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于禁乃五子良将之首,为何战败后当场投降?怕死绝不是投降的理由

于禁乃五子良将之首,为何战败后当场投降?怕死绝不是投降的理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3786 更新时间:2024/2/20 8:45:29

于禁这个名字估计不经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不太了解,但水淹七军这个成语相信没人不知道。公元219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这会儿刘备还只是汉中王)大将关羽围攻曹魏重镇樊城,而曹操则派遣于禁与庞德前往支援,双方最终在樊城外各自安营扎寨。

后面的故事笔者猜想大家也都知道,于禁等人的营寨因为扎在低洼之处,当时又恰逢连绵阴雨,因此于禁带来的援军被关羽掘开的大堤全部冲垮,就连自己也被关羽所侵(史料上没说是自己投降还是被关羽抓获)。

但相信这会儿各位朋友心中应该都有一个问题,于禁在《三国演义》当中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好歹是有历史光环加持的,而且他身为曹魏大将且手握假节钺(统兵调兵)大权,为何就这么容易的投降了关羽呢?

对于这个历史谜题,千百年来的无数历史爱好者都是争论不休,但笔者今天有两个自己的看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当是让为大家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多两个选择。

其一,爱护士兵

于禁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一批武将,而且同样是以勇猛著称,但除此之外于禁也是出了名的爱兵如子。曹魏中期于禁被曹操派去屯田,此时的他虽然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机会,但是却收获了假节钺的权力。各位朋友可能对这个假节钺这个权力不太清楚,其实古代尤其是乱世,兵马是一方势力立足的根本。

因此,几乎所有的势力首领都会将兵权握在自己手中,除非有那位手下值得用性命托付(亲属除外)。纵观三国,魏蜀吴各有一名异姓假节钺,魏国是于禁,蜀国是关羽,东吴则是周瑜

抱歉说远了,曹魏因为势力庞大,因此不允许有降兵的存在,根据史料记载,凡作战当中投降的士兵如果被曹魏再次抓获,那只有死路一条(主将投降后不算)。说回于禁,因为他带去的兵马大多是他屯田时所积攒的,因此和这些人有着很深的交情。

水淹七军后,于禁自知兵败已成定局,但尽管如此,他手下还是有近万名苦苦支撑的士兵。同时他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肯投降而且还要带领他们继续杀敌,那或许能换掉关羽的一些兵马,但他们最终也是难逃一死。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他不投降,手下的人也不能投降,因为曹魏的军法可是无情的。

所以于禁权衡利弊后决定向关羽投降,因为他知道,以刘备的名气(关羽虽然在外但这些也要顾忌,因为他代表的是刘备)是绝对不会杀降的,所以投降是保全麾下士兵的唯一选择。

其二,投降也是分等级的

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不难发现,当时投降其实并非一件可耻的事情,远的不说,就是关羽本人也是投过降的。而且细说的话,关羽比于禁更为可耻,因为他在投降后是帮过曹操的,而于禁投降后只是老老实实的当一个俘虏,并没有为蜀汉或关羽出过一分力气。

说得直接点,投降也是分等级的。一等的投降就是彻底的投降,如蜀汉的王平,他在汉中之战失败后,果断投降,并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二等的投降就是单纯的投降,比如这次的于禁,他虽然降了,但对曹魏并无任何实际上的损失,说白了有他没他都一样,因为他没有为蜀汉出力。

所以当时的于禁可能也是有这种想法,毕竟他的投降也是被逼无奈。如果只是于禁一人,笔者相信他还是有骨气的,不信的话可以看后面。

说完了于禁投降的可能,接下来就该说为什么于禁投降并不是因为怕死。前文提到,于禁是最早跟随曹操的一批武将,他对曹操的忠心和帮助可谓有目共睹。起初,曹操因为张绣叛乱差点被杀,若非于禁带兵救援,曹操必死。而后,于禁又斩杀做乱的青州兵,为曹操树立了威严,后面,于禁又杀了好友昌豨来为曹操严明军纪,最后又用屯田来为曹操解决军需。

可以说,曹操让于禁打仗于禁去,让于禁练兵于禁也去,让于禁种田于禁还去。所以,曹操和于禁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而且于禁也是绝对忠诚曹操的(回到曹魏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祭拜曹操)。尤其是作为一个上过战场的武将,说于禁怕死的人笔者认为一定是在抹黑。

文章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之所以在战败后当场投降,完全是因为爱护自己手下兵士的性命,至于怕死,绝对不在已确定的投降理由之中!

