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年间,桓范被任命为大司农,由于恒范与辅政大将军曹爽是同乡,因此,曹爽对恒范颇为敬重,但由于曹爽专权,两人的关系并不亲密,不过恒范毕竟心向曹魏,他见曹爽兄弟曾多次出游,心中担忧,因此,他曾对曹爽进行多次劝谏。恒范认为曹爽与曹羲兄弟二人,一人掌控朝政大权,一人掌管禁军,两人不应当一同出城,毕竟如果有人关闭城门,他们两兄弟都不能进城了。然而曹爽认为没有任敢做这样的事情,因此,他没有听从恒范的劝告。而恒范的话在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得到了验证。当天,曹爽兄弟按照此前的安排,带着曹芳到洛阳城南九十里的高平陵祭祀曹叡,但就在他们出城之后,蓄谋已久的司马懿立即在洛阳城中发动政变,司马懿假借太后懿旨,以讨伐曹爽为由,迅速控制了洛阳城中曹爽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司马懿还率军截断回洛阳的路,逼迫曹爽投降。
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为控制曹羲的军队,司马懿假借太后懿旨,诏命桓范行中领军事以代替曹羲接管军队。本来桓范打算领命,但他的儿子认为皇帝在曹爽那边,胜算更大,因此力劝桓范不要与司马懿为伍,桓范权衡再三,最终改变主意要到高平陵寻找曹爽。然而在出行时,大司农属官全部都劝阻桓范,毕竟曹爽名声败坏,不得臣子的信任与重用,反倒是司马懿更可信一些,但桓范没听属官的建议,毅然决定出城。由于平昌门门候司蕃由他举荐,因此,他讹称得到诏命,从而成功出城。
恒范见到曹爽垂头丧气的样子,知道曹爽心中乱了分寸,于是拼命为他打气,希望他能振作精神,度过难关。当时恒范称可以将皇帝迁到许昌,调外地军队和司马懿作战,但曹爽畏惧司马懿用兵的能力而犹豫不决。无奈之下,恒范又提供了另一种建议,他认为曹爽还有军队在附近,可以先将这些军队招过来,随后大军一同到许昌,许昌中有武器,可装备军队,而且大司农还被恒范带了出来,粮草问题也不用愁,不怕司马懿率军追来。只可惜,无论恒范如何规劝,曹爽与曹羲两兄弟都拿不定主意。在拂晓时分,曹爽似乎拿定了主意,他认为司马懿所谋的不过是兵权,天真的他以为只要自己交出了兵权,司马懿就会放过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恒范纵然哭诉也没能挽回曹爽的心,就此高平陵之变以司马氏的胜利而告终,而恒范则与曹爽等并为一党,被诛三族。
有人认为,曹爽之所以不接受恒范的建议去往许昌,是因为他深知司马懿用兵之强,此时司马懿控制这洛阳城中的军备力量与武器库,一旦与曹爽翻脸,司马懿就能派出城中禁军,虽然曹爽手中尚有军队,但他带兵打仗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因此若两军相争,曹爽只怕到不了许昌就会被击溃了。
但实际上,司马懿当时并没有完全控制洛阳城中的禁军,由于皇帝不在城中,这些禁军不过是在观望罢了。也就是说,司马懿手中仅有三千死士,即便司马懿带兵征战能力再强,也不见得能将曹爽诛杀,毕竟高平陵距离许昌不过一日的行程,曹爽完全有能力逃到许昌,以天子名义召集天下兵马平叛,届时,司马懿将没有一丝能力反抗。
笔者认为,如果司马懿真能彻底掌握洛阳的兵马,他何必要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发动政变,只需要让禁军倒戈并控制曹爽就可以了,因此司马懿的这次政变,不过是弱势方的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