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知刘备不会还荆州,鲁肃为何劝孙权借给刘备,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明知刘备不会还荆州,鲁肃为何劝孙权借给刘备,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多角镜头 访问量:2675 更新时间:2024/1/23 10:03:30

引言

赤壁之战时,因为军中流行瘟疫,再加上孙刘联军的强势进攻,曹操最终战败,将自己的军队收缩到了荆州的南郡地区。曹操自己亲率大军返回许昌,留下曹仁等将领镇守荆州的重镇南郡。

孙刘联军得胜后,向北扩张地盘,此时的刘备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乘着曹操战败,相继占领了长沙郡,桂阳郡等,但荆州的重镇南郡还在曹仁手中。南郡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扼制着荆州的水陆交通枢纽,要想控制荆州,必须要得到南郡。

01

乘着大胜之势,周瑜很快亲自领兵来到南郡城下,与曹仁展开了对决,曹仁虽然不擅长进攻,但是一员防守大将。在曹仁的驻守下,外加南郡城墙很高,周瑜大军一时间无法攻克。刘备派遣关羽率领一支部队,绕过南郡后面,对增援南郡的曹军频频骚扰,给了南郡城内的曹军很大的压力。

在周瑜正面强攻,关羽绝北道的双重压力之下,曹仁最终还是放弃了南郡,选择率军北上。周瑜占领了南郡后,对刘备来说是一个不利的消息,因为南郡被占领,自己则完全处在东吴势力范围的包围下,无法向北发展,也无法向东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此时的刘备虽然占领了荆南四郡,但由于地盘小,人口少,这四个郡不足以让刘备壮大,脸皮厚的刘备向孙权提出了借南郡的想法,但遭到了周瑜的拒绝。周瑜看出来刘备志向不小,日后必然会成为敌人,因此向孙权提议让刘备来面见自己的时候,把他扣押起来,然后兼并刘备的部曲,为自己所用。

孙权担心刘备手下有张飞关羽等猛将,又因为自己与刘备的同盟,如此下手不仅没有把握,而且实在是不齿。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刘备有了转机——周瑜病逝了。

周瑜此前为孙权制定了二分天下的战略方针,先是占领荆州地区,然后北上占领益州,汉中等地,与曹操对峙。这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三分天下颇为类似,只不过周瑜的胃口更大一些。

02

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南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刘备是迫切希望得到南郡后向北向西壮大自己的势力,实现《隆中对》所说的霸业。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他的位置,相比周瑜,鲁肃却极力推进孙刘结盟,而且还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在鲁肃的极力劝说下,孙权最终将南郡借给了刘备,有了南郡后的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一帮能臣的努力下,实力扩张很迅速,短短几年就占领了益州,还与曹操在汉中的大战取得了胜利,实力达到了巅峰。

刘备自从向孙权借了南郡后,从来都没有主动提起归还的事情,孙权曾经向他讨要,但被刘备找借口拒绝,气得孙权对刘备破口大骂“猾虏”。刘备不还南郡,让孙权对鲁肃也颇为抱怨了,此前就是鲁肃极力劝他借南郡给刘备的。

那么,鲁肃为何极力劝说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了,明明知道刘备心有大志,借出去的地盘很难收回了,难道这是鲁肃在战略上的失误吗?

答案并非如此,鲁肃是一个十分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的才能不亚于周瑜,而且对天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鲁肃之所以主张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主要原因还在于曹操和自己的发展,不得不借给刘备。

首先是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败了,但实力依旧很强,仅仅凭借江东一支力量是很难抵挡的。此时的刘备虽然占领了荆南四郡,但位置都处在南郡下面,与曹操所控制的地区并不接壤,因此,赤壁之战后,东吴需要独自防守曹操的进攻,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再者,刘备野心巨大,如果把他困在南郡之下,使他不能向北发展,这可能会让刘备狗急跳墙,反过来攻打自己。即使刘备不打东吴,在东吴的背后发展,对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孙权将南郡借给刘备后,估计最不开心的应该就属于曹操了,他深知孙权此举的意义,摆明了自己要联合刘备一起抵御自己。然刘备是一代枭雄,江东水师战斗力又强,因此,曹操在得知孙权借了南郡给刘备后非常吃惊。

结语

孙权答应刘备借荆州的要求,其实是无奈之举,任何人都不会白白地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地盘拱手让给刘备。但为了防范曹操,东吴自身实力有限,需要拉刘备在自己同一阵营抵抗曹操大军,因此借南郡孙权虽心不甘,但也没办法。

如果刘备一旦因为自己的发展受限转而攻打自己,那对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坏消息了。因此,为了孙刘联盟抗曹,为了防止刘备作出狗急跳墙的行为,孙权在思考再三后还是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标签: 刘备鲁肃孙权曹操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是如何带着鲁肃骗了曹操十万支箭的,周瑜自叹不如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诸葛亮,鲁肃,曹操,周瑜

