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曹爽伐蜀
第三节:兴势之战
费祎、姜维、王平等人成为蜀汉军方领导人后,还没有着手出兵北伐,曹爽就主动找上门来叫板了。
曹爽的死党们得知蒋琬已经率领主力部队撤回涪县,汉中前线兵力空虚,并且蜀国又是综合实力最弱小的国家,觉得这是一个伐蜀的好时机。邓飏、李胜等人为了让曹爽在全天下人面前建立威信,极力怂恿主子亲自率军前去征伐蜀国。
屈指一算,曹爽执政已历五载。
这些年来,曹爽既没有优秀政绩,又没有什么军功,难免会被一帮老资历的功勋老臣看不起。对于现况,曹爽不是不知道,他也想改变这种情况。所以曹爽听从了亲信们的建议,同意出兵伐蜀,毕竟建立军功是最有说服力的。
太傅司马懿得知曹爽即将伐蜀,急忙上表劝阻。司马懿这么做,从公的方面来看,他知道曹爽等人能力有限,伐蜀成功概率极小,不想因此消耗国家人力财力;从私的方面来看,司马懿也有点担心曹爽此次出征万一能建立点军功,曹爽集团必定会大力宣传,这对司马懿大大不利。
对于司马懿的劝阻,曹爽并没有听从。
我为什么要听从这个老头子的话?谁知道他这么做有何居心?
估计这就是曹爽的心理话。
于是曹爽向小皇帝曹芳提交了一份对外作战报告,强烈要求征伐蜀国。此时的曹芳只有十三岁,一个刚读初中的年纪,当然还不会亲政。而曹爽通过不断安插党羽,已经牢牢掌控了全国的军政大权,魏国大小事务基本上是由他说了算,所以曹爽上表伐蜀只不过是走一个流程而已。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二月,曹芳下诏命令大将军曹爽统率大军征伐蜀国。曹爽得到皇帝的出兵诏令后,赶紧调兵遣将,任命亲信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负责西线战区事宜。
顺便提一下,曹爽为了安抚司马懿反战情绪以及示好雍凉兵团,指示夏侯玄把中护军一职让给司马懿长子司马师。
夏侯玄知道自己的军事水平有限,便让曹爽任命右将军夏侯霸为征蜀护军一起远征蜀国。
夏侯霸是夏侯玄的堂叔,这位老兄当年曾经跟随曹真伐蜀,并作为先锋大将与蜀军打过仗。此战回来后夏侯霸被任命为右将军,驻扎陇西。夏侯霸在陇西任职期间,经常演武练兵,日夜不忘杀父之仇,希翼有朝一日再次率军攻打蜀国。夏侯霸在陇西很得人心,他注重改善魏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厚待少数民族的首领,得到当地人的拥戴。
夏侯玄知道堂叔夏侯霸在西部地区工作多年,比较熟悉蜀国的情况,所以便把堂叔拉过来陪他一起出征。此外夏侯玄还征召李胜为征西将军幕僚长(长史),当他的“军师”。
曹爽在忙于部署军事行动时,听从了智囊团的建议,任命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跟随大军伐蜀。曹爽集团的这个任命主要有三个考虑:
一是曹爽伐蜀遭到了以司马懿为首的一帮重臣的反对,压力很大,把司马懿的儿子拉进来会减轻阻力;
二是雍凉兵团的高级将领是司马懿的老部下,没有司马家族的人参与这场军事行动,恐怕指挥不动雍凉兵团;
三是万一伐蜀失败,有人一起背黑锅,不怕司马懿趁机弹劾。
曹爽布置好各项伐蜀工作后,于当年三月赶到长安集结各路伐蜀部队向汉中进发,正式拉开了一场大战的序幕。
夏侯玄是这次伐蜀之战的前线总指挥,督率雍凉兵团向汉中进军。夏侯玄任命前将军郭淮为先锋大将,率领诸军为先锋部队开路。此时郭淮是曹魏集团西线战区最老牌的名将,曾经多次与诸葛亮交手。在司马懿担任西线战区总司令员期间,他还与司马懿联手拖死诸葛亮,战功显赫。
再者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已经二十多年了,就算是熬资历,都该轮到他来担任雍州都督,谁知道夏侯玄竟然空降雍州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
郭淮是靠一刀一枪建立功绩当上高官的,而夏侯玄只不过是靠搞裙带关系爬上高位的。郭淮本来就是司马懿的心腹干将,而如今他却受命于没有打过仗的夏侯玄!非专业人士指挥专业人士,对方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郭淮迫于形势带兵出征,自然是出工不出力的。
曹爽伐蜀的消息传到汉中后,顿时引起了一片恐慌。由于蒋琬已经把主力部队撤回涪县,当时镇守汉中的兵力不满三万。这一次曹爽伐蜀是下够了本钱的,他统率的步、骑兵共计十余万。而蜀军得到曹爽大举伐蜀的确切消息时,魏军的先锋部队已抵达骆谷。
骆谷是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之一,谷道全长420里。这是曹爽伐蜀大军进入汉中的最短道路,不过路途异常艰险。这条道路山高谷深,没有水源的路段最长,路况非常糟糕,因此伐蜀部队必为后勤所羁绊。
