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始兴,鄱阳小阳(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庐江旬阳(江西九江)。年),东晋名将,曾孙为“五斗米不弯腰”的东晋名士陶渊明。
陶侃出身寒门,家境并不显赫。他的母亲詹是他父亲陶丹的小妾。
父亲死后,陶家更加贫困。年幼的陶侃与母亲詹相依为命。
詹是个勤劳的女人。丈夫死后,她以织布供养儿子陶侃,让陶侃广交贤才。
陶侃的仕途起初并不是很顺利。他曾在旬阳县做小官,负责监管鱼市交易。
一日,陶侃利用职务之便,派人送了一包咸鱼回家孝敬母亲。
詹不服咸鱼,写信批评儿子说:“身为官,官财留于我,非但于我无益,反而增加我的后顾之忧。”
——作为一个官员,公家的东西非但不给我,反而对我没有好处,反而让我操心。
鄱阳人樊哙以孝为名,升为孝廉。
有一次,樊哙去陶侃家里寄宿。冰天雪地的日子里,陶家一贫如洗。樊哙还带了几个仆人和马匹。
”詹母对他说:“你出去留客,我自理。
——你管住客人,我自有办法。
詹女士剪掉掉在地上的长发,做了两副假发卖给别人,换了几斗米,把仓库里的柱子拆了一半做柴做饭,砍铺上草席睡觉。它被用作马的饲料,然后他为客人做丰盛的饭菜,热情地款待樊哙的主仆。
樊哙得知详情,大为感动,赞道:“本母不会生下这个孩子。”
樊哙到达洛阳,广传陶侃母子美名,陶侃名声大振。杨,他的事业有了转机。
永嘉五年(311),陶侃被朝廷任命为武昌太守。两年后,出任荆州刺史。
入朝后,历任侍中、太尉、霸州军节度使等官职,被封为长沙县公。
陶侃先后平定了陈敏、杜|、张昌等为首的叛军,配合温峤平定了苏军叛乱,又配合于良平定了郭沫若的叛乱,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功绩。
陶侃
陶侃心思缜密,遇事“圆滑好问”,善于调查。
有一次,陶侃出门在外,看见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生米。
”陶侃质问他:“你要这些未熟的米干什么?
”那人说:“我走路遇到米饭,就拉出来了。
”陶侃大怒:“你不种地,毁了别人的庄稼,简直不像话!
于是他用鞭子惩罚了这个人。
从此,当地人“勤于耕种”,大都自给自足。
晚年,陶侃被朝廷拜为大将军,被授予“褒无名,踏剑而行”的荣誉。陶侃虽是权势极大的大臣,却从未独揽大权。
他的智慧保全了“家子千余,宝物多于天府”的家产,使一代代子孙衣食无忧。咸和九年(334年),陶侃病逝,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