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陶渊明:豪华落尽见真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陶渊明:豪华落尽见真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讲不完故事 访问量:2633 更新时间:2024/1/21 16:04:32

只在人世的污浊里才见其清明的,是陆家兄弟;而陶渊明,唯有在菊花旁,才见其芳华。每个诗人的人生,竟是这般不同。

陶渊明,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受人推崇,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很难于陶渊明似的平淡之中见美,人人心里充满了希望与斗志。而后来,经历了太多的诗人们,才发现,原来自己身边的菊花竟是开得最美。所以宋代的黄庭坚说:“血气方刚时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历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

陶渊明的诗是让人蓦然回首的,才见得那人竟在灯火阑珊处。

林语堂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

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西晋王朝轰然崩塌。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以征服者的姿态大规模涌入中原,锦绣山河半壁沦陷。南方的志士击楫渡江,频频北伐,欲千里逐寇饮马黄河,却无奈江南的安逸让统治者早已只把杭州当做了汴州。

所以那东晋一种欲取不得取的复杂情绪纠缠,这世道还是一个乱,而此间的文人,却恰在此,建造着自己新的传奇。

有人说建安文学为中国带来了悲怆苍凉之美,西晋的诗人则带来了绮丽之美;而东晋,以陶渊明为先河,开拓了平淡之美的精神家园。所以宗白华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而此时陶渊明,走在人间的路上,告诉众人,人间最美。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最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最美,那“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最美,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最美。

而一千多年后,那诗人海子也说:“喂马,劈柴”最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最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最美,“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最美。

而陶渊明晚年即使很穷困,穷困到要向人求讨周济,依然以最美的态度终老。只是有个小小的怨,怨“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而这怨竟也成最美。

活在当下,好好地爱人间,这就是陶渊明的最美。

陶渊明,因为家门口有五棵柳树,又写了篇自传《五柳先生传》,说自己衔觞赋诗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快乐生活,所以就自号五柳先生。到了晚年,为了展现自己更彻底的归隐态度,又更名为潜。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年幼时,家庭衰微,从此萎靡,世间的繁华于他也就变成无所谓的身外之物。

年轻的时候,他也有过“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的徘徊犹豫,熬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日子,最终出来做了个小小的官。

后来又投靠刘裕,讨伐挟持了安帝的篡位者桓玄。当刘裕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为向东汉王朝表效忠而乔装驱驰见汉帝的故事,乔装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他曾经以为他可以大济于苍生,所以很开心地写诗:“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然而刘裕打入建康后,世道无变,还是一样的昏暗不明,自己周遭的功臣屡屡被杀,小人依然当道。

陶渊明才醒悟志向所依托的去处原来竟如此不清不明甚至不堪,终究有了去意。

所以虽然陶渊明嘴上说着“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但他的心里也曾经怀有小小的志向的,所以读《山海经》的时候,亦是感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也因此鲁迅先生说他固然有“悠然见南山”的飘逸,却也有“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而当梦想碰到现实,高傲的不愿在人间的俗事里徜徉的陶渊明终于想到了要逃走,于是“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收起志向,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的心灵想逃到远荒,但他熬不住身体当在俗世里存活的现实,后来又出来做了个彭泽令,只是带着小小的顽皮、小小的自私来做这个小小的官。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就命令县公田都种用来酿酒的秣谷,后来还是他的妻子坚持才种了些用来吃饭的粳米,最终达成协议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

后来有上级要来视察,县吏要求陶渊明应该束带出见,陶渊明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啊。于是又辞了职,然后就写了《归去来辞》这篇名赋,赋里若游子望乡而见山河对自己心灵的召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觉得自己耽误了那么多时间才反应过来自己想要的,所以着着急急地怕自己来不及,所以他要忙不迭地安慰自己“知来者之可追”,确实这个时候,陶渊明尚可来得及关门回家,享受“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的人生。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呵。

此后,一个“倚南窗以寄傲,抚孤松而盘桓”的陶渊明如晨风下的花朵开放般渐渐地醒过来了。

此时,陶渊明四十一岁,果然是不惑之年。

夫妻俩过起了“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日子,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此间平淡竟是最唯美的爱情故事。那时的女子真正伟大,爱着夫的爱,他饮酒当为之斟,他看花当为之搭篱笆,仿若是花旁的绿叶,她的存在,只为了让花更加妩媚芬芳。

而一生自我地活着的陶渊明亦是懂得爱的,所以才能写出那美妙的情书《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这样的诗翻译成白话文也依然很美:

愿是你衣裳上的领子,承接你面容的芬芳,可悲那夜幕降临时,你就会把衣裳脱下而让我与你彻夜分离,我恨那漫漫的秋夜,何时才能日出东方!