曹爽之所以选择此路进攻汉中,估计是想尽快进入汉中,凭借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消灭掉汉中的守军。曹爽殊不知他选择从中路傥骆道伐蜀,犯了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他的无知将会让魏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汉中前线各位蜀汉将领得知曹爽总兵力有十余万,闻讯大惊。当时魏军先锋部队已抵达骆谷,理论上来说十几万魏军有可能用不了几天就可以兵临城下。
因此有人建议道:“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以抵御强敌,理当退守汉、乐二城。遇到敌人就放他们进来,只要我们坚守汉、乐二城,用不了多久,涪县的援军就会赶到了。”
众人看见敌众我寡,双方兵力实在过于悬殊,认为只能坚守待援,不可出战迎敌。只要等到援军抵达汉中前线,敌军必然自己引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的防御能力,建筑了汉、乐二城作为汉中的屏障。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勉县东,乐城位于今天的陕西城固县东,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的中部。众将希望王平放弃外围的关隘,率军退守汉、乐二城,据城待援。
王平拒绝了,分析道:“这样做不行!汉中距离涪县有一千余里,如果贼兵夺得关隘,便是我国的祸患。现在我们应该派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守兴势山,我王平作为后援。如果贼兵分兵进攻黄金谷,我亲自率领一支千人部队下山迎击敌军。只要我们拖住了敌军,用不了多久,涪县援军就赶到,这才是上计。”
黄金谷位于今天陕西洋县东北,傍山倚峭,山岭险峻,险固之极,是汉中的一个易守难攻的军事据点。
王平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放弃外围的关隘与据点,十几万魏军就会像洪水一样涌进来。如果阳平关被占,魏军将会进可攻,退可守,势必会给蜀国造成大祸患的。到时候汉、乐二城恐怕等不到援军到来就会被攻破了。
倘若如此,汉中将会沦陷,魏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益州,蜀国就会面临被灭掉的危险!所以王平必须派兵抢占险要之处阻击魏军,把敌军挡在汉中之外,一定不能把敌人放进平原来让他们攻城。
其实王平坚持“御敌于外”的战术,也是他的前任魏延防守汉中的一贯策略。(《三国志·姜维传》云:“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对于王平的看法,众人保持沉默,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其实沉默等于无声反对王平的做法。众将看见王平用不到三万兵力去抵抗十几万魏军,心里没底,都认为此举过于危险,还不如退守汉、乐二城固守待援更妥当。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只有护军刘敏站了出来,力挺王平,认为蜀国老百姓满布四野,粮食都在田地中,如果听任敌军深入国境,则大事将会去矣!
屈指一算,刘备占领汉中已有二十五个年头了,蜀汉政权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苦心经营,汉中地区成为了一块富庶之地。一旦放敌军入境,汉中地区必然遭到敌人严重破坏,这对实力弱小的蜀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刘敏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与王平的意见相一致,都是坚决要求将敌军挡在国门之外,绝对不能放敌军踏进国土半步!诸将看见王平和刘敏这么说,都无话可说了,遂按照王平所制定的御敌方案去做。
于是护军刘敏抢先一步,率军占领兴势山,抢占有利地势阻击敌军。刘敏望着延绵不断的山岭,心生一计,派人在山上插满了蜀军的旗帜,延绵一百余里,颇为壮观。蜀军虚张声势,制造守军比实际更多的假象,给敌军摆下了迷魂阵,果然让魏军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蜀军提前占领了兴势山,抢占了有利的地形,等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魏军到达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蜀军的旗帜,不知道蜀军的虚实情况到底如何。不过曹爽依仗着自己有十几万兵力,下令大军猛攻兴势,希翼打通前进道路。虽然蜀军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在山上居高临下,从上面下一场箭雨或一阵石块都能灭掉一片敌军,所以成功挡住了魏军的进攻。
就这样,魏军被阻于兴势,望山兴叹,无可奈何!
