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西九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

江西九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背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博中国 访问量:464 更新时间:2024/1/10 22:11:11

《明嘉靖九江府志·卷十三·人物志·忠节》

晋陶潜字渊明,浔阳人,(陶)侃曾孙。少好高尚,博学善属文,宅有五柳,自号五柳先生。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寻自解归,再起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当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即解印,赋《归去来辞》以见志。隐于柴桑山栗里,又号羲皇上人。及宋受禅惟饮酒赋诗,纪年以甲子,示终身不臣之意,后朱熹以比楚屈平、汉张良、唐狄仁杰云。

1527年(明嘉靖六年)《九江府志》成书,作为九江历史名人的陶渊明自然也入志列传,从中可一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何在。

陶渊明为东晋江州浔阳郡柴桑县人,即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人。府志的第一句首提其为陶侃曾孙,当介绍某人时,首先说他是谁的子孙,大概率其祖宗比较牛,此处亦不能免俗。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衡(一作士行)。东晋鄱阳郡袅阳县(今江西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袅阳,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陶侃先祖有刘邦所封的开封侯陶舍、汉景帝时期的丞相陶青,陶侃之父陶丹为东吴的扬武将军,陶侃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只得随母湛氏回到外祖父家中生活。陶母是与孟母、欧(欧阳修)母、岳(飞)母并称的“四大贤母”,留下了陶母封鮓、截发延宾的典故。”《幼学琼林》云:“侃母截发以延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陶侃自幼伴母夜织而读,闻鸡鸣而作,安贫乐道,发奋进取,初为县中小吏,后得到鄱阳郡孝廉范逵的举荐为枞阳县令(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成为其走向仕途的开始。

在之后的“八王之乱”,两晋交替之时,陶侃大放异彩。公元303年(晋惠帝司马衷太安二年),陶侃参与平定蛮族张昌起义,因功封东乡侯。公元315年,率部随征西大将军王敦镇压杜弢起义,因功任荆州刺史、广州刺史。318年(太兴元年),陶侃又进号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324年(太宁二年),王敦之乱平定,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荆楚民众听到陶侃再镇荆州,官民相庆。329年,平定苏峻之乱,东晋危而复安。晋成帝以陶侃有再造晋室之功,任为侍中、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长沙郡公。公元334年(咸和九年),告老还乡,途中逝世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谥号“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为官四十余载,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 时人梅陶说: “陶公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陆杭诸人不能及也”。 谢安每言“陶公虽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其为世所重如此。 他“喜文辞,行文如流”,名篇有《逊位表》、《祖国赋》,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都昌县人极重陶侃之人品,历代于城乡广筑庙宇纪念。

陶侃生子陶茂后任武昌太守,陶茂生子陶逸后任安城太守。陶逸为人恬淡无为不求名,喜怒不形于色,不看重得失。陶渊明八岁时父亲陶逸病逝,随母前往外公孟嘉家中生活,这成为了陶渊明一生心性形成的关键点。

孟嘉字万年,江夏郡鄳县人(今河南省罗山县一带)。其曾祖孟宗是“二十四孝之哭竹生笋”的主角,孙吴时官至司空;祖父孟揖,晋惠帝元康(291年-299年)年间担任庐陵太守;孟嘉娶了陶渊明曾祖陶侃第十女为妻,又将自己的第四女嫁于陶逸,生陶渊明。早年名扬京师,历任庐陵从事、江州别驾、征西参军等职,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温等权臣的器重和欣赏,并得到了晋穆帝的亲自接见。晚年长期在征西将军权臣桓温幕府任职,担任桓温的从事中郎、长史,于五十三岁(一作五十一)时去世。留有“孟嘉落帽”的典故。据陶渊明为孟嘉所作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载:“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孟嘉行事作风深刻影响到了陶渊明。