愿是你裙上的丝带,束住你纤细的腰身,可叹那寒暑变化时,你就会脱去旧衣而换上新裳

愿是你润发的腊脂,随着你的长发轻抚你的双肩,可悲佳人每次沐浴,便要我在沸水中煎熬!

愿作你眉上的黛妆,随你的远望而张扬,可悲那脂粉尚鲜艳,就要在卸妆的时候化为乌有

愿作你卧榻上的凉席,承接你柔弱的身躯,可悲秋冬来临,锦被就要代替凉席,又要我们一年以后才能相见!

愿作丝线成为你的丝履,随着你的秀足四处周旋,可悲行止总有节度,总有把我空弃床前的时候!

愿做你白昼的影子,常常伴你游走西东,可悲那大树多荫蔽,使我有时不能相伴你左右!

愿是夜里的明灯,在梁下照耀着你的容颜,可悲那太阳初升,就要灭灯而隐藏了我的光明!

愿是竹子做成的小扇,在你的盈盈之握中吹去习习的凉风,可悲当那清晨的白露来临,只能遥望你的襟袖怅想花容。

愿化身为桐木,做你膝上的横琴,可悲当那乐极而哀来你就要将我推离!

这份心思,万分多情与妖娆,唯见陶渊明情深意重的一面。

陶渊明归田之初,生活并无负担,很是逍遥。所以他精心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此时,他已经为自己在宅边遍植了菊花。于是,让众人眺望的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此间终于建立,从此俗世的陶渊明渐行渐远,而远远地行来了那东篱采菊花的陶渊明。

而亦从此,他日日过着饮酒看花的日子,看花而见自己花开。

凡是来访之人,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有时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醉酒的话,成诗句,所以后来李白用《山中对酌》补齐了这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是他的知音,虽然他们之间隔了几百年,然而,彼此之间亦是懂得的。陶渊明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喝酒之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所以李白的诗接得正好,正中陶渊明的心怀。

一个叫王弘的人非常仰慕陶渊明,想要和他做朋友,又怕自己莽撞,所以只好跟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小小的圈套。先让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而当他们走到半路,休憩于路边的小亭,朋友便把酒拿出来让陶渊明欢饮,而早藏在附近的王弘便在这时出来与之相见,陶渊明与之欢宴喝得非常开心,连要去的地方也忘记了。

又有一次,陶渊明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把陶渊明头上的葛巾拿下来漉酒,用完还给他,陶渊明又把葛巾戴在了头上。

他的人生总是这么潇洒,如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般总要好好地活着,享受天地的芬芳。

然而这样美妙的日子,总不是时时都有,人生有花开也当有花落之时,问题只在于,谁可以把花落得像樱花那么美。

所以即使妻子去世,即使自己家里失了火,而让生活变得艰难。丰收的时候,陶渊明尚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他已只能“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然而,即使这样,他依然是开心的,他万般地喜欢着他的现状。

一日,一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之同饮,劝其出仕,说他:“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同流合污呢?陶渊明回答:“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他依然只是喜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即使,此时,他已经需要不时地向好友求讨,但是他依然是骄傲地快乐着的。

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艰难,他的老友颜延之,上任之时,路经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留下两万钱,陶渊明悉数送到酒家,做饮酒之资。

但当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时,即使他病饿交加,檀道济想馈以粱肉,却被他挥去。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只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话不投机半句也多,他就像一个拂袖而去的人。

当年他离开官场也是这么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从来没有回过头。一个叫陶十三的网友说他:“这样简单的个性,这样简单的结局,却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够留下那些淡淡的轻轻落在灵魂深处的声音。”

所以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而朱光潜说:“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像金刚怒目,忿忿不平的样子,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喜欢这个静穆的形容,而他人淡如菊。

林语堂的话,真正是陶渊明一生的涵义:“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他也许会决定出家去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

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是的,陶渊明从离开官场的那天起,就回到了他自己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里,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夕何夕啊!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何炼成陶渊明?谈渊明之一生