对于打仗这种事儿,曹爽完全是个门外汉。魏军进攻受阻,曹爽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此难题。而曹爽的智囊团成员都是名士,他们可能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战经验。面对这种硬仗,他们都无计可施。
魏军驻扎在兴势望山兴叹,蜀将王林看出了战机,果断率军夜袭魏军营寨。恰巧的是,王林袭击的军营是司马懿儿子司马昭的军营。面对蜀军袭击,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并不派兵御敌,任凭蜀军来去自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魏国的反对派巴不得曹爽伐蜀失败,进而趁机攫取国内的政治资本。
而此时的蜀国高层已经得知曹爽大举进犯,驻军兴势。于是后主刘禅让费祎假节率领援军前往汉中前线,配合汉中守军一起御敌。在救援大军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前来为费祎送行,要求和他一起下盘围棋。
当时汉中前线紧急情报犹如雪花一般,不断传到成都。而来敏偏偏挑这个时间点找费祎下棋,显然是怀着某些意图的。虽然准备出征的人马已经严整待令出发,但费祎依然满足了来敏的要求,专心致志地与他对弈,脸上毫无厌倦不安的神色。
一局棋下完,来敏说出了他的来意,赞道:“我找您下棋,只是想试探一下而已。您办事确实让人放心,一定能率军打败敌人的。”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隔代接班人,并不是浪得虚名的,他能力很强,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由于大将军费祎即将率军北上汉中救援,后主便下诏让镇南大将军马忠留守成都,负责首都方面的防御工作,并任平尚书事,参与评议论决尚书政事;同时还让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一职,作为费祎的副手处理朝中政务。费祎安排好了后方的事务后,马上率军赶赴汉中前线,与王平等人联手痛揍魏军。
曹爽为了伐蜀,他到达长安时就征调了关中地区和氐、羌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民夫来运输粮草辎重,让老百姓们从骆谷运送军资物品到前线。刚才说过了,骆谷这条道路沿途有很多路段是没有水源的,并且道路又崎岖不平,很难走的。
所以负责运输物资的老百姓,他们很多的牛马骡驴等牲畜在运送物资的途中因缺水渴死。这些牲畜不仅是老百姓的私有财产,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劳力。因此在傥骆道后勤运输线上,随处可见因牲畜倒毙而痛哭流涕的老百姓。
当然,曹爽是不负责赔偿的,谁叫你们的牲畜不耐渴呢!
要知道,蜀道难走是出了名的,以至后来李白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曹爽看见各项物资不能及时运输到前线,多次派人去催促。不堪重负的老百姓,在路边痛哭流涕,发泄自己对繁重徭役的不满。
魏军因为是客场作战,战线过长,后勤供给困难,导致前线物资紧缺。就是面对这种不利情况,曹爽并不想撤军回家。曹爽知道,这次花了这么大的成本组织十几万人马伐蜀,如果不建立一点军功就撤军回去,肯定会被老臣们耻笑的。而在此时,魏军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蜀国的援军即将到达汉中。
曹爽的参军杨伟得知蜀军的援军将至,意识到处境极其危险,急忙跑过来为曹爽分析的当前的形势,认为应该立即下令撤军,否则一定会遭遇大败。
但是邓飏很固执,认为大军虽然遇到点困难,但还没有到撤军的地步。邓飏的口才很好,强词夺理,他不顾自己缺乏军事常识,和杨伟在曹爽面前争论不休,坚持不同意撤军。李胜也是这次战役的策划者之一,高度赞同邓飏的看法,表示不能一受挫就退缩,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书生上阵打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的人硬要装懂反对内行人。曹爽任用这两个没有作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亲信作为谋士随军参战,实在是魏军的悲哀!
杨伟怒道:“邓飏、李胜这种人,他们一定会败坏国家大事的,应该将他们斩首示众!”
