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大乘起信论》
修行是什么?修行即修身养性,修行修德。
都说修行之人,理应超然世外,不染红尘,然而,真正的修行,却是在红尘中感悟,在困顿中求索。
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背景,都是对人的一种磨砺。
有人随波逐流,有人独善其身,也有人虽涉足于世,却有一颗超脱于世之心。
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为的就是取得真经、普度众生,这是唐僧的慈悲心,也是唐僧选择的使命。
而这样的高僧,在历史上并不在少数。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也在用自己的信仰度化世人。
被誉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的鸠摩罗什,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对佛教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一位“高僧”。
然而,世人只知高僧名垂千古,却不知道他究竟都经历了什么。
一名载入史册的高僧,一生两次娶妻,共纳娶妻妾十余名,并与之孕育后代。
出家人的清规戒律被破了个干净,似乎是冒了天下之大不屑,然而,这个中曲直,却令人颇感无奈。
自幼结缘
鸠摩罗什并不是中原人士,或许中印混血能略微准确一下,其身世背景也颇具传奇。
鸠摩罗什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其父为天竺国宰相之子鸠摩罗炎,其母为龟兹国公主耆婆。可以说,鸠摩罗什是正统的王公贵族之后。
这里要说一下,天竺国也就是古印度,龟兹国则是我国新疆库车地域。
虽然当时天竺国信奉印度教的要比佛教多,但是鸠摩罗炎自小便信奉佛教,并且十分虔诚。
天竺国
为了不被身世所累、专心参悟佛法,鸠摩罗炎选择了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一路之上,鸠摩罗炎都在传播佛教道义,直到到了龟兹国,一切发生了改变。
彼时的鸠摩罗炎样貌、气度、才学皆出众,可以说在龟兹国引起了不小的骚动,龟兹国国王便强行纳其为驸马,将公主耆婆嫁与鸠摩罗炎,并任其为国师。
人在异乡,反抗无果,鸠摩罗炎的修行之路,被迫中断。也正是因着这段强迫而来的姻缘,公主耆婆怀上了鸠摩罗什。
怀上鸠摩罗什之后,公主耆婆似是受到了什么感召,性情大变。
据传公主耆婆,曾对佛法并不精通,然而自从怀了鸠摩罗什,曾经不甚理解的佛经,便突然得以参悟。
甚至连天竺国的语言,公主耆婆也突然无师自通,这一现象在鸠摩罗什降生后,却又离奇消失。
在母胎中便显出神奇的鸠摩罗什,出生后也是名神童,6个月开口说话,5岁博览群书,一时间在龟兹国引起震动。
龟兹国的百姓,将鸠摩罗什视为下一任国师,对其抱有不小的期待。
直到鸠摩罗什7岁的时候,一切发生了转变,公主耆婆由于第二子早夭,心灰意冷后参悟红尘,便提出要出家。
或许这便是传说中的“佛缘”吧,得知母亲要出家的鸠摩罗什,也提出要与母亲一同出家。
鸠摩罗炎在母子二人剃度出家后不久,也辞去了龟兹国国师一职,二度出家为僧。
一家三口人都抛却了凡尘俗世,一心扑在了佛学之上,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背景,鸠摩罗什,才会在之后的人生中,对佛法有着极高的参悟吧!
由于所查资料皆年代久远,其中内容是否是纪实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原生家庭对其之后的人生,一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从鸠摩罗什7岁剃度出家开始,他的一生便都在为佛学事业所坚持。
声名大噪
鸠摩罗什与母亲最初是在龟兹国修行,但是由于王室身份,公主耆婆觉得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修行历练。
于是,年幼的鸠摩罗什,开始与母亲开始了修行之路。
寒来暑往转眼几年,鸠摩罗什与母亲翻过雪山、跨过沙漠,路上几经波折,时常与生死一线之间。
幼年的心性,在这样的历练中,变得格外坚韧,踏过山河大川,心中自然一片辽阔。
最初的鸠摩罗什,参学的是小乘佛法,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或许终其一生也无法领悟其中奥妙。但是,天资极高的鸠摩罗什,在与母亲修行的几年里,便已经将小乘佛法参悟。
机缘际会之下,鸠摩罗什结识了一位大乘佛法的高僧,于是便开始与之探讨修习。
虽说都是佛教,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却并不相同,可以说,参悟大乘佛法,便是开始了一场新的修行。
但是,对于鸠摩罗什而言,佛教的一切,似乎都无所同又无所不同。
鸠摩罗什对于佛学上的一切,似乎带着与生俱来的慧根,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一名大小乘佛法双修的旷世奇才。
在外游历数载的公主耆婆,见鸠摩罗什已然学有所成,便带着鸠摩罗什回到了龟兹国。
宗教信仰的根本意义绝不是迷信,而是一种高深的人文哲学,之所以说佛祖会普度众生,实际上说的也是佛学中的一些观念,能够给人以信仰支撑和精神洗礼。
公主耆婆自然希望龟兹国的臣民们,都能有更好的人文造诣,所以,将鸠摩罗什带回龟兹国是必然的,也是符合人性的。
彼时的鸠摩罗什,在佛学造诣上,整个龟兹国都找不出一个能与之比拟之人。
为此,龟兹国国王便命鸠摩罗什,常驻伽蓝寺诵经传法,给龟兹国臣民以教化。
没人能阻挡一颗金子发光,不多久,整个西域地界便都知晓,有鸠摩罗什这样一位高僧的存在。
如果只是这样,那么鸠摩罗什也未见得会有之后的成就,声名登顶之时,苦难也随之而来。
或许,这就是命运吧!鸠摩罗什只想诵经传法,用自己对佛法的参悟来度化世人,但是,却偏偏有人要来打破这份宁静祥和。
