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和曹爽争锋,司马懿以退为进

三国:和曹爽争锋,司马懿以退为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1397 更新时间:2023/12/17 2:20:33

三国:和曹爽争锋,司马懿以退为进

前言

历史的人物在我们的书本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赤胆忠心,也是精忠报国,走进他们的世界,看到的,都是家国大义。

起因

司马懿讨伐东吴:在和曹爽争夺权力的时候,司马懿被剥夺两大实权,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军权,司马懿不得不带领军队抵御东吴。

▲司马懿

结果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回到洛阳以后,直接罢免了曹爽的职务,甚至将曹爽处死。自此司马懿成为了曹魏的掌权人。

▲高平陵之变

始末

一、被针对的是司马懿

自从魏明帝去世以后,朝廷的大权就被曹爽和司马懿掌控着,但是司马懿的军功和能力都非常出众,很容易威胁到曹爽,所以曹爽也是一心想要铲除司马懿。

当时的皇帝曹芳年纪比较小,自然没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只能任由曹爽摆布。曹爽联合群臣针对司马懿,导致司马懿的权力少了很多,只剩下军权。

但是司马懿非常聪明,决定领兵作战,抵御东吴的来军,为此司马懿的军功才算是保住了。而且也因此导致朝廷中,司马懿的声望也是很高的。

可是这也因此让曹爽认为司马懿已经威胁到他了,曹爽自然不会让司马懿权力过大,为此曹爽想要从别的地方开始针对司马懿。

▲曹爽

二、削弱司马懿的权利

曹爽知道现在想要针对司马懿,就要率先扳倒司马懿背后的靠山,郭太后。郭太后是魏明帝的皇后,当时曹芳登基的时候才8岁,没有决策的能力。

所以朝廷上有着曹爽和司马懿帮忙,后宫中会有郭太后。但是司马懿为了稳固自己在朝廷的权利,积极地和郭太后搞好关系。

郭太后并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曹方还是养子。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郭太后对于曹方并不亲近,对于自己的侄子也很亲近。

为此司马懿决定把自己长子的女儿嫁给郭德,就为了拉近和郭太后的距离。但是那个姑娘命薄,嫁过去没多久以后就离世了。

但是司马懿并没有放弃,继续嫁自己的孙女去当续弦。正因为有这层关系,为此曹爽一直提防着郭太后和司马懿。

▲司马懿

当时曹芳年幼,有些事不得不让郭太后出面解决。但是为了能够制约司马懿,曹爽认为在曹芳16岁以后,就可以独立听政,逼迫郭太后退出朝政中心,不能再参与朝政的事情。

曹爽决定从郭太后这方面切断司马懿的后路,但是曹爽知道,现在这样做还不够,仅仅是一个郭太后,还扳不倒司马懿。

于是曹爽开始从司马懿身边人下手,当时司马懿手握兵权,他的孩子司马师自然也掌管着禁军。

但是现在禁卫队是曹爽管理的,况当时司马懿和郭太后关系好,才把自己的儿子强行塞进去的,现在司马师的职位也不低,毕竟同时带领着五支禁卫队。

▲郭太后

三、不得不隐退

刚刚针对完司马懿,现在曹爽决定开始针对他的儿子,当时司马师带领的五支部队,曹爽抽出来一部分的军队给自己的弟弟管理,剩下的编制撤销,现在留在司马师手里的军队只有一个了。

而且这个队伍里面的人参差不齐,不仅人数少,质量也比较差,所以现在司马师基本上就是被架空了。

曹爽不断地针对司马懿,导致司马懿的权力不断缩水,甚至连自己家人的权利也在减少。不过司马懿发现曹爽现在只顾及着打压自己,但是并没有壮大自己的势力。

现在还有两个具有影响力的团体存在于朝廷上,不过曹爽并没有注意到,也没有放在自己的阵营里。

▲司马师

曹爽只会注重自己的直系亲属,很多曹氏的人得不到重用,曾经也有人看不惯,写了长篇大论,但是最终曹爽还是没有看过。

另外一股势力就是士大夫集团,曹爽他们不相信外姓的人,所以比较排斥外姓,很多人也没有被曹爽重用过。

不过这些破绽还不足以让曹爽得到什么损失,反而现在曹爽不断地打压司马懿,让那个司马懿的权力大大缩减,现在眼下的状况,司马懿没有了权利,也不适合反抗曹爽。

最终司马懿决定,还是暂时隐退比较好,还能降低曹爽的警惕性,也能保护自己。等到曹爽彻底放下戒备的时候,再进行反击。

▲士大夫

小结

在曹爽的打击下,司马懿不得不隐退,决定以退为进,一时的忍让不代表什么。正因如此,也让司马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把握了曹魏的政权。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标签: 曹爽司马懿司马师曹芳魏明帝曹魏

更多文章

  • 曹操的一位养子,受到曹爽重用,最终被司马懿诛杀!