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虽为东晋元勋陶侃之后,但陶氏子孙众多,仅陶侃便有子17人,其长沙郡公的爵位更是和陶渊明半点关系也没有,再加上陶渊明幼年丧父,缺少助力,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公元400年(晋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权臣桓温之子桓玄幕府作属吏。一年后以母丧归家,丁忧三年,届满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后又再度去职隐居。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秋,在叔父陶逵的举荐下任彭泽县令(今江西九江彭泽县),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督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遥想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也是一个督邮,到了当时的安喜县(今河北定州市)摆架子,结果被刘皇叔绑起来抽了一顿。217年后,又来了一个督邮,陶渊明看不惯,但又没刘皇叔那个胆量,抱着惹不起我还躲不起的想法准备跑路。此时陶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程氏妹”在武昌病故,正是心绪不佳的时候,这成为了陶渊明下定去心的最后推力。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并写了《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千年后入选语文课本,成为必背篇章。

陶渊明辞职后,初期隐居在上京村(今江西九江庐山市玉京山一带)。公元408年(义熙四年),住地失火,迁至栗里(今九江庐山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公元423年(刘宋少帝景平元年),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饮酒寻欢。陶渊明倒是自得其乐,自号“羲皇上人”(意思是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

但实际上陶渊明并未彻底做到不问世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日(7月10日),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降封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东晋灭亡。陶渊明对此消极应对。

《嘉奖九江府志》记载:“及宋受禅惟饮酒赋诗,纪年以甲子,示终身不臣之意,后朱熹以比楚屈平、汉张良、唐狄仁杰云。”其意思是说,晋亡后,陶渊明书信往来皆以甲子纪年,不书刘宋王朝年号,对刘裕新朝持否定态度,后世多有效仿。

公元424年(宋文帝元嘉元年),刘宋开国元勋、时任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陶渊明家拜访。此时陶渊明重病在身,饥饿交加。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

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陶渊明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同年十一月,陶渊明病逝,终年63岁。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陶渊明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的推崇——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在镇江南山主持编选《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之时,单独把陶渊明的诗文作品编成《陶渊明集》,并亲手写了序言。随着《文选》广为流传,陶渊明也广为人知。

最后说说陶渊明到底挣多少。晋朝时俸禄制是“半钱半谷”,即钱、米各半。据《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曰:“四百石(斛),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一斛为十斗,一月30天,依此而折算,每日正好是五斗米和83文钱。因此,陶渊明不为折腰的五斗米,应是日俸的禄米部分。晋朝时一斗大概为现在的3.2市斤,五斗米为现在的16斤。同时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的时候,有三顷公田作为俸禄,他打算全都种上适宜酿酒的秫(黏高粱),“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酌”(《和郭主簿》),岂不甚妙?对这个种植计划夫人翟氏提出强烈抗议,她强调必须种些粳稻,一家人要吃饭呢。陶渊明从善如流,做出修正,调整为拿二顷五十亩种高粱,五十亩种水稻,可是他当了八十几天彭泽令就自行罢免了,很可能什么收获都没有到手。

总之,要学陶渊明首先要有安贫乐道的心性,要有一个志趣相投的伴侣,若是在乱世,还要有一定的家世、关系,有一堆大佬撑腰,否则一不小心就抓了壮丁。

生平年鉴

公元365年(东晋哀帝兴宁三年),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

公元367年(东晋孝武帝太和二年),陶侃之子、寻阳郡守陶范建西林寺。

公元39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任江州祭酒。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秋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后,寻阳郡派遣督邮到达,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挂印而去,赋《过去来辞》。《晋书·第九十四卷·列传六十四》

公元409年(东晋安帝义熙五年),陶渊明44岁时,六月家里遭受火灾,“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无处存身,只好栖身门前的舫舟上。

公元410年(东晋安帝义熙六年),陶渊明移居南村,赋有《移居》一诗。

公元418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征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就。王导曾孙、江州刺史王弘欲结识,送陶渊明酒。

公元424年(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元年),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济拜访陶渊明,劝他出仕,檀道济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渊明答:“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夜”。

公元427年(南朝刘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365-427)逝世,其墓葬于九江面阳山观音坡,墓碑横刻“清风高节”,碑中竖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五柳先生传”,右刻“归去来辞”。

标签: 陶渊明陶侃太守元嘉刘宋

更多文章

  • 田园有真趣,记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清韵美学标签:苏轼,桓玄,隐士,晋朝,诗人,陶渊明,田园诗,士大夫,南北朝,千古名句

