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之败:败在年轻气盛,也败在得意忘形
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的曹叡病危。却说曹操临终之际,召燕王曹禺、大将军夏侯玄、屯齐都督曹昭、曹爽、司马懿为将。曹禺很谦虚,辞职了,拒绝承担这样大的工作。
然而,刘芳、孙子都是曹丕的亲信,与夏侯、曹昭不和,于是刘芳、孙趁此机会在曹丕面前说了一句话:曹禺王子知道他干不了这么大的活,所以算了,另选一个吧。曹爽与他们无仇,此时他们都在,所以刘芳和孙子推荐曹爽去除掉曹禺、曹昭、夏侯玄、秦朗等人。
自那以后,曹爽和司马懿成为后曹时代顾铭的大臣,他们是曹魏帝国的得力助手。此时此刻,两个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两个人之间注定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权力斗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平陵十年后的变化,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
从曹芳继位到高平陵镇压司马懿的政变,可以镇压司马懿近十年,这说明曹爽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起初,曹爽也很聪明。他害怕武断行事。他不得不请教司马懿,并以年轻一代的礼貌对待他。这当然不是曹爽的初衷,但他知道,光靠拥有生命之臣的身份打败司马懿是不够的,曹爽还需要努力削弱司马懿的权力。第一步是镇压司马懿。
表面上,他给司马懿戴了顶礼帽,很尊敬他。事实上,他让司马懿远离政治中心,把他放在一边。当政务经过尚书省时,他们总是先去找曹爽。第二步是安插亲信。曹爽辅政后,他重用了一批那些在曹操时代消沉失意的人,他们主要是在浮华的情况下被压制的。
人以群分,看看曹爽身边的人,你就会知道曹爽的性格。首先是言和。言和是东汉末年著名将军何进的孙子。父亲早逝,母亲被曹操收养,言和被曹操收养,与曹丕、曹植一批等曹植的子女一起长大。言和生长在曹氏集团的核心,他的身份是如此尴尬,他应该谨慎,但他只是主张虚荣和傲慢。曹丕和他的关系很不好,经常称他为";假";。投靠曹爽后,言和很快被重用,并被任命为官方部长,排除异己,任命私人和利用他人。更何况,高平岭政变后,言和迅速转向。
此外,当司马懿假装生病时,他又去刺探李生的虚实,把无能的毕贵、镇守关中的夏侯玄和被称为智囊的桓范。在这些人中,只有夏侯玄和桓范能对司马懿构成威胁。夏侯玄带兵,但军事能力平平,没有野心。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死;桓范和曹爽是同乡,足智多谋,但曹爽和他的性情不如曹爽和台中的三条狗,桓范最后的救命之策也没有被采纳。
公元247年,为了摆脱太后对皇帝的影响,曹爽采纳了丁密的建议,将太后郭迁到永宁宫,开始独自掌管政务。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司马懿看到曹爽指手划脚。第二,注定要失败为了打败司马懿,曹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事实证明,曹爽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整个团队中很少有政治和军事人才。他们都是自吹自擂的人,不能支持他的野心。
曹爽成为一个有着强大背景的权贵,经常因自己功勋不足而感到羞愧,于是他在公元244年发动了一场反蜀汉的繁荣战争。曹爽引夏侯玄、邓云、李生十万大军出汉中,被蜀将王平挡在兴师城下。曹爽的十万大军没有打赢,但供应成了大问题。
在调兵的路上,被费义猛攻,曹爽的军队伤亡惨重。曹爽偷了鸡,烧了米,但没有成功。相反,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无能。高平岭政变发生时,曹爽其实有机会发动反击。司马懿假装生病,派曹爽去打探虚实。
作为一个大司农,他可以为军队提供军需,并把皇帝曹芳带到许昌,在那里他是皇帝,从而使官员对手司马懿。我们应该知道,司马懿以太后郭的名义发动了政变,皇帝还在曹爽的手里,司马懿是作乱的一方,曹爽完全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曹爽没有听。皇帝在曹爽手中,司马懿害怕曹爽。他派了几个人投降,但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攻击曹爽。
当时的局势如果曹爽继续发起攻势,司马懿未必会赢,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最后时刻曹爽竟然选择了缴械投降,有的人说曹爽是良心发现,而呼声最高的一种说法是曹爽败于自负,败在年轻气盛,身居高位的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