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零点历史说 访问量:3867 更新时间:2024/1/15 17:42:50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

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的假隐士不仅活跃在刘长卿那个时代,也活跃在当下。

终南山本来是一个隐逸圣地,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高士都隐居在终南山上,留下了一段段意味隽永的佳话。但是如今这座钟灵敏秀的名山却成了许多人逃避生活,自甘堕落的地方,比如曾就发生过山东一个年轻男子上终南山隐居,却被紧追而来的父亲喊话“没钱,你学什么陶渊明”而踹回现实的故事。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隐居非易事

在我们的观念当中,隐居就是不问世事,远离红尘,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现实之中,隐居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2016年,山东一个叫魏超的小伙神秘失踪了。他没有跟任何亲戚打过招呼,就突然之间消失了。他的父亲十分着急,到处寻找他的踪迹,最后终于在终南山一间破烂的民居里面找到了魏超。

原来魏超并不是失踪,而是抛下红尘俗务,一个人跑到终南山上隐居来了。但是来到终南山上他才发现隐居并不是自己简单的事情。首先他得租一件房子,但是他身上并没有带多少钱,最后磨破了嘴皮才从房东那低价租到了一件能勉强住人的破烂房屋。

住房的问题解决了,更多的问题来了。魏超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不会洗衣服,只得把换下来的衣服堆在一起,一段日子下来屋子里恶臭难闻。他不会做饭,只能吃简单的时候,没过多久就把自己饿得面黄肌瘦。

而魏超选择隐居的原因也不同于传统的隐士,他并不是看透了红尘纷扰,才决定跳出方外,相反,他是在世间呆不下去了,才跑到了山上。原来魏超大学毕业之后,曾经试过考取公务员,但是在考试失败之后,他就颓废了,26岁的大好年纪不去找工作,整日呆在家中啃老,后来日子过混下去,便跑到终南山上了。

魏超父亲赶到终南山上,看见儿子这副颓废堕落的样子,也是气不到一处来,忍不住一脚踢了过去,骂道:我们养你这么大,你回报了我们什么?一点钱没有挣到,还想学陶渊明隐居。最后魏超还是被他父亲拉回去了。

总之,魏超所谓的隐居实质上不过是没有一技之长,又不肯努力上进的颓废青年逃避现实压力的借口罢了。的确,如今城市生活的压力太大,导致一些心理素质差的人纷纷逃离都市,想到山间田野寻找一处栖息的世外桃源。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魏超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终南多隐士

或许隐逸是中国人融在骨血里一个无法摆脱的情结,从古至今,人们的心里都有一个隐居的梦想。

终南山由于风景秀丽,气候适宜,古往今来,就格外受到隐士们的青睐,相传当年老子出关之时,被函谷关关令尹喜所拦,在终南关楼观台传下道德经,随后翩然而去,随后,终南山就成了隐居修道的圣地。

在终南山上隐居的名人真的是数不胜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隐居在终南磻溪垂钓。张良在扶保刘邦登基之后,急流勇退,在终南山上度过余生。唐朝的诗佛王维也在临近长安的终南山住过一段日子,还写下了“太乙近天都”的句子。

到了如今,终南山的隐士们依旧没有绝迹。20年前,著名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传说中的中国隐士,后来他把寻找隐士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空谷幽兰》,在书中,他不惜笔墨描绘了终南山的风光,并将终南山称为真正修行的出家人居住的地方。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终南山隐居的人数在5000人以上,这其中有《空谷幽兰》中描述的真正修行的出家人,比如僧人和道士,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往往过着简朴的生活,清心寡欲,一亩地,几株果树,便足以支撑起日常所需。

当然,5000多人的隐士里,也不全然是这种飘逸出尘的人物,也有像魏超那样迫于压力而逃离城市的人。其实,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悖论,乡村的人拼尽努力也想去城里过好日子,而城里的人又想法设法想逃出去做闲云野鹤。这种现象或许也算得上另一种围城吧,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此外,还有一些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在城市里玩得无趣了,便来山中寻找新的乐趣,而且在这些人的带动之下,竟然还形成了一条隐居的经济链,比如在山上租房,比如专门培训隐居生活技能的学校。隐居原本是为了摆脱俗世羁绊,但是如今却又因此生活如此多的琐事牵绊,也算一种无言的讽刺。

总是,终南山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隐居的首选,但是对于一个隐居之地而言,名声大噪却并非是什么好事,如今5000多人住在终南山上,再清幽的山林也变成了闹市,真应了刘长卿那句诗:“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那么,名声太响到底给终南山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山林似闹市

2009年,《空谷幽兰》出版,引起了一轮隐居热,但是终南山却在这股热潮之下变了样。

首先是山林的清净被扰乱了,在隐居成为一股潮流之时,许多户外爱好者也对隐居生活跃跃欲试,约上三五好友就跑上了终南山,但是这些兴致勃勃的年轻人全然忘记了对山林的尊重,随意喧哗,乱丢垃圾,直把深山老林当成了菜市场。

其次一些隐士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这些隐士隐居在终南山之上,本是为了过清净的生活,但是背包客以及一些媒体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他们把隐士当成了拜访或者采访的对象,却全然没有在意隐士其实并不想被打扰。

