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浮华案看司马师的政治野心

从浮华案看司马师的政治野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2658 更新时间:2024/2/11 13:53:09

三国是一部读不完的书。

从曹操起家开始,他就高度依赖谋士、文人运筹帷幄,对文人有先天的尊重。同时,他本人也喜欢吟诗作赋,这种局面到魏明帝时期,随着灭亡蜀国,文化空前发展,思想也开始高频碰撞。于是,一些刚刚步入仕途的贵族子弟云集于京师洛阳;聚众交游、品评人物、清谈名理,风靡于上流社会的青年知识群体中。

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间,在朝中当权的建安老臣的打击下,这些无疑属于危害社会稳定而应当取缔的非法结社活动,按当时的罪名叫作“浮华交会”或“浮华朋党”,因此最终导致了镇压这种活动的“太和浮华案”发生。

“浮华案”是震动曹魏的政治巨案,波及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涉案人员多。在该案中,至少有十五位名士子弟先后遭到禁锢,可以算是三国版的党锢之祸。浮华的本质,是官僚权贵子弟组成的“政治交游网络”,意在利用舆论来干预朝政。因此尤其受到统治者的痛恨。

曹叡在世时,对浮华子弟深恶痛绝,屡次下诏申饬,最终将为首的十五名浮华头目彻底禁锢。通过对《曹爽传》、《董昭传》、《卢毓传》、《魏略》与《魏晋世语》的勾稽考核,大致可以还原出该案的涉案人员。

能够基本确定的有: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还有“畴”、“备”等知名不知姓的二人,合计十三人。

参考浮华案中的交游网络与后续的政治事件,颇疑剩下二人中,还有傅嘏与司马昭。

浮华案中,至少有一个名字,曾被刻意隐去,即司马师。

司马兄弟是夏侯玄与何晏的“玄谈之友”,共同品题人物,标榜声名。

从可见的史料记载来看,司马兄弟遭到的禁锢,其程度远甚于何晏与夏侯玄。晏、玄二人还能“颇为冗官”,司马兄弟是直接禁锢终身,不得出仕。

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看出司马师的浮华党人身份。其一是交际圈,其二是出仕时间。

司马师交际圈

《魏氏春秋》称何晏与夏侯玄结党营私,而司马师“亦预焉”。即司马师也曾深度参与了浮华活动。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魏氏春秋》

《晋书 景帝纪》也明确写道,司马师“少流美誉,与何晏、夏侯玄齐名”。

(司马师)少流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晋书 景帝纪》

大量史籍记载中,均可见到三人“奔走往来”的记载,考虑到何晏与夏侯玄的浮华领袖身份,司马师绝不可能独善其身。

司马师出仕时间

司马师出仕时间极晚,在景初三年(239)曹叡死后,曹芳未改元之前。彼时的司马师,已经整整三十有二。

魏景初中,拜(司马师)散骑常侍。--《晋书 景帝纪》

及齐王即帝位,以(司马懿)世子(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晋书 宣帝纪》

考虑到明帝时代(227-239)的司马懿历仕三朝(武、文、明),贵为太尉,司马师却“年逾三旬、不得出仕”,这在中古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魏晋时代的官僚子弟,出仕年龄,基本集中在二十岁上下(即弱冠之年),如果父辈官儿做得够大,那子辈的出仕时间,还可以再提前一些。

比如钟繇的儿子钟毓,仗着老子在朝廷做三公,十四岁就出道为散骑侍郎。

(钟)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魏书 钟毓传》

散骑侍郎、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常侍等冗官,属于帝国的“高级储备干部”。

魏晋时代,绝大多数官僚子弟出仕,都是以“黄、散官职”为跳板,这是曹丕钦定的制度(见《曹魏名臣奏》),我在之前的“散骑常侍”系列文章中有详细论述,文多不载。

更令人震惊的是,司马师出道的同年(239),自己的七弟(司马懿第七子)司马骏也一并出仕。但彼时的司马骏,年仅八岁。

司马骏,五六岁能书数,魏王(当作齐王)为帝,骏八岁为散骑常侍。--《晋诸公赞》

换言之,三十二岁的司马师,与八岁的弟弟在同年“始为官”,令人瞠目结舌。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司马师在明帝朝(227-239)被彻底禁锢,终身不仕。

司马师大概是因为出道太晚,乃至自己都四十六岁了,还被吴将诸葛恪骂作“幼弱”。

(诸葛恪曰)司马懿先诛王凌,续自陨毙,其子(指司马师)幼弱,而专彼大任。--《吴书 诸葛恪传》

恐怕诸葛恪所隐喻的,并不是司马师的年龄,而是司马师的“仕宦资望”。毕竟彼时一个三十多岁不得出仕的顶级官僚子弟,难免沦为魏蜀吴三国的政治笑料。

司马师被废黜禁锢,与他“参与浮华”高度相关。

按太和四年(230)浮华案发与司马师的生年(208)来看,东窗事发时,司马师二十三岁。

其刑期之长、禁锢之深,恐怕司马师的罪行,比何晏、夏侯玄等人要严重得多。只不过魏晋嬗代,为了遮掩其丑,才把何晏、夏侯玄等人推上前台。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浮华十五党人之中,司马师很可能位列“四聪”之中。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综上可见,司马师此人早期非常高调,而且极富政治野心,善于拉朋友圈。从二十三岁开始就已经崭露头角,后来更加手段老辣。

