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胡咧两晋(三八)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非安抚王恭,而是争夺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821 更新时间:2024/1/11 6:17:17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张贵人弑杀后,东晋朝廷再次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中。而这次政治斗争的波及面非常大,引发了朝廷和外藩的多次战争,让东晋彻底走向灭亡。根据史书记载,这次政治斗争是从会稽王司马道子和前将军王恭之间展开的,挑起这次争斗的是司马道子的心腹中书令王国宝。王恭以诛杀王国宝为由起兵攻打建康,拉开了外藩和司马道子之间战争的序幕。虽然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息事宁人,但并没有让战争平息,反而给外藩军队得寸进尺的机会,最终导致东晋在内外交困中灭亡。

从史书的记载来分析,王恭和司马道子的矛盾实际上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主相相持"的延续。前文讲过,孝武帝司马曜是东晋最有权威的皇帝,他利用谢安对其的尊重和扶持收回了皇权,让东晋皇室掌控了朝廷。司马道子就是在司马曜收回皇权的过程中崛起的,他以会稽王的身份掌控朝政大权,成为了司马曜在朝中的代理人。然而淝水之战后,在司马曜和司马道子的构陷和胁迫下,谢安及其家族逐渐退出东晋朝堂,掌控朝政大权的司马道子便与司马曜发生了冲突。两人开始暗中争夺朝权,这便是史书上说的"主相相持"。

从表面上"主相相持"看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斗争的主体是司马曜和司马道子,而实际上动手的都是他们背后的势力。以王恭为首的外藩势力是司马曜控制朝廷的重要抓手,他们拥有强大的军队,驻扎在青州、兖州、雍州、荆州等战略要地,遥控朝廷的重要事务。而司马道子身为王爷和宰相也有自己的班底,中书令王国宝便是其心腹,除此之外豫州刺史庾楷、谯王司马尚之等也都是他的人马。在司马曜在世时双方明争暗斗,最终司马曜占据了上风,朝廷中关键职位都安插了他的人,就连王国宝都改变阵营,形势对司马道子非常不利。

司马曜突然遇刺身亡后,东晋朝廷的权力格局大变,出现了内外相持的局面。当时皇太子司马德宗被拥立当了皇帝,这便是晋安帝。晋安帝是出了名的无能,比晋惠帝司马衷还夸张,连冷热寒暑都不知道,生活也不能自理,全靠琅琊王司马德文照顾。于是晋安帝在朝中就成了傀儡皇帝,被司马道子等大臣操控,朝政大权便落入了司马道子之手。王恭是司马曜皇后王法慧的哥哥,靠着这层关系被司马曜宠信,成为其势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司马曜死后,朝权被司马道子掌控,占上风的王恭突然落入下风,于是两人的矛盾不断加深。

司马道子和他的党羽掌控朝廷大权,经营着以将康为中心的三吴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王恭则以国舅爷的特殊身份号令外藩,青州、兖州、雍州、徐州、荆州等地的军队都推其为盟主,对朝廷的诏令阳奉阴违。双方谁也不服谁,在东晋形成了内外相持的政治格局。

为了对付王恭,司马道子的心腹王国宝出了个主意,请求朝廷下令削减王恭的兵权,并让朝廷派人逐渐替换各地驻军的将领。这个主意顿时引发了火药桶,于是在王恭的号召下各地组成联军出兵建康,表面上的理由是诛杀奸臣王国宝,实际上是为了争夺东晋朝廷的控制权。

当时加入王恭联军的外藩将领很多,其中便有荆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北府兵首领刘牢之等人,几乎集中了东晋所有的精锐军队。所以司马道子感到很恐惧,便派谯王司马尚之捕杀了王国宝和他的弟弟王绪,主动向王恭妥协。于是王恭撤兵驻守进口,这场战争在朝廷其他重臣的斡旋下才没有打起来。可是战后司马道子并没有收敛,而是派遣王国宝的弟弟王愉出任江州刺史,并从豫州刺史庾楷处分离出四个。这个操作再次引发了内外矛盾,王恭带着外藩联军又一次攻打建康,战争波及面不断扩大。

历史上对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向王恭求和的做法有着公论,都认为这是司马道子息事宁人,惧怕王恭的外藩大军才进行如此操作。然而从第二次战争的起因来看,很显然司马道子并不像是惧怕王恭大军的人。如果他真的惧怕王恭,为何用王国宝的弟弟王愉为江州刺史,又让王愉去瓜分庾楷的地盘?面对王恭和庾楷等人再次起兵,司马道子没有再采取息事宁人的策略,而是派世子司马元显出兵迎战,结果一战击破王恭,解除了建康的危机。由此可见,史书上和很多学者认为司马道子畏惧王恭的判断是有问题的,并不符合历史的事实。

