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当时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为何不救?

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当时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为何不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3622 更新时间:2024/1/18 15:44:34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对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选择放弃抵抗。

不久之后,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正月戊戌(初十)日(2月9日)并一起被屠灭三族。在诛灭曹爽三族后,曹氏武将受到重创,这促使司马懿夺取了曹魏大权。众所周知,夏侯氏和曹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当时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为何不救?

早在曹操起兵之初,同宗同族的夏侯氏就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比如夏侯渊、夏侯惇夏侯尚等人,就为曹操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大权,夏侯家族理应站出来勤王,至少要讨伐司马懿。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平陵之变时,理论上具有讨伐司马懿能力的夏侯氏武将,只有夏侯玄夏侯霸

一方面,就夏侯玄来说,在高平陵之变前,此人就担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在曹魏,征西将军和都督雍州、凉州军事,可谓非常重要,因为其需要应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比如在夏侯玄之后,邓艾就曾担任征西将军一职。至于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意味着曹魏在这两个州的兵马,几乎都被夏侯玄所掌握了。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保守估计,夏侯玄至少掌握了10万大军。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从纸面上来看,夏侯玄完全可以统帅这10万大军,以此进攻篡权的司马懿。如果夏侯玄率先起兵,很可能会引起其他武将势力的跟进,从而该司马懿家族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实际上,夏侯玄却没有起兵的能力和信心。在高平陵之变前,夏侯玄与曹爽策划骆谷之役,大失人心,骆谷之役,也被称之为兴势之战,发生在公元244年。

在这场战役中,蜀汉大将王平重创曹爽、夏侯玄率领的10多万大军。因为这场战役的失利,曹爽和夏侯玄贼曹魏将士,尤其是曹魏西线将士中的威望跌入谷底。所以,等到公元249年,司马懿发起兵变时,夏侯玄缺乏号召大家起兵的信心,因为上一次的失利让夏侯玄在雍凉一带的将士中没有较强的号召力了。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在曹魏雍凉一带深耕多年,心腹将领遍布军中,这也是夏侯玄非常忌惮的地方。

众所周知,在诸葛亮后几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司马懿成为曹魏抗衡蜀汉的主要武将。在此之前,司马懿虽然没能建立较大的功绩,却至少没有吃到严重的败仗,加上司马懿资历深厚,所以在长期执掌曹魏西线兵马的过程中,自然培植了不少支持司马懿家族的势力。比如接替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的郭淮,就是偏向于司马懿的。

在此基础上,即便夏侯玄强令手下起兵,不仅会提前走漏消息,还可能遭到手下将士的抵抗。此外,夏侯玄还和司马懿家族存在姻亲关系。比如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字媛容,就是司马师的元配夫人。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下,夏侯玄选择按兵不动。结果,司马懿先发制人,正始十年(249年),夏侯玄被剥夺兵权,入朝任大鸿胪,不久改任太常。

最后,另一方面,就夏侯霸来说,当时的地位是在夏侯玄之下的。公元244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担任征蜀护军,属于征西将军所统率,也即夏侯霸的官职在自己的侄子夏侯玄之下。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司马懿从前线召回京城,让郭淮代替他的职位。因此,征西将军郭淮成为夏侯霸的上司了。夏侯霸一向与郭淮不和,认为此番必然祸害及身,十分害怕,于是逃入蜀汉。

对于夏侯霸来说,虽然也是夏侯家族的武将,但是,因为官职不高,实际上没有掌握多少兵权,再加上司马懿将郭淮提拔为征西将军,促使夏侯霸更加受到压制了。既然无法在曹魏讨伐司马懿,夏侯霸只能逃到蜀汉,希望借助于蜀汉的力量来自保。最终,在高平陵之变爆发后,夏侯家族没能反制司马懿家族。公元254年,夏侯玄被司马师杀害,夷灭三族。至于投奔蜀汉的夏侯霸,则受到后主刘禅的重用,被封为车骑将军,并跟随蜀汉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忽略的一场战役:曹爽的伐蜀之战——十九(3)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夏侯霸,郭淮,费祎,司马懿,曹爽,蜀汉,魏国

