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是扶苏继位,秦朝会改变它二世而亡的结局吗?

如果是扶苏继位,秦朝会改变它二世而亡的结局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搜狐说娱乐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26 11:42:18

秦朝做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但是却只存活了二世。秦朝的二世而亡,让很多人疑惑的同时又提出了假设:如果继位的是公子扶苏秦二世而亡的结局会改变吗?

秦朝灭亡原因

如果要讨论这个话题,首先需要讨论的是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一个王朝的灭亡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原因,一种情况是由于社会原因,即,国家已经丧失了作为政治体制的作用,比如西周最后的结局,周天子已经不再具有号令诸侯、军队的能力,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是秦朝明显不是这种情况,它的灭亡是因为突发式的政治事件,即——陈胜吴广起义。

因为,陈胜吴广起义是突发事件,并非是计划已久的事件,原因就是因为一句"失期法皆斩",是因为秦律严苛,他们怕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了。但是,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呢?是"天下苦秦久矣",此处的"天下"更多的指的是"天下的百姓",代表的是人。

也就是说,秦朝的灭亡是因为百姓不堪忍受秦朝的严苛刑罚,而并非是秦朝的政治体制不行。因为当时秦朝还可以调动群众去修建长城,在发现有谋反的情况后,还可以调动军队去平乱,可以看出秦朝作为一个政府仍然是起作用的,比如《史记》中的"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

秦朝只是由于政策上忽视"人",引起人们的不满,爆发了起义运动,之后六国又重起过分天下之心,加上又被开了挂一样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冲击到,所以,才走上了灭亡之路。而并非与后世如东汉一样的国家丧失国家机能,导致的战乱对社会和王权造成的冲击,所以这并不是一次由于国家老化造成的社会危机,意味着秦朝是有机会继续存续的。

秦朝灭亡的原因和胡亥的关系

秦二世而亡,二世自然指的是胡亥,毕竟后来的子婴是赵高私立,也只是在位了46天,算不上真正的皇帝,后来被封为了亲王!上文已经讲到,秦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秦朝实施的政策缺乏人道,导致百姓不满,故而造反。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法家的严苛律法,使得秦兵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斗,战斗力大大的提升!后来建立秦代以后,更是靠着严厉的刑罚实行对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可见秦始皇的政策缺乏"人道",是对的。

但是后来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在去世之前却去祭拜了""帝,舜作为上古的君王一直是以"贤"而留名的,秦始皇拜祭他,未免有对自己苛政的思过之嫌。加上之前扶苏向他进言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虽是站在维护社会会稳定的角度上,建议秦始皇收敛一下苛政,但是却明明白白得表现出了,他对于"人"的重视。而秦始皇也一反常态的不仅没有惩罚他,还给他加了职,送去了秦始皇的好帮手蒙挚的身边保护。再联系后来秦始皇对"舜"的祭拜,可见二夫子在改变严苛政策上应该是持有同样的态度。

可在秦始皇之后即位的胡亥的表现呢?《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评价他的: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说他行的是无道之政策,还因为此而坏了宗庙与社稷,更是重新建造阿房宫,加上多、繁琐、严苛的法度,官员赏罚不当,敛财无数,百姓过得十分的艰难,如此行事,怎会是有"人道"之君?所以,后来蒙受冤孽的百姓很多,天下人人自危,后来陈设、吴广的起义,才会跟从者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

扶苏的为政看法

既然秦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人道",既然要讨论扶苏即位后秦朝的将来,则要看扶苏是否有"人道"之心。上文已经讲到他曾劝诫秦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说的是天下刚刚安定,天下的儒生都歌颂孔子,而孔子的思想是"仁政",可是您如今实行的却是法家重刑,我怕这样的做法,与天下的人的想法相违背,导致社会崩乱。

从上文可以看出扶苏已经可看出"人道""仁政"是当时天下人所希望的,而且他也认同,甚至向秦始皇提出了建议。加上《史记.李斯列传》中说他"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为人仁",则说明如果他即位的话,会在秦朝原有的基础体制上,改变秦朝的暴政和严苛法治。"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则说明他为人很有勇气和毅力,知人善任,而改革制度,需要的又刚好就是决心、信心以及用人,扶苏自身是有改革的条件的。

再加上,在《李斯列传》中,李斯还说了:"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说蒙恬功高、善谋略、威望高,更重要的是蒙恬和扶苏关系亲厚,如果扶苏继位,则意味着蒙恬未死,如果他实施改革,蒙恬会是他最大的助力,他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再联系上文,已经讨论过,秦朝的政治制度、政府的威望和作用,并未消失,所以,扶苏改革,只需要在现有的制度上,针对"严刑"和"苛政"等与"无人道"相关的方面进行改革就好,一旦成功,秦朝最起码不会二世而亡。

更多文章

  • 如果秦始皇驾崩后,扶苏接到伪诏直接杀回咸阳,结果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嬴政,扶苏,秦国,蒙恬,秦二世,秦王朝