史书上对司马道子的评价很低,认为他是个昏聩无能的王爷,所以才致使东晋朝政败坏,在内乱中被桓玄篡位,使得国家灭亡。可是仔细推敲,其实这种逻辑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并不是客观的分析问题。诚然司马道子专权是东晋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没有点能力怎么可能独揽大权?在谢安执政的时代,他被司马曜任命为中书令分摊谢安的权力,最终逼迫谢安放权下野,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虽然谢安不屑于政治斗争,但也不是好欺负的,司马道子能完成这个目标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后来他与司马曜争权,在朝中摆出"主相相持"的格局,也说明其政治手腕相当厉害。他派王国宝的弟弟王忱出任荆州刺史,一度让司马曜毫无办法。王忱去世后,司马曜抓住机会以中旨的方式绕过司马道子,任命殷仲堪为荆州刺史,这才彻底的占据了政治斗争的上风。由此可见司马道子在政治斗争上也是非常厉害的,并不是任人宰割之辈。他敢以建康的那点兵力和东晋外藩的精兵对抗,并谋求削弱外藩兵权,可见其野心的庞大。像他这样的枭雄,听说王恭起兵的消息,怎么可能连敌人都没看到就杀了心腹妥协?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王恭第二次起兵比第一次强大得多,得到了更多外藩将领的支持。可司马道子仍旧选择让司马元显率军迎击,可见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惧怕王恭的外藩联军。因此将昏聩无能和惧怕王恭联军,作为司马道子杀王国宝求和的原因,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

实际上通过对王国宝被杀前后的史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司马道子的真正意图并非向王恭妥协,而是争夺晋安帝司马德宗的控制权。当时在得知王恭起兵的消息后,不但司马道子有反应,王国宝也是非常着急,毕竟他是被诛杀的直接对象。他向弟弟王绪问计,王绪让他杀王珣、车胤等重臣,劫持晋安帝。

王珣和车胤是朝廷重臣,在当时名望很高,尤其是王珣还是琅琊王氏的子弟王国宝对此很犹豫,他不敢轻易动手,便又向王珣和车胤问计。王珣和车胤劝王国宝放弃兵权,主动辞去官职,向朝廷请罪。王国宝先是照做了,然后又改变了主意,假称得到皇帝诏命复官,再准备起兵与王恭抗衡。可是还等不到他起兵,就被司马道子派来的司马尚之抓捕,然后被下诏赐死。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王国宝作为司马道子的心腹,在朝廷中的权力是很大的。不但拥有兵权,还能拿到皇帝的诏令,可见其权势并不小。

假如王国宝选用了王绪的方案,那情况对司马道子将是非常不利的。王国宝有兵权,又诛杀了支持司马道子的王珣、车胤等人,再控制晋安帝,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王恭的大军,王国宝很可能牺牲司马道子,然后与其进行谈判。王恭起兵名义上是诛杀王国宝,实际上是为了争夺朝廷大权。这背后实际上是太原王氏与司马道子之争,而王国宝既是司马道子心腹,也是太原王氏子弟。以他那种出了名的墙头草的德性,与王恭达成和解,协助太原王氏掌控朝政,成为又一个顶级门阀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面对王恭率领的外藩大军时,王国宝和司马道子其实是各自为战的态势,都在抢夺朝中大权,以维持自己的权势。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并不是简单的向王恭妥协,而是有着更多的考虑。一方面,王国宝之死让王恭少了政治上的理由,达到缓兵之计的目的。另一方面,从王国宝手中夺取兵权,控制晋安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态势,为战争做下一步准备。同时王国宝的墙头草作风也让司马道子很不放心,鉴于司马曜时期王国宝跳槽的黑历史,所以司马道子是必须除掉王国宝的,他也担心与王恭作战时自己后院着火。

综上所述,司马道子杀死王国宝并非简单的妥协和认输,而是有着更多的政治斗争的考虑。司马道子的人生中,他是极度擅长搞这种阴谋诡计的,所以才能配合司马曜逼谢安和谢玄下野,这也是他能够独霸东晋朝政的资本。然而这种资本在真正的战场上没有太大的用处,反而在阴谋诡计横生朝堂上玩得风生水起。可是这种阴谋手段永远不可能解决东晋面临的内乱问题,只能加剧战局的恶化,最终让野心勃勃的桓玄渔翁得利。而东晋的人心也在这种内乱中分崩离析,最终避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标签: 王国宝王恭司马道子谢安

更多文章

  • 东晋司马道子擅权专政,前秦后秦雷人战斗,姚苌苻登双双殒命谢幕

    历史解密编辑:诗情画音标签:姚苌,桓玄,苻登,苻丕,前秦,慕容冲,司马道子,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苻坚死后,东方邺城的苻丕继续在困难重重中高举大秦那面旗。苻丕在邺城坚持了这么久,受到两个集团的夹攻,已经累得要命,觉得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了,就决定放弃邺城,向长安靠拢。到了潞川,秦国的骠骑将军张蚝和王腾出来接应,把他接到晋阳。这时他才知道,长安比他的邺城沦陷得还要早,而且他的老爸也已完蛋。没有办法,他

  • 陶行知后人陶侃发视频遥祝“重走行知路”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陶侃,陶行知,陶行知纪念馆,屯溪,黄山

    沪黄千里,山海之约。10月14日,值“重走行知路 行知在屯溪”——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活动在黄山举办之际,陶行知先生的曾孙、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陶侃先生特意发来一段视频,遥祝活动举办,希望“重走行知路”研学品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和世界都能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图说:陶行知后人陶侃。黄山供图“

  • 成陶换届 | 陶行知曾外孙陶侃发来贺信!

