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古高僧鸠摩罗什:幼年出家,被逼破戒生两子,去世化为舍利子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幼年出家,被逼破戒生两子,去世化为舍利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闵儿城市生活 访问量:2731 更新时间:2024/1/20 18:08:42

鸠摩罗什

公元340年,在古天竺附近的雪山上,一位年轻的妇人正在背着找来的野菜山上走去。

山上的山洞里,一位年仅7岁的孩童正在面壁打坐。紧皱的眉头不知是因为难以抵挡寒冷的天气,还是领悟不透心中的佛法。

有谁能想到这样一对母子,竟然是当时西域大国的公主和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位年仅7岁的孩童,

会成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他为传播佛教奉献一生,恪守佛道,

但却多次破戒娶妻生子。

在圆寂之后,他的肉身化为舍利子,成为千古佳话,这个人便是鸠摩罗什。

身世不凡,缘定千古一僧

鸠摩罗什的故事要从他的父母说起。他的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竺国宰相达多的儿子。

虽然贵为宰相之子,本该顺位继承宰相之位的鸠摩罗炎,却对名利和权力没有丝毫的兴趣。他的父亲经常劝解他能日后接替自己的位置,

但鸠摩罗炎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为所动。

直到成年之后,面对父亲日益迫切的要求,鸠摩罗炎不得不离开天竺国,

为了自己信奉一生的佛教远走他乡

,到其他国家传播佛教信仰。

这一路虽然谈不上艰难险阻,但也确实不是一条平坦好走的大路。这期间鸠摩罗炎领略了人间百态,

也见识了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千姿百态。

这一路他丰富了自己的见识,也尽可能地传播佛教教义。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去到了龟兹国。

龟兹国是西域大国之一,是西域重要的铁器出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西域非常富饶的国家。

此前鸠摩罗炎已经在一些国家传出名声

,所以当他刚刚到达龟兹国的时候,天竺传教士来龟兹国传教的消息当时就传遍了整个龟兹。

也就在这期间,鸠摩罗炎与龟兹国的公主耆婆相识了。

鸠摩罗炎早已一心向佛,心无杂念,但当龟兹国的国王看到英俊潇洒,气度不凡并且出身名门的鸠摩罗炎时,

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妹妹耆婆许配给他。

耆婆

鸠摩罗炎表明自己早已皈依佛门

,不再沾染红尘是非,但龟兹国的国王可完全不会考虑鸠摩罗炎的想法。

即使鸠摩罗炎之前贵为天竺宰相之子,但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龟兹国的国王在自己国家说话,肯定是不容鸠摩罗炎反抗的。

在国王不断地威逼下,鸠摩罗炎不得不迎娶耆婆,成为龟兹国的驸马,后位居龟兹国国师。

此后更是和耆婆生下了一个孩子,那便是鸠摩罗什。

古人常说,不凡之人诞生于世时必会引起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鸠摩罗什正是如此。

在耆婆还怀着鸠摩罗什的时候,

她便能独自读懂一整部佛经。

要知道,龟兹国的佛教传播,是从她的丈夫鸠摩罗炎到这里时才开始的,而且其中的深奥理解。

即使是鸠摩罗炎也不敢说能完全领悟透彻,此前耆婆甚至都无法流利地将佛经中的一小段念出来。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在某天晚上鸠摩罗炎回到家中,准备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时,在龟兹国土生土长的妻子,

竟然和他用天竺语交流了起来。

这让鸠摩罗炎大吃一惊,询问之下才得知,妻子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天竺语。

耆婆身上不断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肚子里的鸠摩罗什也在一天天长大。

但他出生以后,耆婆就再也无法像怀孕的时候那样顺利地读懂佛经了,

也无法流利地与丈夫用天竺语对话了。

一些年长的老者说,天生不凡的孩子在未出生时会影响到母亲。

这句话在鸠摩罗什未满周岁时就得到了印证,人们惊讶一个半岁孩童竟然能流利地与成年人对话。

话说,天才都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鸠摩罗什六岁时,甚至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于书籍的见解与感想。

凭借出色的天赋,

鸠摩罗什小小年纪就在龟兹国出了名

,但在他7岁那年,母亲的突然顿悟,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在怀孕期间,不知道是鸠摩罗什的影响还是佛经对她的开示,使她对佛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做足思想准备后,

