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李斯是秦始皇时期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对秦国的统一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对于李斯的功过,历史上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代名相,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奸佞小人。那么,李斯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功不及过呢?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生活在战国末期和秦朝初期。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他提出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统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并奉命制作了小篆和隶书这两种标准字体,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虽然他将法家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仍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琅琊刻石》
李斯小篆,用笔圆润而气度雍容,如同高山仰止般,让人折服;结体修长且仪态万方,如仙子临风,可望不可及。张怀瓘曰:“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从李斯的发迹之路可以看出,他一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他不满于自己的清贫生活,于是前往齐国拜荀子为师,专门学习如何揣摩帝王心思。后来,李斯去了秦国,在吕不韦身边做了一段时间小官,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他多次直接上书秦始皇,努力提高自己的存在感。由于李斯非常擅长揣摩君心,他提出了不少符合秦始皇政治方向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离析六国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这些建议使得秦始皇开始提拔他,后来在统一六国之后,李斯还提出了文字统一、推行郡县制度等重要政策,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斯(280年-208年)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重臣、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担任秦朝的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早年在乡间学习经典,后来考入秦朝的官府,成为一名官员。李斯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并被任命为中书令,统管秦朝的文化事务。此后,他开始致力于整理和规范秦朝的法律和制度,并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斯主张“法家”思想,认为法律应该严格执行,而不是任由权贵自行解释。
他曾经担任过一些地方官员,后来到了秦国,并在吕不韦手下担任了一些职务。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下令逐客时,他力谏并上书反对这种做法,被秦王采纳。李斯还为秦国策划了攻取韩国的计划,以及逐一消灭其他诸侯国的方案,助力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李斯被任命为廷尉,并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人共同商议并决定了皇帝之号。他还担任过丞相,并多次随秦始皇巡行各地。李斯主张废除私学,禁止《诗》、《书》、六国史记以及“百家语”的流传。他还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创作了《仓颉篇》以供范文。
李斯《峄山刻石》
李斯《峄山刻石》
始皇帝死后,李斯被赵高诬陷为谋反,被判腰斩,再夷三族。这个结局,也反映了法家思想在秦朝晚期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的复兴。
秦李斯《峄山碑》拓片
尽管李斯在他生命的后期,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一种极端化的境地,但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因此,是否将李斯后期的思想归入法家体系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考虑到他早期和中期对法家的执着信仰和实践,以及对统一大业和秦朝政权的巨大贡献,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李斯是一个法家的代表。他的贡献,不仅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而且奠定了秦朝的统治基础。
《史记》记载:“李斯以谋略闻名于诸侯,入秦后,因机立断,以辅助始皇,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业。他被任命为三公,地位崇高,可谓得到了始皇的高度重视。虽然他熟知《六艺》,但不关心明治以补缺,而是强调爵位和官职,追随权贵,严酷地施行刑法,甚至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废黜合适的皇储而立无能之君。虽然在诸侯纷纷背叛的时候,他试图说服始皇反省自己的错误,但这显然太晚了。
人们通常认为李斯是忠诚到极点的,然而他被施以五刑而死,这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而非他的忠诚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李斯的贡献,秦朝的统一大业可能会被推迟或者根本无法实现。”
因此,尽管李斯在晚年的所作所为和他的个人品质不被赞同,但是在历史上,他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而他在秦朝的政治事业和法家思想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然值得肯定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