    历史解密编辑: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标签:陶侃,成陶,贺信,教育,晋朝,陶行知,科学家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成陶新一届换届大会将于2月26日在成都召开。值此,成陶兄弟学会们纷纷发来贺信祝贺。成陶将携手全国的陶行知研究会,在学陶、研陶、践陶的路上,加强交流,共同发展!陶侃贺信:贺 信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值此贵会新一届理事会换届之际,谨以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和我个人的

  • 陶侃:作为陶行知的后人,我想努力成为曾祖父那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宝山标签:陶侃,陶行知,徽州,陶行知纪念馆,生平

    陶 侃如今,我传承曾祖父的衣钵,行走在教育的路上。10月18日,是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诞辰。近日,黄山举办了“重走行知路·行知在屯溪”——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1周年媒体联合采访采风活动,我在上海通过视频送去了祝福。黄山是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出生地,是他的第一故乡,是他立下志向的地方,更是他的价值观

  • 一位贤母的作用有多大?看看晋朝陶侃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星主张标签:陶侃,樊哙,平定,太守,刺史,贤母,晋朝

    陶侃,字始兴,鄱阳小阳(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庐江旬阳(江西九江)。年),东晋名将,曾孙为“五斗米不弯腰”的东晋名士陶渊明。陶侃出身寒门,家境并不显赫。他的母亲詹是他父亲陶丹的小妾。父亲死后,陶家更加贫困。年幼的陶侃与母亲詹相依为命。詹是个勤劳的女人。丈夫死后,她以织布供养儿子陶侃,让陶侃广交贤才。陶

  • 名将陶侃:为陶渊明之祖父,大器晚成,力挽狂澜、有再造晋室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爱宠物爱生活标签:陶侃,陶渊明,太守,晋元帝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冒姓建汉,克洛阳、取长安,于西晋建兴五年(公元316年)十一月迫降晋愍帝司马邺。由是,西晋宣告灭亡。第二年(公元317年)三月,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称晋王,改元称建武元年。东晋王朝徐徐揭开了序幕。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三月,愍帝遇害的消息传到建康,晋王司马睿才改称皇帝,史

  • 西晋名将陶侃的兴起之战:事变初起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陶侃,太守,王敦,大军,王澄,西晋,晋朝,史说三国

    公元三一一年正月,荆州乐乡(今湖北江陵附近)发生了一起巴蜀难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由于县衙处理不力,这场冲突愈演愈烈,后演变成聚众滋事,更有数百巴蜀难民在以李骧(此李骧与大成政权的李骧乃是不同的两人)为首的几名领头者领导下冲击县衙,居然一攻而就,杀死县长,占领县衙。对此类事件,晋帝国的态度一向很明

  •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 7月30日 · 江西第一名将陶侃家事考

    历史解密编辑:冯晓晖标签:陶侃,九江历史上的今天,太守,江西,寻阳

    334年7月30日,东晋名将陶侃病逝于鄂州。地点: 鄂州 类别: 人物陶侃像 图源:搜狗百科咸和九年六月十三日(334年7月30日),东晋名将陶侃病逝于鄂州。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

  • 陶侃混迹官场无靠山,五十岁带兵打仗,逆袭成历史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陶侃,刘宏,王导,华轶,晋朝,司马睿,史说三国

    今天要说的历史逸闻,是一代名将陶侃成就功业前期,曾有过的一个人生污点。陶侃这个名字人们通常不太熟悉,这主要是因为他生活的两晋时期,这段历史脉络混乱,少有人关注。但唐德宗和宋徽宗时,陶侃分别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武庙七十二将,可见陶侃作为武将的历史地位之高。陶侃出生于曹魏时期,却发迹于西晋末年。他出生

  • 胡咧两晋(二八)王导独揽大权夺取江州,陶侃灭郭默让其彻底死心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陶侃,王导,江州,王敦,丞相,郭默

    苏峻之乱后,东晋进入了近七十年的发展时期,朝廷内在政治上趋于稳定,也让国力迅速恢复,社会再次出现繁荣景象。然而在这样看似歌舞升平的景象下面,各个门阀士族之间的斗争却没有完全平息,只是藏到了暗处。于是东晋朝廷表面上一片祥和,暗地里却各种明争暗斗,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作为东晋开国的第一大门阀,琅琊王氏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