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4年,东晋雁门楼烦附近,一户姓贺(也有人说是姓贾)的书香门第人家生了个孩子。孩子从小就非常聪慧,难得的还特别勤奋,13岁就开始跟着舅舅到处游学,读了一肚子书,年纪轻轻不但就对儒家经典有了很深的造诣,对老庄学说也颇有研究。
孩子21岁这年,当时天下有名的高僧道安法师在太行山讲法,便跟随母亲一起前去听法,
孩子亲耳聆听了道安法师讲授的《般若经》,竟然一门心思就出了家,母亲怎么也拦不住,最后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他留在道安法师身边,道安法师亲自给他起法号为慧远。
跟在道安法师身边三年,慧远就能自己单独讲法了,深得师傅的赞赏,甚至还曾赞叹他说,日后能使我道法在东土流传的人就是慧远了。
由于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军阀割据,比如著名的八王之乱,使得慧远亲眼目睹了这些乱象,从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出离之心。
因为慧远在出家前就深谙儒家、道家和禅义思想,跟随道安法师后,有机地把这些思想知识充分融合,最终创立了净土宗。
后来一些年,道安法师被苻坚抓去,他的弟子们也就四处离散,慧远带着一帮师兄弟也离开了太行山,原本想去罗浮山一带,走到庐山时就被这里的风景迷上,于是就在这里创立了东林禅寺,也刚好暗合了道安法师当年的赞叹。
慧远在东林寺开宗立派,最著名的就是对“念佛三昧”做了别致的诠释。他认为,念佛三昧的另外一个表达形式就是一心不乱,但两者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异。
慧远大师认为,念佛三昧是正定正受,它的最高内涵境界就是专思寂想。而一心不乱则更多指的是功夫上,可以分为事相不乱和理一不乱,但还是没有破除无明。
这个理解看起来有点拗口,其实就是之处人的思和想都要处于寂静的咋黄台,以为这样才能摄住不定的第六识和第七识,不让它们天马行空四散乱遁。
最后,慧远大师就在这个基础上做除了对念佛三昧的总结阐述,那就是著名的:
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
也就是说,念佛三昧是所有的三昧中最为殊胜的,而慧远的佛偈里,显然更倾向于看重自性佛,这种鱼自我的修正,然后辅之以禅观证悟。
慧远之所以这么说,是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内心渺茫无助,甚至蹈虚踩空的窠臼之中。
由此可见,慧远开创的净土宗,也就是以鸟佛三昧为基础,内涵深处还是有净宗的衣钵。这样一来,就使得慧远的念佛三昧,真正达到了纯正如法的无上境界。
正因为如此,比慧远大师稍晚十年的佛家大师鸠摩罗什,后来读到他的《法性论》时,不仅拍案叫绝说:“边国人未有经,使暗与理会,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