    虽然秦始皇是一位很伟大的君王,但是,秦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却很短,只有短短十五年,共经历三位皇帝。其实,有非常多的史学家提出疑问,如果秦始皇过世后,不是胡亥继位,而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的话,那秦王朝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历史又会不会不一样呢?(一)历史的假设一我们先从一个大的假设说起,即扶苏在接到伪

  • 公子扶苏身边有蒙恬和三十万大军,为何仅凭一纸诏书就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蒙恬,公子扶苏,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

    古语有云“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听说过这句话吗?这无法考证。但无论扶苏是否听说过,却是按照这一说法去实施了。虽然后人对扶苏的这一做法很不理解,试图从扶苏的成长经历来挖掘其真实想法。我们毕竟不是扶苏本人,也不会真正了解其在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实想法,但史官的记录却会成为我们还原事件经过

  • 扶苏的愚孝愚忠,葬送了大秦几百年基业,还连累了蒙恬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蒙恬,扶苏,嬴政,秦二世,赵高,李斯

    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不少,若论起熟悉的程度,那么秦朝当排在首位。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仅仅历时了14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扶苏的愚孝愚忠,葬送了大秦几百年基业,还连累了蒙恬本来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为子孙开创了一个恢弘的基业,可惜的是,一场沙丘之变彻底地扭转了秦朝的大好局势走向,大秦帝国的

  • 秦国公子扶苏, 没能被立为太子, 竟与楚国外戚组织的一场叛乱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小雷的娱乐标签:楚国,秦国,嬴政,魏国,楚王,王翦,先秦,周朝,昌平君,公子扶苏,四大名将

    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与楚国可谓是相爱相杀的一对。春秋时期,秦国曾出兵相助楚国对抗吴国。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不光有战争,更有联姻,更有甚者,秦国的一些丞相和大臣更是出自楚国,如秦昭襄王时期一生四任秦相的魏冉,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丞相昌平君熊启等等。由于秦楚长期联姻和楚国宗室在秦国长期掌权,故秦

  • 秦始皇长子扶苏,什么事触怒秦始皇?他为什么被秦二世逼令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属于你我标签:嬴政,扶苏,蒙恬,先秦,周朝,秦二世,秦始皇,汉高祖刘邦

    作者:忆香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扶苏敢于直谏

  • 如果扶苏成为秦二世,秦朝会不会长治久安?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不知失意标签:秦二世,扶苏,嬴政,秦朝,李斯,蒙恬

    你知道在历史上是怎么评论扶苏的吗?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这说明扶苏并不像胡亥那样是一个成迷于酒色的人,而是一个有勇有谋,为人宽仁的人。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第二个皇帝,那么肯定能够改变当时秦朝社会不稳定的情况,甚至能够延长秦朝的寿命的,到最后有没有汉朝也说不准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

  • 秦始皇陵东部出现了公子扶苏的骨骸?来听听专家们是怎么分析的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嬴政,公子扶苏,秦始皇陵,扶苏,赵高,秦二世

    去年,英国BBC电视台与国家地理联合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上线,影片中有提到,考古工者在秦始皇陵东部发现了一个贵族男子的头颅遗骨,该颅骨后嵌有一枚弩箭。这枚弩箭入射的位置非常奇怪,而从弩箭嵌入骨头的深度来看,似乎是从很近的距离发射的,疑似是一种死刑的执行方式,和现代用手枪顶着罪犯的后脑勺

  • 扶苏的水平其实真的不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扶苏,嬴政,秦二世,蒙恬,秦国,陈胜

    文 / 子玉有些人以懦弱者的标签定格于历史,但其实他的本质根本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或许他只是为了顾全大局而牺牲掉了自己。扶苏其实就是这样的人——许多人很疑惑,扶苏在接到胡亥伪造的诏书时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申辩,转身就拔剑自杀,根本就没有要搞明事情真相的想法。是不是傻?扶苏和蒙恬当时可是完全具有支配三

  • 扶苏为什么接到诏书后,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扶苏,蒙恬,赵高,李斯,皇帝,自杀,大军,诏书,周朝,先秦

    很多人觉得,扶苏接到假诏书不甄别真伪就自杀,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忠臣孝子。正所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加入扶苏本人性格又忠厚老实,因而对这个诏书深信不疑,所以即便蒙恬劝他先上书请求复核后再自杀,但他却依然选择立马自杀。类似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问题是,如果赵高、李斯派人到军队中逼令

  • 大秦帝国的江山——公子扶苏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谭鑫讲生活标签:嬴政,秦王,李斯,赵高,前秦,周朝,先秦,公子扶苏,大秦帝国,汉高祖刘邦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亦是秦朝唯一的太子,他的死因也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8年,秦始皇在咸阳巡幸时,接到了一封告密信,称太子公子扶苏数次同反秦势力勾结,企图谋害秦始皇。秦始皇大怒,指派信任的宦官赵高和李斯前往酷刑审讯公子扶苏及其党羽,公子扶苏因拒绝承认罪名而被活活埋在大秦王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