曹爽听见杨伟力劝撤军,又建议斩杀他的亲信,非常不高兴。当然,曹爽是不会将自己的亲信斩首的。
蜀军占据兴势山,依险据守。曹爽前进不能,撤军不甘,耗费了两个月时间还不能踏进蜀国半步,陷入两难的困境。但是曹爽就不甘心就这么失败了,打算增兵不惜代价拿下兴势山。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倘若曹爽再从关中调兵,不仅会徒增伤亡,而且还要征调更多民夫来运输物资。搞不好的话,可能会引发民变,让魏国陷入动乱之中!
此时洛阳方面也得知前线战局陷入困境,于是魏国满朝公卿上疏建议下诏撤军。散骑常侍钟毓得知曹爽的增兵打算后,急忙给曹爽写了一封信,建议知难而退以保全军。钟毓在信中分析道:
我认为高明的取胜之道,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天下无敌的军队,虽然出兵征伐,但不一定非要进行战斗才能取胜。 就像大禹挥舞干戚可以征服有苗,晋文公退避三舍足以降服楚军,而不必像汉光武帝那样派遣吴汉远赴江关破敌,也不必像汉高祖刘邦那样派遣韩信去井陉打败赵军。 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可以向前进军; 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应该知难而退,这是自古以来征战的道理。 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建议!
钟毓是太傅钟繇之子,他清逸有才,敢于直言进谏,曾经劝谏过魏明帝曹叡。曹爽无功而返后,钟毓因为失去曹爽的信任被降职为侍中。
不久之后,钟毓又被赶出京城,到地方出任魏郡太守。顺便提一下,钟毓有一个很有名声、有野心的亲弟弟,叫做钟会。这位颇有野心的男人,将在二十年后干出一件轰动天下的事情——想效仿刘备在蜀地割地称王!
曹爽接到钟毓的来信,依然不死心,还想继续攻打汉中。而这时伐蜀前线总指挥夏侯玄也接到司马懿的亲笔信,此信直接打消了曹爽的进攻念头。
司马懿在来信中,用严厉的语气谴责道:“当年武皇帝(曹操)再次攻打汉中,几乎遭到大败,这件事情你是知道的。如今蜀军已经占领了地势险要的兴势山,我们错失战机。如果我军不能迅速取胜,退路一旦被人截断,必定全军覆灭!现在你们还不想撤军,恐怕到时候就没命负这个责任了!”
夏侯玄读了司马懿的来信,吓得直冒冷汗,恐惧袭上心头。司马懿的话并非是危言耸听,当年汉中之战时蜀军抢先一步占领定军山,凭借地利优势斩杀夏侯渊,即使后来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汉中也无法扭转战局,最后只能选择主动撤军战略性放弃汉中。这些陈年往事,夏侯玄是最清楚不过了,现在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参与伐蜀部队还属于他所统率。
司马昭也在旁边对夏侯玄说道:“蜀军占据险要之地坚守抵抗我军,我们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强攻又攻不下兴势山,应该赶快撤军回师,以后再做考虑。”
于是夏侯玄赶紧将司马懿的意思转达给曹爽,极力主张撤军,否则就来不及了。虽然曹爽不听司马懿的劝阻坚持伐蜀,但他对这个老头子的军事水平还是了解的,所以曹爽在内外压力和严峻现实之下,终于不情愿地同意夏侯玄的撤军请求了。
不过由于曹爽接连失误,他已经错过了撤军的最佳时机了。曹爽的迟疑,将会让魏国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时费祎率领的救援大军以及涪县的各支部队都赶到汉中前线,蜀军已经准备反攻了。费祎得知曹爽要撤军,果断率军绕道占据骆谷三岭(沈岭、衙岭和分水岭),在魏军退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伏兵。费祎截断了魏军的归路,在王平等人的配合下,两面夹击仓皇撤退的魏军。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魏军攻打几个月都攻不下兴势山,差不多耗尽了他们的斗志,现在又是匆忙撤军,人人归心似箭,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曹爽亲自统率的主力部队大概有六万人,在这六万嫡系部队的拼死苦战下,才夺得险道,勉强打通了归路。曹爽因此得以逃出生天,捡回一条小命。不过魏军所带来的牛马粮草、辎重物资损失殆尽,全部成为了蜀军的战利品。此一战,魏军损失惨重,全线溃退,死伤数万人,这是魏国建国以来对蜀作战最大的败仗。
蜀军以少胜多,打赢这次自卫反击战,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兴势之战是三国时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也是无当飞军最经典的战役。他们擅长打野战,利用汉中的有利地形神出鬼没,用弩箭射得魏军苦不言堪。
曹爽伐蜀大败而归,魏军损失严重,此后近二十年魏国再没有主动出兵大举征伐蜀国,直到公元263年再发动了对蜀最后一战——魏灭蜀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势之战延续了蜀国二十年国运。此战在战争史册上留下了精彩一笔,对蜀国来说意义非凡。
【战争影响】
关于这次战役魏国的损失,史载:“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汉晋春秋》)
