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优秀的付大仙 访问量:1359 更新时间:2024/1/27 3:49:33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

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桓温认为前燕再无对手,加之其心有异志,因而决定再次发动北伐。这是桓温的第三次北伐,这一仗,不仅影响了燕、晋两国的历史进程,桓温、慕容垂两大名人的个人前程也由此出现了拐点。

一、上、中、下三策

369年4月,五万东晋大军从姑孰出发开始北伐,主力乘船北上,东晋军队以步兵为主,乘船保存了士兵体力,加之水道补给的便利,因而士气高涨。保障航运的通畅至关重要,桓温命将军毛虎生从巨野泽一路挖掘运河,连通汶水、清水,又引入黄河水,以抬高水位。

谋士郗超鉴于晋军依赖的水道水量小,运输困难,忧虑前燕如果坚壁清野、避免决战,晋军就会陷入困境。他向桓温献三策:

上:弃船登陆,全军携带少量干粮,轻装疾进,攻敌不备,直扑前燕国都邺城。敌无名将、桓温帅旗一至,前燕朝廷只有两条路:或者弃城而逃,退出中原;或者仓促应战,全军被歼。

中:东晋大军以到黄河流域,就此休整,建筑要塞,屯积粮草、辎重,做好充分准备,明年春暖之后,再与前燕决战。如此虽慢,却已先立于不败之地。

下:按照现有方案,继续北进,则战事不能拖延过长。否则,到了秋、冬两季,水位会越来越低,粮草无法补给,晋军不战自溃。

如果选择上策,以前燕当时的状态,东晋很可能将其一鼓而灭;即使中策,前燕也难以抵御。那么,桓温会怎么选择呢?

二、前燕危如累卵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郗超是桓温的第一谋臣,这次他却没有选择其上、中二策。桓温认为,上策太冒险,中策太费时,他的很大精力要花在朝局争斗上,长期在外,朝中如果有人搞事情,他将难以处理。下策在其看来,依托运输线,晋军可攻、可退。前燕水军孱弱,甚至可说是没有水军,并无大的风险,更何况还要把控朝中争斗。

369年7月,桓玄攻取湖陆,生擒前燕守将宁东将军慕容忠。前燕慕容暐急调2万兵马,命下邳王慕容厉率军出战,桓温在黄墟大败燕军,慕容厉全军覆没,单枪匹马逃脱。燕高平太守投降,晋军前锋邓遐、朱序连战连胜。慕容暐走马换将,命乐安王慕容臧接掌军权,阻击晋军,但其努力都被晋军粉碎。慕容暐一筹莫展,连连向前秦求救。

前秦苻坚王猛商议后,派出救兵,但苟池及邓羌率领的所谓援兵步骑二万,也只是远远地观望,他们的策略就是趁火打劫,而不是雪中送碳。

晋军的胜利,使得前燕内部许多人发生动摇,进而投降了桓温。桓温乘势进兵抵枋头,这里距离前燕国都邺城已不过百里。慕容暐和辅佐慕容评已丧失了抵抗意志,打算逃跑,退出中原。这完全符合郗超上策的预定目标,如果能兵贵神速的话,东晋很可能收复中原。

受排挤被闲置的慕容垂坐不住了,国之将亡,他积极请战:"就让我打一仗,如果失败,你们再跑也不迟!"

前燕国无良将,受忌惮的慕容垂也许能挡住桓温。慕容评、太后可足浑氏此时也顾不上与慕容垂的矛盾,就让他去抵挡一阵,死马当活马医吧。

三、名将对决

占领枋头后,桓温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迅速向邺城挺进。他遇到了一个实际困难,这里向北没有水道了,因而他需要时间积累物资。这一短暂的停顿,也为新任燕国大都督慕容垂赢得了时间,他也带兵来到枋头,与桓温形成对峙的局面。

一连串的小胜稳住了前燕的军心,随着夏去秋来,降水减少,水位开始下降,晋军的运输问题如期而至。桓温也是知名的军事家,岂不知背后的凶险,但其腹中已有预案,早就派出豫州刺史袁真攻克了谯郡、梁国,要求其迅速凿通石门,使睢水与黄河相连,从而解决运粮问题。