乱世之中没人能够独善其身,对五胡十六国时代有所了解的朋友们知道,那是怎样混乱的一个时期。
当时是一个政权更迭极为频繁的时代,长久的隐患集中爆发,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甚至是出家人,都无法幸免。
当时信奉佛教之人众多,可以说如鸠摩罗什一样声名大噪的高僧,便是稳固政权的一个重要“道具”。
这样说并不是对鸠摩罗什的亵渎,相反的,正是因为其在佛学上的高深造诣,才会使得他被视为重要的“道具”。
磨难重重
由于前文所提的时代背景原因,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前秦政权统治者苻坚,迫切地需要鸠摩罗什这样一位高僧的辅佐。
有了鸠摩罗什,便等于等到了佛教正统的认可,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信奉佛教的百姓。
一旦百姓认可,那么政权便可以长久,怀着这样的算计,苻坚令大将吕光将鸠摩罗什带到中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吕光带领军队一路上打杀不断,终于抵达了龟兹国。
国与国不同,大多数国家的战斗力并不强,龟兹国也不例外。吕光顺利将鸠摩罗什带出龟兹国,准备回去复命,却收到了一个极其可笑的消息。
前秦政权颠覆、苻坚身死,也就是说,吕光已经没有再回去复命的必要了。
吕光于凉州建立政权,并强行将鸠摩罗什留在了身边,虽然吕光自己并不信奉佛教,但是,凉州地界的百姓,信奉佛教的人并不少。
鸠摩罗什现身凉州,无数佛教信徒都前来一睹尊容,想要听其布道。
一时之间,鸠摩罗什所在之地心中不断,惹得吕光心中极为不快。明明自己才是政权的统治者,怎么能让一个出家人抢了自己的风头。
这样的心情,使得吕光存了心的要作践鸠摩罗什,为了败了鸠摩罗什的声望,吕光逼迫其破了“色戒”。
吕光强行将名为阿谒耶未帝的女人,与鸠摩罗什关在一室,使尽下作手段,逼二人圆了房。
时年三十五岁的鸠摩罗什一朝破戒,似乎陷入污泥之中一般,不能再得清净。
然而,鸠摩罗什并没有因此破了佛心,与他而言身虽破、心却坚。本心不动,万事万物便对其无可奈何。
尽管成了一名有妻子的僧人,鸠摩罗什还是没有就此堕入红尘,一直留于凉州寺庙之中,宣扬佛法。
众人知道,一切并非出自鸠摩罗什本意,加之其对佛法上,无人能及的造诣,鸠摩罗什依旧受到世人敬重。
吕光想要拉鸠摩罗什入泥潭,鸠摩罗什的心上,却开出了莲花。
在凉州十六、七年的时光,鸠摩罗什一直坚持弘扬佛法、门生遍地。直到后秦弘始三年,姚兴攻伐后凉,再一次打乱了鸠摩罗什的生活。
姚兴看中鸠摩罗什的社会影响力,亲自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待其以国师之礼。
此举极大程度地笼络了人心,姚兴最初还是十分欣慰的。然而,随着鸠摩罗什的弟子、信众越来越多,姚兴也开始忌惮起了鸠摩罗什。
不知是受到了感召,还是参透了姚兴的心思,在姚兴动了要拉鸠摩罗什下神坛的心思,表达想要其留下血脉之时,鸠摩罗什主动提到,自己肩上有两个小人,需要通过妇人将其带到人间。
于是,鸠摩罗什真的与姚兴塞来的一名宫女孕育二子。姚兴还塞了十余名女子,但是,鸠摩罗什,并未动过凡心。
只是,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的破戒,使得无数信众信仰崩塌,觉得鸠摩罗什已经不配再参悟佛法。
面对种种攻击和扬言要同自己一样破戒娶妻的人,鸠摩罗什当众喝下了一碗飘着银针的水,并说谁也能做到,谁就尽管破戒,否则就好好的持戒修行。
心向莲花
鸠摩罗什的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对佛法的参悟,一切苦难也都是,参悟佛法路上的劫难。
出生于王室却又遁入空门,遁入空门却又二陷红尘,一切是那么矛盾,一切又是那么合理。
肮脏的从来不是鸠摩罗什,而是当时的时局和为了掌权不择手段的统治者。
强权之下即便心灵已然超然世外,肉身却还是要被红尘俗事所扰。因此,鸠摩罗什能做到的就是坚守本心。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鸠摩罗什一直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所以,他从不困于外界的种种。
鸠摩罗什在译经和佛学成就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人曾说,若是没有鸠摩罗什,中国的佛学发展,至少会晚上百年。
佛学书籍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一种阐述。
《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皆为鸠摩罗什与其弟子翻译而来。
总翻译数并无确切数字,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三十五部,二九七卷。但《开元录》卷四所载则是七十四部,三八四卷。
正因如此,鸠摩罗什被称为四大译僧之首,而其门下弟子也多为高僧,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契、僧迁、法钦、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等,被后世被称为“什门四圣”、“八俊”、“十哲”。
后秦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于草堂古刹圆寂。
离世之前,鸠摩罗什对弟子嘱咐,如果自己坚持一生的佛法是正确的,那么自己的身体便会化为舍利。
遵照鸠摩罗什遗言,其弟子对其进行焚化,最终发现鸠摩罗什舌头未化,成为舍利。
鸠摩罗什用一生的时光来参悟、弘扬佛法,就连死亡也未能撼动其本心。
如今,甘肃省武威市的鸠摩罗什寺依旧香火鼎盛,人们并不是单纯来瞻仰这位千古高僧的舍利子,而是跨过时空,向这位高僧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