总之,终南山本来是一处世外桃源,是隐士们避居的理想之所,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来,僻静的山道上布满了游人的足迹,终南山原本的宁静逐渐被喧嚣取代,这里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隐居圣地,而渐渐被浮华的气息占领,成了百无聊赖的现代人的又一个秀场。

结语

首先,无可讳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隐居的梦想,每个人都想过随心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要涌上终南山。

首先,隐居和逃避现实并不是一回事,所谓隐居是看透红尘过后的淡然放手,而非面对生活压力时的仓皇败退,一个无法正确面对压力的人,无论在哪儿压力都会如影随形,就像魏超一样,只要心不够强大,就永远无法获得自由。

隐居应该是慎重思考选择下的决定和追求,而不是一时脑热或者太过空虚时的一场玩闹,当隐居成为了现代人自我消遣的一场闹剧,所有人都只是其中的小丑罢了。

总之,无法放下红尘的人都好好呆在俗世,把终南山留给真正的隐士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更多文章

  •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包含大智慧,是不可多得的人生哲思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苏轼,李白,人生,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杂诗十二首·其一

    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过眼烟云;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人们就从未停止对人生的思考和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和未来方向存在很多的困惑。其实,有位先人早就

  • 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陶渊明,归园田居,桓玄,苏轼,杜甫,写诗

    有书君说都说中国人心中有个田园梦,归隐自然,诗意地过着每一天。可这个梦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隐逸诗人之宗——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千年以来一直在指引我们如何寻找心灵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陶渊明的故事。性本爱丘山初夏时分,长风浩荡,柳枝婆娑起舞。一棵,两棵,三棵…

  • 陶渊明的一首酬答诗,轻快明朗,写出了对生命的达观之乐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陶渊明,高洁,诗人,隐逸,穷居

    写在前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秋天,隐居庐山的刘程之前来探望归隐家乡的陶渊明,久别重逢,自然少不了诗酒唱和,五言古诗《酬刘柴桑》就是陶渊明写给刘程之的酬答之作。刘柴桑即刘程之,字仲思,曾做过柴桑令,故称刘柴桑,是陶渊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挚友,二人不仅志趣相投,还有着相似的人生

  •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

    历史解密编辑:淀乡十八公标签:陶渊明诗文赏析集,修辞,散文,陶诗,格律

    芡荷斋书录24.陶渊明诗文赏析集2)读《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很是出乎我的预料。总觉着陶诗平易,好读。买了这本赏析,挑挑拣拣地读了几篇,读不下去了,很寡淡,很迷茫。是的,迷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怎么就好呢?感觉不到哇!放下吧,放下了。一放就是若干年。忘了过了几年,一个暑假吧,突发闲情,又

  • 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从何处可以表现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牛锅巴小钒标签:陶侃,孟嘉,诗人,名士,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的形象已经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他的那种向往“桃花源”情结的生活,给后世文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安慰。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成了很多文人不媚权贵的勇气,那高洁的菊和那爱饮酒的五柳先生都是后世文人的精神栖居地。但除了这些,陶渊明还有他儿女情长的一面,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伦亲情非常看重,就

  • 陶渊明是如何弹古琴的?

    历史解密编辑:和合古琴标签:古琴,诗人,琴艺,琴书,晋朝,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千古名句

    陶渊明,名潜,东晋杰出的 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 有《 陶渊明集 》。他出身于落魄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寒。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去为官,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陶渊明为人真诚率意、潇洒旷达,爱好读书、喝酒,而且痴迷于弹

  • 陶渊明最高境界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哪首?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陶渊明,庄子,诗人,此诗,读山海经

    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宋代的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意思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平实而又繁华,瘦弱却又丰腴。可以说准确地概括了陶诗的风格。一、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形影神·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

  • 回望陶渊明一生经历,隐居田园并非机缘巧合,而是他逃不出的宿命

    历史解密编辑:烛下青史标签:陶渊明,陶侃,桃花源记,宿命,桃花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的这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让无数人仰慕他的精神追求,原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菊,和远方。但世人或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若仔细探究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田园并不是机缘巧合,而是宿命。陶渊明怒砸“铁饭碗”,这五斗米不要也罢405年前的早晨,陶渊明

  • 隐居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为何被称为“古今隐士”?

    历史解密编辑:神州翰林院标签:陶渊明,隐士,渊明,名士

    陶渊明,又名元亮,或作渊铭,出生于江西浔阳柴桑,是一代名士。他出身世家,他是名门之后,祖父陶侃以军功升为大司马,祖父、父亲曾任太守,至渊明,他的家族早就衰落了。渊明少年时博览群书,有一颗普天之下的心,但对世俗和名利,他并不感兴趣。29岁当官,41岁时,因不肯吃五斗米,甘心辞去彭泽县知县长八十余日

  • 陶渊明:诗酒相亲,世事挂心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白居易,王绩,阮籍,诗人

    图片中国文化与酒、中国文人与酒的关系,具体到陶渊明及其所处的时代,尤其显得特殊和富有意味。陶渊明饮酒、写酒本意并不在于酒,而是“寄酒为迹”,通过酒来显示自己孤高不群和独立卓绝的人格追求。01陶然自乐 物我两忘陶渊明好酒好饮,这在他的诗文中有丰富的描写。耕耘、收获、花竹掩映、琴酒自娱,是陶渊明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