本文参考资料:《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等。

标签: 于禁曹操关羽蜀汉曹魏刘备

更多文章

  • 赵云曾遭遇许褚、于禁、李典三人围殴,为何依然能轻易脱险?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赵子龙,许褚,李典,于禁,文丑,张飞

    穰山之战赵云能轻易脱险不奇怪啊,一来他武艺本来就比许褚等人中任何一人都高,二来像他这个级别的高手,除非用大军四面围死,否则很难围住。赵云被许褚等围攻前,曾经和许褚电调过一次,两个人战了三十合不分胜负。不过这次两人虽然战平,但是打的时间不长,不等于说他们的武艺水平就一样了,综合看的话,要赵云强于许褚。

  • 于禁:最悲惨的五子良将,晚节不保是否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孙权,张辽,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一战牵动着三方势力的神经。此一战,季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更是令后人津津乐道。几家欢喜几家忧,当关羽的名号震惊中华时,五子良将之一,被曹操称为麾下最为"毅重"的将领于禁竟然拱手而降。反观昔日马超副将庞德,本可借此机会投降关羽。与马超一同效命季汉、再续前缘。意料之外的是

  • 关羽水淹于禁七军,七军包括哪些部队?可能有李典和朱灵旧部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关羽,李典,朱灵,于禁,张辽,张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日后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就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曹仁驻守的樊城和襄阳(太守是吕常)一线被关羽围困;当时曹操刚从汉中前线败退下来,于是以于禁为主将庞德为副将率七军驰援曹仁,《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襄樊之战,关羽只是水淹于禁七军,为何就能威震华夏呢?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关羽,于禁,襄樊,曹操,曹魏,刘备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

  • 一场败仗抹杀一生的功绩 名将于禁关键时候怎么还不如庞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庞德,于禁,曹操,关羽,曹仁,孙权

    煮酒论三国上回说到关羽在水淹七军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其实说起水淹七军更应该说起的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汉灵帝刘宏为了能能快速平定叛乱,允许地方豪强招募人马参加政府军队平定叛乱。三国演

  • 于禁的左将军和徐晃的右将军,谁的官职更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徐晃,于禁,张郃,关羽,曹操,张飞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和徐晃都和关羽有过直接的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战中,于禁被关羽水淹七军,从而身败名裂,而徐晃反而因为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将地位。在官职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徐晃则官至右将军。在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和右将军是比较常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

  • 同样是投降,关羽和于禁有啥不同?一个受人尊敬,一个被人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关羽,于禁,张飞,严颜,刘备,张辽

    关羽和于禁当然是投降的典型。但要搞清楚问题,需要多找几个版本才能摸清其规律。首先要剔除的,是诸如吕布、甘宁等这样主动跳槽的“叛将”。只是从“被迫”的角度出发,来看看成为“降将”之后,如何才能获得对手的尊敬。三国时期,投降后受到优待的: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睿、张郃、姜维、罗宪、孟达。又可区

  • 于禁和姜维都曾投降蜀汉,为何于禁饱受指责,而姜维却被称为忠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姜维,于禁,曹操,蜀汉,诸葛亮,关羽

    于禁向关羽投降,姜维向诸葛亮投降,看起来都是投降,而且都是向蜀汉集团投降,但是人们对于禁的评价很低,而姜维则风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两人的投降还是有区别的。于禁的归降两面不讨好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三万从南郡出兵,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曹仁的主力,曹仁困守樊城,形势非常危急,曹操派遣于禁率七军精

  • 关羽、张辽投降无人指责,为啥于禁投降就遭人唾弃?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关羽,张辽,于禁,曹操,刘备,张郃

    三国时期,要说谁是最倒霉的人,那曹魏的于禁肯定是可以是上榜的!原本的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甚至被认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之人,但经过襄樊一战后,于禁却受到各方鄙视,成为了众矢之的,最终甚至被曹丕逼得无地自容,只能一死了断,可谓是非常的凄惨!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关羽、张辽投降无损他们光辉的一生,但于禁投降

  • 魏国名将于禁:早知屈辱而死不如阵前谢罪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于禁,曹操,关羽,张绣,孙权,吕布

    于禁字文则,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也算是个悲情人物。近日看到一部国漫,有一部分讲的是三国名将于禁为了保护曹操后人,最终以自己灵魂祭献换取主角的力量。其中讲到:罪将于禁,能力不足,不得已保护后主,只能祭献生命来帮助幼主。最终于禁光荣牺牲了,这点也许是作者向于禁致敬。但是事实上,一代名将于禁,是兵败投降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