    茶道丨香道丨诗词丨文学丨人文丨养生归去来兮!陶渊明于千年之前的一声高呼直击人心,振聋发聩,喝醒了后世在官场中迷失自我违背内心而争名夺利的士大夫。从此,不慕名利、崇尚自然的士人便多了一处精神的归宿。他是最真诚的诗人,是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有着最艺术化的人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愿归隐田园,命巾车,棹孤

  • 别逗了,职场根本容不下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陶渊明,职场,高洁,仕途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陶渊明走入职场,会怎么样?老王认为,他一定会惨败而归。在学生时代,大家一定都学过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回乡故事。回归田园后,他诗文为寄托,在寒庐里弹琴、饮酒、吟诗,过上了诗和远方隐者生活。在涛涛的历史中,他自成一派,孑然一身,活成了一股清流,活出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

  • 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陶渊明,庄子,郑板桥,常闲,勤靡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 陶渊明的世界观之他的人生观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陶渊明,人生观,农民战争,朱元璋,诗人

    东晋一代,在统治阶级内部,朝野上下,浮华奔竞,风俗淫僻,耻尚失所,道德惊人地堕落。这种社会风气的出现与当时政局的动荡、上层集团的腐朽以及当权者诛杀异己的恐怖政策都直接有关。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里,陶渊明由于深受儒家严于律己的修身之学的影响,坚持操守,而无一般士大夫卑鄙放荡的行为,实践着顺应自然的人生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开启了你我的田园梦

    历史解密编辑:亦水寒标签:诗人,采菊,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传

    #历史开讲#若论古典美学的榜样力量,我觉得东晋的陶渊明就是位开山祖师。他的美学思想千年来仍绽放着无尽的生命力,滋养及引领了无数人的精神立境及心之归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几乎是渗透又激发了人之本性的终极渴求,成为一曲激荡千年的心灵之歌。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丝毫不输世外桃源,不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老妹的旅游记标签:万峰林,陶渊明,世外桃源,兴义万峰林,风景,田园风光

    我想如果陶渊明当初来的是贵州,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许就会是这里——兴义万峰林。这里有数万数的山峰连绵不绝,形成一片万亩的良田镶嵌在其间。之中遍布着布依族的村寨,这不就是陶渊明笔下中“屋舍俨然”的景象吗?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别有一番风味!纳灰河悄然穿过期间,蝉鸣稻花香和风浅浅吟唱,此

  •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陶渊明,菊花,李清照,东篱

    作者:王玉那一年,陶渊明潇洒地写下了《归去来兮》解印辞官回归了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样的隐居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东篱下的菊花,却千百年来枝头抱香,沁人心脾。陶渊明赋予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范,他和他的菊花诗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东晋.

  • 陶渊明式旅游,你体验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赵冰双美食标签:酉阳,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明式旅游,千古名句

    很喜欢陶渊明,在流传下来的那些文字中,淡泊而隽永是他的标签。他的平淡,触碰起来不难,但平淡中真挚的精彩,却模仿不来。千方百计与陶诗的格调一致,便一直都是后世田园诗派遵循的标准。在平凡里感受非凡之欣喜,从庸俗中发掘高雅的观感并随心所欲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我看到的陶渊明。他的浪漫皆从细琐的生活中引申出来,

  • 田菱 |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

    历史解密编辑:明清史研究辑刊标签:史传中的陶渊明,隐士,沈约,陶渊明,晋书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田菱(文)吕辛福(译) 美国罗格斯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文系在陶渊明的历史接受中,他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高尚隐士、道德模范。除了他的作品,人们了解陶渊明人格特征的最重要文献就是有关他的早期史传,这些材料形成于南朝至初唐之间,主要见于《宋书》《南史》《晋书》中的"

  • 陶渊明是怎样被“捧红”的?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陶渊明,苏轼,范成大,王维,李白,陆游,艺术家,南北朝,晋朝

    陶渊明开创了描写乡村生活、风光的田园诗,不仅他的诗文广为流传,他安贫乐道、不染污泥的高尚情操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然而,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他其实是被后世“捧红”的。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独具慧眼的“星探”呢?一、陶渊明作品生前不受重视的因素陶渊明在东晋没有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