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周老臣不满杨坚夺权发动的尉迟迥之乱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影响?

北周老臣不满杨坚夺权发动的尉迟迥之乱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灿烂的世界 访问量:4547 更新时间:2024/2/29 23:00:21

作者:知书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历史背景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去世,近臣刘昉、郑译等和杨坚有旧,矫诏引杨坚辅政。杨坚担任右大丞相夺取军政权,清理完北周诸王后,怕前朝旧臣叛乱,于五月二十七日派韦孝宽取代尉迟迥担任相州总管。尉迟迥深知丞相杨坚将会篡夺政权,就密谋起兵讨伐。韦孝宽进至朝歌,尉迟迥派遣部下大都督贺兰贵持他的亲笔信来迎接。韦孝宽把贺兰贵留下来,与他交谈,从贺兰贵的言谈话语中,觉察到尉迟迥可能会有变故,于是就假称有病,缓慢而行。一面派人以寻医买药为名到相州,暗中侦察尉迟迥的动静。韦孝宽的侄子韦艺,当时正在尉迟迥手下任魏郡太守。

尉迟迥就派韦艺去迎接韦孝宽。韦孝宽问他关于尉迟迥的情况,韦艺因为是尉迟迥的同党,没有告诉韦孝宽实情。韦孝宽非常愤怒,要把韦艺斩首,韦艺惧怕,就把尉迟迥的密谋全部告诉了韦孝宽。于是韦孝宽带着韦艺向西奔还,每到一个亭驿,就把驿站里供使者换乘的传马全都驱赶走,又对驿官说:“蜀公尉迟迥很快就要到达,赶快准备酒宴招待。”稍后,尉迟迥派遣仪同大将军梁子康带着数百名骑兵追赶韦孝宽,每追到一个驿站,遇到的都是丰盛的酒宴,又没有传马可以替换,于是就不再追赶。韦孝宽和韦艺因此得免于难。

杨坚又命令候正破六韩裒到邺城去,向尉迟迥申述自己并没有异图,同时暗中带着自己的亲笔信给相州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要他们防备尉迟迥起兵叛乱。尉迟迥得知此事后,就杀了晋昶和破六韩裒,然后召集相州文武官吏和百姓,登上城北门楼,对他们说:“杨坚凭借着皇后父亲的地位,挟制年幼的天子,作威作福,这种不遵守臣道的行为,早已路人皆知。我和太祖文皇帝是舅崐甥,与国家情同一体,休戚与共,一身担当出将入相的双重大任。先帝让我镇守相州,本来就寄托着的国家安危兴亡。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纠合仁义勇敢之士,揭竿而起,以匡扶国家,保护百姓,你们看怎么样?”相州官吏百姓都表示愿意服从尉迟迥的命令。尉迟迥于是自封为大总管,宣称秉承天子之意,设置各种官吏。当时赵王宇文招应朝廷征召入朝,小儿子留在封地襄国。尉迟迥就尊奉他并以他的名义号令天下

战役过程

群起响应

尉迟迥权力的地理中心正处于华北平原的心脏,他在那里能够动用惊人的资源,并且在地方强大的氏族中还有一批强有力的潜在的追随者。 他们在看到了尉迟迥的号召后,纷纷响应。

尉迟迥所管相、卫、黎、毛、洺、贝、赵、冀、瀛、沧,尉迟迥弟子勤所统青、胶、光、莒诸州,一起叛乱,人数达到数十万。 进入七月,叛乱规模越来越大。荥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各据州以应尉迟迥。尉迟迥又北结高保宁以通突厥;南连陈朝,许割江、淮之地。七月二十五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以其管辖的七州叛变投降陈朝。八月七日,益州总管王谦又以其管辖十八州响应尉迟迥。而北周荆、襄、豫境内诸蛮也造反,“焚烧村落,攻略郡县”。 但也有不响应尉迟迥的地方总管。幽州总管于翼拒绝起兵响应尉迟迥,并倒向杨坚,截断了尉迟迥与北部少数民族联系。徐州总管源雄不理尉迟迥号召,并出兵击退陈朝毕义绪、曹孝达等部进攻。毫州总管贺若谊出兵出兵消灭了叛乱的申州刺史李惠,分隔尉迟迥和司马消难所部的联系。利州总管豆卢勣死守本州,挡住王谦北进,为杨坚大军进入四川提供敞开门道。

