么心理吧,反正他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让崔琰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者,而自己则在崔琰身边假扮成带刀的护卫。

接见完毕后,曹操派手下人去问匈奴使者,让他们说说对刚才拜见的魏王有什么感觉。

匈奴使者照实回答道:“魏王非常儒雅,有君子风度;但他身后拿刀的那个人不一般,一瞧他那个眼神,就能看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有卓尔不群的气质。”

后人所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感情真是这么回事。

曹操听到汇报,心里说,这匈奴使者的眼光还真够毒辣的!一眼就看穿到人的骨子里,火眼金睛就是火眼金睛。

不料使者的慧眼却没有得到好结果,却招来杀身之祸。“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为何要派人追杀使者?这弄不好要引起两家的外交纠纷。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一个典故。

当年商鞅年轻时在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也就是相国的随从。他很有才学,公叔痤非常欣赏他。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但魏惠王一直犹豫不决。

后来公叔痤又建议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但是魏惠王还是没有听公叔痤的建议。后来商鞅到了秦国,果然大放异彩。并且让魏国吃够了苦头。

同样道理,匈奴如果多了这样的人才,对汉庭早晚是个威胁。既然不为我所用,还不如早日除之,省得以后变成我汉庭的劲敌。

当时在曹操的心里头,一直有这么一个心思,让他寝食难安。那就是接班人的问题。

曹丕眼下是事实上的长子;而曹植聪慧敏捷、才学出众,很得曹操的欢心。

过去传统的继位原则是“嫡长子”制。即立长不立幼,选嫡不选庶。

曹操此时心里很矛盾,怕不立曹丕会引起朝局的动荡。因此特意用密封的信函,暗中征求百官的意见。他是想先探探臣僚们的口风。

其他官员都按曹操的要求秘密的做了回复,只有崔琰用文书的形式公开答复。

他的答复是这样的:“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当时曹植已经娶了崔琰的亲侄女,和崔琰是亲戚。但崔琰却公开的力挺曹丕,对崔琰的这种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曹操喟然叹息。

至此,崔琰的好日子即将到头,但他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

有个叫杨训的,他当官是崔琰推荐的。但他趋炎附势,搞起阿谀奉承那一套,大家都私下议论崔琰荐人不当。崔琰听到此议论后,给杨训写了一封信。

谁知道就是此信给他惹来祸端,许多人指责崔琰,说他在信中讥讽丞相,曹操一了解信中内容,也这么认为。

于是给崔琰动了刑,放出来后还派人监视他。

后来监视的人汇报说“崔琰虽然受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

也就是说从崔琰的言谈表情来看,一点也没有悔意。曹操一看你崔琰没有一点屈服的意思,也不上书告饶,再留你也没有多大意义了,于是就命令崔琰自杀。

曹操当年求贤若渴,那么赏识崔琰。这时候却因这一个区区小事就处罚了他,以致于最后赐死,让许多人不理解,也想不通。

但是仔细一分析,也就明白了。崔琰是犯了曹操的大忌,曹操是定然不会放过他的。

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崔琰名气太大,曹操心中忌惮

崔琰虽然不像孔融那样恃才傲物,但敢于直接顶撞曹操,而曹操还不能轻易惩罚,只能吃闷亏,生暗气。

吃闷亏是吃闷亏,但慢慢的积累,最后一发酵,就变成心中的仇怨了。

二、崔琰不自觉的卷入了曹操的家庭纷争中。

一般来说,继承人的问题,向来是很敏感的话题。它是君主或者王爷自己家的私事。一般官员遇到躲之犹不及,而崔琰在这个事情上却公开表态。

他把曹操儿子之间的暗斗变成了明争。其实在这时,他已经犯曹操的大忌了。

曹操原来只想看看百官的态度,但这些都是暗中进行的。而你却标新立异的发表公开文书,不是将曹操儿子们争夺储位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

你觉得你表现的心怀坦荡了,那不显得我曹操做事情鬼鬼祟祟,放不到台面上?

况且你的亲侄女婿是曹植,但你却明确表态要支持曹丕继位。谁知道你说得是真话还是假话,是不是言不由衷?

其实崔琰的站队,已经把自己逼近了死胡同。

曹操如果选择曹植,那么只能成全崔琰;如果选择曹丕呢?万一这是崔琰放的烟雾弹呢?

所以这么看来,今后无论谁继承曹操的王位,崔琰都得死。

三、来自于曹操的猜忌心

曹操在晚年,猜忌心更重了。由于他地位显赫,已经加九锡了,所以时人对曹操的猜测和非议很多,这时候的曹操政治神经是非常敏感的。

当他看到崔琰给杨训的回信,误以为崔琰是在讽刺他。

因此,曹操敏感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他要清除在政治上和他存在歧义的崔琰。

四、曹操心中始终有一本账

曹操的性格复杂多变,平日里你看曹操显得非常的大度,其实他心中是有一本账的。

只是不到时候他不会翻这本账,到了算总账的时候,就新账老账一起算了。

当年曹操在冀州时,被崔琰噎得下不来台。这回就是算总账的时候了。

五、崔琰的态度,决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本来受到刑罚,你回家就老老实实的闭门思过吧,结果你倒好,大宴宾朋,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好像还在给谁示威一样。

无端的受了刑,崔琰自然心中不忿,但他也太没有城府,心里有什么想法,很容易的就表现出来了。

监视他的人回去添油加醋一汇报,把曹操心中残存的,要留崔琰为自己服务的那一点想法,全都给浇灭了。

于是,只好忍痛割爱,舍弃了崔琰。

参考资料:

