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输给司马懿,其实从十年前曹睿临死前托孤,就已经注定了

曹爽输给司马懿,其实从十年前曹睿临死前托孤,就已经注定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档案笔记 访问量:843 更新时间:2024/1/21 8:41:54

曹爽输给司马懿,其实从十年前曹睿临死前托孤,就已经注定了

三国和西晋历史的研究中,对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高平陵政变。而对此前魏明帝曹睿去世时,司马懿是如何和曹爽一起成为托孤大臣的过程,以及高平陵政变之前的政治斗争,发掘度不足,重视度过低。其实,这段历史真是惊心动魄,波诡云谲,可以说,让历史的方向从此改变了。

司马氏自作家门,化家为国的核心,就在于一步步把自己的家族关系网,逐步扩大替换为整个曹魏政权的统治集团,把反对者竞争者次第踢出这个网络。

曹魏皇权的根本,就是掌握军权,一个是中央军权。一直是夏侯诸曹这些宗亲们掌握,一个是地方各大都督,一直是夏侯诸曹等宗亲们来掌握。

在魏明帝晚年,虽然立国以来,诸曹夏侯宗亲成为各地都督,掌握地方军权的架构,已经明显崩溃,司马懿这样外姓臣子也得以因为军事需要而镇守一方。

但还有夏侯尚从弟夏侯儒都督荆豫的例子,宗亲对中枢禁军的掌控依然根深蒂固。司马懿在中枢上位的真正前提,首先是能拿到魏明帝死后辅佐幼主、代行皇权的顾命大权。而这必须要战胜魏明帝的身后安排,击败曹魏掌握中央军权的夏侯诸曹宗亲们。

曹魏皇权和异姓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决定性的一盘棋,就是在曹睿临死前这一局。

曹睿原定燕王曹宇为首的曹氏宗亲集体辅政。司马懿的政治盟友,掌管中书省的孙资刘放,说服了执掌武卫营,控制宫廷的曹爽,联手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以事后让曹爽做首席辅政大臣为诱饵,让他同意司马懿也成为辅政大臣,而将曹宇等其他宗亲排斥出局。

至于史书上记载,曹睿所谓的托孤与更改旨意,极可能只是这几人伪造的遗诏。让曹爽这么一个眼高手低而又野心勃勃的人当顾命大臣,可以说,曹魏皇族已经决定性地输掉了整盘棋。

曹爽靠出卖曹魏皇族的部分利益,成为了大将军、录尚书事,首席辅政大臣,也意味着魏文帝曹丕压制近支宗室参政,而依靠远支宗室和同于骨肉的夏侯氏掌握军权的做法,再次遭到重创:

魏文帝的“藩王不得辅政”,使魏国武帝、文帝、明帝三代嫡系子侄全部被排除在中央政治舞台之外,自文帝时起,曹休、曹真这两家同族就成为曹氏亲族掌握军权的主要依靠。而曹爽的做法,不仅让魏明帝引进近支子弟为首席顾命大臣的计划被挫败,而且曹休一系的曹肇也跟着黯然出局。

所以当权的曹氏宗室,只剩下曹真—曹爽兄弟这一支。曹魏皇室的拱卫力量,已经因为曹爽的私欲而消散大半。除了关系亲密的夏侯玄夏侯霸,曹爽很难在诸曹夏侯族中寻找有足够地位和资历的合作者,来掌握军权了。

接着,正始二年,都督荆州的夏侯儒,又因为吴将朱然围攻樊城,以兵少不敢救援,等到司马懿援兵赶到才解了樊城围困。所以被召回朝为太仆。

为了不让诸曹夏侯宗族彻底丧失地方军权,曹爽只好让夏侯玄出镇关西,然而这又导致中枢军权的失控。

《三国志张既传》后裴注引《魏略》:【《魏略》曰: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从弟。初为鄢陵侯彰骁骑司马,迁为征南将军、都督荆、豫州。正始二年,朱然围樊城,城中守将乙修等求救甚急。儒进屯邓塞,以兵少不敢进,但作鼓吹,设导从,去然六七里,翱翔而还,使修等遥见之,数数如是。月馀,及太傅到,乃俱进,然等走。时谓儒为怯,或以为晓以少疑众,得声救之宜。儒犹以此召还,为太仆。】

此事也能看出,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云亦云的"曹爽专权十年,司马懿当了十年缩头乌龟",从来并非历史事实。司马懿在正始初年,不止一次带兵讨伐东吴,更加从没有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甚至一直保持着“录尚书事”与“都督中外军事”两大军政大权。

此前,曹爽为了夺取首辅大权,和曹休一系决裂导致后者出局。在他辅政的十年,又竭力打压魏帝曹芳的皇权,不肯还政于年纪渐长的曹芳,因此,和曹芳的关系并不好,和郭太后的关系同样恶劣。

曹芳已元服大婚,而迟迟没能亲政,满朝文武百官、到各地地方都督,居然没人说句话,也就意味着曹魏天子的皇权威仪,历经十年已经被彻底架空。

所以,当司马懿发动政变时,郭太后很爽快地为其做政治背书。曹爽虽然掌握了皇帝曹芳,却根本不可能以其为依托去号令四方,让各个地方都督帮助自己,和司马懿打一场全面内战。

不是曹爽不想以魏帝名义来征召四方兵,而是他真的招来,也完全控制不了,比如曹睿生前信用的毋丘俭,明显和他不是一条心的,立场更接近于铁杆的“帝党”。

所以,即使真的下决心正面火并,曹爽也没什么太好的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他一己之私,让曹魏宗亲皇族内部四分五裂,同时和小皇帝关系恶劣,不可能得到其支持,正是其败亡的前提,也是曹爽会迅速认输的关键。

