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到底是故作清高还是意气用事?

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到底是故作清高还是意气用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如汝侃娱乐 访问量:3128 更新时间:2023/12/11 2:04:16

#在头条看见彼此#

提起陶渊明,我们除了折服于其诗作中处处透露的那股恬静闲雅之气,更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概了。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南朝刘宋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侃虽然功高,但“望非世族”,和当时的琅琊王家、陈郡谢家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陶渊明曾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见陶渊明《自祭文》)即便如此,陶渊明也曾先后几次出仕,做过祭酒、参军、县令。

提起提起陶渊明,我们就不得不先说说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一种历史现象。它的特点就是按照门户等级来体现士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门阀士族在政治上获得的特权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授官制而获得的。早期九品中正制的授官标准是家世、才华、品德三者并重,但是由于“裁判员"长期以来就由士族大户把持,到了后来,被考查者的才华和品德已经被忽视,家世反而成为了授官的唯一标准。在西晋的时候,朝廷在考查一个人是否能被授官,主要是依据其父祖官位的高低,而到了东晋的时候,主要依据其远祖在魏晋时期的官位。这种全凭血统而建立的社会体系也必将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的形成,让士族子弟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他们无须为衣食担忧,就单凭其高贵的血统便可“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甚至到了南朝以后,他们更以不涉世务为“清”,以有才干、办正事为“浊”,甚至以立军功为“耻”。有些士族,比如,琅琊王家的子弟,还能进而出官拜相,退而修身治学,出现了像王羲之这样的大书家;而更多的士族,连书都懒得读了,平时宽衣博带,涂脂抹粉,“出则车舆,入则扶持”,听到马叫声便以来老虎来了,吓得爬到床底下瑟瑟发抖,彻彻底底沦为了社会的寄生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时。据沈约《宋书·隐逸传》记载,中年时的陶渊明“耕植不足以自给”,在亲故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适逢郡督邮(古代官职名)前来视察,县吏就对陶渊明说:应束带(整饰衣冠)相见。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说罢,陶渊明解绶去职,从任职到去职,前后仅八十余天。当时,陶渊明已过不惑之年,“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他毅然能够因为这件小事而辞职,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

因此,自东晋以来,就有人对陶渊明的这一举动表示不解,甚至认为陶渊明的这一作法完全是意气用事。唐代诗人王维虽然一生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但是他就非常不认同陶渊明解绶去职的行为。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辛辣地批评陶渊明道:陶渊明宁可不当彭泽令,也不肯向督邮折腰,却能不顾脸面到朋友家“乞食”,完全是精致的个人主义在作祟,是一种“忘大守小”的愚蠢表现。如果他向督邮折腰,就能“安食公田数顷”,何止会因“乞食”而“终身惭”呢?

其实,陶渊明愤而去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曾出任江州祭酒,其上司正是琅琊王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据史料记载,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有五个儿子在书法上的造诣足以载入史册。成书于北宋时期的《东观余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五个儿子:“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王凝之称得上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却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王凝之没有多少政治才干,在江州刺史任上,自恃拥有琅琊王氏深厚的政治背景,刚愎自用,就连他的妻子谢道韫(陈郡谢家)都鄙视他:“我想不到,普天之下,还有王郎这种人!”就凭陶渊明的暴脾气,自然难跟王凝之尿到一个壶里,不久他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

如果说,陶渊明的第一次辞职,是看不惯王凝之门阀士族的作风,而陶渊明不愿意正装拜见督邮就愤而辞职,那真有些意气用事了。或者说,陶渊明既鄙视门阀士族,又自恃自己是破落的士族家族,看不起像督邮这样的寒门庶族。

陶渊明的处世之道,并不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主张,也不符合历代统治阶级“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的统治思想。陶渊明的田园思想之所以在后世大放光彩,这也跟科举制度有关。科举制度的兴起,彻底打破了士族和庶族的界限,门阀士族和社会名仕失去了荫族荫客的特权。这些人就开始怀念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们的种种好处,进而也开始对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大肆追捧。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庭,我们或出仕为官,或耕农经商,至少要做到上不亏父母衣食,下不亏子孙教育;对社会,我们即使力量微弱,也应该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切不可学习陶渊明为追求所谓的心灵家园而愤世嫉俗,靠“乞食”度过自己的残生。

更多文章

  • 广西的这个“东湖”你来过吗?景色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东湖,西湖,群山,广西,晋朝,诗人,陶渊明,桃花源,南北朝

