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伐蜀之战,面对兵力薄弱的汉中,曹爽为何失败而归?

曹爽伐蜀之战,面对兵力薄弱的汉中,曹爽为何失败而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1772 更新时间:2024/2/10 9:22:57

公元244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曹爽开始确定伐蜀的具体路线,他最终决定,大军走觉骆道,直扑汉中。据《三国会要》记载,三国时秦蜀之间的通道大致有三谷四道。三谷分别是汉中西北的褒谷、北骆谷、东北子午谷。四道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及南栈金牛道。傥骆道,又叫骆谷道,从长安去汉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

曹爽的计划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穿越谷地,兵临汉中!司马懿当然不愿意看到曹爽建功立业,他提出反对,但是,曹爽置之不理。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曹魏大将军曹爽从洛阳出发抵达了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在那里集结大军十余万人(《三国志》上说是7万),与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的表弟夏侯玄从骆口(陕西省周至县西南)南下,直指汉中郡(陕西省汉中市)。

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整整10年。在这10年中,蜀国军政一把手是大司马蒋琬费祎为尚书令,主要负责政府工作;姜维在曹爽伐蜀的前一年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主要负责帝国西北地区的军事。

在诸葛亮刚刚去世的头几年,虽然魏蜀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蜀汉的领导人还继承着诸葛亮的遗忘,时时寻找进攻曹魏的机会。当时,蒋琬驻军汉中,任命姜维为军中司马,蒋琬鉴于诸葛亮生前数次出兵陇西无功而返,也曾经设想从汉中沿着汉水上游,顺流而下,进攻魏国的魏兴、上庸等地。但是,从这一路东出,道路十分艰险,如果交战不利,回军很难。同时,蒋琬是个病秧子,在汉中一病就是6年。这6年当中,吴国频频骚扰魏国,也频频失利。东吴的失利,让魏国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开始慢慢显现出来,蜀国大军全部驻军汉中,已经不能应付来自陇西的魏军压力。东进、北上都风险太大,于是,蒋琬决定把大军退守绵阳,只留两三万人马驻守汉中。

落琬的计划是:如果魏国发兵从秦岭山谷南下进攻汉中,大军可以从绵阳向东北增援;如果可能,由姜维带兵出西北,扰动陇西。

因此,在曹爽10余万大军进攻汉中的时候,由于汉中地区蜀军防御薄弱,其实是极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不过,曹爽的这次伐蜀和19年以后的钟会伐蜀比较起来,的确还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一,魏国上层意见不统一。司马懿一开始就提出反对意见,魏国上层两派的对立,使得曹爽此次伐蜀之初就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司马懿集团在西北军区的亲信对这次战役也并不热心。更为重要的是,曹爽决定走骆谷,目的就是出其不意迅速越过山险,突然出现在汉中平原,而司马懿不愿意看到曹爽打胜仗,因此,伐蜀的风声早已传到了蜀国人的耳朵,使战役丧失了突然性。

二,兵力配置不合理。10万大军只走骆谷一路,而不是多路进攻,蜀军容易据险扼守,而如果多路进攻,将使数量有限的蜀军防不胜防,即使设防,也会因为兵力薄弱而容易被击溃。对比钟会伐蜀,不仅在进攻汉中一路就从子午谷、骆谷、斜谷三道并进,而且,在陇西方面,也有邓艾等人的数万兵力牵制姜维兵团。

三,这次曹魏兵力还不是十分充足。

蜀汉驻防汉中郡的边防部队不满3万人。将领们听到魏国大举伐蜀的消息,都大为恐惧,众将都打算坚守汉中城池,等待从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来援的救兵。

汉中郡太守王平却说:“汉中距涪县将近一千里,曹魏帝国如果攻陷关城(陕西省宁强县西南阳平关),祸不可测。应先派护军刘敏,固守兴势(陕西省洋县北),由我担任后卫。如果曹魏军分出部队攻击黄金(陕西省洋县东北,城东即子午谷的出口午口),我率一千人亲自迎战。周旋之间,涪县援军当可到达,这是上策。"各位将领都感到怀疑,只有刘敏同意。