邺城激战

六月十日,朝廷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讨伐尉迟迥。六月二十六日,任命老将梁睿为益州总管,但王谦在益州叛乱而改任行军元帅讨伐王谦。七月十六日,命令杨素领兵讨伐宇文胄。七月二十五日,派王谊领兵讨伐司马消难,又任命韦世康为绛州总管,保卫关中安全。韦孝宽所部开至武陟(今河南省武陟县),与盘踞武德郡的尉迟迥之子尉迟惇所部十万人隔着沁河对峙。

此时,韦孝宽长史李询秘密杨坚说:“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位行军总管接受了尉迟迥馈赠的金钱,因此军中不安,人心异常。”杨坚感到十分忧虑,与内史上大夫郑译密谋派人取代这三人,李德林反对说:“您与 这些将领本来都是国家重臣,地位平等,他们没有服从您的义务,现在您只是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威来控制和驾御他们罢了。以前所派遣的,您疑心他们怀有异意;那么往后再派遣的,您又怎么能知道他们会向您推心置腹呢!再说,他们三人收取尉迟迥馈赠金钱的事,真假不明,现在如果马上派人替代他们领兵,他们可能会因害怕获罪而逃走;如果把他们都抓起来,那么前线的将帅自郧公韦孝宽以下,就会人人自危,莫不惊慌。况且临战易将,正是战国时期燕国、赵国被齐国、秦国打败的根本原因。以我看来,您只要派遣一位既是您的心腹,又通晓谋略,向来为众将领所信服的人,立刻到军中去,监视将领们的举动。纵使他们怀有异意,也肯定不敢轻举妄动;万一有异常举动,也必能将其制服。”杨坚大悟,说:“如果不是你讲明这些道理,几乎要败坏大事。”

于是杨坚命少内史崔仲方往监诸军,为之节度。又派高颎前往前线。 高颎至军中,在沁水上搭建桥梁。尉迟惇见阵,在沁河上游纵火筏想用它们烧掉桥,高颎则命人填土以阻火筏。尉迟惇布阵二十余里,想等韦孝宽军半渡而击之;不料,韦孝宽却将军队略作后退,然后鸣鼓齐进。军队一过河,高颎命令焚烧桥,以绝士卒后退之心。因此,士兵作战时一往无前,尉迟惇大败,单骑逃亡。韦孝宽乘胜进击,追至邺。

八月十七日,尉迟迥与尉迟惇及弟西都公尉迟祐,集结十三万部队于邺城南,尉迟迥统帅万人,皆着绿巾、锦袄,号“黄龙兵”。尉迟迥弟尉迟勤统帅士卒五万,自青州增援而来,派三千骑先投入战场。尉迟迥麾下兵皆关中人,作战勇猛,韦孝宽军作战不利只能后退。邺中士民观战者达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说:“形势已经到了危急关头!我要用诡诈的战法击败敌军。”于是先射击观战的百姓,这些人纷纷逃避,互相推搡践踏,呼声震天。宇文忻于是大声喊道:“叛贼失败了!”韦孝宽的军队很快士气重振,乘纷乱之机发起进攻。结果尉迟迥的军队大败,退保邺城。韦孝宽指挥军队包围了邺城,李询与安思伯代郡人贺娄子干首先登上城头。