魏军付出惨重伤亡代价后,曹爽才得以灰头土脸逃回关中。十几万大军落得个惨败而归的结局,曹爽、夏侯玄等人成为了一个笑柄,为时人所嘲笑!(“时人讥之”)
此一战曹爽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光了,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经过此战后,曹爽在魏国的威望和影响力骤跌,许多文臣武将看出了曹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败家子,纷纷转移阵营投靠司马家族。这为曹爽以后在与司马懿的权力争斗中,最终倒台埋下了伏笔。这次曹爽伐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资,征用了大量关中地区的老百姓当免费运输工人,又累死很多老百姓个人的牲畜,极大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导致怨声载道。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他想长久执政下去,必须获取全国人民的支持。他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从保障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赢得人民的信赖。假使某一个国家领导人,背离了这个执政原则,那么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人赶下台的。曹爽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伐蜀,牺牲大量军民的利益与生命,最后得到一个惨败而归的结果,这不仅是成为了一个笑话这么简单,而且大失人心!反观司马懿,韬光养晦,干实事,赢民心,得到了魏国许多人的支持,最后干掉曹爽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儿!
值得一提的是,魏军先锋指挥官郭淮看见统帅曹爽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依然迟迟不肯下令撤军,就知道他必败无疑,故提前将自己所率部队撤离战场,避免了重大损失。在战后,郭淮因此功被授予假节的奖励。
兴势之战是自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取得的最大胜仗,此一战为蜀国续命二十年。当然,蜀国打了这么个大胜仗,自然是举国欢腾,赏赐有功之臣。
大将军费祎作为这次战役的统帅,亲临前线组织各支部队反攻,抓住战机率军绕到后方堵截魏军,差点擒获曹爽,功劳很大,被封为成乡侯。
镇北大将军王平居功至伟,继续当汉中太守,都督汉中地区。经过此战后,王平在军中的声望大幅度提升,实际上他已成了蜀汉军方的二把手。在强敌压境的情况下,王平临危不惧,依然坚持不后退半步,积极抗敌,不放弃国家一寸土地给敌人,这体现了一个名将应有的担当和胆识。
护军刘敏因功被封为云亭侯,至于其他的功臣,都根据军功大小论功行赏,因此蜀国许多将领得以加官晋爵。
此时大司马蒋琬病情日益加重,几乎不能再坚持工作了。于是蒋琬上表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给费祎,由费祎来带领蜀国走向富强之路。
后主刘禅看见蒋琬病入骨髓,确实不能再为国家工作,遂批准了。至此费祎执掌军政大权,全面负责主持国事,成为蜀国第三代领导人。
延熙八年(公元245年)十二月,大将军费祎奉诏前往汉中,检阅三军,加强军事防务。费祎在汉中逗留半年后,于第二年六月返回成都向后主刘禅汇报相关工作。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十一月份,蒋琬病重离世。
后主刘禅在蒋琬病逝后,执掌朝政,总理国家政事。(《魏略》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这一年,刘禅四十岁。
屈指一数,刘禅自从十七岁接班登基为帝,已过二十三载矣!此时距离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也已过十二载,蜀国已到了后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蒋琬病逝的当年,尚书令董允也去世了。接着,刘禅任命尚书吕乂接替董允为尚书令,处理朝政大事。吕乂生活俭朴,谦虚少言,政务能力很强,能及时处理朝廷公事,为政简明而不繁琐,以清明能干著称于朝。
当时蜀国人认为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及董允都是治国能臣,相国之才,因此后世将这四位名臣称为“蜀汉四相”。
从此以后,蜀国失去了一位匡主谏臣,费祎也失去了一位得力助手。
由于董允死了,没人可以严厉约束刘禅的不当行为。于是奸宦黄皓趁机粉墨登场,一跃成为后主的宠臣,开始有机会参与朝政。
蜀国的衰败也就此埋下伏笔了!
本章完。
本文节 选自: “蓝水飞舟”《三国风云》系列实体书,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输入作者名字“蓝水飞舟”搜索,即可自行购买正版书籍《三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