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仅凭一纸诏书就自杀?

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仅凭一纸诏书就自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廊人 访问量:1968 更新时间:2024/1/21 9:50:09

古语有云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听说过这句话吗?这无法考证。但无论扶苏是否听说过,却是按照这一说法去实施了。

虽然后人对扶苏的这一做法很不理解,试图从扶苏的成长经历来挖掘其真实想法。

我们毕竟不是扶苏本人,也不会真正了解其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实想法,但史官的记录却会成为我们还原事件经过的佐证。仔细回顾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扶苏的处境猜测,可能扶苏的选择是正确的。

当时的扶苏,身在上郡,与驻守边关的将军蒙恬一道修筑长城,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蒙恬作为秦朝的一员猛将,手中握有30万的军队。

扶苏身为皇帝的儿子,是有权力动用军队的。但扶苏的选择是听从诏书的命令。回过头来,我们试想一下,若是扶苏没有听从诏书的命令,选择了拥军南上,与弟弟胡亥开战,那么,他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

历史没有假设。扶苏选择自尽,起码落下一个忠孝之名,他深知,自己的命运并不在自己手中掌握,从其被贬驻守边关,就为其生命的走势埋下伏笔。

那么,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仅凭一纸诏书就自杀?扶苏为啥不能在都城咸阳好好做他的公子哥,偏偏被发送到遥远的边塞受苦呢?

公子扶苏为何被贬驻守边关?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就包括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

而心地善良的扶苏对父亲的这一做法颇有微词,因而上书劝谏秦始皇,大致意思是说,咱大秦的天下刚刚安定下来,边远地区的百姓还没有归附,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此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儒生们的言论来影响臣民的言行,让他们从内心归顺朝廷,而不是采取严厉的刑罚处置这些儒生。

站在扶苏的立场上,他的话不无道理。但秦始皇毕竟是秦始皇,他能够一举统一全国,就是靠雷厉风行的手段,就是靠一言九鼎的言行,敢有人挑战我的权威?那怎么行?

即便这个人是我的儿子,我也要严加惩处,以儆效尤,这样的话,其他臣民就会乖乖地服从我的命令,再也不敢随随便便说话、提意见了。

所以,秦始皇将自己的长子扶苏发配到边关,协助驻守上郡的大将军蒙恬御守边疆。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扶苏,认为其“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士”,且极有政治远见。何况,扶苏从小就生长在秦宫之中,对父皇秦始皇的性格和做法非常熟悉。

凡是秦始皇认定的事情,他一定能够做成。所以,当父亲命令他远走他乡,扶苏也没有任何反抗,直接收拾行李上路了。扶苏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也没有因自己身为嫡长子,就应该享有特权而加以反驳。

扶苏在边关兢兢业业,可祸从天上来。接下来的问题是,当扶苏接到诏书后,为什么不对诏书辨别一下真假,就匆匆忙忙地依照诏书中的命令选择自裁了呢?这还是与其本身的性格有关系。

扶苏为何对诏书不辨真假?

别忘了,司马迁借《史记》确定了扶苏的性格——“为人仁”。这一个“仁”字,诉说了多少心酸故事。同时也说明扶苏从小深受孔孟思想的熏陶,对于孔子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谙熟于心。

因此,当父皇的诏书送达自己手中之时,身为臣子的扶苏,怎么会有半点疑心呢?

从这一点上来分析,扶苏就与自己父亲的性格差异很大。扶苏想的是,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确定自己是忠于父亲、忠于皇帝的。

另一方面,古代的通讯是很不发达的,时间也不允许扶苏去验证真伪。当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病危之时,还是想着要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然后继承皇位的。

但坏就坏在秦始皇想起这件事时太晚了,自己的遗诏还没有来得及传递给扶苏,就先驾崩了。

偏偏秦始皇身边的“中车府令”赵高与扶苏不和,还和蒙恬的弟弟蒙毅有仇,那若是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的小命还不危险?于是,赵高的小心思就起了坏作用,暗中将秦始皇的遗诏给扣留了。

当时,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胡亥也随秦始皇东巡,见此情况对自己有利,就暗中联合赵高和李斯,拟定了一份假诏书,假托秦始皇的命令,立胡亥为太子,负责秦始皇的丧事。

同时在诏书中明确,扶苏冒犯秦始皇的行为属于“不忠不孝”,因而赐扶苏和蒙恬自裁以示效忠秦始皇。

诏书历经千山万水送到扶苏手中,看到言辞凿凿的诏书内容,扶苏整个人都傻了,心情乱得很。加上路途遥远、时间仓促,他哪里还有心思去验证诏书的真伪?