她决定出家为尼。

电视剧《不负如来不负卿》

八宗之祖,名满天下

因为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加上龟兹国庞大的国土面积,

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受到佛教信仰的传播

,所以耆婆公主开始都是在龟兹国国内进行修行。

但人们都认得这位公主和她的儿子,所以处处给予母子俩照顾。耆婆前思后想,

决定带着儿子去到其他国家苦修。

古代西域地广人稀,并且自然环境都很恶劣。那几年的时间里,耆婆带着年幼的鸠摩罗什翻过寒风肆虐的雪山,穿过干旱贫瘠的戈壁,游走在西域星罗棋布的众国之间,为了传播佛教教义不断修行。

当心中有信仰的时候,任苦难都无法将你摧毁。年幼的鸠摩罗什被母亲的信念深深感染,他对佛教与修行的信念越来越强,

短短几年就将普通人需要修行一生的小乘佛教参悟透彻。

之后鸠摩罗什便开始学习更高境界的佛法,可毕竟他年龄尚小,

心智的成熟程度限制了他的修行之路。

儿子的成长耆婆都看在眼里,游历在外苦修多年,儿子一直毫无怨言默默修行。

可此时若想再有参悟,

那就必须在与其他僧侣的交流中才能有所长进。

于是,耆婆决定带着儿子回到龟兹国,和国内的信徒们讲经解法。

在长达几个月的开经讲法中,鸠摩罗什对于佛法的理解让其他僧人和信徒们大为折服,甚至国王听过后,

都直接任命他为寺庙常驻讲经师

鸠摩罗什大小乘佛法双修,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听他讲经,龟兹国成为了西域各国人士必到的地方。

每天,鸠摩罗什都要讲经,信徒们从寺庙内排到寺庙外,有些人甚至是从非常远的国家慕名而来的。

此时,能听到鸠摩罗什讲法已经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而鸠摩罗什也没有在名誉中迷失自己的本心

,一直虚心讲法,还会时常在讲解时反复重新领悟。

岁月蹉跎,身不由己

虽然信仰是宽容平等的,

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当时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

鸠摩罗什出生在中国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佛教已经从古印度传入了中国。

但因为本土教义发展缓慢,并且当时的人民长期饱受战争的摧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教是中国古代人民迫切需要的信仰寄托,

佛教也就顺势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

后世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够展现出,当时无论是底层人民还是帝王将相,都十分信奉佛教。

当时中国群雄割据,政权林立,所有人都想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而一位佛教的高僧大德,

无疑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比军队和财宝更能吸引人的。

于是前秦政权的统治者苻坚,便让自己麾下大将吕光前往龟兹国,带回鸠摩罗什。

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西域各国根本无力抵抗,吕光很快就找到了鸠摩罗什。

但世事难料,当吕光准备回去复明的时候,却得知苻坚的政权已经被人推翻了。于是,吕光在临近西域的凉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鸠摩罗什也被吕光扣留在了身边。

吕光

身困淤泥中,心驰莲花开

乱世当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鸠摩罗什作为高僧大德,声名远扬,更别提在佛教盛行的中国。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高僧少之又少,很多信徒慕名而来,看着原本荒凉的边陲小城变得渐渐繁荣起来,吕光心里却没有丝毫喜悦。

吕光并不是极富头脑的统治者,他更没有任何信仰,每次看到鸠摩罗什讲经的时候,

他都认为那只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

可周围人的拥护使他心生邪念,于是他将鸠摩罗什与一个女子囚禁起来,

强迫他们圆房,鸠摩罗什无可奈何,破掉了自己坚守35年的清规戒律。

虽然鸠摩罗什破戒娶了妻子,但他却并没有再做出任何僭越之事。他打从内心深处铭记自己是出家人,坚决不做任何有失气节之事。

并且他强大的内心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佛祖给他的另一层考验,是他坚持的佛道的一道障碍。他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本心,六根清净。

即使遭受了这种对待,鸠摩罗什也不曾有一丝怨念,甚至在吕光出征时提醒他河西走廊处将会有山洪暴发。

但吕光对他心存厌恶,并没有在意。当晚大军行至河西走廊时,山洪突然爆发,死伤数千人,

当晚鸠摩罗什念了一夜超度的经

但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吕光在凉州民众心中的声望就大不如前了,

甚至连军中一些信仰佛教的士兵都表现出了不服的态度。

吕光的实力被大幅缩减,直到后秦政权的新统治者姚兴带着大军来到凉州城门口的时候,吕光才发现自己毫无抵抗之力。

姚兴接管凉州城后,特意找到了鸠摩罗什。为了笼络民心,他将鸠摩罗什送到都城长安,

施以国师之礼。

事实证明,姚兴的这一举措比吕光聪明得多,既能巩固统治,又能将鸠摩罗什招入麾下翻译佛经。

当时的佛经均为梵文编写,翻译过来的经文晦涩难懂。于是,

姚兴命令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传世经书,还派了800位僧侣协助鸠摩罗什。

正是因为鸠摩罗什废寝忘食地翻译经书,使佛教思想顺利传入中原。

鸠摩罗什的翻译形象生动,在表达原意的基础上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现今依然流传的“粉身碎骨”、“一尘不染”等词语就是鸠摩罗什在经书翻译中的手笔。