慕容垂开始行动了,他派弟弟慕容德率15000骑兵绕过桓温,赶往石门。晋军没有发现前燕军的变动,没有抓住前燕主力骑兵离去的良机发动进攻。

9月,慕容德在石门击败袁真,桓温大军得不到新的补给,只能撤兵。19日,船只大部分搁浅,已经回不到南方了,桓温下令烧船,带着余粮,整军而退。

桓温兵退,前燕将士欢呼雀跃,诸将争着追击。慕容垂制止了大家:"敌人未经大败,后退必有防备,等他们疲惫了,再战不迟。"他亲率8000骑兵远远跟随,晋军日日行军、戒备,疲乏不堪,随着距离国门日进,逐渐懈怠。见时机成熟,慕容垂预先派慕容德埋伏于襄邑东涧,东西夹击,大败桓温,斩首3万。

狼狈逃脱的桓温在谯郡又被前秦打劫了一番,逃回东晋仅剩万人。

结语:

枋头之战,东晋与前燕都受到了削弱,前秦坐收渔人之利。

枋头之战的失败,于桓温而言,对其地位并未造成损害。通过这次北伐,他控制了徐州、豫州,进而废立皇帝,气焰愈胜。但其声望却是大大受损,原本寄望于北伐建立不世之功,回朝受九锡,从而改朝换代,北伐的惨败使这一切图谋幻灭。

慕容垂则完全没有分享到胜利果实。大胜之后,皇帝慕容暐忌惮他功高,辅政慕容评害怕他分权,太后可足浑氏更与他有宿仇,于是,当危机解除,慕容垂复又成为被高层一致嫌弃的对象。不只如此,他们还预谋除掉这个麻烦。得到消息的慕容垂一声长叹,他不愿反叛家国,便只能逃离家园、投奔前秦。

没有了慕容垂的前燕,迅速败亡,仅仅一年就被灭国。

更多文章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

  •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桓温,褚裒,殷浩,东晋,晋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氏,司马睿,天文学家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

  •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

  • 前燕最出色的权臣:文武兼备拒绝称帝,桓温怕他,王猛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王猛,桓温,权臣,前燕,晋朝,慕容恪,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由辽东进入中原,一度占领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前燕统治时期,这个政权的宗室之中,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最为出色,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没有政治野心,虽然贵为权臣,但却拒绝篡位称帝,连桓温、王猛都对他十分敬畏,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

  • 司马伦谋主醉酒后,到皇家牢狱找废后贾南风,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东宫,宫女,牢狱,孙秀,贾南风,司马伦

    金墉城。黑黝黝的房间。贾南风一直没有睡觉。十年了,做了皇后之后,有许多个早晨,她可以随意躺在显阳殿的大床上,尽着性子,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些多如树叶的日子,没有自己的吩咐,谁都不敢打搅她皇后的懒散和清梦……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躺在金墉城皇家牢狱湿乎乎的地面上,即使是初夏时分,从地底散出来阴凉的潮气,让

  • 西晋作死能人:公元300年司马伦称帝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晋惠帝,石崇,贾充

    前因司马伦凭借一石二鸟之计,借贾南风之手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公元300年4月,赵王司马伦杀死皇后贾南风,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可以说,“诏书"真是个杀人的“利器”。之前贾后依靠密诏和矫诏杀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此时的司马伦,也拿出了自己编写的假诏书:“中宫贾后和贾谧等人杀害太子,因此命令车骑将军兼领

  • 为什么说司马懿之子司马伦是“八王之乱”失控的罪魁祸首?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汉朝,三国,司马懿,司马伦,晋惠帝,贾南风,司马炎,八王之乱,军事制度

    众所周知,“八王之乱”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但鲜为人知的是,“八王之乱”是一场逐步升级到最后失控的动乱。后世很多人认为:“八王之乱”升级到失控的罪魁祸首是司马懿的第九子、西晋赵王司马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一家之言。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其子司马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