    在周瑜和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坚定了对抗曹操的决心周瑜也已经带着大军赶到了三江口和曹操对峙着,但是周瑜看到诸葛亮是在是个人才,就心生了招揽的意思。这时他听说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就让诸葛瑾去劝诸葛亮直接投奔东吴算了。诸葛瑾身为东吴的一份子,也真心的为东吴办事就去找了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反而要诸

  • 三国:老实人鲁肃,为什么说他是不输诸葛亮的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鲁肃,诸葛亮,孙权,周瑜,曹操,袁术

    提到鲁肃,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屡次被周瑜和诸葛亮忽悠。事实上鲁肃是推动三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是谋略不输诸葛亮的战略家,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肃的祖上是世家大族,家境富裕。鲁肃为人豪爽仗义,喜欢交朋友。天下大乱之后,鲁肃变卖田地,用来救济穷人和结交有志之士,在当地口碑很好。周瑜还是袁术手下的居

  • 对鲁肃四次选择主公的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夏觅一年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孙策,张昭,太守,汉朝,三国,曹操手下

    鲁肃最终选择孙权的过程很曲折,充分显示了人才对自身利益权衡的心理,以及与主公理想一致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孙权对人才的重视。第一次选择鲁肃九江郡东城人(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跟着奶奶长大,家里很有钱。他天性仗义疏财,长大后天下大乱,就不好好经营家业了,卖田卖地,一门心思投资接济落

  • 鲁淑:鲁肃唯一的儿子,在东吴有什么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鲁肃,鲁淑,孙权,东吴,周瑜,关羽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一带)人。对于鲁肃来说,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为东吴四大都督。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不少部下主张归降曹操,而鲁肃与周

  • 周瑜与鲁肃的智慧对比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周瑜,鲁肃,刘备,孙权,曹操,关羽

    从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全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平民流离失所,一度出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场面。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三方势力网罗天下豪杰为己所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人才。今天我们透过历史长河,重点比较辅吴重臣周瑜、鲁肃的才智,

  • 鲁肃真的只是个敦厚老实的长者吗?其实他是杰出的战略与外交家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鲁肃,孙权,周瑜,刘备,曹操,诸葛亮

    《演义》里面的鲁子敬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位敦厚的长者,是个老好人,几次跟刘备要荆州都被刘备和诸葛亮的双簧给忽悠了,每次都空手而回。从来看不出他有什么本事,但是绝对是个老好人。事实果真如此吗?史书上的鲁肃没有这么简单,他像一位长者没错,他不仅喜欢读书还会骑马射箭。他是家财万贯的豪族子弟,他慷慨大方,极有

  • “忠厚无用”的鲁肃,为何能代周瑜镇守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鲁肃,周瑜,孙权,荆州,刘备,诸葛亮

    文|小河对岸在《三国演义》中,鲁肃绝对是“忠厚无用”的人物,早期是诸葛亮、周瑜的陪衬,后期又是关羽戏耍的对象。而荆州之地,是曹孙刘三方势力角逐的焦点。对於东吴来说,荆州地处长江上流,乃其门户要害所在。故而,充当荆州镇守之任的将领,都是东吴一时最为杰出的英才。那么,“忠厚无用”的鲁肃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镇

  • 史上真实的“单刀赴会”是谁策划的?鲁肃才是主角,关羽只是配角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鲁肃,关羽,孙权,刘备,吕蒙,曹操

    史上真实的 “单刀会”,发生在公元215年,其主导人物是江东鲁肃,而并非“孤胆英雄”关羽;其经过、结局及意义,也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说辞截然不同。“单刀会”之举不仅表现了鲁肃的智慧和胆略,也体现出作为统帅的他顾全大局及深谋远虑的大视野、大胸怀,而且在战略、战术上对整个荆州战场乃至天下大势均起了决定

  • 鲁肃为什么劝孙权抗曹?揭秘赤壁之战,孙权决心联合刘备抗曹内幕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鲁肃,孙权,刘备,曹操,周瑜,三国,东吴,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然不想投降,但却一直无法下决心抵抗曹操。可是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

  • 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鲁肃,关羽,单刀会,孙权,刘备,吕蒙

    公元215年赤壁之战后,蜀、吴因为荆州问题闹不合,孙权对于刘备强占荆州行为感到不满,气得派吕蒙强取长沙三郡,这让刘备吓得派关羽镇守荆州,孙权又派鲁肃在益阳屯兵,企图夹击关羽,这才促成之后“单刀会”。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羽在单刀会中靠气势赢得这场谈判,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反而是文官出身的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