对于人民来说,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当有人比自己的声望还高,甚至高到了可以忽略自己的地步时,

那么这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在鸠摩罗什的声望日益上涨的时候,姚兴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欣赏鸠摩罗什的才华,如果后继无人岂不可惜,于是想了一条“奸计”。

命运总是不断地轮回,鸠摩罗什迎来了相似的考验,姚兴赐给他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十位风姿绰约的妻子。

面对相同的套路,鸠摩罗什没有拒绝,他被迫

游走于这十个女人之间,而她们中也有人为其生下两个儿子。

面对拥有强大军队的统治者,他只能听从姚兴的命令。但鸠摩罗什内心却没有丝毫的动摇,

因为在他眼里这些东西远不如几本经书更有价值。

鸠摩罗什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这次与之前产生的后果大有不同。当时凉州只是偏远小城,民风淳朴,

人们都以鸠摩罗什为中心。

但长安是当时中原第一大城,群众结构非常复杂。当鸠摩罗什娶妻生子的消息被姚兴散播出去后,很多僧人都气愤地找上门,

甚至扬言要像他一样娶妻生子。

一时间,鸠摩罗什的声望大大降低。对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鸠摩罗什心里也已经想好了对策。

他将众人请到草堂寺,并当众喝下一碗放有银针的水,之后告诉众人:“如果也能喝下这样一碗水,那么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如果不行的话那还是好好修行吧。”

鸠摩罗什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众人自己的无奈,众人也便不再说什么。

鸠摩罗什明白,对于这些统治者来说,自己不过是用来宣传宗教,巩固他们统治的棋子罢了,但对于自己来说,这些是修行路上的苦难,

这是佛祖给他的另一种苦修。

此后的日子里,鸠摩罗什恪守己见,日复一日地翻译佛经,弘扬佛法。

圆寂化舍,谱写传奇一生

佛教是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但人终究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即使是鸠摩罗什也不例外。

在他弥留之际,曾对弟子说过不要将他土葬,如果自己这一生坚守的佛法是正确的,

那么就将他火化,自己的身体会化成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教的神秘珍宝,“舍利”指的是人离世之后的遗体,而“舍利子”则是佛教徒在被火化之后遗体内残留的米粒状晶体。

据说只有在生前经历过艰苦的修行

,才能火化出舍利子,这件事甚至至今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在鸠摩罗什圆寂后,弟子遵循他的意愿将他火化。在火化的过程中,唯独鸠摩罗什的舌头无法火化,

最后他的舌头竟然真的化作了舍利子。

众人大为感叹,这是鸠摩罗什一生坚持佛法的最好见证。弟子们将舍利子放在草堂寺的舍利塔内,让世人都来瞻仰。

鸠摩罗什一生奉献佛法,两次破戒却不为所动,正所谓“色即是空”。他想在乱世中找一方乐土弘扬佛法,

但他却向所有人证明了世界唯一的乐土就是人们的心灵。

在命运的周转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或忘掉自己的初心,高僧大德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1998年第05期,《鸠摩罗什的文化观》

[2]《西部》,2010年第22期,《鸠摩罗什传》

[3]《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02期,《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新证——汉藏文献记载的比较研究》

标签: 罗什舍利子高僧佛法佛经僧人

更多文章

  • 鸠摩罗什:身为佛教大师却娶妻,妻子过世与数十名妓女寻欢作乐

    历史解密编辑:三公子观察标签:佛教,妓女,出家,高僧,佛门,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鸠摩罗什是一位佛教大师,但他真实的生活却与佛教徒大相径庭。他娶过妻子,还在妻子死后,与妓女寻欢作乐!鸠摩罗什自幼聪慧,七岁随母出家,遍习大小乘法,精通汉语文,为中国的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可我们看不到的另一边,他竟然违反清规戒律,和自己的表妹成亲不说,还在表妹死后,和妓女一起寻欢作乐。那么

  •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7岁剃度出家,2次破戒娶妻,死后舌头化作舍利

    历史解密编辑:小洪娱乐标签:罗什,高僧,出家,佛法,佛学,舍利

    “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大乘起信论》修行是什么?修行即修身养性,修行修德。都说修行之人,理应超然世外,不染红尘,然而,真正的修行,却是在红尘中感悟,在困顿中求索。鸠摩罗什世间之事,岂能尽如人意,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背景,都是对人的一种磨砺