    历史解密编辑:队友是羊标签:曹操,曹爽,司马懿,曹魏,曹丕,三国,艺术家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丞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据《魏志·文帝纪》《任城陈萧王传》《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儿子有25位,包含了曹昂、曹冲、曹丕、曹植、曹彰等。除了这25个儿子之外,曹操还收养了几个儿子,比

  • 司马懿和曹爽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之变只是最后决战!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司马懿,曹爽,曹叡,魏明帝,曹芳,皇帝,高平陵之变,三国,汉朝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等人一起前往。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曹魏都城洛阳。同时,司马懿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

  • 权臣曹爽缘何斗不过老狐狸司马懿?其实答案就藏在伐蜀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曹爽,司马懿,费祎,曹操,曹睿,蜀汉

    文:追风怒放(作者原创授权)众所周知,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死于司马懿的屠刀下,最终导致曹魏政权的易主。笔者发现,曹爽但凡去反击司马懿,胜算翻盘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可是曹爽居然就没反击,他以为投降司马懿还能做个富家翁,却最终死于非命。笔者觉得,曹爽能死于非命,展现了他个性里老早就有的五个缺点。而这五个

  • 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仍选择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昭,魏明帝,兵权,诸葛亮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高平陵事变"。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

  • 一个看似草包的曹爽为什么能够压制司马懿十年之久?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曹爽,曹魏,曹丕,袁绍,汉朝,三国,司马懿,曹操手下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高平陵政变。在公元249年的一天,大将军曹爽陪同小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乘机发动了政变,控制了首都洛阳,又逼曹爽交出了兵权,最后控制了曹魏朝廷。曹爽真的是个无能之辈吗?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曹爽集团和司马懿集团各自的特点。曹爽曹爽的父亲叫曹真

  • 如果曹爽有曹操的智谋武略,高平陵之变还能够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暮成雪吖标签:曹爽,曹操,司马懿,魏国,汪精卫,高平

    曹爽怂了,关键时候未虑胜先虑败,只想到万一败了怎么样怎么样,殊不知天子在手,敌军尚远,大可以挟天子急行军至许都抑或更远的邺城,到时候大军在手,天子我有。号令勤王,谁敢不从,这个时候能打仗且支持曹氏的将领不是没有,有了大义的名分,甚至左右摇摆的墙头草都会倾向于曹爽的。曹操是什么开局?散家财,合义兵起事

  • 高平陵之变时,此人劝说曹爽挟持天子,最终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曹爽,司马懿,司马昭,魏明帝,高平陵,蜀汉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式爆发。彼时,太傅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曹芳拜谒高平陵的时候,发动了兵变。在关闭洛阳城门后,司马懿以太后的诏书来命令桓范。桓范正要应命,但他的儿子以皇帝在曹爽那边,力劝桓范投奔曹爽,桓范最终改变主意,来到高平陵。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但桓范不听,并成功出城。司马懿得知

  • 曹氏经营魏国多年,为何高平陵之战曹爽投降被杀,得不到一人维护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曹爽,司马懿,曹操,曹丕,曹魏,曹芳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个乱世。这个时期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最后三分天下,可谓是精彩纷呈。而里面最具戏剧性的,要数魏国。曹氏在夺取了汉室政权以后,建立了曹魏。但是他的曹魏又被以相同的方式被司马懿夺走,可谓天道轮回,造化弄人。司马懿夺取政权最关键的一战便是高平陵之变。这一战,司马懿将他的

  • 兴势之战曹爽率10万大军败于3万蜀军,他或想实施魏版子午谷奇谋

    历史解密编辑:肤浅世觅标签:曹爽,谷奇谋,蜀汉,曹魏,费祎

    三国时期,曹魏正始五年(244年),辅政的大将军曹爽为了树立威信,发动了征讨蜀汉,夺取汉中的战争,这次曹爽集结的兵力,有6、7万人之说,也有十余万人的说法,不过驻守汉中的王平,所统辖兵力大致在3万人左右,面对强势来袭的魏军,王平指挥得当,最终配合费祎所率援军,在兴势之战中实现对曹爽所部的合围,重创了

  • 曹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肆意妄为,而是曹魏皇权面对士族的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曹爽,士族,曹魏,司马懿,曹操,曹丕,三国

    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时之间,众多朝中重臣选择支持司马懿,曹爽在尚可抵抗的前提之下,选择了投降,一句“我不失作富家翁”被后世嘲讽至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曹爽的确投降得太快了,但凡对峙一下,看看局势发展如何也可以啊,南下许都,整合兵力和司马懿再战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