浅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修辞艺术的魅力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与酒的不解之缘

从庙堂归返田园的自主抉择——读陶渊明《归去来辞并序》

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山水田园作品里的情与志

繁华落尽见真淳——“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生命安顿之法

文学大师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隐士中最令人向往的典范?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晚唐诗人陈陶诗中的家国情怀

更多文章

  • 江西九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

    历史解密编辑:博中国标签:陶渊明,陶侃,太守,元嘉,刘宋

    《明嘉靖九江府志·卷十三·人物志·忠节》 晋陶潜字渊明,浔阳人,(陶)侃曾孙。少好高尚,博学善属文,宅有五柳,自号五柳先生。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寻自解归,再起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当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即解印,赋《归去来辞》以见志。隐于柴桑山栗里

  • 田园有真趣,记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清韵美学标签:苏轼,桓玄,隐士,晋朝,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士大夫,南北朝,千古名句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归去来兮!陶渊明于千年之前的一声高呼直击人心,振聋发聩,喝醒了后世在官场中迷失自我违背内心而争名夺利的士大夫。从此,不慕名利、崇尚自然的士人便多了一处精神的归宿。他是最真诚的诗人,是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有着最艺术化的人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愿归隐田园,命巾车,棹孤

  • 别逗了,职场根本容不下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陶渊明,职场,高洁,仕途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陶渊明走入职场,会怎么样?老王认为,他一定会惨败而归。在学生时代,大家一定都学过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回乡故事。回归田园后,他诗文为寄托,在寒庐里弹琴、饮酒、吟诗,过上了诗和远方隐者生活。在涛涛的历史中,他自成一派,孑然一身,活成了一股清流,活出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

  • 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庄子,郑板桥,常闲,勤靡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 陶渊明的世界观之他的人生观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渊明,人生观,农民战争,朱元璋,诗人

    东晋一代,在统治阶级内部,朝野上下,浮华奔竞,风俗淫僻,耻尚失所,道德惊人地堕落。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当时政局的动荡、上层集团的腐朽以及当权者诛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都直接有关。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陶渊明由于深受儒家严于律己的修身之学的影响,坚持操守,而无一般士大夫卑鄙放荡的行为,实践着顺应自然的人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启了你我的田园梦

    历史解密编辑:亦水寒标签:诗人,采菊,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传

    #历史开讲#若论古典美学的榜样力量,我觉得东晋的陶渊明就是位开山祖师。他的美学思想千年来仍绽放着无尽的生命力,滋养及引领了无数人的精神立境及心之归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几乎是渗透又激发了人之本性的终极渴求,成为一曲激荡千年的心灵之歌。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丝毫不输世外桃源,不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妹的旅游记标签:万峰林,陶渊明,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风景,田园风光

    我想如果陶渊明当初来的是贵州,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许就会是这里——兴义万峰林。这里有数万数的山峰连绵不绝,形成一片万亩的良田镶嵌在其间。之中遍布着布依族的村寨,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中“屋舍俨然”的景象吗?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别有一番风味!纳灰河悄然穿过期间,蝉鸣稻花香和风浅浅吟唱,此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菊花,李清照,东篱

    作者:王玉那一年,陶渊明潇洒地写下了《归去来兮》解印辞官回归了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样的隐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东篱下的菊花,却千百年来枝头抱香,沁人心脾。陶渊明赋予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范,他和他的菊花诗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东晋.

  • 陶渊明式旅游,你体验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赵冰双美食标签:酉阳,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明式旅游,千古名句

    很喜欢陶渊明,在流传下来的那些文字中,淡泊而隽永是他的标签。他的平淡,触碰起来不难,但平淡中真挚的精彩,却模仿不来。千方百计与陶诗的格调一致,便一直都是后世田园诗派遵循的标准。在平凡里感受非凡之欣喜,从庸俗中发掘高雅的观感并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看到的陶渊明。他的浪漫皆从细琐的生活中引申出来,

  • 田菱 |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沈约,陶渊明,晋书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田菱(文)吕辛福(译) 美国罗格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在陶渊明的历史接受中,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尚隐士、道德模范。除了他的作品,人们了解陶渊明人格特征的最重要文献就是有关他的早期史传,这些材料形成于南朝至初唐之间,主要见于《宋书》《南史》《晋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