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秦二世主政的第一年,主要事件就是巡视天下,以免被天下人认为他很软弱,在巡视天下的过程中,他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一份诏书刻写在了之前秦始皇所刻字的每一刻碑石上,因为秦始皇刻字的时候,没想到自己会有死去的那一天,所以,并没有考虑身后事,所刻写的颂文都是“皇帝如何如何”,秦二世认为,这种表述并不清楚,自己是二世,等大秦的皇位传到很多世之后,后人可能就不知道碑文中的皇帝究竟是哪一位了,这样就可能会辱没了秦始皇的功绩。
结果,他后来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让这一担心化为了泡影。就如同他爸爸秦始皇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一样,秦二世做梦也没想到大秦帝国会有崩塌的那一天,而且,这一天会来的如此快。
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令群臣议尊始皇庙。群臣皆顿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皇帝复自称‘朕’。”
1、二世皇帝元年,年二十一。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
元年:皇帝即位的第一年。
年:年纪、岁数,名词。
为:担任、充当,名词。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
任:职责、职位,名词。
用:治理、管理,动词。
事:政务、政事,名词。
用事:执政、当权,动词。
译文:二世皇帝即位的第一年,年龄是二十一。赵高担任郎中令,职责治理政务(也就是赵高当权)。
2、二世下诏,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寝庙: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百祀:据说指的是王畿内诸臣采地之祭祀,那么,此处指的就是诸位大臣采地之内对秦始皇的祭祀。
译文:二世降下诏书,增加始皇皇陵内的正殿和后殿,祭祀使用的牺牲,以及祭祀山川和大臣采地内祭祀的礼仪。
3、令群臣议尊始皇庙。
议:议论、商议,动词。
尊:推崇、尊崇,动词。
译文:命令群臣讨论尊崇始皇陵寝的正殿。
4、群臣皆顿首言曰: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
顿首: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轶:通“佚”,弃用、放弃,动词。
毁:废除、除去,动词。
轶毁: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群臣都磕头说:在古代,天子陵寝享用七座正殿,诸侯们用五座,大夫用三座,即使是万世世也不会弃用废除。
5、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毋以加。
为:是,系动词。
极庙:规格最高的寝庙,指七庙。
献:进献、贡献,动词。
贡: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动词。
职:贡赋,向朝庭交的财物,名词。
备:完备的、齐备的,形容词。
毋:不要、勿要,否定副词。
以:助动词,表示目的。
加:增加,动词。
译文:现在始皇使用的是极庙,四海之内都进献和贡献贡赋,增加祭祀使用的牺牲,礼仪全都完备,无法再增加了。
6、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
译文:先王们的寝庙,有的在西方的雍城,有的在咸阳。
7、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
仪:礼法、礼仪,名词。
天子仪:名词用作副词,做句子的状语,按照天子的礼仪。
当:应当,助动词。
独:独自、单独,副词。
奉:进献,动词。
酌:斟酒,动词。
祠:祭祀,动词。
襄公:秦襄公,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已:古同“以”,已下,即,以下。
置:设置、建立,动词。
所置:“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所设置的寝庙。
凡:总共,副词。
所置凡七庙:这个句子省略了动词“有”或“是”,所置凡(有/是)七庙。
译文:根据天子的礼仪,应当单独进献(贡品)和进酒,祭祀于始皇寝庙,自秦襄公以下的寝庙都应当弃用和毁弃(因为他们只不过是诸侯,不是天子),所建立的寝庙总共应当是七座。
8、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皇帝复自称‘朕’。
以:按照、凭照,介词。
进:奉上、呈上,动词。
祠:祭祀,动词。
复:再、又,副词。
译文:群臣按照礼法奉上贡品,进行祭祀,以此来尊崇始皇的寝庙作为帝王们的祖庙。皇帝应当重新自称“朕”。
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1、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
未:没、无,否定副词。
集:安定,动词。
附:归附、依附,动词。
集附: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二世与赵高商议说:朕年轻,刚刚即位,百姓还没有安定和归附。
2、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
巡:到各地视察、巡行,动词。
行:巡视,动词。
巡行:动词近义词连用。
以:助动词,表示目的。
示:显示、表明,系动词。
彊:同“强”,强大的、强盛的,形容词。
威:威力、威风,名词。
服:服从、顺服,此处是使动用法,使服从、使顺服,动词。
译文:先帝巡行和巡视了各郡县,以此来显示强大,威风使海内之人顺服。
3、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
晏:安逸的、安乐的,形容词。
然:…的样子,形容词转换为名词的词尾后缀。
即:则、就是,副词。
见:通“现”,显露、显现,系动词。
弱:软弱的,形容词。
以:助动词,表示目的。
臣:臣服,动词。
畜:顺服、驯服,动词。
臣畜:动词近义词连用。
译文:如果现在一副安逸的样子而不外出巡行和巡视,那就是显露软弱了,无法臣服和驯服天下人。
4、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
译文:在春天,二世向东巡视各郡县,李斯跟从。
5、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著:写明、标出,动词。
章:通“彰”,表彰、表扬,动词。
成:完成、成就,动词。
功:功业,名词。
盛:盛大的、盛多的,形容词。
德:恩德、恩泽,名词。
焉:句尾语气词。
译文:来到碣石,摒弃海路,从陆路向南来到会稽山,把始皇所树立和刻字的石头,全部刻字一遍,在碑石旁边注明所跟从的大臣的名字,以此来表彰先帝成就功业的盛大恩德。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遂至辽东而还。
1、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译文:皇帝说,铜器和碑石所刻内容,全都是始皇帝所做的事情。
2、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後:子孙、后代,名词。
嗣:后代、继承人,名词。
後嗣:名词近义词连用。
为:做、成就,动词。
之:这件事,指的是秦始皇五次刻石所记载的统一天下等功绩。
称(chèn):符合、相当,动词。
译文:现在我承袭了帝号,但是,铜器和碑石上面所刻写的文辞没有以始皇帝自称,那么,在很久之后,如同是后代子孙做的这件事,与始皇帝所成就的功业和盛大的恩德不相称。
3、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因:因而、因此,副词。
明:明白地、清楚地,副词。
白:表明、说明,动词。
矣:句末语气词。
译文:丞相李斯,大臣冯去疾,御史大夫大臣德冒死进言说:臣等请求全部把这封诏书刻于石上,因此清楚地说明。臣等冒死请求。
4、制曰:“可。”
可:同意、许可、准许,动词。
译文:皇帝下令说:“批准”。
5、遂至辽东而还。
译文:然后,到了辽东之后便返回。
如果认真品读这些文字,就会如同当年站在太史公身边,在昏黄的油灯下,亲眼看着他写下的这一行行的文字,如果品读地再认真一些,仿佛能看见太史公一笔一划写下的每一个字,历史仿佛在一瞬间被拉回到两千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