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高僧鸠摩罗什:7岁剃度出家,2次破戒娶妻,死后舌头化作舍利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7岁剃度出家,2次破戒娶妻,死后舌头化作舍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洪娱乐 访问量:749 更新时间:2024/2/12 3:56:51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大乘起信论》

修行是什么?修行即修身养性,修行修德。

都说修行之人,理应超然世外,不染红尘,然而,真正的修行,却是在红尘中感悟,在困顿中求索。

鸠摩罗什

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背景,都是对人的一种磨砺。

有人随波逐流,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虽涉足于世,却有一颗超脱于世之心。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得真经、普度众生,这是唐僧的慈悲心,也是唐僧选择的使命。

而这样的高僧,在历史上并不在少数。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也在用自己的信仰度化世人。

被誉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的鸠摩罗什,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佛教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一位“高僧”。

然而,世人只知高僧名垂千古,却不知道他究竟都经历了什么。

一名载入史册的高僧,一生两次娶妻,共纳娶妻妾十余名,并与之孕育后代。

出家人的清规戒律被破了个干净,似乎是冒了天下之大不屑,然而,这个中曲直,却令人颇感无奈。

自幼结缘

鸠摩罗什并不是中原人士,或许中印混血能略微准确一下,其身世背景也颇具传奇。

鸠摩罗什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其父为天竺国宰相之子鸠摩罗炎,其母为龟兹国公主耆婆。可以说,鸠摩罗什是正统的公贵族之后。

这里要说一下,天竺国也就是古印度,龟兹国则是我国新疆库车地域。

虽然当时天竺国信奉印度教的要比佛教多,但是鸠摩罗炎自小便信奉佛教,并且十分虔诚。

天竺国

为了不被身世所累、专心参悟佛法,鸠摩罗炎选择了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一路之上,鸠摩罗炎都在传播佛教道义,直到到了龟兹国,一切发生了改变。

彼时的鸠摩罗炎样貌、气度、才学皆出众,可以说在龟兹国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龟兹国国王便强行纳其为驸马,将公主耆婆嫁与鸠摩罗炎,并任其为国师。

人在异乡,反抗无果,鸠摩罗炎的修行之路,被迫中断。也正是因着这段强迫而来的姻缘,公主耆婆怀上了鸠摩罗什。

怀上鸠摩罗什之后,公主耆婆似是受到了什么感召,性情大变。

据传公主耆婆,曾对佛法并不精通,然而自从怀了鸠摩罗什,曾经不甚理解的佛经,便突然得以参悟。

甚至连天竺国的语言,公主耆婆也突然无师自通,这一现象在鸠摩罗什降生后,却又离奇消失。

在母胎中便显出神奇的鸠摩罗什,出生后也是名神童,6个月开口说话,5岁博览群书,一时间在龟兹国引起震动。

龟兹国的百姓,将鸠摩罗什视为下一任国师,对其抱有不小的期待。

直到鸠摩罗什7岁的时候,一切发生了转变,公主耆婆由于第二子早夭,心灰意冷后参悟红尘,便提出要出家。

或许这便是传说中的“佛缘”吧,得知母亲要出家的鸠摩罗什,也提出要与母亲一同出家。

鸠摩罗炎在母子二人剃度出家后不久,也辞去了龟兹国国师一职,二度出家为僧。

一家三口人都抛却了凡尘俗世,一心扑在了佛学之上,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背景,鸠摩罗什,才会在之后的人生中,对佛法有着极高的参悟吧!

由于所查资料皆年代久远,其中内容是否是纪实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原生家庭对其之后的人生,一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从鸠摩罗什7岁剃度出家开始,他的一生便都在为佛学事业所坚持。

声名大噪

鸠摩罗什与母亲最初是在龟兹国修行,但是由于王室身份,公主耆婆觉得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修行历练。

于是,年幼的鸠摩罗什,开始与母亲开始了修行之路。

寒来暑往转眼几年,鸠摩罗什与母亲翻过雪山、跨过沙漠,路上几经波折,时常与生死一线之间。

幼年的心性,在这样的历练中,变得格外坚韧,踏过山河大川,心中自然一片辽阔。

最初的鸠摩罗什,参学的是小乘佛法,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领悟其中奥妙。但是,天资极高的鸠摩罗什,在与母亲修行的几年里,便已经将小乘佛法参悟。