  • 东晋高僧鸠摩罗什, 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 屡犯色戒为人诟病(下)

    历史解密编辑:双鱼座电影标签:佛经,高僧,佛法,僧人,佛教,东晋,色戒,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讲了鸠摩罗什犯戒以前的经历,他出身高贵,早年一心求学,20岁正式受戒,开坛讲经,弘扬佛法,成为受人爱戴的西域圣僧。但自从吕光占领了龟兹之后,鸠摩罗什的人生两极逆转,被迫犯下了色戒。今天我们来讲讲他犯戒后的经历。四、吕光灌酒,鸠摩罗什与龟兹公主共处一室,结为夫妇鸠摩罗什收到吕光要攻打

  • 鸠摩罗什:7岁跟随母亲出家,35岁被迫成亲,圆寂后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罗什,舍利子,佛法,佛祖,出家,佛经,鸠摩罗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佛家心中对自然界的描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无人可知也没有人了解。世界的存在本来就是这样的无比神奇又无比美丽,世界对于我们疑惑是我们对于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感叹自然世界神奇的魔力,我们才会去想着探索这个世界,去探索那

  • 清涼梵音 | 鸠摩罗什

    历史解密编辑:五台山佛教标签:佛国,正果,清音,清涼梵音,鸠摩罗什,星云大师

    鸠摩罗什演唱:于雷静观世间娑婆得自在解脱若言情劫是蛊惑因缘造作心如明月无暇谁人说是错岂是垢中莲花照净土佛国妙笔清音得正果三千弟子诸可托降伏一切红粉魔看我华韵诵磊落凉州黄昏赏花落敦煌白马曾驮我经文雕琢舌似兰荪何惧火妙笔清音得正果三千弟子诸可托降伏一切红粉魔看我华韵诵磊落凉州黄昏赏花落敦煌白马曾驮我经文

  • 离红尘最近的高僧——“千古一僧”鸠摩罗什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罗什,佛法,高僧,佛经,僧侣

    佛法以“精妙微深”四字形容是很贴切的,有哲人曾云:“夫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对于世俗之人,它可以很好地解答人世间的烦恼,人生在世,肉体凡胎,有其生、老、病、死,凡物质皆有其生、住、坏、灭的过程,而人,除了肉身的生、住、坏、灭外,亦有其贪、嗔、痴、慢、疑,人困于世

  •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7岁出家游历,2次破戒娶妻,逝后化作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独立寒秋舞芳香标签:罗什,高僧,出家,佛法,国师

    佛教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外来宗教,尽管并非产于中国,但是通过成功的本土化成为了一个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宗教,拥有无数信徒。佛教徒要遵守着中国的戒律,如果破戒一般就修为尽失了。也许有人会举出济公李修缘的例子,可是他那句著名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两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这说明这种修行方

  • 宏圆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对佛教的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无去无来亦无住标签:佛法,三藏,法华经,宏圆法师,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大师

    《法华经》有三个译本,一是在西晋武帝太康七年,由月支三藏竺法护译,经名是《正法华经》,总共十卷二十七品。第二个是东晋安帝隆安六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名《妙法莲华经》,总共七卷二十八品,我们现在大多都是用这个版本。第三是隋文帝仁寿元年,北天竺沙门闍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同翻译,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

  • 千古高僧鸠摩罗什:破戒娶妻生两子,圆寂后舌头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佛法,佛祖,僧人,佛教,舍利子,草堂寺,鸠摩罗什,千古高僧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佛教的八宗之祖、四大译经家之首,传道讲经的几十年生涯中,他两次破戒娶妻生子。虽是被逼无奈,但他的声望、名节因此受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更不影响他在佛教方面的造诣。圆寂火化之后,鸠摩罗什的舌根化作舍利子,就是最好的证明。7岁跟随母亲出家鸠摩罗什,公元343年出生

  • 千古一僧鸠摩罗什:被逼破戒生子,两次引发战争,去世化为舍利子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罗什,佛经,佛法,僧人,高僧,龟兹

    公元356年的一个夜晚,一队从月氏国出发前往龟兹的人马,被一位老僧拦住去路。老僧走到队伍中间一位少年面前,一边轻抚他的额头,一边说:“你如果35岁还没破戒,肯定能像优波掘多一样大兴佛法,渡人无数……”所有人惊呼地转向少年,他们知道,优波掘多是天竺阿育王时期最杰出的圣僧。少年名叫鸠摩罗什,这一年1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