扶苏虽然心有不甘,但见字如面,父皇的诏书就在眼前,不自裁,就是抗旨不遵,同样是死罪。

若是按照诏书的内容做了,还能为自己留下个忠于朝廷、忠于父皇的好名声。当时的情景,其实也不允许扶苏有太多的思量。

大将军蒙恬虽然也是局内人,但他却异常清醒,劝说扶苏缓一步,将事情弄清楚再做了断不迟,所谓“死也要死个明白”。但扶苏的倔强性格让其早早丧命,只留下一句

“父赐子死,尚安复请!”

被记录到史书当中。

扶苏挥剑自刎,令人唏嘘。蒙恬却不愿意就这样不清不楚地死去,采用了缓兵之计,先交出兵权,并让使者将其囚禁起来。

胡亥肯定是不会留下后患的,蒙恬也必须死掉,当再次确认皇家的真实意图之后,蒙恬无奈吞药自尽。

扶苏死了,胡亥顺理成章继位成为了中国第二个皇帝。但却给社会留下了口实。司马迁借助陈胜之口,对胡亥的行为提出了异议。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胡亥杀死兄长扶苏成为了陈胜起义的借口,说明,扶苏之死确实不得人心,但话说回来,若是扶苏不自杀,他还有其它出路吗?

扶苏除了自杀,还有其它出路吗?

从扶苏决定听从父皇的安排北上那一刻起,其实就注定了扶苏的命运。

扶苏虽然长期在秦宫在生活,但其并没有扶持自己的党羽,也没有安排亲信在父皇身边去刺探消息,说明扶苏的确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皇子,且性格属于不争不抢的那一种。

另外,扶苏在多年孔儒学说的影响下,对于父亲的命令也是言听计从的。所以,扶苏除了听从父皇的话选择自杀,并没有其它的路可以走。

从内心而言,扶苏也不愿意走上拥兵反抗的道路,那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且不论扶苏会对父皇的诏书深信不疑,若扶苏怀疑诏书是假的,亲自带领蒙恬的30万大军南上,又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灾难呢?

何况,扶苏也知道,天下刚刚安定下来,既然需要儒生来传播孔孟学说,当然扶苏自己也不希望天下重新大乱了。

从这一点来分析,扶苏也只有按照诏书来做,必定自裁无疑。

或许这就是扶苏的命运,从赵高藏起来秦始皇的遗诏的那一刻,扶苏的性命就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后人在为扶苏遗憾时,却不能理解扶苏自己内心的困扰和困惑。

扶苏被一纸诏书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既是自己性格和修养的原因导致,也是当时政治环境所致,两者形成犄角之势,是谁也解不开的疙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扶苏选择自杀,似乎是历史进程中最恰当的方式,避免了社会重新陷入混乱之中。

但令扶苏没有想到的是,胡亥太残忍,太无能,导致秦朝没有辉煌多长时间就被历史淘汰了。

标签: 蒙恬公子扶苏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

更多文章

  • 扶苏的愚孝愚忠,葬送了大秦几百年基业,还连累了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蒙恬,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不少,若论起熟悉的程度,那么秦朝当排在首位。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仅仅历时了14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扶苏的愚孝愚忠,葬送了大秦几百年基业,还连累了蒙恬本来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为子孙开创了一个恢弘的基业,可惜的是,一场沙丘之变彻底地扭转了秦朝的大好局势走向,大秦帝国的