机缘际会之下,鸠摩罗什结识了一位大乘佛法的高僧,于是便开始与之探讨修习。

虽说都是佛教,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却并不相同,可以说,参悟大乘佛法,便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修行。

但是,对于鸠摩罗什而言,佛教的一切,似乎都无所同又无所不同。

鸠摩罗什对于佛学上的一切,似乎带着与生俱来的慧根,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一名大小乘佛法双修的旷世奇才。

在外游历数载的公主耆婆,见鸠摩罗什已然学有所成,便带着鸠摩罗什回到了龟兹国。

宗教信仰的根本意义绝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高深的人哲学,之所以说佛祖会普度众生,实际上说的也是佛学中的一些观念,能够给人以信仰支撑和精神洗礼。

公主耆婆自然希望龟兹国的臣民们,都能有更好的人文造诣,所以,将鸠摩罗什带回龟兹国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人性的。

彼时的鸠摩罗什,在佛学造诣上,整个龟兹国都找不出一个能与之比拟之人。

为此,龟兹国国王便命鸠摩罗什,常驻伽蓝寺诵经传法,给龟兹国臣民以教化。

没人能阻挡一颗金子发光,不多久,整个西域地界便都知晓,有鸠摩罗什这样一位高僧的存在。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鸠摩罗什也未见得会有之后的成就,声名登顶之时,苦难也随之而来。

或许,这就是命运吧!鸠摩罗什只想诵经传法,用自己对佛法的参悟来度化世人,但是,却偏偏有人要来打破这份宁静祥和。

乱世之中没人能够独善其身,对五胡十六国时代有所了解的朋友们知道,那是怎样混乱的一个时期。

当时是一个政权更迭极为频繁的时代,长久的隐患集中爆发,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甚至是出家人,都无法幸免。

当时信奉佛教之人众多,可以说如鸠摩罗什一样声名大噪的高僧,便是稳固政权的一个重要“道具”。

这样说并不是对鸠摩罗什的亵渎,相反的,正是因为其在佛学上的高深造诣,才会使得他被视为重要的“道具”。

磨难重重

由于前文所提的时代背景原因,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前秦政权统治者苻坚,迫切地需要鸠摩罗什这样一位高僧的辅佐。

有了鸠摩罗什,便等于等到了佛教正统的认可,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信奉佛教的百姓。

一旦百姓认可,那么政权便可以长久,怀着这样的算计,苻坚令大将吕光将鸠摩罗什带到中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吕光带领军队一路上打杀不断,终于抵达了龟兹国。

国与国不同,大多数国家的战斗力并不强,龟兹国也不例外。吕光顺利将鸠摩罗什带出龟兹国,准备回去复命,却收到了一个极其可笑的消息。

前秦政权颠覆、苻坚身死,也就是说,吕光已经没有再回去复命的必要了。

吕光于凉州建立政权,并强行将鸠摩罗什留在了身边,虽然吕光自己并不信奉佛教,但是,凉州地界的百姓,信奉佛教的人并不少。

鸠摩罗什现身凉州,无数佛教信徒都前来一睹尊容,想要听其布道。

一时之间,鸠摩罗什所在之地心中不断,惹得吕光心中极为不快。明明自己才是政权的统治者,怎么能让一个出家人抢了自己的风头。

这样的心情,使得吕光存了心的要作践鸠摩罗什,为了败了鸠摩罗什的声望,吕光逼迫其破了“色戒”。

吕光强行将名为阿谒耶未帝的女人,与鸠摩罗什关在一室,使尽下作手段,逼二人圆了房。

时年三十五岁的鸠摩罗什一朝破戒,似乎陷入污泥之中一般,不能再得清净。

然而,鸠摩罗什并没有因此破了佛心,与他而言身虽破、心却坚。本心不动,万事万物便对其无可奈何。

尽管成了一名有妻子的僧人,鸠摩罗什还是没有就此堕入红尘,一直留于凉州寺庙之中,宣扬佛法。

众人知道,一切并非出自鸠摩罗什本意,加之其对佛法上,无人能及的造诣,鸠摩罗什依旧受到世人敬重。

吕光想要拉鸠摩罗什入泥潭,鸠摩罗什的心上,却开出了莲花。

在凉州十六、七年的时光,鸠摩罗什一直坚持弘扬佛法、门生遍地。直到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伐后凉,再一次打乱了鸠摩罗什的生活。