两个主将意见一致,统一了思想,刘敏就率领部队,进驻兴势(陕西省洋县北),满山遍野,插上旗帜,连绵一百余里。

曹爽的部队到达兴势,却被兴势的蜀军扼守险要,挡住了去路。关中以及氏部落、羌部落转运的粮秣,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很多死亡,无数汉人、胡人,守着死去的牲畜哀号。而就在此时,蜀国援军也抵达了前线。

曹魏参军杨伟建议迅速撤退,邓飏、李胜与杨伟在曹爽面前发生争执。杨伟说:"邓飏、李胜,要坏国家大事,应该诛杀。"司马懿也写信给夏侯玄说:"《春秋》严厉责备人,都因为爱他太深。从前,武皇帝曹操第二次进入汉中,几乎大败,详细情形,你都知道。兴势地势,至为凶险,蜀军已经先入据守,进攻时敌人不肯应战,后退时敌人已切断归路,一定会全军覆没,你将如何向天下谢罪?!"司马懿发了狠话。如果曹爽在前线失败的话,司马懿也许在后方就要对曹爽问罪!

夏侯玄慌了,把司马懿的威胁告诉了曹爽。

魏军的前锋是司马懿的老部下雍州刺史郭淮。郭淮在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的时候,就是曹丕的手下,为门下贼曹(负责缉捕盗贼),而司马懿则是太子中庶子,同为曹丕下属,两人曾是关系密切的同僚;后来郭淮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又和司马懿一同随着曹操征讨汉中;在明帝时代,司马懿做西北军区司令,郭准担任雍州刺史,一直是司马懿的直接下属和得力将领。到后来司马懿诛杀王凌,郭淮的老婆是王凌之妹,司马懿本来派人来抓郭淮的妻子去洛阳斩首,郭淮5个儿子叩头流血,要求把妈妈追回来,最后郭淮同意了,数千骑兵飞一样地东去,把老婆追了回来。司马懿看在郭淮的面子上饶了王凌之妹一命。可见,两人既是同事,又是部下,还是一个阵营的人。

而作为前锋的郭淮又在做什么呢?

大军被堵于关口之后,作为前锋的郭淮一看事情不妙,“辄拔军出”,史官在晋朝无法明说,就一个"辄"字,让我们知道了曹爽大军败还的原因——司马懿的亲信郭淮看到关口难以攻下,并风闻蜀国援军已经抵达的消息之后,就带领着自己的关中子弟兵擅自撤退了!

五月,曹爽也不得不撤退。

这时候,费祎率军进驻三岭(沈岭、衙门岭、分水岭。三岭皆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南)进行阻截,曹爽军争险夺关,步步苦战,才得以逃出,部众伤亡惨重。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此次战役,关中地区因之民穷财尽。

标签: 曹爽汉中司马懿魏国曹魏蒋琬

更多文章

  •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获得三位大臣支持,最终诛灭了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司马懿,曹爽,曹操,曹魏,曹丕,魏明帝,高平陵之变,三国,汉朝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击败曹爽,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曹爽

  • 高平陵之变时,若曹爽听从他的建议,司马懿很有可能不会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曹爽,司马懿,高平陵,曹叡

    正始年间,桓范被任命为大司农,由于恒范与辅政大将军曹爽是同乡,因此,曹爽对恒范颇为敬重,但由于曹爽专权,两人的关系并不亲密,不过恒范毕竟心向曹魏,他见曹爽兄弟曾多次出游,心中担忧,因此,他曾对曹爽进行多次劝谏。恒范认为曹爽与曹羲兄弟二人,一人掌控朝政大权,一人掌管禁军,两人不应当一同出城,毕竟如果有

