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40年,在古天竺附近的雪山上,一位年轻的妇人正在背着找来的野菜向山上走去。
山上的山洞里,一位年仅7岁的孩童正在面壁打坐。紧皱的眉头不知是因为难以抵挡寒冷的天气,还是领悟不透心中的佛法。
有谁能想到这样一对母子,竟然是当时西域大国的公主和王子;又有谁能想到这位年仅7岁的孩童,
会成为“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他为传播佛教奉献一生,恪守佛道,
但却多次破戒娶妻生子。
在圆寂之后,他的肉身化为舍利子,成为千古佳话,这个人便是鸠摩罗什。
身世不凡,缘定千古一僧
鸠摩罗什的故事要从他的父母说起。他的父亲叫做鸠摩罗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竺国宰相达多的儿子。
虽然贵为宰相之子,本该顺位继承宰相之位的鸠摩罗炎,却对名利和权力没有丝毫的兴趣。他的父亲经常劝解他能日后接替自己的位置,
但鸠摩罗炎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为所动。
直到成年之后,面对父亲日益迫切的要求,鸠摩罗炎不得不离开天竺国,
为了自己信奉一生的佛教远走他乡
,到其他国家传播佛教信仰。
这一路虽然谈不上艰难险阻,但也确实不是一条平坦好走的大路。这期间鸠摩罗炎领略了人间百态,
也见识了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千姿百态。
这一路他丰富了自己的见识,也尽可能地传播佛教教义。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他去到了龟兹国。
龟兹国是西域大国之一,是西域重要的铁器出产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西域非常富饶的国家。
此前鸠摩罗炎已经在一些国家传出名声
,所以当他刚刚到达龟兹国的时候,天竺传教士来龟兹国传教的消息当时就传遍了整个龟兹。
也就在这期间,鸠摩罗炎与龟兹国的公主耆婆相识了。
鸠摩罗炎早已一心向佛,心无杂念,但当龟兹国的国王看到英俊潇洒,气度不凡并且出身名门的鸠摩罗炎时,
当即决定将自己的妹妹耆婆许配给他。
耆婆
鸠摩罗炎表明自己早已皈依佛门
,不再沾染红尘是非,但龟兹国的国王可完全不会考虑鸠摩罗炎的想法。
即使鸠摩罗炎之前贵为天竺宰相之子,但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龟兹国的国王在自己国家说话,肯定是不容鸠摩罗炎反抗的。
在国王不断地威逼下,鸠摩罗炎不得不迎娶耆婆,成为龟兹国的驸马,后位居龟兹国国师。
此后更是和耆婆生下了一个孩子,那便是鸠摩罗什。
古人常说,不凡之人诞生于世时必会引起一些超乎寻常的事情,鸠摩罗什正是如此。
在耆婆还怀着鸠摩罗什的时候,
她便能独自读懂一整部佛经。
要知道,龟兹国的佛教传播,是从她的丈夫鸠摩罗炎到这里时才开始的,而且其中的深奥理解。
即使是鸠摩罗炎也不敢说能完全领悟透彻,此前耆婆甚至都无法流利地将佛经中的一小段念出来。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在某天晚上鸠摩罗炎回到家中,准备照顾怀有身孕的妻子时,在龟兹国土生土长的妻子,
竟然和他用天竺语交流了起来。
这让鸠摩罗炎大吃一惊,询问之下才得知,妻子竟然无师自通学会了天竺语。
耆婆身上不断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肚子里的鸠摩罗什也在一天天长大。
但他出生以后,耆婆就再也无法像怀孕的时候那样顺利地读懂佛经了,
也无法流利地与丈夫用天竺语对话了。
一些年长的老者说,天生不凡的孩子在未出生时会影响到母亲。
这句话在鸠摩罗什未满周岁时就得到了印证,人们惊讶一个半岁孩童竟然能流利地与成年人对话。
话说,天才都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鸠摩罗什六岁时,甚至能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于书籍的见解与感想。
凭借出色的天赋,
鸠摩罗什小小年纪就在龟兹国出了名
,但在他7岁那年,母亲的突然顿悟,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在怀孕期间,不知道是鸠摩罗什的影响还是佛经对她的开示,使她对佛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做足思想准备后,
她决定出家为尼。
电视剧《不负如来不负卿》
八宗之祖,名满天下
因为古代信息传播不发达,加上龟兹国庞大的国土面积,
很多地方都还没有受到佛教信仰的传播