再看,后面的“高平陵政变”。

高平陵政变

高平陵之前,据《晋书》记载,阴养三千死士之人,是司马师。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正是靠着这三千死士,司马懿才搞定了政变。但是试想,司马懿都七十高龄了,这个养兵备甲的过程他能具体做多少?只可能是司马师,而且整件事情后面的推动者也只能是他,因为他才做好了准备,不过是借着老父亲的名义而已。

《晋书》: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份记载中,宣帝指的是司马懿,文帝指的是司马昭,帝指的是司马师。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司马懿诛杀曹爽的计划,是和司马师商量了的,并没有和司马昭商量,由此可见司马师和司马懿二人才是最后的主谋。而且当计划实施的前夜,司马昭被吓得睡不着觉,可见他之前并没有心理准备。而司马师镇定自若,可见这件事情其实在他内心已经是谋划过很多次了,所以他并没有多少担心。而最终司马懿的那句感叹“此子竟可也”其实也是他对司马师的赞美!

综上,司马师自从浮华案之后备受打击,但从未凋零了他的政治野心,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不断的准备,利用父亲的人脉,私养甲胄,为夺权一直准备了二十来年。他的野心随着父亲崛起,没有变小、消失,反而在不断膨胀!

更多文章

  •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树木标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诸葛恪,曹爽,魏国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战争中遭遇敌方偷袭。大惊之下,突然感觉有东西从眼睛中流了出来,用手一摸,竟然是自己的眼珠!那叫一个痛啊,可是战斗正酣,司马师不想为此影响军心,因此用被子蒙住了头,强忍着疼痛,继续指挥战斗。不久后,司马师因为眼疾活活痛死,终年48岁。《晋书》记载: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

  •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选择废掉皇帝曹芳,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司马懿,司马师,曹芳,皇帝,汉献帝,汉朝,三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傀儡皇帝,就是空有皇帝之名,没有作为皇帝的大权。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傀儡皇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汉献帝刘协。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汉献帝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丞相曹操去世后,十月乙卯

  • 司马懿积攒家业,却留下二个继承人,司马昭和司马师为何没有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曹芳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编者将原因归结为以下这几点。一、外部大环境不允许司马昭对兄长有异心。二、在司马家族内部,司马师处理事务的能力更为出众,而且司马师还没有亲生子嗣。三、司马懿的教育。首先我们要知道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嫡亲兄长。西晋的建立,是司马懿子孙三代人苦心经营下才完成的。当时司马师兄弟面对的外部威胁

  • 司马懿临终前,为何把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爽,曹魏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对于司马懿来说,终于等到了起兵造反的机会了。于是,在曹爽等人出城之后,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

  • 历史上的司马师是个怎样的人?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虾仁不眨眼标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曹魏,晋书

    可以说曹魏“三司马”中,司马师绝对是一个最容易被轻视的人,毕竟夹在他上下两头的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上有司马懿鹰视狼顾,篡夺曹魏政权;下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弑君灭蜀。但是,如果仔细看,就不难发现司马师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从两件大事上,去细品司马师的手段。(一)阴养三千死士众所周知,司

  • 司马师、司马昭作为兄弟,两人到底谁强谁弱呢?

    历史解密编辑:清临讲故事标签: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曹魏,蜀汉,曹爽

    在三国中后期,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逐渐篡夺了曹操建立的江山。在这一过程中,高平陵之变是重要的开端。在这场兵变后,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架空了皇帝曹芳。等到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平定叛乱,清除忠于曹魏的残余势力,而司马昭则是消灭蜀汉,建立晋国这一封国。在此基础上,司马炎即位后,得以迅速取代曹

  • 司马懿为何说,他的长子司马师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魏,曹爽,孙权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互相争斗期间互有胜负,直到曹丕称帝期间才彻底进入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家族兴盛的时期。司马懿本身就是拥有军事政治才能的枭雄,即使谨小慎微也被曹丕所忌惮。直到其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才一步步带领司马家走向鼎盛时期。民间一直流传“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让更多人误解司马懿比较偏爱的儿子是司马

  • 司马师:废黜皇帝,平定叛乱的曹魏权臣,为司马代魏打下良好根基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司马师,司马代魏,曹魏,曹芳,司马懿,诸葛恪

    司马师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既辅佐其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大权,也巩固了司马氏对曹魏政权的控制,为司马代魏打下了良好基础。那司马师是如何控制曹魏的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助父夺权司马师司马师是曹魏重臣司马懿之子,自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很有文采,少时就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何宴就曾称赞司马

  • 司马懿死后,面对诱人的权力,司马师、司马昭为何没有自相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曹丕,曹睿

    前言自古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之下一切东西都变得淡漠无比,哪怕是兄弟父子,也不能避免。毕竟骨肉相残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太多了,远的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宝座,是靠着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害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近的来说,康熙时期也是九龙夺嫡,康熙皇帝的几个儿子死的死伤的伤,这才让雍正

  • 司马师之死为什么会成为引发“八王之乱”的“蝴蝶效应”?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司马师,八王之乱,司马昭,司马炎,司马懿,晋惠帝

    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255年3月23日),刚刚平定“淮南二叛”的司马师病死于许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司马师之死与孙策的去世差不多,对后续历史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阅读之后的史书记载可以发现,司马师之死算是引发“八王之乱”的“蝴蝶效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在司马懿死后成为曹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