  • 司马懿有一绝招,灭曹爽、孟达、公孙渊全靠它,却对诸葛亮无效

    历史解密编辑:厨二锅标签:曹爽,孟达,汉朝,司马懿,诸葛亮,公孙渊,史说三国

    司马懿打仗时,有一个绝招,在行军打仗中,可以说是屡试不爽,灭曹爽、孟达、公孙渊、王凌全靠它,可是却对诸葛亮无效。接下来,萝卜带大家了解下司马懿的这一绝招。司马懿成名战,是擒斩孟达。孟达本来是蜀汉臣子,叛逃到魏国后,深受曹丕倚重。曹丕死后,孟达失宠,诸葛亮暗中和他通信,诱他叛魏。司马懿是如何处理的呢,

  •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手握天时地利,却投降司马懿,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良家说说标签:曹爽,司马懿,刘禅,诸葛亮,曹操,曹芳

    说到曹魏的灭亡,关注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是司马家族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用了百年时间才将其取而代之,然而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时期,就效力于曹魏,数十年间他攫取了大量权力,魏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全部夭折,曹氏皇室陷入青黄不接之际,司马懿果断出手发动政变。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

  • 高平陵之变的关键先生:如果没有他帮忙,司马懿很难击败曹爽!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曹操,曹芳,曹叡

    公元249年初,魏国皇帝曹芳在大将军曹爽的陪同下,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不管是曹芳还是曹爽,都没有意识到一只猛虎在背后蠢蠢欲动。在曹芳、曹爽出城后,司马懿突然发动了兵变,关闭城门,夺取武库,控制了洛阳城,史称“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司马懿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的势力。在对曹魏宗室实现压制的基

  • 司马懿派遣三个人劝降曹爽,曹爽被杀后,这三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司马懿,曹爽,司马师,毌丘俭,司马昭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进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篡权夺位,于是就以太后的诏书罢免曹爽,并与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关闭洛阳城门。不过,虽然司马懿控制了都城洛阳,可是曹爽握有天子和兵权,完

  • 曹爽倒台后,为什么没有其他曹魏宗室出来对抗司马懿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曹爽,曹魏,曹丕,曹睿,三国,汉朝,司马懿,曹操手下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全族被灭,曹魏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氏之手。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曹魏的宗室数量为数不少,除了姓曹的还有姓夏侯的。那么曹爽倒台后,为什么没有其他的曹魏宗室出来对抗司马懿父子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曹操起兵反动董卓的时候,麾下将领基本都是曹操的宗族亲戚

  • 曹爽输给司马懿,其实从十年前曹睿临死前托孤,就已经注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曹爽,曹睿,曹魏,曹叡,汉朝,司马懿,魏明帝,史说三国

    曹爽输给司马懿,其实从十年前曹睿临死前托孤,就已经注定了三国和西晋历史的研究中,对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注意力往往集中于高平陵政变。而对此前魏明帝曹睿去世时,司马懿是如何和曹爽一起成为托孤大臣的过程,以及高平陵政变之前的政治斗争,发掘度不足,重视度过低。其实,这段历史真是惊心动魄,波诡云谲,可以说

  • 曹爽之败:败在年轻气盛,也败在得意忘形

    历史解密编辑:社会的记忆观标签:曹操,曹丕,皇帝,太后,司马懿,司马师,曹爽之败,史说三国

    曹爽之败:败在年轻气盛,也败在得意忘形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的曹叡病危。却说曹操临终之际,召燕王曹禺、大将军夏侯玄、屯齐都督曹昭、曹爽、司马懿为将。曹禺很谦虚,辞职了,拒绝承担这样大的工作。然而,刘芳、孙子都是曹丕的亲信,与夏侯、曹昭不和,于是刘芳、孙趁此机会在曹丕面前说了一句话:曹禺王子知道他干

  • 司马懿杀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当时手握重兵的夏侯家族为何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司马懿,曹爽,曹魏,夏侯家族,蜀汉,三国,汉朝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与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先后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亲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并以洛水为誓允诺其只交出兵权,便可保留爵位。对此,曹爽不敢放手一搏,选择放弃抵抗。不久之后,曹爽兄弟与其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