或者说,如果不是曹爽自己一路作死到底,把自己集团弄成一个小圈子,司马懿也不敢这么冒险一搏,司马懿的胜利,正是看准了曹爽一定会认输,而是曹爽真的走投无路不认输不行。

曹爽拼死不认输,招来各地兵马勤王的结果,无非是便宜了魏帝曹芳,然后让他有足够力量支持和司马懿讨价还价,最后呢?司马懿还是让皇帝亲政的大功臣,此后两方的斗争如何,魏帝和司马氏鹿死谁手还不好说,但是曹爽兄弟是一样肯定凉了……

更多文章

  • 曹爽之败:败在年轻气盛,也败在得意忘形

    历史解密编辑:社会的记忆观标签:曹操,曹丕,皇帝,太后,司马懿,司马师,曹爽之败,史说三国

    曹爽之败:败在年轻气盛,也败在得意忘形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的曹叡病危。却说曹操临终之际,召燕王曹禺、大将军夏侯玄、屯齐都督曹昭、曹爽、司马懿为将。曹禺很谦虚,辞职了,拒绝承担这样大的工作。然而,刘芳、孙子都是曹丕的亲信,与夏侯、曹昭不和,于是刘芳、孙趁此机会在曹丕面前说了一句话:曹禺王子知道他干

  • 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当时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为何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夏侯家族,蜀汉,三国,汉朝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对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选择放弃抵抗。不久之后,曹爽兄弟与其亲信

  • 《三国演义》忽略的一场战役:曹爽的伐蜀之战——十九(3)

    历史解密编辑:城南太守标签:夏侯霸,郭淮,费祎,司马懿,曹爽,蜀汉,魏国

    第十九章:曹爽伐蜀第三节:兴势之战费祎、姜维、王平等人成为蜀汉军方领导人后,还没有着手出兵北伐,曹爽就主动找上门来叫板了。曹爽的死党们得知蒋琬已经率领主力部队撤回涪县,汉中前线兵力空虚,并且蜀国又是综合实力最弱小的国家,觉得这是一个伐蜀的好时机。邓飏、李胜等人为了让曹爽在全天下人面前建立威信,极力怂

  • 高平陵之变,除了曹爽兄弟,司马懿还杀了哪些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曹爽,司马懿,魏明帝,曹操,曹叡,曹芳,高平陵之变,汉朝,三国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趁着这一机会,隐忍十年之久的司马懿发动兵变,成功控制了都城洛阳。为了哄骗曹爽放弃抵抗,司马懿向他承诺,只要交出兵权,就能保留爵位。曹爽信以为真,结果是被司马懿诛灭三族。在高平陵之变中,不仅曹爽、曹羲、曹训等曹氏宗室遭到了屠戮,曹爽的心腹党羽也难以幸免,特

  •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对比曹爽,政治上的优势有多大?为何会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高平陵,曹芳,蒋济

    国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携皇帝曹芳外出祭陵之时,悍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一举清除了曹爽这个政治上的最大敌人,开始了司马氏独掌大权的高光时刻。一直有人认为,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时获胜,赢得相当侥幸。毕竟,此前的司马懿,被曹爽逼得都装病好几年,远离朝廷的政事、军事,朝廷里的一些

  • 曹家留下一手好牌,可惜被曹爽打烂了,致使魏国基业被司马家夺走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曹爽,司马懿,曹家,曹操,曹叡,曹魏

    说起“神操作”,就不得不提一个男人。他曾是大将军,是托孤大臣,掌控着一个国家的内外军政大权,中央、地方高官三分之二皆为他的党羽,京师周围兵权也皆被他和他的党羽所控,可谓是势倾四海,声震天下。可是就是在这种权力的加持下,他居然把京城这个他的大本营给弄丢了,丢了还不要紧,在依然拥有强大的兵权,皇帝还在自

  • 此人是曹爽的亲信,被司马懿忌恨,最后的下场很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爽,曹芳,曹魏,曹操,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丁谧(?-249年),字彦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从出生地上来看,丁谧和曹操是同乡关系。至于丁谧的父亲丁斐,是曹魏前期大臣,为人坚毅稳重,有才干谋略,曾经救过曹操。在此背景下,丁谧也和曹魏宗室的曹爽关系密切。作为曹爽的亲信,丁谧遭到了司马懿的忌恨,伴随着曹爽集团的覆灭,丁谧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的。

  • 司马懿造反时,曹爽为何遭到孤立?看看他打压了多少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侦查号标签:曹爽,曹魏,孙礼,曹叡,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除了桓范逃出都城,为曹爽通风报信,其他大臣基本上都没有倒向

  • 高平陵之变曹爽要是没有投降的话,有机会击败司马懿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曹爽,曹睿,皇帝,太后,汉朝,三国,司马懿,高平陵之变

    事实上,只要曹爽不选择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至少在八成以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本身就没啥成功的可能性!历朝历代,以司马懿这种局势还能赢的,几乎没有!高平陵之变曹睿去世时,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各领三千军,辅佐幼帝。但实际上,军政大权大部分都在曹爽身上,相比于司马懿,曹睿还是更加

  • 三国: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判曹爽“夷三族”,为何却没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司马懿,曹爽,曹操,司马师,曹魏,曹芳,三国,高平陵,中国文物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正月,装病行韬光养晦之策的司马懿借大将军曹爽携带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掌控帝都,且在他的威逼之下,曹爽主动放弃权力,由司马氏接管了曹魏的所有军政大权。司马懿在政变成功一个月后,以谋反为由,将已经被监视居住的曹爽及其亲信全部杀死,按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