  • 秦国公子扶苏, 没能被立为太子, 竟与楚国外戚组织的一场叛乱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小雷的娱乐标签:楚国,秦国,嬴政,魏国,楚王,王翦,先秦,周朝,昌平君,公子扶苏,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与楚国可谓是相爱相杀的一对。春秋时期,秦国曾出兵相助楚国对抗吴国。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不光有战争,更有联姻,更有甚者,秦国的一些丞相和大臣更是出自楚国,如秦昭襄王时期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丞相昌平君熊启等等。由于秦楚长期联姻和楚国宗室在秦国长期掌权,故秦

  • 秦始皇长子扶苏,什么事触怒秦始皇?他为什么被秦二世逼令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属于你我标签:嬴政,扶苏,蒙恬,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汉高祖刘邦

    作者:忆香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扶苏敢于直谏

  • 如果扶苏成为秦二世,秦朝会不会长治久安?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不知失意标签:秦二世,扶苏,嬴政,秦朝,李斯,蒙恬

    你知道在历史上是怎么评论扶苏的吗?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这说明扶苏并不像胡亥那样是一个成迷于酒色的人,而是一个有勇有谋,为人宽仁的人。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第二个皇帝,那么肯定能够改变当时秦朝社会不稳定的情况,甚至能够延长秦朝的寿命的,到最后有没有汉朝也说不准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

  • 秦始皇陵东部出现了公子扶苏的骨骸?来听听专家们是怎么分析的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嬴政,公子扶苏,秦始皇陵,扶苏,赵高,秦二世

    去年,英国BBC电视台与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上线,影片中有提到,考古工者在秦始皇陵东部发现了一个贵族男子的头颅遗骨,该颅骨后嵌有一枚弩箭。这枚弩箭入射的位置非常奇怪,而从弩箭嵌入骨头的深度来看,似乎是从很近的距离发射的,疑似是一种死刑的执行方式,和现代用手枪顶着罪犯的后脑勺

  • 扶苏的水平其实真的不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蒙恬,秦国,陈胜

    文 / 子玉有些人以懦弱者的标签定格于历史,但其实他的本质根本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或许他只是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掉了自己。扶苏其实就是这样的人——许多人很疑惑,扶苏在接到胡亥伪造的诏书时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申辩,转身就拔剑自杀,根本就没有要搞明事情真相的想法。是不是傻?扶苏和蒙恬当时可是完全具有支配三

  • 扶苏为什么接到诏书后,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扶苏,蒙恬,赵高,李斯,皇帝,自杀,大军,诏书,周朝,先秦

    很多人觉得,扶苏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孝子。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苏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实,因而对这个诏书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劝他先上书请求复核后再自杀,但他却依然选择立马自杀。类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赵高、李斯派人到军队中逼令

  • 大秦帝国的江山——公子扶苏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谭鑫讲生活标签:嬴政,秦王,李斯,赵高,前秦,周朝,先秦,公子扶苏,大秦帝国,汉高祖刘邦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亦是秦朝唯一的太子,他的死因也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8年,秦始皇在咸阳巡幸时,接到了一封告密信,称太子公子扶苏数次同反秦势力勾结,企图谋害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指派信任的宦官赵高和李斯前往酷刑审讯公子扶苏及其党羽,公子扶苏因拒绝承认罪名而被活活埋在大秦王陵中。

  • 北大发现一批古代竹简,推翻史记记载,秦始皇从没想过传位给扶苏

    历史解密编辑:故史倾城标签:嬴政,扶苏,史记,周朝,先秦,秦二世,古代竹简,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却十分短暂,而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便是秦二世,此人昏庸无能,听从赵高和李斯的摆布,最终将秦朝带上了末路。也正是因为秦二世的能力太令人失望了,因此民间便有了传闻,其实秦始皇是想要将皇位传给扶苏的,只不过被奸臣所

  • 扶苏被逼自尽,是什么让他不求生机,坚决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黛眉浅浅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遗诏,赵高,蒙恬

    年少时看秦朝史,惊叹着秦始皇的天下一统,愤怒着秦二世的人暴虐无道,长大后看秦朝史,感叹着奸臣当道,惋惜着辉煌一时。其中最最意难平的,还是公子扶苏。倘若扶苏不曾自刎,倘若秦始皇未曾将他派往边境驻守,将他留在自己身边跟随,也许一切都会向不一样的方向发展,也许大秦帝国不会那么快就走向消亡。若扶苏称帝一个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