邺城被攻破后,尉迟迥计穷,登上城楼,崔弘度径直从龙尾道追上去。尉迟迥弯弓搭箭,准备射崔弘度,崔弘度摘下头盔对尉迟迥说:“还认识我吗?今日我们各自都是为了国事,不能顾及私情。念我们有亲戚之情,特地遏制住乱兵,不许对您侵犯欺侮。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您应该早为自身考虑,还等待什么呢?”尉迟迥投弓箭于地,尽情大骂左丞相杨坚,然后自杀。崔弘度对弟弟崔弘升说:“你可取下尉迟迥的头颅。”于是崔弘升将尉迟迥斩首。在邺小城中的尉迟迥士卒,都被韦孝宽活埋。尉迟勤、尉迟惇与尉迟祐向东逃往青州,还没有到达,就被开府仪同大将军郭衍率兵追上抓获,山东各地叛乱相继被镇压。

战事平息

八月二十七日,尉迟迥被杀十天后。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连夜南逃,投降陈朝。杨素攻克荣州,宇文胄逃亡,被追兵所杀。十月,梁睿率领步骑二十万进讨王谦,王谦分命诸将据险而守,梁睿连战连克,势不可挡。王谦遣其将达奚惎、高阿那肱、乙弗虔等带领十万军进攻利州,掘开江水以灌城。利州城中战士不过二千,总管豆卢勣昼夜督战,成功抵抗四十天;等到梁睿军至,叛军退兵,梁睿军自剑阁入四川,进逼成都。王谦命令令手下达奚惎、乙弗虔城守,亲率精兵五万,背城结陈。梁睿军与之作战,叛军战败,达奚惎、乙弗虔打开城门投降。王谦带着麾下三十骑逃往新都,但被新都令王宝捉住。十月二十八日,梁睿斩王谦及高阿那肱,四川平定。至此,叛乱平息,历六十八天。

胜败原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杨坚在这次战役有几个有利条件成就了胜利:(一)他的关中平原根据地长期以来是远征的跳板,只要他有取得胜利的迹象,他就能得到从北周继承下来的强大的战争机器的效忠;(二)他还掌握着统一领导和各个击破分散敌人的优势;何况后者只有地方的追随者,各怀私心异志,缺乏协调的战略。(三)杨坚得力于高颎,而他的敌人又缺乏想象力和个人魅力,所以他继续走运。

复旦大学教授韩升认为这次叛乱既得不到官僚阶层的支持,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而且北周经历宣帝的暴政之后,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中原百姓也对新征服者无特殊感情 。所以,尉迟迥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

后世影响

一般认为,北周时汉人大量进入军队,至其末期北周的将领更是以汉人占多数;政治实权也转移到汉人手中;杨坚得到这两批汉人文武官员支持是其成功代周的关键。而平镇这次叛乱之后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隋朝登上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盘点南北朝时期名将录(尉迟迥篇)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侯景,杨坚,萧衍,西魏,尉迟迥,宇文泰,韦孝宽,南北朝

    尉迟迥,字薄居罗,代地人(差不多是现在的山西代县辖地区)。先祖是北魏拓跋氏的支脉,号称尉迟部,所以便以尉迟为姓。其父尉迟俟兜为人宽厚,性格豪放,有鉴物识人之才。因此得关陇集团第二代首领、西魏权臣宇文泰青睐,将姐姐昌乐大长公主嫁于尉迟俟兜。所以尉迟迥也是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有一个亲弟弟尉迟纲,比他小一

  • 尉迟迥之乱为何得不到支持?杨坚又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杨坚,尉迟迥,韦孝宽,宇文赟,周宣帝

    前言尉迟迥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公元前553年受封为宁蜀公;北周年初,拜柱国大将军;北周宣帝时,任命为相州总管。杨坚是宇文赟的岳父,宇文赟继位后杨坚之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也因此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宇文赟死后其长子继位,因长子年幼,杨坚辅政。杨坚不满辅佐一个孩童,于是密谋篡位,尉迟迥对杨坚的想法早有

  • 北通突厥南联南陈,辖下十余州兵马响应,尉迟迥反抗杨坚的底气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尉迟迥,杨坚,突厥,突厥人