    第十九章:曹爽伐蜀第三节:兴势之战费祎、姜维、王平等人成为蜀汉军方领导人后,还没有着手出兵北伐,曹爽就主动找上门来叫板了。曹爽的死党们得知蒋琬已经率领主力部队撤回涪县,汉中前线兵力空虚,并且蜀国又是综合实力最弱小的国家,觉得这是一个伐蜀的好时机。邓飏、李胜等人为了让曹爽在全天下人面前建立威信,极力怂

  • 高平陵之变,除了曹爽兄弟,司马懿还杀了哪些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曹操,曹叡,曹芳,高平陵之变,汉朝,三国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趁着这一机会,隐忍十年之久的司马懿发动兵变,成功控制了都城洛阳。为了哄骗曹爽放弃抵抗,司马懿向他承诺,只要交出兵权,就能保留爵位。曹爽信以为真,结果是被司马懿诛灭三族。在高平陵之变中,不仅曹爽、曹羲、曹训等曹氏宗室遭到了屠戮,曹爽的心腹党羽也难以幸免,特

  •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对比曹爽,政治上的优势有多大?为何会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芳,蒋济

    国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携皇帝曹芳外出祭陵之时,悍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一举清除了曹爽这个政治上的最大敌人,开始了司马氏独掌大权的高光时刻。一直有人认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时获胜,赢得相当侥幸。毕竟,此前的司马懿,被曹爽逼得都装病好几年,远离朝廷的政事、军事,朝廷里的一些

  • 曹家留下一手好牌,可惜被曹爽打烂了,致使魏国基业被司马家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曹爽,司马懿,曹家,曹操,曹叡,曹魏

    说起“神操作”,就不得不提一个男人。他曾是大将军,是托孤大臣,掌控着一个国家的内外军政大权,中央、地方高官三分之二皆为他的党羽,京师周围兵权也皆被他和他的党羽所控,可谓是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可是就是在这种权力的加持下,他居然把京城这个他的大本营给弄丢了,丢了还不要紧,在依然拥有强大的兵权,皇帝还在自

  • 此人是曹爽的亲信,被司马懿忌恨,最后的下场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爽,曹芳,曹魏,曹操,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丁谧(?-249年),字彦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从出生地上来看,丁谧和曹操是同乡关系。至于丁谧的父亲丁斐,是曹魏前期大臣,为人坚毅稳重,有才干谋略,曾经救过曹操。在此背景下,丁谧也和曹魏宗室的曹爽关系密切。作为曹爽的亲信,丁谧遭到了司马懿的忌恨,伴随着曹爽集团的覆灭,丁谧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司马懿造反时,曹爽为何遭到孤立?看看他打压了多少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曹爽,曹魏,孙礼,曹叡,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除了桓范逃出都城,为曹爽通风报信,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倒向

  • 高平陵之变曹爽要是没有投降的话,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爽,曹睿,皇帝,太后,汉朝,三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高平陵之变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

  • 三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判曹爽“夷三族”,为何却没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曹操,司马师,曹魏,曹芳,三国,高平陵,中国文物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装病行韬光养晦之策的司马懿借大将军曹爽携带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动放弃权力,由司马氏接管了曹魏的所有军政大权。司马懿在政变成功一个月后,以谋反为由,将已经被监视居住的曹爽及其亲信全部杀死,按照《三

  •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高平陵,曹魏,曹芳

    众所周知,曹操一手建立的曹魏,最终被司马懿后人建立的西晋取代了。回顾这一过程,高平陵之变,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正是通过这场兵变,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而就高平陵之变来说,曹爽的表现,实在令人感到失望。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

  • 曹爽身边最强谋士,被司马懿称为“智囊”,最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曹爽,司马懿,曹魏,曹操,曹叡,魏明帝

    在古装电视剧《虎啸龙吟》当中,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论智识权谋的水平,跟心机似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然而曹爽虽然愚笨,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桓范(?~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