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蒋琬、习凿尺反对,易中天认为可杀可不杀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蒋琬、习凿尺反对,易中天认为可杀可不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晓观历史 访问量:4441 更新时间:2024/1/22 10:39:0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28年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不用魏延、吴懿等功臣宿将,执意让马谡驻守街亭,结果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被张郃击溃,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战后诸葛亮下令处死马谡。

质疑诸葛亮杀马谡的声音

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襄阳记》

据《襄阳记》记载,马谡死后,蒋琬到汉中对诸葛亮说:“当初楚成王赐死成得臣,晋文公听说后喜不自胜。现在天下未定,杀了智计之士不是有些可惜吗!”诸葛亮流泪说道:“孙武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用法严明啊,当今天下分裂,征战才刚开始,如果废弃法律,凭借什么讨贼啊!”

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就没有蒋琬那么客气了,他认为诸葛亮完全不应该杀马谡!举了晋国荀林父和楚国成得臣的例子,认为蜀国人才本就少于曹魏,现在杀了俊杰之才,却想要北伐成功,实在算不得高明。

因此,后世对于诸葛亮杀马谡其实是有些质疑声音的,其中的关键节点就在于,马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一场战役失败,杀了有些可惜。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也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马谡可杀也可不杀,可以用降级、戴罪立功等方式处理。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

诸葛亮该不该杀马谡?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马谡违反军法。从诸葛亮回答蒋琬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尽管也觉得可惜,但是因为法不可废,所以马谡不得不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马谡并不是因为战败就被杀了,而是违反军法,有两个方面。

一是马谡违反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二是马谡战败逃亡,据《三国志·向朗传》记载,马谡在街亭战败后,撇下军队独自逃亡,由于向朗和马谡关系很好,所以没有上报这一情况,诸葛亮大怒之下,把向朗免官,赶回了成都。最后是王平率领自己的部众,收拾残军撤回汉中。

第二,街亭之败影响深远。熟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都清楚,这本来是蜀国最好的机会,当时曹魏疏于防备,诸葛亮用赵云、邓芝在斜谷牵制住了曹真的大军。只要马谡能够在街亭拖住张郃,诸葛亮的大军就能慢慢平定雍凉,那样曹魏就无能为力了。

而且守街亭,本来就不算多复杂的一项任务,马谡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稳稳当当地守在那里,给诸葛亮赢得一些时间,等诸葛亮彻底搞定雍凉就可以率大军赶来,那样几个张郃也没机会。可惜街亭一败,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曹魏自此也有了防备。

第三,诸葛亮平息众怒。诸葛亮杀马谡,不单单是军事方面的考量,也有着政治斗争的因素。刘备临终前嘱咐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战前大家也都推举魏延、吴懿任先锋,可是诸葛亮却“违众拔谡”,结果招致惨败。

蜀汉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林立,刘备死前又经历了夷陵惨败,诸葛亮能够稳定住局面已经不容易。现在如果不杀马谡,不但是因私枉法,更难以统御各个派系,所以马谡不得不杀!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马谡不得不杀,而且马谡死得一点也不冤枉。诚然,马谡或许有些军事方面的才能,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对马谡真是错付了……所以杀了马谡也没什么可惜的!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马谡不得不杀,而且马谡死得一点也不冤枉。诚然,马谡或许有些军事方面的才能,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诸葛亮对马谡真是错付了……所以杀了马谡也没什么可惜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裴松之注、何兹全《三国史》

标签: 诸葛亮马谡蒋琬易中天张郃

更多文章

  • 吴懿是济阳侯,蒋琬是安阳亭侯,两人的爵位谁更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蒋琬,吴懿,蜀汉,丞相,诸葛亮,济阳侯,安阳亭侯,三国

    公元234年,这应该是对蜀汉影响最大的一年了。在这一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意味着蜀国进入到后诸葛亮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汉中都督魏延被马岱斩杀,这同样是蜀汉的一大损失。在诸葛亮、魏延之后,蜀汉后主刘禅自然要选择接替两人的人选。一方面,就诸葛亮的职责来说,基本上被蒋琬接替了。建兴十

  • 从蒋琬到邝埜:湖南人的豁达与激烈

    历史解密编辑:学术那些事儿标签:蒋琬,刘备,王振,黄兴,马谡,后主,邝埜,明朝,三国,诸葛亮,湖南人,国防部门

    本文 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 者 | 郑渝川明朝思想家吕坤著《呻吟语》,诲人淑世,“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这就是说,胸怀需要广阔,不能心胸狭隘,只有虚心、平心、潜心、定心才能有所作为,也能更好地适应时势、机缘。在四川成都的双流区(以