姚兴看中鸠摩罗什的社会影响力,亲自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待其以国师之礼。

此举极大程度地笼络了人心,姚兴最初还是十分欣慰的。然而,随着鸠摩罗什的弟子、信众越来越多,姚兴也开始忌惮起了鸠摩罗什。

不知是受到了感召,还是参透了姚兴的心思,在姚兴动了要拉鸠摩罗什下神坛的心思,表达想要其留下血脉之时,鸠摩罗什主动提到,自己肩上有两个小人,需要通过妇人将其带到人间。

于是,鸠摩罗什真的与姚兴塞来的一名宫女孕育二子。姚兴还塞了十余名女子,但是,鸠摩罗什,并未动过凡心。

只是,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的破戒,使得无数信众信仰崩塌,觉得鸠摩罗什已经不配再参悟佛法。

面对种种攻击和扬言要同自己一样破戒娶妻的人,鸠摩罗什当众喝下了一碗飘着银针的水,并说谁也能做到,谁就尽管破戒,否则就好好的持戒修行。

莲花

鸠摩罗什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对佛法的参悟,一切苦难也都是,参悟佛法路上的劫难。

出生于王室却又遁入空门,遁入空门却又二陷红尘,一切是那么矛盾,一切又是那么合理。

肮脏的从来不是鸠摩罗什,而是当时的时局和为了掌权不择手段的统治者。

强权之下即便心灵已然超然世外,肉身却还是要被红尘俗事所扰。因此,鸠摩罗什能做到的就是坚守本心。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鸠摩罗什一直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所以,他从不困于外界的种种。

鸠摩罗什在译经和佛学成就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曾说,若是没有鸠摩罗什,中国的佛学发展,至少会晚上百年。

佛学书籍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一种阐述。

《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皆为鸠摩罗什与其弟子翻译而来。

总翻译数并无确切数字,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三十五部,二九七卷。但《开元录》卷四所载则是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正因如此,鸠摩罗什被称为四大译僧之首,而其门下弟子也多为高僧,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契、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被后世被称为“什门四圣”、“八俊”、“十哲”。

后秦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于草堂古刹圆寂。

离世之前,鸠摩罗什对弟子嘱咐,如果自己坚持一生的佛法是正确的,那么自己的身体便会化为舍利。

遵照鸠摩罗什遗言,其弟子对其进行焚化,最终发现鸠摩罗什舌头未化,成为舍利。

鸠摩罗什用一生的时光来参悟、弘扬佛法,就连死亡也未能撼动其本心。

如今,甘肃省武威市的鸠摩罗什寺依旧香火鼎盛,人们并不是单纯来瞻仰这位千古高僧的舍利子,而是跨过时空,向这位高僧致敬。

标签: 罗什高僧出家佛法佛学舍利

更多文章

  • 东晋高僧鸠摩罗什, 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 屡犯色戒为人诟病(下)

    历史解密编辑:双鱼座电影标签:佛经,高僧,佛法,僧人,佛教,东晋,色戒,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讲了鸠摩罗什犯戒以前的经历,他出身高贵,早年一心求学,20岁正式受戒,开坛讲经,弘扬佛法,成为受人爱戴的西域圣僧。但自从吕光占领了龟兹之后,鸠摩罗什的人生两极逆转,被迫犯下了色戒。今天我们来讲讲他犯戒后的经历。四、吕光灌酒,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共处一室,结为夫妇鸠摩罗什收到吕光要攻打

  • 鸠摩罗什:7岁跟随母亲出家,35岁被迫成亲,圆寂后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罗什,舍利子,佛法,佛祖,出家,佛经,鸠摩罗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佛家心中对自然界的描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无人可知也没有人了解。世界的存在本来就是这样的无比神奇又无比美丽,世界对于我们疑惑是我们对于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感叹自然世界神奇的魔力,我们才会去想着探索这个世界,去探索那

