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再有道理又有何用,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是有主角光环的男人,而王朗只是个小角色,按照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就是一个送人人头的,他只是诸葛亮走向人生巅峰的一个踏脚石而已。
说得直白点,在罗贯中的笔下,无论王朗是否真的说的很有道理,在身为正义的化身的诸葛亮手上,他就是没有道理,就是邪恶的一方。因此,无论如何,王朗都会输,他不输,你让罗贯中之后该如何去写接下来的剧情呢?当然,我们抛开《三国演义》这本身不说,王朗说的话真的是很有道理,可以说他的理论完全是正确的,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首先王朗对诸葛亮说道:“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其大意就是你诸葛亮既然知道天命所归的道理,为何还要兴无名之兵来讨伐我魏国呢?这句话已当时的局势来说,这绝对是很有道理的,曹魏可是名正言顺的从东汉的手中接过天下的统治权的,也就是说在当时曹魏就是天下的正统,是天命所归。而当时诸葛亮北伐的借口就是“中兴大汉”,但此时大汉早已将统治权交给曹魏,因此他诸葛亮有何资格去说他要中兴大汉呢?除了献帝有资格,我想没有谁再也资格去说这句话吧。
其次王朗说道:“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汉能代秦,魏亦能代汉,天下说白了就是谁有能力,就是谁的,因此没有谁对谁错。这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二千余年的朝代更替不都是这样的吗?哪有什么江山永固的王朝,也没有谁规定这天下一定就要是哪家哪姓才能坐得,刘家不行,那就曹家坐,曹家不行,那就司马家坐,总之谁有能力就谁坐。因此,诸葛亮却一定要让已经没有能力再去统治天下的刘姓去做皇帝,这未免有些太强人所难了,如果还让刘姓去做,最终苦的还是百姓。再是王朗说道:“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 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 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 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东汉为何会沦落到灭亡的地步?这还不是汉桓帝、汉灵帝皆是昏庸无能之辈吗?在他们昏庸的治理下,东汉是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因此最终促使了黄巾起义的爆发,而后黄巾被平,诸侯又互相割据为王,互相之间相互功伐,百姓死伤是不计其数,这最终还是苦了百姓。
因此,就是这样的东汉,要来又有何用呢?还要中兴什么呢?若不是曹操这位枭雄横空出世 ,北方恐怕会乱的更久,百姓恐怕会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的境地当中,因此让曹操去统治天下有何不可呢?曹操又不是昏君,而是实实在在的雄主,诸葛亮又何苦一定要让刘备去做皇帝呢?为此还要连年兴兵北伐,这最终苦的还不是百姓吗?最后王朗说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量腐草之萤 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这句话更是没有错,蜀汉的实力根本就灭不了曹魏,诸葛亮却一定要去硬抗,这又何苦呢?诸葛亮这般做,只会让诸多蜀汉的百姓、曹魏的百姓枉送性命,最终苦的只会是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不好吗?诸葛亮似乎忽略了这点。
总得说,王朗说的话绝对是有道理的,天下早点一统,百姓的生活才能越早安定,百姓才能越过越好,而不是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天下本来就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没有哪个家族能够一直统治着中国,谁有能力,谁让天下百姓稍微过得好些,谁就有资格去统治天下。而在当时,曹操显然符合这点,他有能力,也有想法想让百姓过得好些,只是可惜,刘备、孙权个个都是想当皇帝的人,为了他们的私欲,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将天下拱手相让的,更不会去考虑到百姓的死活,在他们的眼里,天下远比百姓要来的重要。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