  • 他才是诸葛亮真正选定的继承人,既不是蒋琬,也不是费祎

    历史解密编辑:飞飞酱故事标签:蒋琬,费祎,姜维,刘禅,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三国演义》中,因为诸葛亮临终之前,将平生所学如《兵法二十四篇》还有连弩法等一并传授给了姜维,可见诸葛亮对于这个后生十分器重,而姜维也不负恩师嘱托,用余生尽力北伐,最后复国计划失败后,下场凄惨。但,历史上对于姜维继承人之说存在很大的争议。诸葛亮临终之前口头上称蒋琬和费祎为继承人,却没有提到姜维,所以

  •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北伐效果如何?胜率五五开但影响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诸葛亮,蒋琬,蜀汉,姜维,廖化,马岱

    诸葛亮执政时期有五次北伐,作为诸葛亮的第一代接班人,蜀汉的第二任丞相(蒋琬虽然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但是已经有丞相的实权)也是扛起了北伐事业的大旗。不过相对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来说,蒋琬的北伐的热度就比较低,而且无论影响力也远不如诸葛亮。根据小编找到的史料,蒋琬时期进行了三次北伐,一次胜利一次失败,还有一

  • 蒋琬的气度

    历史解密编辑:专注谈话三十年标签:蒋琬,丞相,姜维,后主,费祎,杨仪,三国,诸葛亮

    蒋琬所谓气度,其实就是人品。那种听不得批评意见,容不得才高于己的人,一旦掌权,后果堪忧。蒋琬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担任丞相12年,为蜀汉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蒋琬的气度,表现在容人之短上。部下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为人坦诚直爽,与人言谈时,从不随声附和。蒋琬与他谈论,他常常默然不予应

  • 刘备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为何他不听?你看庞统和蒋琬的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刘备,诸葛亮,马谡,庞统,蒋琬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期采用了较好的策略,命赵云吸引敌方注意力,自己从另一处进攻,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原本以为这次北伐会以大功全胜告终,结果因为马谡不听命令,放弃城池而去山上驻守,丢失街亭,诸葛亮被迫撤军,北伐宣告失败。其实在刘备去世前,他就曾告诫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为何诸葛亮不听呢?如果听从,又怎

  •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对北伐是怎样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诸葛亮,蒋琬,蜀汉,刘备,孙权,司马懿

    刘备集团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刘备从颠沛流离,到割据一方,始终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过程非常迅速。关羽北伐襄阳、樊城失败,被孙权偷袭荆州,“隆中对”破产;刘备发动对孙权的战争,结果在夷道、猇亭惨败,损失大批将士,让孙权彻底消化荆州;诸葛亮接手这个烂摊子,

  • 蜀汉方士赵直,曾给魏延、蒋琬、何祗解梦,但魏延不懂真正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魏延,蒋琬,赵直,诸葛亮,蜀汉

    在古代的时候,方士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深受统治者的信任。这些人用占卜、望气、观星、相面、解梦等手段,进行一些预言性质的推测。人们往往希望能够预测未来,在相对蒙昧的古代,就容易被人所追求。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就有这样一个奇人——赵直。他给魏延、蒋琬、何祗三个人物解梦,结果都十分精准。魏延——''麒麟

  • 《出师表》中一再提到蒋琬,诸葛亮为何如此器重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箫十三郞标签:蒋琬,诸葛亮,刘备,出师表,刘禅

    诸葛亮对自己身后大事安排的第三点,即后方成都主持朝政的人选,是如何确定的呢?根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曾经秘密向后主刘禅上表,郑重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意思是说,微臣如果不幸去世,后事最好交付给蒋琬。这位蒋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诸葛亮为何会推荐他来接替自己,而没有选

  •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看蒋琬教你如何踢好“头三脚”?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蒋琬,诸葛亮,刘备,刘禅

    大凡新官上任,都愿烧好“三把火”,踢好“头三脚”。然而,“头三脚”可不是好踢的。有的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情况不明,就拉开了架式,一脚下来,就踢到人上,吓得观众纷纷后撤;有的底气不足,硬充好汉,两脚下来,气喘吁吁,没了后劲;有的虽踢下了三脚,但脚脚踢前任,靠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人们也不买帐。如此等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