  • 清涼梵音 | 鸠摩罗什

    历史解密编辑:五台山佛教标签:佛国,正果,清音,清涼梵音,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鸠摩罗什演唱:于雷静观世间娑婆得自在解脱若言情劫是蛊惑因缘造作心如明月无暇谁人说是错岂是垢中莲花照净土佛国妙笔清音得正果三千弟子诸可托降伏一切红粉魔看我华韵诵磊落凉州黄昏赏花落敦煌白马曾驮我经文雕琢舌似兰荪何惧火妙笔清音得正果三千弟子诸可托降伏一切红粉魔看我华韵诵磊落凉州黄昏赏花落敦煌白马曾驮我经文

  •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千古一僧”鸠摩罗什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罗什,佛法,高僧,佛经,僧侣

    佛法以“精妙微深”四字形容是很贴切的,有哲人曾云:“夫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世俗之人,它可以很好地解答人世间的烦恼,人生在世,肉体凡胎,有其生、老、病、死,凡物质皆有其生、住、坏、灭的过程,而人,除了肉身的生、住、坏、灭外,亦有其贪、嗔、痴、慢、疑,人困于世

  •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7岁出家游历,2次破戒娶妻,逝后化作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罗什,高僧,出家,佛法,国师

    佛教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外来宗教,尽管并非产于中国,但是通过成功的本土化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宗教,拥有无数信徒。佛教徒要遵守着中国的戒律,如果破戒一般就修为尽失了。也许有人会举出济公李修缘的例子,可是他那句著名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这说明这种修行方

  • 宏圆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无去无来亦无住标签:佛法,三藏,法华经,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大师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一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七年,由月支三藏竺法护译,经名是《正法华经》,总共十卷二十七品。第二个是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总共七卷二十八品,我们现在大多都是用这个版本。第三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北天竺沙门闍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同翻译,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

  •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破戒娶妻生两子,圆寂后舌头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佛法,佛祖,僧人,佛教,舍利子,草堂寺,鸠摩罗什,千古高僧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四大译经家之首,传道讲经的几十年生涯中,他两次破戒娶妻生子。虽是被逼无奈,但他的声望、名节因此受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更不影响他在佛教方面的造诣。圆寂火化之后,鸠摩罗什的舌根化作舍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7岁跟随母亲出家鸠摩罗什,公元343年出生

  • 千古一僧鸠摩罗什:被逼破戒生子,两次引发战争,去世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罗什,佛经,佛法,僧人,高僧,龟兹

    公元356年的一个夜晚,一队从月氏国出发前往龟兹的人马,被一位老僧拦住去路。老僧走到队伍中间一位少年面前,一边轻抚他的额头,一边说:“你如果35岁还没破戒,肯定能像优波掘多一样大兴佛法,渡人无数……”所有人惊呼地转向少年,他们知道,优波掘多是天竺阿育王时期最杰出的圣僧。少年名叫鸠摩罗什,这一年12岁

  • 翻译《金刚经》的鸠摩罗什大师,究竟有多少传奇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国学杂谈标签:出家,唐僧,三藏,翻译,金刚经,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提起《金刚经》,大家都很熟悉,但它的翻译者——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家可能就不太熟悉了。其实这位大师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实在让人赞叹不已。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天竺是古人对古印度的称呼。他的家族世代都是宰相,在将要继承宰相之位的时候,他父亲却辞掉宰相之位,向东渡过葱岭,躲避出家了。龟兹国王听

  • 千古一僧鸠摩罗什:7岁出家游历,2次破戒娶妻,逝后被瞻仰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星姐分享故事标签:罗什,高僧,僧人,佛法,出家,佛门

    鸠摩罗什曾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红尘万丈的人间,有人成为诗人,有人成为疯子,有人选择及时行乐,有人遁入空门,四大皆空。世间万物原本并没有不同,人们的追求不同,便产生了不同,大梦一场,皆幻化为泡影。鸠摩罗什,一个传奇而神秘的名字,一个人们在心中默念了千百遍的名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