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田园有真趣,记陶渊明

田园有真趣,记陶渊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韵美学 访问量:1864 更新时间:2024/1/3 5:16:36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

归去来兮!

陶渊明于千年之前的一声高呼直击人心,振聋发聩,

喝醒了后世在官场中

迷失自我违背内心而争名夺利的士大夫。

从此,不慕名利、崇尚自然的士人

便多了一处精神的归宿。

他是最真诚的诗人,是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有着最艺术化的人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愿归隐田园,

命巾车,棹孤舟,采菊东篱,

种豆南山,后感生之行休。

耕田,饮酒,赋诗将胸中天地勾勒成一方世外桃源。

晋宋易代之际,战乱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

陶渊明八岁时其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家境贫困。

而年少之时的陶渊明曾怀有“猛志逸四海”的志向,

29岁时任江州祭酒,最后却因不堪吏职辞官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正是当时内心非常真实的写照。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冬,

其母孟氏卒,回浔阳居丧,

此后桓玄篡位夺政。刘裕起兵讨伐桓玄,

于是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参军。

但即便出仕他仍然十分矛盾,

一方面他认为时机到来想要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却仍然怀念田园生活。

在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与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中犹豫不决。

而他真正决定辞官归隐是在任彭泽县令之时。

此时的陶渊明已彻底对政局失望,

并觉悟到世俗与自己自然的本性相违背,

他不肯同流合污,

不愿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为五斗米折腰”,

最终高呼“归去来兮”毅然决然辞官归隐。

回顾陶渊明的一生,

从他少年之时心怀理想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意气风发,

到壮年之时 “大济于苍生” 的雄伟抱负,

再到最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崇尚自然、辞官归隐。

他的一生中,并非全部充斥着 “性本爱丘山” 的质朴真率,

他热爱自然不假,但亦有如常人那般入世为官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只恨生不逢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纵然有满腹才华理想却不得重用,

加之他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最终只得归隐山林。

于这世间留下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的绝笔。

陶渊明早年受过儒家教育,深受儒学影响,有入世精神,

他重视个人修养但不拘泥于儒家的思想。

他还受道家思想的熏陶,

魏晋玄学对他亦有影响,

但他却也不完全沉溺于老庄和玄学,

生活中仍然注重实际脚踏实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

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体现了老庄哲学的思想。

他最初受儒学影响想要入世做官,

后因厌恶功利的官场而选择追求自然、归隐山林。

作为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描写田园生活的简朴、闲适,

表现出自己洒脱恬淡、悠然自得的心境。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正是他的归园田的梦想。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追求心灵的纯洁和自由的人格,

将自然的田园生活融入诗中,开创了田园诗派,

为中国诗歌创作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朱光潜曾评价陶诗:

“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组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他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绮。”

陶渊明因其平淡质朴的诗风

和崇尚自然的人生理想与当时追求华丽、

重视门第的社会不符而未受到高度评价。

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

到了宋朝,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

才真正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自此,陶渊明也逐渐成为士大夫抒发

人生理想、寄托生命情怀的一个载体,

以及人们精神上的归宿。

美物推荐

微博@清韵美学

淘宝店@松月轩生活美学

注:本文来源于姑苏有个园子(ID:suji20142014),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分享只为传播美好,如有侵权,联系删,谢谢!

关注【清韵美学】

琴棋书画

诗酒人生

一起探索生活之美

更多文章

  • 别逗了,职场根本容不下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陶渊明,职场,高洁,仕途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陶渊明走入职场,会怎么样?老王认为,他一定会惨败而归。在学生时代,大家一定都学过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回乡故事。回归田园后,他诗文为寄托,在寒庐里弹琴、饮酒、吟诗,过上了诗和远方隐者生活。在涛涛的历史中,他自成一派,孑然一身,活成了一股清流,活出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

  • 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庄子,郑板桥,常闲,勤靡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 陶渊明的世界观之他的人生观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渊明,人生观,农民战争,朱元璋,诗人

    东晋一代,在统治阶级内部,朝野上下,浮华奔竞,风俗淫僻,耻尚失所,道德惊人地堕落。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当时政局的动荡、上层集团的腐朽以及当权者诛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都直接有关。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陶渊明由于深受儒家严于律己的修身之学的影响,坚持操守,而无一般士大夫卑鄙放荡的行为,实践着顺应自然的人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启了你我的田园梦

    历史解密编辑:亦水寒标签:诗人,采菊,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传

    #历史开讲#若论古典美学的榜样力量,我觉得东晋的陶渊明就是位开山祖师。他的美学思想千年来仍绽放着无尽的生命力,滋养及引领了无数人的精神立境及心之归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几乎是渗透又激发了人之本性的终极渴求,成为一曲激荡千年的心灵之歌。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丝毫不输世外桃源,不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妹的旅游记标签:万峰林,陶渊明,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风景,田园风光

    我想如果陶渊明当初来的是贵州,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许就会是这里——兴义万峰林。这里有数万数的山峰连绵不绝,形成一片万亩的良田镶嵌在其间。之中遍布着布依族的村寨,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中“屋舍俨然”的景象吗?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别有一番风味!纳灰河悄然穿过期间,蝉鸣稻花香和风浅浅吟唱,此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菊花,李清照,东篱

    作者:王玉那一年,陶渊明潇洒地写下了《归去来兮》解印辞官回归了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样的隐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东篱下的菊花,却千百年来枝头抱香,沁人心脾。陶渊明赋予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范,他和他的菊花诗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东晋.

  • 陶渊明式旅游,你体验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赵冰双美食标签:酉阳,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明式旅游,千古名句

    很喜欢陶渊明,在流传下来的那些文字中,淡泊而隽永是他的标签。他的平淡,触碰起来不难,但平淡中真挚的精彩,却模仿不来。千方百计与陶诗的格调一致,便一直都是后世田园诗派遵循的标准。在平凡里感受非凡之欣喜,从庸俗中发掘高雅的观感并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看到的陶渊明。他的浪漫皆从细琐的生活中引申出来,

  • 田菱 |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沈约,陶渊明,晋书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田菱(文)吕辛福(译) 美国罗格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在陶渊明的历史接受中,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尚隐士、道德模范。除了他的作品,人们了解陶渊明人格特征的最重要文献就是有关他的早期史传,这些材料形成于南朝至初唐之间,主要见于《宋书》《南史》《晋书》中的"

  • 陶渊明是怎样被“捧红”的?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陶渊明,苏轼,范成大,王维,李白,陆游,艺术家,南北朝,晋朝

    陶渊明开创了描写乡村生活、风光的田园诗,不仅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安贫乐道、不染污泥的高尚情操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他其实是被后世“捧红”的。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独具慧眼的“星探”呢?一、陶渊明作品生前不受重视的因素陶渊明在东晋没有出名

  • 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感

    历史解密编辑:自在返本归源标签:歧路,彼岸,迷途,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

    世间多歧路,孰能无过患?亡羊而补牢,虽迟犹未晚。迷途少人还,回头即彼岸。从此于斯境,复得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