    疫情以来,全国警戒,武汉封城,一时间武汉最著名的东湖旅游风景区也无处寻得人的踪迹,不得不令人悲叹,亦令人唏嘘,不过你们可知道在广西也有一个东湖,这个东湖可是堪比西藏纳木错,景色也是丝毫不亚于武汉东湖的呦!在广西境内百色至凌云公路边,有一处由澄碧河水堵洞而形成的面积约20平方公里、风光迤逦的湖泊,此湖

  • 三次为官,又三次辞官归隐,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

    历史解密编辑:局小乖简史标签:陶渊明,鲁迅,隐士,谢灵运

    东晋陶渊明备受后世文人所推崇,堪称“诗人中的诗人”,文采卓绝的苏东坡就是他的铁忠粉,曾评价道:我对诗人没有什么偏好,唯独钟情于渊明的诗,像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诗人,没有一个胜过他的。除了钦佩其诗才,东坡尤为推崇的还有渊明的人品性情:“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

  • 岳云鹏饰演陶渊明形象学识遭吐槽,表演技巧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王者娱乐漫画标签:演员,人物,诗人,晋朝,岳云鹏,陶渊明,南北朝,相声大会

    电视剧中的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需要对角色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并结合自身的表演技巧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魅力,从而让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岳云鹏作为一位优秀的相声演员,其才华和能力不容置疑,即使他饰演的角色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所差异,也能轻松驾驭。在饰演陶渊明时,岳云鹏的形象和学识确实被一些人吐槽。但这不

  • 浅析陶渊明田园思想的形成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诗人,隐逸,隐士,情致,晋朝,陶渊明,南北朝,田园思想,千古名句,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也是少有的主要以田园生活入诗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以质朴的用词与文风,与他所崇尚的田园生活相得益彰,有大巧不工的独特魅力,近两千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推崇。无论“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致,都被陶渊时赋予了恬淡而雅致的情趣,

  • 中登集团学习群:世人皆羡陶渊明: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

    历史解密编辑:西安壹点标签:富贵,诗人,晋朝,陶渊明,桃花源,丰子恺,梁启超,学习群,南北朝,中登集团

    引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40岁的陶渊明正式辞去最后一任官职——陶泽令,回归自己心心念念的田园。从此没有陶泽令,只有五柳先生。梁启超曾评价陶渊明: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很多是因为常常陶渊明活成了大家理想的样子,陶渊明的精神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桃花源。“福田心耕,慧

  • 历史上的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原来是一个酒鬼!

    历史解密编辑:尚思修善说历史标签:酒鬼,刘裕,晋朝,诗人,陶渊明,南北朝,千古名句,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

  • 解读丨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

    历史解密编辑:大道知行知行堂标签:朱熹,杂诗,诗品,诗文,诗人,晋朝,陶渊明,南北朝,归园田居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关于其诗文的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讲陶渊明的内修与自得。01为 己 之 学南朝文学家萧统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不忮不求”,他不是一个“自衒自媒”之人。他回归田园、躬耕南亩,他喝酒弄琴、为诗为文,不是故作清高、做给

  • 陶渊明在庐山隐居时,以酒为友,感悟人生《饮酒·其五》/文澜珊

    历史解密编辑:文澜珊标签:苏轼,题诗,诗人,晋朝,陶渊明,李清照,陈继儒,文澜珊,南北朝,千古名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此生一共写了多少篇《归园田居》的组诗?竟然至今是个谜。查找了诸多资料,有的说五首,有的说六首。看了看第六首诗,最终决定,止步于第五首。于是,再看他的其余诗作,发现陶先生有趣得紧,他竟然喜欢写同题诗。单是饮酒诗,就写了一二十首。而具体数量,依然莫衷一是,有的说十二,有的说二十。所以,姑且不去考证

  • 他被誉为“当代陶渊明”,逝世后七年,他的山水震撼整个中国画坛!

    历史解密编辑:艺术道标签:石涛,晋朝,诗人,陶渊明,黄秋园,山水画,李可染,南北朝,中国画坛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艺术道 ——黄秋园(1914—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山水、工笔、写意兼擅;水墨、青绿并能,其界画功力为现代仅见;而且兼工人物、花鸟,能诗善书,精古字画鉴赏,业余政治评论、修养全面。世人知道黄秋园,是他的遗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

  • 山东26岁男子终南山当隐士,遭亲爹踹回现实:没钱学什么陶渊明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陶渊明,终南山,隐士,王维,道士,张良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的这句诗措辞简单,点到为止,却言浅意深,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嘱咐,又隐晦表达了对假托风流而隐居的俗子的不满。隐居,本来是一个自在舒适的事情,但是将隐居变成了一种附庸风雅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许多人追逐的生活风尚之时,隐居所特有的野趣也就没了。但是,值得叹息的是,这种故作潇洒