,所以耆婆公主开始都是在龟兹国国内进行修行。
但人们都认得这位公主和她的儿子,所以处处给予母子俩照顾。耆婆前思后想,
决定带着儿子去到其他国家苦修。
古代西域地广人稀,并且自然环境都很恶劣。那几年的时间里,耆婆带着年幼的鸠摩罗什翻过寒风肆虐的雪山,穿过干旱贫瘠的戈壁,游走在西域星罗棋布的众国之间,为了传播佛教教义不断修行。
当心中有信仰的时候,任何苦难都无法将你摧毁。年幼的鸠摩罗什被母亲的信念深深感染,他对佛教与修行的信念越来越强,
短短几年就将普通人需要修行一生的小乘佛教参悟透彻。
之后鸠摩罗什便开始学习更高境界的佛法,可毕竟他年龄尚小,
心智的成熟程度限制了他的修行之路。
儿子的成长耆婆都看在眼里,游历在外苦修多年,儿子一直毫无怨言默默修行。
可此时若想再有参悟,
那就必须在与其他僧侣的交流中才能有所长进。
于是,耆婆决定带着儿子回到龟兹国,和国内的信徒们讲经解法。
在长达几个月的开经讲法中,鸠摩罗什对于佛法的理解让其他僧人和信徒们大为折服,甚至国王听过后,
都直接任命他为寺庙常驻讲经师
鸠摩罗什大小乘佛法双修,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听他讲经,龟兹国成为了西域各国人士必到的地方。
每天,鸠摩罗什都要讲经,信徒们从寺庙内排到寺庙外,有些人甚至是从非常远的国家慕名而来的。
此时,能听到鸠摩罗什讲法已经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而鸠摩罗什也没有在名誉中迷失自己的本心
,一直虚心讲法,还会时常在讲解时反复重新领悟。
岁月蹉跎,身不由己
虽然信仰是宽容平等的,
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在当时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
鸠摩罗什出生在中国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佛教已经从古印度传入了中国。
但因为本土教义发展缓慢,并且当时的人民长期饱受战争的摧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教是中国古代人民迫切需要的信仰寄托,
佛教也就顺势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宗教信仰。
后世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够展现出,当时无论是底层人民还是帝王将相,都十分信奉佛教。
当时中国群雄割据,政权林立,所有人都想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而一位佛教的高僧大德,
无疑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比军队和财宝更能吸引人的。
于是前秦政权的统治者苻坚,便让自己麾下大将吕光前往龟兹国,带回鸠摩罗什。
在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西域各国根本无力抵抗,吕光很快就找到了鸠摩罗什。
但世事难料,当吕光准备回去复明的时候,却得知苻坚的政权已经被人推翻了。于是,吕光在临近西域的凉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鸠摩罗什也被吕光扣留在了身边。
吕光
身困淤泥中,心驰莲花开
乱世当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鸠摩罗什作为高僧大德,声名远扬,更别提在佛教盛行的中国。
在当时,中国国内的高僧少之又少,很多信徒慕名而来,看着原本荒凉的边陲小城变得渐渐繁荣起来,吕光心里却没有丝毫喜悦。
吕光并不是极富头脑的统治者,他更没有任何信仰,每次看到鸠摩罗什讲经的时候,
他都认为那只不过是在装模作样罢了。
可周围人的拥护使他心生邪念,于是他将鸠摩罗什与一个女子囚禁起来,
强迫他们圆房,鸠摩罗什无可奈何,破掉了自己坚守35年的清规戒律。
虽然鸠摩罗什破戒娶了妻子,但他却并没有再做出任何僭越之事。他打从内心深处铭记自己是出家人,坚决不做任何有失气节之事。
并且他强大的内心不断提醒自己,这是佛祖给他的另一层考验,是他坚持的佛道的一道障碍。他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本心,六根清净。
即使遭受了这种对待,鸠摩罗什也不曾有一丝怨念,甚至在吕光出征时提醒他河西走廊处将会有山洪暴发。
但吕光对他心存厌恶,并没有在意。当晚大军行至河西走廊时,山洪突然爆发,死伤数千人,
当晚鸠摩罗什念了一夜超度的经文。
但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吕光在凉州民众心中的声望就大不如前了,