《三国志》西晋·陈寿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标签: 曹操崔琰袁绍曹丕丞相

更多文章

  • 曹操赐死崔琰,堪称三国头号冤案?(下)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曹操,崔琰,荀彧,曹丕,孙礼,刘备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崔琰上期讲到曹操攻破袁绍后,经统计得知,冀州户籍竟达三十万之众,曹操喜出望外,激动地对崔琰说,冀州可是个大州啊!本想着崔琰会夸他几句,没想到却被崔琰痛斥一顿,说曹操面对尸横遍野的百姓,不先去探查民情,安抚民心,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却在这里算计户籍,岂不辜负了百姓

  • 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崔琰?-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曹操,崔琰,曹丕,荀彧,东汉末年,袁绍

    我们在读三国历史的时候,经常谈到曹操很懂得人才的价值,所以礼贤下士,网罗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同时曹操也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所以才规避了很多风险,让自己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逐渐的做大。但历史上记载,同样的曹操也曾杀掉很多人才,包括孔融,许攸,荀彧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曹操在成为魏王后,为什么要杀掉

  • 越耿直越遭人讨厌,崔琰应该怎么破局,学学曹操身边这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史吴前例标签:崔琰,袁绍,贾诩,刘表,东汉,汉朝,诗人,司马懿,曹操手下

    崔琰是东汉末年曹操阵营中主典选举的重要人物,在任期间,历史记载“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是一个历史评价高、群众认可度也高的正人君子。但最后却因一句话被曹操猜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当时很多人为崔琰的死而叫屈,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感慨说:“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其实,崔琰

  • 阮瑀:曹操为了找我把山都烧了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曹操,阮瑀,七哀诗,檄文

    阮瑀,陈留尉县人,在今天的河南开封尉氏县。年少时,阮瑀曾得当时的名人蔡邕教导,文采斐然,不过也有些文人的习气。建安年间,中都护曹洪想让他为自己管理文书,阮瑀坚决不从。曹操也听说了阮瑀的文名,也征召他为官,结果阮瑀就是不答应。曹操心想,一回不行,我就两回,不信说不服你。结果,阮瑀竟然遁入山中,躲起来不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孟达,大军,蜀汉,曹丕,姜维,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不可能派兵是接应孟达的,因为孟达与诸葛亮是通过书信来往的。也就是说,孟达只是在信上说要叛魏归蜀,但他是真叛变还是假叛变,诸葛亮还无法100%确定。如果司马懿安排孟达假叛变,以此引诱诸葛亮出来。那么,诸葛亮一过来就会被歼灭,所以,诸葛亮不会做这种傻事的。在曹丕那里,他得到了赏

  • 古代名人智慧:司马懿兵贵神速破孟达

    历史解密编辑:闲读与苦读标签:司马懿,孟达,平定,宛城

    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魏明帝太和元年,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密谋反曹。当他得到孙吴、刘蜀的暗中支持后,便在新城(今湖北房县)举起了义旗。消息马上传到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的曹军元帅司马懿那里。司马懿一听,左右为难。因为按一般程序,举行重大军事行动要获得朝廷的批准,自己应请示报告,得到皇帝诏书才可对孟达

  • 三国时期,名将孟达轻松斩杀徐晃,孟达的军事能力比徐晃高吗?

    历史解密编辑:仙王的日常标签:孟达,蜀汉,刘备,关羽,曹魏,刘封,古装剧,军事法,军事制度,徐晃(外交官),三国(电视剧)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掐架,都是先拉开架势,在瞪眼抖冠,再跳起来掐对方。而一提到古代的战争,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一画面:在城外荒野,两军分列两边,双方主将站在各自军阵之前。双方先是交替叫阵,气势汹汹,很有洪水猛兽的味道。而后,便扬鞭策马,兵刃向前,一决胜负。这种充满画面感的场景其实更多地存在于影视

  • 马谡死得冤枉,前有诸葛亮,后有孟达坑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诸葛亮,孟达,马谡,司马懿,魏国,魏延

    大家都知道一个关于三国时候的名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诸葛亮要斩马谡,因为马谡丢失了伐魏的重要咽喉要地街亭。那么为何又要挥泪呢?因为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可以说是像父像师,像子像徒弟。诸葛亮心里很是不忍心,很不情愿杀马谡,可由于军令状等其他诸多因数,不得不杀马谡。那么为何秀才又说马谡死的冤枉,被诸

  • 孟达和黄权都是降将,为何投降曹魏时,黄权的待遇高于孟达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黄权,孟达,曹魏,蜀汉,刘备,刘璋,曹操,三国,汉朝,五虎上将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较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当中更是变得精彩纷呈。因为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不断,所以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将领。但是因为诸侯之间纷争不断,有人兴起就有人覆灭,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武将们的命运也跟随着他们的主公们起伏不定。有战争就有输赢,

  • 诸葛亮为何非要致孟达于死地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星空冬雪标签:诸葛亮,孟达,刘备,法正,李严,曹操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刘备所属上庸守将孟达绝刘降曹,致使东三郡为曹魏所占,孟达以新城太守之职坐镇曹魏西南边陲数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孟达欲叛魏归蜀,于次年初为司马懿所破。加之此前孟达曾背刘璋而归刘备,因此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后人多认定其最终败亡实属咎由自取。笔者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