    前边说到为反对普六茹坚掌权,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三总管起兵反叛。尉迟迥这边辖下十州响应,侄子青州总管尉迟勤也带人过来听其差遣。荣州刺史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东楚州刺史费也利进、东潼州刺史曹孝达也过来凑热闹。与此同时,尉迟迥还联系北齐皇室遗族高宝宁。此人常年跟突厥人打交道,并在突厥人的扶持下成立了一

  •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吴明彻,陈霸先,宋朝,王朝,将领

    吴明彻的离开,最终导致王朝的灭亡,但却让宋朝世代供奉在中国的历史上,名人非常的多,当然在这些名人当中,有着非常突出地位的人也不在少数,今天要说的这一个人呢,则是诞生于乱世,但是也有着非常大的成就。人们常说乱世生英雄,这句话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究竟是乱世成就了英雄,还是英雄打破了实施,这些都交给了后代的

  • 吴明彻是南陈第一名将,率军北伐,为何会兵败被俘?

    历史解密编辑:海的倒影标签:吴明彻,陈霸先,陈宣帝,陈朝

    在武庙的七十二位名将中,有一位陈朝的名将,他就是南陈的第一名将吴明彻!可是,吴明彻的结局却十分尴尬,他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大战中,不仅没能取得胜利,反而兵败被俘,最后“气疾暴增,奄然宾馆”,忧郁而死。那么,历史上的吴明彻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善于用兵的他又为何兵败被俘呢?一、战功卓著吴明彻出生在一个

  • 吴明彻:武庙七十二子中唯一的南陈名将,当他被擒,宣告南陈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吴明彻,陈霸先,侯景,萧绎,周文育

    宋徽宗建武庙祭祀古代七十二名将,南北朝仅有六人从祀。这六人分别是:宇文宪、韦孝宽、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不难看出,吴明彻是南陈唯一荣登七十二名将行列的人选。有人因为吴明彻晚年死得太过窝囊,认为他是徒有其表、虚有其名,其实不配。但要我说,南朝从宋文帝算起,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多次兴师北伐,

  • 南梁、东魏寒山之战,慕容绍宗首次独当一面,打了一场漂亮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慕容绍宗,侯景,南梁,羊侃,高欢,梁武帝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面对侯景的叛变,梁武帝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放出豪言:侯景能折腾出什么来,我随便拿个树枝就能够将他捅死。然而侯景也实在是高明了不少,他知道,他已经投靠了一次南梁了。如果这次叛变而去的话,无论是从实力还是名声来讲,都十分的不利。于

  • 两朝风云(四四)高欢临终安排慕容绍宗对付侯景,为何高澄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高欢,侯景,高澄,北魏,尔朱荣,南北朝,慕容绍宗,两朝风云

    侯景虽然不是皇帝,确实对南北朝中后期局势造成极大影响的军阀。他本位北魏将领,随同高欢讨伐北魏权臣尔朱荣集团,成为了北魏数一数二的军阀。在跟随高欢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高欢麾下数一数二的强将。但是在高欢去世后,侯景却起兵反叛东魏,引发了一系列东魏和西魏、南梁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对于侯景的背叛,高欢临

  • 高欢临死逼反侯景,慕容绍宗平定侯景,侯景转投南梁萧衍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高欢,侯景,萧衍,慕容绍宗,南梁

    晚年全心全意吃斋念佛的萧衍,没能善加利用陈庆之这把利刃,错失了在他统治期间北伐从而统一中国的最好时机。不过对他来说其实也无所谓,不统一日子还是照过。但有一个人却让他的日子过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侯景。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的羯族人。羯族早在“五胡乱华”之初,就开始祸乱中原,后来被武悼天王冉闵

  • 刘裕遗诏不到两年就被谢晦之叛所打破,政局再次陷入混乱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刘裕,谢晦,檀道济,刘义康,徐羡之,文帝

    刘裕遗诏,荆州委“诸子次第居之”,这一策略在他死后两年就被打破,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永初三年五月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共为顾命大臣,辅佐少帝掌朝政。刘裕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顾命集团,皆是与刘宋新王朝利害关系紧密相关者,其良苦用心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