甚至连军中一些信仰佛教的士兵都表现出了不服的态度。
吕光的实力被大幅缩减,直到后秦政权的新统治者姚兴带着大军来到凉州城门口的时候,吕光才发现自己毫无抵抗之力。
姚兴接管凉州城后,特意找到了鸠摩罗什。为了笼络民心,他将鸠摩罗什送到都城长安,
施以国师之礼。
事实证明,姚兴的这一举措比吕光聪明得多,既能巩固统治,又能将鸠摩罗什招入麾下翻译佛经。
当时的佛经均为梵文编写,翻译过来的经文晦涩难懂。于是,
姚兴命令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传世经书,还派了800位僧侣协助鸠摩罗什。
正是因为鸠摩罗什废寝忘食地翻译经书,使佛教思想顺利传入中原。
鸠摩罗什的翻译形象生动,在表达原意的基础上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现今依然流传的“粉身碎骨”、“一尘不染”等词语就是鸠摩罗什在经书翻译中的手笔。
对于人民来说,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当有人比自己的声望还高,甚至高到了可以忽略自己的地步时,
那么这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
在鸠摩罗什的声望日益上涨的时候,姚兴感到了深深的危机感,他欣赏鸠摩罗什的才华,如果后继无人岂不可惜,于是想了一条“奸计”。
命运总是不断地轮回,鸠摩罗什迎来了相似的考验,姚兴赐给他无数的金银珠宝和十位风姿绰约的妻子。
面对相同的套路,鸠摩罗什没有拒绝,他被迫
游走于这十个女人之间,而她们中也有人为其生下两个儿子。
面对拥有强大军队的统治者,他只能听从姚兴的命令。但鸠摩罗什内心却没有丝毫的动摇,
因为在他眼里这些东西远不如几本经书更有价值。
鸠摩罗什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这次与之前产生的后果大有不同。当时凉州只是偏远小城,民风淳朴,
人们都以鸠摩罗什为中心。
但长安是当时中原第一大城,群众结构非常复杂。当鸠摩罗什娶妻生子的消息被姚兴散播出去后,很多僧人都气愤地找上门,
甚至扬言要像他一样娶妻生子。
一时间,鸠摩罗什的声望大大降低。对于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情,鸠摩罗什心里也已经想好了对策。
他将众人请到草堂寺,并当众喝下一碗放有银针的水,之后告诉众人:“如果也能喝下这样一碗水,那么便也可以娶妻生子,如果不行的话那还是好好修行吧。”
鸠摩罗什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众人自己的无奈,众人也便不再说什么。
鸠摩罗什明白,对于这些统治者来说,自己不过是用来宣传宗教,巩固他们统治的棋子罢了,但对于自己来说,这些是修行路上的苦难,
这是佛祖给他的另一种苦修。
此后的日子里,鸠摩罗什恪守己见,日复一日地翻译佛经,弘扬佛法。
圆寂化舍,谱写传奇一生
佛教是信仰,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但人终究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即使是鸠摩罗什也不例外。
在他弥留之际,曾对弟子说过不要将他土葬,如果自己这一生坚守的佛法是正确的,
那么就将他火化,自己的身体会化成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教的神秘珍宝,“舍利”指的是人离世之后的遗体,而“舍利子”则是佛教徒在被火化之后遗体内残留的米粒状晶体。
据说只有在生前经历过艰苦的修行
,才能火化出舍利子,这件事甚至至今连科学都无法解释。
在鸠摩罗什圆寂后,弟子遵循他的意愿将他火化。在火化的过程中,唯独鸠摩罗什的舌头无法火化,
最后他的舌头竟然真的化作了舍利子。
众人大为感叹,这是鸠摩罗什一生坚持佛法的最好见证。弟子们将舍利子放在草堂寺的舍利塔内,让世人都来瞻仰。
鸠摩罗什一生奉献佛法,两次破戒却不为所动,正所谓“色即是空”。他想在乱世中找一方乐土弘扬佛法,
但他却向所有人证明了世界唯一的乐土就是人们的心灵。
在命运的周转里他从未放弃自己的信仰或忘掉自己的初心,高僧大德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1998年第05期,《鸠摩罗什的文化观》
[2]《西部》,2010年第22期,《鸠摩罗什传》
[3]《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02期,《鸠摩罗什生平事迹新证——汉藏文献记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