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汉初名将,跟随汉高祖刘邦起兵,屡立战功官至太尉。吕后崩逝之后,周勃与陈平等人密谋铲除了吕氏家族,迎立汉高帝第四子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周勃在此事件中可谓再造刘氏家族的汉室江山,周勃也因此出将入相,风光无限,但是很快他就被汉文帝“敲打”的回到封地,随后更是被逮捕入狱,所幸经狱吏“指点”才逃过一劫,由此让周勃产生了“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的感慨。
“周勃入狱”事件的始末
让周勃发出“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的感慨是发生在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的“周勃谋反入狱”事件。作为诛灭吕氏,再造刘氏江山的最大功臣周勃如何在汉文帝登基之后短短四年就落得如此下场呢?
吕后八年(前180年),周勃与陈平诛灭吕氏,随即迎立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不久,陈平主动退让,周勃出任右丞相,陈平退居左丞相。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为害怕功高震主和自感能力不足,周勃主动请求免去自己的丞相之位,得到汉文帝的准许,陈平单独出任丞相。
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陈平去世,周勃重新出任丞相。
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汉文帝借口曾经要求列侯都要回到封地去,要求丞相周勃做表率,于是周勃再次被免去丞相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地绛县。
周勃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回到封地的周勃愈发忧惧,每当有官府的人来“看望”他时,都要求家人身穿甲胄,“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于是被人告发意图谋反,随即被逮捕入狱。
周勃因为性格问题,不知如何应对,在狱中连狱吏也开始肆意侮辱他,周勃只好贿赂狱吏寻求帮忙,在狱吏的指点下,周勃通过自己的儿媳也就是汉文帝的女儿来为自己辩解。“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随后“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加上薄太后出面,“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汉文帝才将周勃释放回家。出狱后周勃就发出了“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的感慨。
“入狱”事件后,周勃回到封地,愈发谨慎低调,一直活到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在封地绛县去世。
汉文帝与周勃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为诛灭吕氏的最大功臣,同时也是迎立刘恒继位的最大功臣,汉文帝为何如此“针对”周勃呢?是汉文帝“忘恩负义”还是周勃“居功自傲”或者“飞扬跋扈”?都不是!
刘恒
开国元勋和诛吕功臣的身份:周勃身上有着两个显著而亮眼的标签,那就是开国元勋和诛吕功臣。这两个身份决定了汉文帝迟早要削弱他的影响力,当然以汉文帝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会强硬和激烈采取夺权措施,而且早期也一定是会倚仗这些老臣、功臣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是从汉文帝要巩固自身皇权和地位的出发点来看,削弱周勃这样的老臣、功臣是一定会进行的步骤。
周勃本人有过一些“飘飘然”的表现:相较于陈平和灌婴两位和周勃地位相当,背景相同的人物,周勃本人的确有过一些“飘飘然”的表现。在汉文帝继位之初,周勃出任右丞相,的确有些居功自傲,“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徵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综上,汉文帝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决定了他必然会逐步削弱周勃等开国功臣的权力和影响,而周勃本人又曾经有一些“居功自傲”的表现,故而汉文帝在继位后开始有意识地“敲打”周勃。这就导致周勃逐渐感到害怕,加上本来就拙于表达,被逮捕入狱后一下就慌了神,也就出现了被狱吏羞辱,在贿赂狱吏得到“指点”后发出“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的感叹。某种意义上来说狱吏是借助了汉文帝的有意“敲打”之举才能羞辱周勃这样的名将,否则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在周勃面前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